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5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8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1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5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7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19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22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其简单应用。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四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认识倍的含义,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不进位的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三段教学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四段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这四段教学之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由于在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学生均不易掌握。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需要解决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在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样进位等问题。教材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紧接着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为接下来系统学习笔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打下基础、提供支持。然后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不进位乘、不连续进位乘、连续进位乘,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此外,考虑到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可能有0,教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教材先教学口算,再教学估算,最后教学笔算;在笔算乘法中,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在需要进位的乘法中,先教学不连续进位的,再教学连续进位的;先教学乘数里没有0的一般笔算方法,再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这样编排,既符合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逐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条件和合适的空间。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或借助操作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由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想到“每箱黑玉米有2个十根,3箱黑玉米一共有6个十根”;教学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在引导学生列出48×2的算式后,提示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再和同学交流”,启发他们借助直观操作,体会乘法计算中同样要遵守与加法类似的进位规则。其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适当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及时迁移。例如,无论是教学口算、估算还是笔算,无论是不进位乘还是进位乘,例题常常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则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从而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及时将计算过程压缩、简化。例如,教学不进位乘和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引导学生在观察场景图或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先写出不够简便的竖式,再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从而为学生自主简化算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接下来教学连续进位乘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材的相关例题不再呈现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注意适当提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3.将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计算需求,几乎每道例题所呈现的情境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需要计算,从而感受计算的意义和价值。例如,通过三只小猫钓鱼时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情境,引出0与一个数相乘的计算。本单元实际问题的安排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之后,教材依次安排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既拓宽了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范围,又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练习过程中,相机安排需要用估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并合理确定结果的上、下界或范围。三是有计划地安排连续两问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材从练习二起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从练习三起安排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第一步都要用乘法算出积,然后把这个积作为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机会,又能使学生初步积累分析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4.在注重笔算的同时,突出了口算与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材在编排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之前,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又专门安排一道例题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已经掌握的表内乘法得以自然延伸,又能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相应的估算内容有机融合,为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奠定基础、铺设台阶。在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或口算,再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复习中,也穿插安排了不少有关口算和估算的题目。这样的安排既能引导学生根据估算或口算的结果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又能启发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口算、笔算或估算。为了避免学生对口算、估算产生畏难情绪,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口算、估算的意识,本单元教材合理控制了有关口算、估算的教学要求。一般来说,口算只要求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只要求学生能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数、整百数,并估算出乘积大约是几十、几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或几千,或者只要求估计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估计积是否在某一范围内,等等。(三)评价建议要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关注他们是否具有计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索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考水平和情感态度。组织评价时,首先要考查学生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情况。一方面,看学生能否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完成4~6题,正确率达95%以上。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笔算1~2题,正确率达90%以上。其次,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否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否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此外,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或借助动手操作探索算法,并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否正确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所求问题合理选择、组合和运用信息;能否适当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是否逐步养成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等等。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1千克或几千克的实际轻重;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称物体轻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相关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上述两段教学内容之后,还安排了练习五,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这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而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比较广泛,对后续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应作为重点来对待。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这是因为估计物体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千克和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他们对物体自身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再加上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因此他们完成相应估计活动会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1.精心设计教学线索,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学千克时,教材首先让学生比一比两袋食品的轻重。比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出发想到“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而“掂一掂”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质量的含义,“称一称”又便于引发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并由此产生认识常见质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克时,先让学生用以“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一袋“净含量135克”的食品,引导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这里已经不再适合用“千克”作单位,由此告诉他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然后通过称1枚2分硬币、1枚1角硬币、1枚1元硬币的质量,以及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少粒,称出1本数学书、1个文具盒的质量并掂一掂等活动,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感知1克和几克的实际轻重,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最后引导他们在称常见物品质量的活动中,感受克的应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凸显了认识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2.重视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首先,教材注意通过具体的拎、称、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轻重。对于1千克,教材侧重让学生通过用秤来称一些熟悉的物品,在操作中具体感知;而针对1克不易被感知的特点,教材则让他们通过称重和比较等活动,侧重感受1克物品是很轻的。其次,教材还注意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个数等不同角度丰富对千克和克的感知。不仅如此,教材还经常要求学生到生活中继续去找一找、看一看、称一称。正是这些对大量实物的具体感知和相应的实际操作,学生才能逐步将质量单位与相关物体建立起恰当的联系,从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对于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教材引导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秤上称,是1千克;由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质量,得到1千克=1000克。像这样以具体感知为基础,通过简单推理和计算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他们对得出的结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4.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教材注重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与千克和克相关的估计活动。比如,在认识千克后,教材通过第29页的“试一试”,让学生先称一称自己的书包,看看大约重多少千克,再通过从书包里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帮助他们初步积累估计物品轻重的经验。在随后的“想想做做”第4题中,让学生估计1千克的蔬菜或水果大约各有多少个;在练习五的第6题中,让学生先求出2号杯橙汁的克数,再据此估计3号杯、4号杯里的橙汁各有多少克,体会通过推理进行估计的方法。这些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估计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体验,而且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和能力。(三)评价建议组织评价时,要重点看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具体感知是否清晰,能否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否合理估计一些常见物体的轻重,能否正确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在各种探索性学习以及测量、估计、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能否主动与他人合作,能否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是否认真、细心和富有责任感。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及第43~45页的单元练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多边形的开始,认识其特征,不仅是学习本单元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以及其他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其实就是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和周长含义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这一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其他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领会并掌握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为使周长的含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教材中没有给出抽象的周长定义(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叫作它的周长),而是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经历由具体实物某个面的“边线长”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抽象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有如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教材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以及相应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认识周长的含义时,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熟悉的图形,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图形的组合、转化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增强探索意识,提高探索能力。2.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在认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帮助他们初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一般策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没有直接揭示计算公式,也没有要求学生采用统一的算法,而是放手让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获得真切的体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有利于他们更多地获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相关的练习中,安排了一些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制作一面正方形镜子的边框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计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篱笆的长度,等等。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主动学习的愿望,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评价建议首先要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否正确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是否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能否解决一些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其次应对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合理的、激励性的定性评价。如,在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兴趣,能否与同学合作、交流,能否进行认真的观察、操作、比较,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能否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等等。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含几百几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类推、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在进行口算、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和验算习惯,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及其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整十数(含几百几十)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首位或首两位能够整除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第二段教学首位不能整除和不够除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第三段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除法运算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表内除法的自然延伸,同时也是除数是两位数乃至更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除法计算中,遇到某一位上是“0除以一个数”,或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遇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比除数小,这时就需要在商里写0占位。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而且需要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准确作出是否需要商0的选择。学生初次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较大。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通过系统的、有条理的安排,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本单元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整合在一起教学,内容较多。为了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分散教学难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安排。首先着眼于表内除法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逻辑关联,教学整十数(含几百几十)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再组织学生以此为基础探索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在笔算部分,先教学基本的计算方法,再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基本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则先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再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先教学首位能整除的笔算,再教学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先教学首位够除的笔算,再教学首位不够除的笔算。这样的安排,将教学内容组成了一个合理的序列,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迁移,并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紧接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虽然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了,但有关笔算方法的认知结构并不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组。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整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的计算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去,从而为他们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提供更多机会。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算法。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算法。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材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计算过程。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估算,以估算结果支持对笔算方法的探索,在估算过程中反思笔算方法的合理性。一是在学习笔算前安排估算,为学生指引探索笔算方法的思维方向。全单元有四道例题以估算“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例如,第58页例6教学738÷2,引导学生先估计“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由于估算的结果是“三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要先算7个百除以2,商3个百余1个百,并把“3”写在商的百位上。再如,第64页例9教学306÷3,先引导学生估计出“商比100大一些”,进一步探索笔算方法时学生就不大可能漏写商十位上的“0”。二是在学习笔算后安排估算,帮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计算结果“值”的把握能力。例如,第63页第9题,先说说465÷3、465÷5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第59页第2题,先估计605÷5、986÷2等题的商是几百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此外,在首位不能整除和首位不够除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在例题教学中都安排了验算环节。这不仅是对笔算方法合理性的验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需要。3.通过组织比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逐步提高计算能力,教材注意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组练习,引导他们在比较中把握联系与区别,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例如,第49页第1题,通过题组比较,引导学生从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整百数以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口算的基本方法。第55页第7题,先通过三组式题的对比,引导学生由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类推出各位都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再通过三组式题的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乘、除法的关系,加深对上述口算方法的理解。第57页第3题,通过首位能够整除与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对比,以及商没有余数与商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相关式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一致性,促进计算方法的合理整合。第70页第7题,通过对比,不仅能使他们初步体会除法的运算性质,而且能使他们进一步产生探索计算规律、优化计算方法的愿望。4.将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为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提供支持,又为他们体会计算学习的价值提供机会。教材安排的10道例题均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其中,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材选择分铅笔、分羽毛球作为学习素材,用整捆或整筒带几个的方式呈现被分的物品数量。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将表内除法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经验迁移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又能为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提供直观的支撑。对于除法的验算,教材创设了简单的购物情境。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购物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选择购物情境容易激活他们对验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利用购物经验探索和理解验算的方法。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教材则选择参观奥体中心、参加游泳训练、表演团体操等作为学习素材,将计算融于现实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充分体会计算的价值,引发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求。此外,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在练习中相机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涉及不同的数量关系,而且注意问题的拓展性和开放性。例如,第66页第5题列式计算后,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余数作进一步的处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二是从练习七开始安排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在第一步都要用加(减)法算出和(差),然后把这个和(差)作为被除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又有利于他们不断丰富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评价建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书面测试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口算整十数(含几百几十)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的扩展),以及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能否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正确地用乘法进行验算;能否根据题目的要求合理进行估算;能否应用除法与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看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探索计算方法的活动,能否主动与同学合作;在计算和解题等活动中,能否根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正确理解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能否初步体会到除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和性质;是否养成认真读题、细心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计算习惯等。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种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习惯上这也被称为综合法。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运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基于已经熟悉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体会并掌握如何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实际问题。在每道例题随后的“想想做做”以及练习十中,教材还安排了以图文、表格等不同方式呈现的,基于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掌握上述策略,加深对策略本身的体验。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安排的实际问题紧扣常见的数量关系,既突出便于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从条件出发思考,是从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人手的,其关键是首先要能看出条件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换言之,只有看出已知条件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才能有效运用上述策略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教材中所安排的实际问题,其条件间的数量关系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求两数和(或差)、比多比少、求几个几是多少、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等等。这样的编排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数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人手进行思考,较好地体验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使他们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使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例1让学生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求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由于“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一条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教材启发学生列式计算的同时,还引导他们通过列表依次写出每天摘桃的个数。这样,不仅突出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价值,而且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例2在呈现了学生做纸花的情境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还引导他们根据题意在给出的线段图中填一填,借助线段图寻找已知条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而确定解题思路。这样的过程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思考。除例题外,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中也提供了一些通过列表、画图辅助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思考方法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数学思考的有效展开。3.突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并通过比较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教材安排的两个例题都按“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这四个步骤展开教学过程。其中,“回顾反思”这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方法,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三)评价建议本单元学习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常用策略。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是否初步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策略;能否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有无主动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是否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组织评价时,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要重点看学生在课堂上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并且注意他们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要特别关注学生独立解答实际问题时的表现,看题中数量关系和呈现方式有所变化时,学生是否仍然能正确运用策略解答问题。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初步认识,第二段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正确识别简单图案或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主要是因为完成上述活动既需要学生正确把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直观思考能力。而这些,显然又都是本单元教学的着力点所在。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有两个:一是正确判断平移或旋转前后相关的图形,二是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这两项活动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更需要他们对图形的运动与变化有较为透彻的感悟。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一方面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知平移、旋转的基本含义,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如,从火车车厢、电梯和国旗的运动变化引人平移,从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指针的运动变化引人旋转,从北京天坛祈年殿、飞机模型和蝴蝶标本的实物图片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等等。另一方面,则注意提供更多、更鲜活的例子和图案,让学生从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以及符合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案,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认识、积累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悟平移、旋转的含义以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如,在认识平移时,要求学生在课桌面上把数学书从左上角依次平移到右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在认识旋转时,要求学生制作转盘,并把转盘上的指针按要求旋转到指定位置;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把一张纸折一折、剪一剪,得到不同形状的轴对称图形;等等。3.结合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为学生介绍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对称现象和古今中外美轮美奥的著名建筑,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三)评价建议本单元主要安排了一些观察、操作、判断和欣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因此,宜采用描述式定性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首先,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判断某一物体或图形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能否在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并从一些简单平面图形或图案当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否根据轴对称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其次,要关注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否积极思考,作出判断和选择时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判断和选择的依据,能否进行符合要求的具有不同特点和个性的操作;是否善于和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并保持一种积极欣赏的学习心态。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使学生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已认识到万以内)。本单元所安排的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这部分教学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第二段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第三段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这些内容之后,还安排了练习十一,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这是因为: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既是比较分数大小,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也是今后进一步认识分数,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根据给出的没有均分的图形,估计各部分大约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合理把握给出的各部分的大小以及它们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把这种关系与头脑中储存的相关的分数表象进行适当的比对,进而作出判断和选择。显然,这个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帮助学生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注意适当放慢节奏,先让学生认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再认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千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编排适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比较贴近,有利于他们逐步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建立分数的表象。2.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生学习分数,要从分数的现实意义开始,生活中的实例是学生认识分数的重要素材。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并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含义。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选择学生熟悉的野餐情境,让他们在把各种食品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需要分数,并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1/2的含义。在初步认识1/2后安排“试一试”,让学生通过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丰富对1/2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初步拓展至其他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几分之几时,则让学生通过折纸操作和相应的涂色操作,体会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过程,从而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想想做做”中的习题,也都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3.结合认识分数初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和两个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借助直观图形进行思考;同时,也不要求学生总结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这样安排的意图,一方面是让学生利用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已有认识主动探索相关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培养他们探索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实践表明,这样的安排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主动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以后,教材进一步安排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结合直观的图形或具体的操作主动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探索算法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思考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而且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和创新的体验,增强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评价建议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主要应看他们能否结合现实情境具体解释相关分数的含义;能否用合适的方式表示指定的分数;是否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否正确读、写分数;能否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否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此外,还要看他们在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否主动参与观察、操作、比较、交流和简单推理等活动,能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主动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等等。第八单元期末复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整百数乘或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提高运算能力。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高估计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感受数概念的拓展及其价值。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和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识别轴对称图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7.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8.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沟通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相关数学技能的形成,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对本册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接着通过安排的28道题引导他们整理和复习本学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28道题大致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7题,主要复习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是第8~14题,主要复习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第15~18题,主要复习周长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计算以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第四部分是第19~24题,主要复习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及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第五部分是第25~28题,主要复习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于全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的回顾与反思,教材首先围绕“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哪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在讨论之后,教材还要求学生填写一张表格,引导他们分别从“最感兴趣的内容”“学得最好的内容”和“觉得有困难的内容”这几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的意识,培养整理和反思的能力,促进师生间的民主交流与评议。第1题复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还要求他们说说是怎样算的,在关注学生所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也引导他们自主整理口算的方法。第2题是本学期学过的乘法口算的综合练习,既为学生提高口算能力提供又一次的练习机会,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乘法口算的情况提供依据。第3题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相应的比较,自主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突出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4题让学生继续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第5~7题都是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其中第5题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6题是可以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7题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8题复习整十、整百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继续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帮助他们回顾相关的口算方法。第9题是本学期学过的除法口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口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口算的能力。第10题中的三组除法式题,内容涉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各种情况。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既可以自主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又可以感受相关除法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第11题通过4道除法式题的计算,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所学除法笔算的掌握情况,也为他们进一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提供又一次的练习机会。第12题是一组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既涉及除法计算,也涉及乘法计算,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熟悉相关数量关系的同时,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第13题是一道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解答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有利于他们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第14题是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第15题给出了三个不同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先进行必要的测量,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有利于学生在操作和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体会根据图形特点灵活选择测量和计算方法的必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6题是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17题让学生判断画面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帮助学生在判断过程中自主回忆、巩固平移和旋转的含义。第18题让学生从一组消防安全标识中找出轴对称图形,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基本特点的认识,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19题主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相关物品的轻重,有利于他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一步巩固对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的认识。第20题是有关千克与克之间的单位换算,目的是通过换算增进学生对上述单位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并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第21题呈现了一架天平称两个橘子轻重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第22题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第23题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依次对折1次、2次、3次记录每次对折后长方形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说说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样的活动把动手操作与探索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对折次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这两者关系的同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加深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理解。第24题让学生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运算的意义,积累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经验。第25、26题都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现实情境中真切体验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而且能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第27题让学生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与平面图形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应用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8题是一组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选择条件解决问题以及相应的计算和填表活动中,不仅可以再次体验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与“倍”有关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思考题是一个与间隔排列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基于已有的探索规律的经验以及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尽管有些难度,但还是会有信心的。最后,教材还安排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用给五角星涂色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回顾和反思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完成第98-99页的第1~7题;第二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完成第99-.100页的第8~14题;第三课时复习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完成第100页的第15~18题;第四课时复习千克和克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完成第101页的第19~24题;第五课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完成第102页的第25~28题。2.组织学生回顾并反思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时,可以先让他们说说本学期学过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通过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围绕第98页表中所列的项目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并简要地在表中填一填,以使他们初步体会一个学期数学学习中的收获与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培养初步的整理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感受他们表现出来的喜悦、自信与困惑、烦恼,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具体的复习,提高“整理与复习”的有效性。3.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时,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即计算的技能是否达到要求;二是学生能否结合具体的计算简要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对算法、算理是否有清晰的认识;三是学生对与乘法相关的数量关系是否掌握,能否正确解答与此有关的实际问题。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口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还可以要求他们适当整理相关乘法口算的方法。第2题可以要求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要注意了解学生口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第3题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计算后的交流适当总结乘的顺序、进位的处理方法、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对乘法运算的认识。第4题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技能,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第5题要重点启发学生联系乘法运算的意义解释自己列式时的思考过程,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6题要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适当总结乘法估算的方法,突出:估算时通常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整百数,估算的结果可以是实际结果的上、下界,也可以是与实际结果较为接近的数值。第7题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解题的,又是怎样确定这一解题思路的。4.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理清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大致有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在具体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性的计算练习,了解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确保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此外,还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9题可以要求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错误、改正错误,以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第10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后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程序,商的定位方法及依据,商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处理方法,体会除法验算的价值。第11题要具体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第12题要通过学生解答后的交流,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倍”的含义,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订餐合同书
- 标准兼职用工合同
- 工程造价工作流程
- 工程预算报告
- 《登岳阳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课后作业提升3
-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同名19359)
- 第22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课件
- 2024年2024年离婚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宽频振荡分析与控制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刘崇茹)
- 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适应性检测试题 英语 含答案
- 教师备课教案模板
-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
- 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考试试卷(含答案)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EDA实验报告1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 第一单元 计算机中的编码 课件 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混凝土地面施工方案
- 2020学校食堂自查自纠报告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