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_第1页
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_第2页
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_第3页
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_第4页
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选择探讨【摘要】2019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地区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粤港澳大湾区酝酿的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有成熟的产业支撑,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足以对标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充满着发展的潜力。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较量,同样需要人才和创新的竞争,这样的人才、技术、创新往往来自于高等学府。但当前高校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流向区域有明显的差异性,大部分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这种现象从长期来看会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毕业后发展城市的决策依据,并提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相关建议。可供粤港澳地区毕业生参考与借鉴。【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流向;职业生涯规划Discussiononthepreferenceofgraduatesforemploymentincities[Abstract]Inthespringof2019,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theStateCounciljointlyissuedthe"OutlineofDevelopmentPlanningfor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whichmarkedthattheconstructionoftheGreaterBayAreahasofficiallyenteredintodevelopment,and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areahasbecomeahottopicinsociety.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hasbeendevelopingformorethanadecade,andhasformeditsownmatureindustrialsupport.Italsorequirescompetitionoftalentsandinnovation.Suchtalents,technologyandinnovationoftencomefrom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However,duetothecomprehensiveinfluenceofvariousfactors,thegraduate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currentlyhaveobviousdifferencesintheflowtoregions.Mostgraduatesaremoreinclinedtoeconomicallydevelopedfirst-tiercities.Thisphenomenonwillaffectthe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development.Thisarticletakescollegegraduatesastheresearchobject,andthroughaquestionnairesurvey,combinedwiththeblueprintforthedevelopmentof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andthecareerplansofrecentgraduates,itprovidesabasisfordecision-makingonthedevelopmentofcitiesaftergraduationandproposesrelevantsuggestionsfortheemploymentflowofcollegestudents.ItcanbeusedasareferenceforgraduatesfromGuangdong,HongKongandMacau.[Keywords]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flowcareerplanning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目录TOC\h\z\t"s1,1,s2,2,s3,3"1.前沿 前沿分析掌握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的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选择哪个城市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往往受到更多主观因素影响,如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偏好、价值观、家庭因素等。当我们客观分析出各种因素后才能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为粤港澳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城市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毕业选择哪个城市发展是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首要困境,该群体前往一线城市当然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但随着大湾区建设进程加快,各个城市互联互通的程度加深,二三四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发展的机会也增加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从校园步入职场,这个转变即陌生又期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规划,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城市的发展,让本次论文更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动机和偏好,有利于毕业生群体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在合适的平台展现自己,最大程度发挥自己优势,向更高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某种程度上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发展水平城市输送人才。相关文献综述高校毕业生的空间选择从宏观上关系到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领域发展,从微观视野上与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做出过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驱动因素,二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流向现状的针对性措施。针对粤港澳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偏好,尚志海等三人以嘉应学院本科毕业生为样本,总结出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在粤就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同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对这些偏好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应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企业、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对缩小不同发展水平城市有积极作用[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所在城市一共接纳了39.08万名应届毕业生,粤西粤北潮汕地区接纳比例仅占20%,我们可以预计广东高校毕业生2020年达到60.3万人,同时也可以预测应届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的数量将大大增加。如周烁(2008)认为,针对当前应届大学生就业地区不平衡的情况主要从三个度缓解,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个地区的平衡发展,健全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张淼(2017)认为地区经济全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区域集中问题的首要步骤,高校应在各个学院展开就业辅导和心理引导,毕业生也要及时做出调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适应社会[4]。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偏好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可行性方案视实际情况而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东部沿海相对开放的区域,在粤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偏好研究需要继续深入并系统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多样性、复杂的群体,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的成因、过程、现象、结果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广泛,如心理学、社会学、人口流动、经济学等理论。因此综合上述等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偏好进行有效解释。虹吸效应虹吸(siphon或syphon)是一种流体力学现象,虹吸效应最初是一个物理效应,同时也引申为城市的虹吸效应。中心城市的发展依赖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综合分配,而这些资源也需要从周边郊区城镇吸纳,久而久之,中心城区拥有更加充足优质的资源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导致郊区或偏远地区相对缺乏。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城市的竞争力会越来越明显,而对于二三四线的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与之类似的还有高铁的虹吸效应、自贸区的虹吸效应等。马斯洛需求层次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心理学评论》一书中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被称为马斯洛需求理论。该需求层次分为5个层次,从高到低可以分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各个需求有明显的因果递进关系并且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而且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马斯洛需求层次解释了思想认知是人类动机的内在力量,从而人类的需求[5]。总体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需求”和“动机”两个驱动力作为出发点,集中掌握人类行为的总体规律。城市城市、都市、城、市或都,一般是指人口密度大,常住人口多,工业商业比较发达先进,可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区划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城市中有各类基础设施如绿化、高楼、体育馆、文化建筑等,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即所谓的“建制市”)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的基本配套设施和管理方案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方便人们进行生活和商业活动。城市等级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人口作为划分标准(见下表)表1-1城市等级划分城市等级规模等级(万人)超大城市>=1000特大城市500-1000大城市100-500中等城市50-100小城市50以下

粤港澳大湾区综述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6%,合计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全国的4.9%,2017年经济总量占全国12.2%。早在2005年就明确的湾区发展计划,2017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与香港澳门广东签署框架协议,再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项大大小小相关项目工程逐渐落地实施。其实大湾区的整体思路是希望以融资、贸易、金融为中心的香港,以旅游、商务为中心的澳门,以智能、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广州,以科研、创新、电子为中心的深圳四座大城市带动周边七座城市的全面发展,最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图2-1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区域城市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主要差异本文主要从交通与区位、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来宏观分析与解释。交通布局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城市的差异性,为应届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提供基础判断。交通与区位交通和区位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各种资源充分流动的基础,也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深中通道建设已经进入紧张阶段,预计2024年通车,那么深圳与中山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中山不必绕道虎门大桥便可抵达深圳,中山作为香港的后花园,势必与香港联系更密切。广州与佛山联系更密切,早在几年已经提出广佛同城,虽然进展缓慢,但2016年佛山市就提出了“超级城市”的构想,“花都-三水”、“白云-南海”、“五眼桥-滘口”为节点打造高质量发展融合实验平台,潜力无限。珠海虽然在内陆交通网络的地位不高,但拥有港口和航空的优势。航空优势主要体现现在的珠海机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5个主要机场之一。2016年至2018年之间珠海机场的客运量从613万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1122.1万人次。相比之下,与东莞佛山惠州来说就索性就没有商用机场。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每年接纳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在铁路网络中有最强的辐射力,通过铁路连通了182座城市,远超过佛山、中山和珠海。东莞处于广州深圳两大城市之间,交通地位可见相当重要。而江门、肇庆、云浮市则被高铁线紧紧连在一起。图2-2珠三角交通网络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后,香港、广东、澳门三地的往返时间将大大减少,节省更多时间,行车时间仅需一小时左右,而且不需要再绕经虎门大桥;港珠澳将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进一步拉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广东之间的关系。经济实力图2-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生产总值处于第一区间的是广深港,经济体量已经达到2万亿,GDP总量接近7万亿元,广州共有98间A股上市公司,深圳则有267间A股上市公司,香港则汇聚更多国内外上市企业;佛山、东莞处于第二区间,GDP都在8000亿元以上,佛山越来越接近万亿级别。此外佛山共计约40间上市公司,东莞虽然数量不多,但拥有15万左右的中小企业精耕细作。澳门、惠州、中山则属于第三区间,GDP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与第二梯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珠海、江门、肇庆:则处于第四区间,GDP规模不足3000亿元。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几乎就是组成想象空间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发展与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息息相关,是应届毕业生发挥特长技能的舞台。香港是大湾区乃至全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而深圳是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在金融服务业上有优势,设有证券交易所。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产业发展以汽车、电子、石油、机械、医药等行业为主。除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以外城市,它们未来都还是要重点发展制造业,只是制造的方向有所不同。佛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线城市,以民营为主导,目前碧桂园和美的这两个中国500强企业分别代表了建房子建材和家电,还有家用电器、纺织、塑料、皮革、服装等轻工业。今年逐渐建立各种高新产业区域,例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中山则以传统产业为主,灯饰、家具、五金制品等,珠海为沿海城市同时也临近澳门,旅游业则以珠海横琴为主导建立生态文明特。珠海舍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珠海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电力能源等高端产业诞生。惠州近年来开始转型加强发展新型科技产业如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是广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肇庆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是广东省粮食的主产地之一。江门作为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的枢纽或中转站,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靠拢。

粤港澳大湾区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影响因素分析数据来源本文采用自编的“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广东药科大本科毕业生,以2016级本科生为主。本次共收回问卷208份,男女比例为:女性119人,占57.2%。男性89人,占42.7%,调查结果分析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2018届高校毕业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共吸纳约40.1万毕业生,其中已经在粤就业工作的学生占全省毕业生的92.28%;其中到广州市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16.9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35.81%;第二是深圳市,有8.24万人,占16.69%;第三是佛山市,有4.15万人,占9.18%;粤西、粤东、粤北地区分别占5.14%、3.95%、1.58%的毕业生。图3-1粤港澳地区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208份,从调查问卷数据来看,生源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占61.9%,共128人;香港、澳门占3.1%,共7人;粤西地区占6.6%,粤东地区占12.6%,粤北地区占7.3%,其他地区占6.0%。其中生源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希望在大湾区打拼的占89.5%;另外生源地为粤西、粤东、粤北地区的学生希望在大湾区工作比前者要高占91.7%;总体来说,93.3%的学生希望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届大学生中倾向于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占62.9%,二三线城市占37.1%;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是最大的,一些二线热点城市吸引力在上升。图3-2应届生生源地分布在针对“哪些关键因素决定你的就业城市偏好”问题上,综合本次调查问卷数据,59.56%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相对更好,薪酬高、福利好,42.7%发展机会多;34.8%将生活成本作为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19.1%认为工作生活环境相对更优良,人际关系网络更好27.0%认为生活更便利,23.2%认为就业压力影响自我判断,12.19%的学生考虑到距离、交通便捷性;1.3%的学生考虑到就业政策如住房;2.4%没有具体想法,随大流。图3-2就业城市偏好选择因素毕业生就业城市流向不平衡。从目前流向现状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其次是以佛山、东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整体呈现出向珠三角地区集中、向北向西向东分散的特点。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历史发展悠久,经济发展程度高,教育资源丰富,相关基础设施较好,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促使更多大学生前往寻找职业机会。粤西、粤东、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不如珠三角城市,因此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城市的毕业生就业数量要比其他地区城市高得多。同时,珠江三角洲是广东高校的聚集地,如广州、深圳,单单广州大学城就有十几高校,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会从心理上会更加倾向于在熟悉的地方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过于集中,这种现象会导致明显的“虹吸效应”,导致发展较好中心城市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区间,更好的生活服务,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更多毕业生前往就业。经近一步调查研究,这还涉及城市的历史底蕴、地理位置等因素。一线城市相对于二三四线产生的经济效果会导致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汇聚在发达地区,直接表现是大量高校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增加,与之相反的是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急缺各类人才,竞争力下降[8]。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城市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成长。当千禧一代步入高校,90后也差不多完全从校园进入社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90后这个群体已经对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不在感受强烈,他们的生长环境决定他们对另外两个层次有更高的追求,以至于他们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他人的认可,投放更多精力在实现个人抱负和发展机会上,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体现[5]。各个地区城市的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能够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当可利用资源与人口不匹配时,人的发展就会收到制约,大学毕业生作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种情况。人口过多,竞争程度必然加剧,部分综合素质不足的大学生未能充分就业,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对于个人长期发展也是一种考验[9]。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成因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每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从学校开始步入社会,都希望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生存和成长,而首当其冲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城市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舞台,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就好比如我们应聘工作,是一个双向的选择,难免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综合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本论文将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用人单位、个人因素四个维度展开探讨。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毕业城市的选择首当其冲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高收入、好未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通常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直是主流价值的聚集体。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一份工作,主要表现为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地理位置和福利待遇好,有利于个人的晋升发展;而对于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二三四线城市、中小企业、农村等,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频繁[10]。广东省四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珠三角地区为领头羊,其后依次为粤西、粤东、粤北,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分布。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会影响城市的宏观经济,同时也会影响着人口流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不同,高校毕业生是拥有专门知识、专门技能的群体。以广州、中山为例,广州主要以汽车、石化、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主要布局,中山则以智能家居、先进制造业和加工产业为布局。一线城市由于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创业发展,因此就业层次丰富,就业机会多,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从而影响就业流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含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实力、生活成本、人际关系网络、生活质量等,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因素。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关系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业余生活的水平,一座城市需要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来包装,城市的精神与城市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例如重庆人民比较热情、上海的国际化氛围较浓、深圳的科技资讯环境较好,因而这些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较大。卢珊、王琼以上海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解释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区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及人际关系网络因素对城市偏好的影响[12]。不同的就业城市意味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物价水平。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生活成本在个人收入支出的占比也影响他们的就业城市选择。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5)(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显示,通过调查全国35个城市,2016年全国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最高的是一线城市,其中深圳为40分,为全国35个城市得分最低(分数越低,反映成本越高),北京、上海、广州得分分别为47.49、48.3、51.1,为全国生活成本第二到第四的城市[13]。尽管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但系每年依然有很多高校求职者前往一线城市发展。生活成本中尤其住房成本也是比较突出的因素之一,住房保障、住房条件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综上所述,城市房价高价、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过快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偏好产生影响用人单位因素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是就业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影响主要包括薪酬待遇、企业文化、工作条件等方面。一般来说,一线城市的外资、合资、国企、独角兽等类型分布比较多,这些公司资金雄厚、发展基础好、薪酬待遇高、管理人性化吸引众多应届毕业生前往就业。用人单位的付薪理念和付薪水平直接影响毕业生的选择,薪酬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薪酬水平。当代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仅仅会看中目前的薪酬待遇,还会从长远考虑,注重在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者如果认为在一家企业得不到发展机会,那么就会认为该企业不值得贡献自己的价值。从工作环境上看,高校毕业生涉世不深,工作经验不多,管理模式与学校大有不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无法融入工作环境的情况,所以毕业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工作条件等具体因素。现金收入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与一线城市相比,应届生会普遍认为二三四线城市工资收入落后于一线城市,也就认为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和收入不成正比,影响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收入也成为影响应届生就业城市偏好的主要原因。个人因素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选择城市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源地、家庭背景、就业观念等。应届毕业生刚刚毕业雄心壮志,准备在社会大展拳脚,赢在起跑线上,往往追求发达城市作为发展平台,发达城市意味着高薪酬高待遇,很多高新科技公司都会选择在发达城市,相反二三线城市只剩下低水平、传统的企业。也有的毕业生会考虑就业地点是否靠近家庭,可以看出另外该群体对家庭的依赖性或者受家庭影响较大,距离家庭是否远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优势。也存在毕业生会受到一定人际关系的影响而选择就业地点,在人际关系网络上互相帮助照顾,心理上追求安全感。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新的职业新的观念不断涌现,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就业观念,信息网络与计划生育,95后、00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就形成了不同上一代的思想观念,那么就业价值观念就会不同。老一辈追求稳定、离家近、“铁饭碗”的工作模式,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届毕业生通常会把薪酬待遇、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作为就业标准,一线城市相对开放,是科技思想潮流的聚合地,更容易契合当代毕业生的就业标准。

对策与建议应届生选择就业城市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更加结合自身的发展,理性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虽然应届生才是就业的主体,但是每年政府和学校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和多渠道的招聘方式来辅助应届生就业,政府和学校也扮演者重要角色。政府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二三四线以及粤东西北地区的吸引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连接,如深中通道、汕头广澳港铁路。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增强欠发展地区的人文气息,满足高校毕业生的精神需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广东政府从而要大力推进各个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人才流动合理性,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中山作为香港后花园,应大力引进高新科技和互联网产业;潮汕地区应以汕头大学教育资源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各个城市的就业政策陆续出台,高校毕业生应密切留意政府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强联系,在政府的指导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出台招商引资的红利政策和人才政策,帮扶欠发达地区的成长,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应届生离开家乡外出就业,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才能在城市生存。应届生刚刚离开校园,缺乏经验同时要面临试用期,就业初期薪酬相对较低,同时租金高、租房压力也会影响就业区域的判断。建议政府可以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如住房补贴、个税减免等减轻应届生租房压力和经济压力,让应届生尽快适应社会,投入工作。学校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有积极意义,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专业的就业辅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社会观念,尽管其他二三四线城市工资较低、发展空间不足,但是某些城市发展潜力极大,因此校方要积极引导,宣传更多城市的区位优势。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堂时,应该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的工作的经验,为大学生提高贴近社会的职业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调研访谈等实践活动,提前让大学生感受社会角色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学生团体或校内机构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让更多学生参与互动,提前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高等教育关乎一个城市的竞争和影响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高校要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助力地区产业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技术、科技、人才支撑。高校在选择学科专业的时候,应该与本地产业的发展基础相适应,参与更多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实现人才与产业对接。近年来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人才的支撑,用人需求增加。高校与各地政府应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对接平台,根据高校的专业优势为不同地区输送人才,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地企业发展,另一方可以合理配置优质人才,有利于应届生的成长。个人方面当今时代是机会与挑战并存于一体,高校毕业初进社会,在适应社会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社会,更加要正确认识自己,调节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接受社会挑战。我们需要怀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留意身边的机遇和挑战,保持愚昧,保持饥饿,在大城市会发光发热,即使在小城市也能幸福快乐生活。各行各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意味着对人才的素质越来越高,单一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企业更加追求一专多能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千变万化的职场。新兴职业不同出现,而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行业关联相对不大,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供需情况,及早认清自身的职业生涯和调整。2020年始初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中国社会各界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转眼2020已经过三分之一,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一直受社会和应届生所关注,求职市场过于平淡,企业裁员大于招聘人数,同时在这次疫情之下,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也以为这有部分职业遭淘汰。在这样的危机下,重新对职业定位,掌握更多技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想办法培养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认知水平和人脉,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与启示2020年步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重新的定位和转型的发展,无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子,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转型发展走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实属必要。大学生这个群体代表着知识对于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影响,也关系着青年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本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从微观视野探讨了大湾区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偏好状况及引导策略,让当代大学生能更好适应大湾区发展,获得更好的职业道路。选择发展城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然面临的问题,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并不普遍。作为享受大湾区红利的应届毕业生,梳理各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决策依据。无论何去何从,毕业生都要时刻准备,明确就业目标,提高就业技能。寻找自身的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转换自己的就业观念,这样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1]尚志海,欧先交,曾兰华.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2(04):79-83.[2]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8.[3]周烁.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5):167-169.[4]张淼.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D].西北工业大学,2017.[5]石华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毕业生的相关就业观念[J].统计与管理,2017.[6]周鸿.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简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期):101-104.[7]《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8]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现代企业教,2008(10):32-36[9]胡冠华.基于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分析.贺州学院学报[10]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期):43-47.[11]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12]卢姗,王琼.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04):52-56.[1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LinNan.InSocialStructureandNetworkAnalysis,SocialResourcesandInstrumentalActionSeco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NeuralNetworks,1982(4):131-147.[15]大学生就业的“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华南师范大学.陈彦敏[16]刘小含,余旖桐,郭紫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68-70.[17]刘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18]LittleTD,BovairdJA,WidamanKF.Onthemeritsoforthogonalizingpoweredandproducttermsimplicationsformodelinginteractionsamonglatentvariables.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2006(4):497-519.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毕业设计项目选题与定位1.毕业设计项目选题的类型与原则毕业设计项目应该是对完整的大学专业学习的系统总结,是一项系统的设计课题。所以毕业设计项目的选题非常重要。选题要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水平,但是更要强调选题的创新性与实战性,因为毕业设计是大学生以自己的设计作业向社会企业汇报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从一名大学生向职业设计师角色转变的关键过程,对教与学双方都是一次挑战。毕业设计项目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为设计实践和就业竞争服务。毕业设计项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多种类型,如实战课题、概念课题、模拟课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其难易程度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以完成为宜。为此,毕业设计项目选题可以制定以下原则:(1)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训练。(2)选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以社会与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为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3)选题应该体现创新精神和原创设计,符合地方经济产业的需求,如体现区域特色产业的设计需求,为地方企业经济服务,体现设计的可行性、适用性,体现对设计成果的生产和转换,体现国际与国内设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等。有利于毕业设计项目的可实现性,争取社会企业在设计经费和设计制造方面的支持。(4)选题应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地进行系统的设计项目(不同子课题)的合作,培养团队工作与合作精神。(5)选题分配原则上应该一人一题,独立完成,若多人同做一个系统课题,每位同学均要完成一个独立的子课题,设计内容应各有侧重,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训练,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2.毕业设计项目的设计定位(1)设计定位的意义在完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和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后,根据调研的结果对设计项目的方向进行定位,对大量的信息与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深入地研究,毕业设计调研的主题范围相对较大,如何确定设计的主题定位与设计元素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个成功的设计一定要寻找到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发现出独特的设计元素,而这种创新突破与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通过市场的调研分析结果而得出的。(2)设计定位的方法毕业设计项目的定位方法,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位毕业生的个性与爱好、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未来就业岗位与企业设计需求去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定位。应该从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的工作程序与流程进行设计项目的规划,首先就是对新产品设计进行定位,确立设计目标。由于社会企业对设计开发要求不同,不同专业的设计方向与生产经营模式也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设计定位和方法,但是新产品开发设计项目-般可分为三种情况:原创性产品设计、改良性产品设计和工程项目配套设计。①原创性的创新设计。原创性的产品开发设计是一种针对人的潜在需求,是一种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创造性产品开发设计。时代在进步,人的生活方式在变化,对设计的需求也在变化,所以,创新设计无极限,永远都会有新的产品设计创造出来。原创性的产品开发是现代设计师的重要课题,也是设计师创造能力的最高体现,展现着设计师的创造天才,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作为现代设计师,-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头脑中时刻抱着发现问题的敏锐感和吸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对新生活和新事物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保持创造的冲动。②创造新生活的设计开发。开创新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转换生活形态,要靠具有全新创意的新产品来促进生活结构、习惯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原始社会的席地而坐,-块原始石头打磨后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