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历史(统编版)说明:1.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2.闭卷考试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栏内)。1.2021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一百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联合出品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揭秘古人类发展进化的重大历程。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B.北京人采集的植物果实放在陶器中C.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狩猎D.北京人围坐在火堆旁取暖和烧烤食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排除ACD项。故选B项。2.以下选项中对下图所示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描述正确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A.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B.会挖掘木结构水井C.居住在黄河流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D.墓葬随葬品差异较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C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会挖掘木结构水井,排除AB项;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说明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特点,B项正确;兼收并蓄、一脉相承、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错误,故选B项。【点睛】4.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夏文化的神秘面纱,在其遗址中分布着宫殿区和官城、祭祀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还有平民居住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这说明了当时的夏王朝()A.拥有最先进的政治制度 B.阶级分化与等级界限明显C.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D.生活必需品的制作水平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其遗址中分布着宫殿区和官城、祭祀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还有平民居住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当时的夏王朝阶级分化与等级界限明显。B项正确;拥有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生活必需品的制作水平高,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这里的“汤”是指商汤,“武”是指周武。由此可以得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是()A.实行暴政,失去人心 B.商汤周武,雄才伟略C.部落推举,民主禅让 D.世袭更替,家传天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本代更替是因为前代君王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失去民心,因此推翻前代,顺应民心与天意,A项正确;商汤周武,雄才伟略属于个人才干,不是更替的原因,排除B项;部落推举,民主禅让是在夏朝之前,排除C项;朝代更替不是家族世袭,排除D项。故选A项。6.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逐渐衰落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的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平息叛乱后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目的在于通过笼络先代的贵族,防止商地遗民反叛,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B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是西周排除,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7.考古学家发现,商朝某些单人墓穴中就埋着200件青铜器。某些贵族为了仪式的需要而耗费众多的品种不一的青铜器。如此之多的青铜器,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矿、运输、冶炼矿砂,去制作铸造过程中使用的黏土模型、泥心和铸模,并经营铸造作坊。这反映了商朝()A.统治者的奢侈 B.青铜业发达 C.商品经济繁荣 D.人口众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如此之多的青铜器,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铸造作坊”概括可知,商朝国力强大,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青铜业发达。B项正确;材料内容的主题是青铜器制造而不是贵族奢侈生活。排除A项;青铜制造业是手工业,不是商业。排除C项;人口众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它的名称是()A.利簋 B.毛公鼎 C.铜冰鉴 D.司母戊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主要青铜器司母戊鼎,鼎呈方形,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四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是现存商代最大的青铜器,D项正确;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毛公鼎是一件宗庙祭器,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造型浑厚朴实,排除B项;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排除C项。故选D项。9.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A.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B.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C.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D.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平民、奴隶等,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所以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王位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做过霸主,西周分封制度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故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变化说明王权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降低,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已经取代周王发号施令,诸侯的势力强大起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到战国时期,各国间开展兼并战争,诸侯国家越来越少,统一趋势渐现,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兼并战争促使国家的减少,不是民族融合的加强,排除A项;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是秦朝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战国的局面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11.一次考试后,小平考试不太理想,他很难过。好友小明就劝他说:“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小明的看法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包含了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周秦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实施具体治理的范围大小问题。广土众民的治理,对秦朝而言是一个前无经验但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朝()A.构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B.严明法度,禁止私斗C.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度 D.开凿灵渠,修建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广土众民的治理”“具体治理的范围大小”可知,材料强调是秦朝对地方治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C项正确;至高无上皇权的构建强调是皇权的专制问题,排除A项;B项强调法治,D项强调修灵渠、长城,与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对“治理的范围大小问题”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13.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迎来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材料反映了()A.政策调整推动国家发展B.政策变化导致汉朝衰落C.国家治理需要道家学说D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的实行推动了国家发展,A项正确;“导致汉朝衰落”与题干“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推崇儒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西汉的治国政策,并不能说明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14.西汉武帝时期,“以一个极具智慧的方案将威胁统一与巩固的诸侯王势力彻底消解于无形”。该方案是A盐铁专卖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实施“推恩令”【答案】D【解析】【详解】“以一个极具智慧的将威胁统一与巩固的诸侯王势力彻底消解于无形”可知该方案是指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即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举措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结果成功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为了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但是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B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5.张骞的“凿空”之旅是汉帝国为了回应北方草原民族(匈奴)的挑战而有意识地进行的对外交往,但汉武帝始料未及的是,佛教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艺术形式从而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艺术生活。这段话表明张骞通西域()A.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 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D.开创了西汉盛世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佛教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艺术形式从而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艺术生活”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匈奴威胁、西域归属中央问题,排除A、B项;题干信息主旨是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人精神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影响,与开创了西汉盛世局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并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以佛教为主题的景区的是()A.四川成都青城山 B.河南洛阳白马寺C.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D.洛阳龙门石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坐落在成都市的西北部,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兴建了白马寺存放佛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塑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医生提醒民众要注意预防疾病。中国古代有位名医不仅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还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他是()A.神农氏 B.扁鹊 C.张仲景 D.华佗【答案】C【解析】【详解】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C项正确;神农氏尝百草,排除A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奠定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代表作品有《难经》《内经》《外经》《肘后方》等,排除B项;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D项。故选C项。18.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A.诸葛亮 B.王莽 C.曹操 D.霍去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C项正确;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符,排除A项;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霍去病是西汉名将,排除D项。故选C项。19.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可知,材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重视整体、强调集体,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排除A、C、D项。故选B项。20.劳动创造幸福,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A.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B.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C.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演变 D.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由单纯人力的魏晋时期的翻车到唐代时利用水力的筒车,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灌溉技术不断进步,体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农业生产模式”,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三幅画像(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半坡遗址:粟。(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3)禅让制。特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遗址,主要的作物是粟。

【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可知,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形成的。【小问3详解】根据图片,尧舜禹的更替,体现的是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22.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帝而后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时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孔子提出了哪些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2)如果要为孔子树碑立传,你觉得图2、图3中哪个人物会支持你呢?请说明理由。(3)哲学家发现的“新的精神世界”指的是什么?【答案】(1)有教无类(或教育平等),因材施教等。(2)图3,汉武帝。理由:汉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秦始皇压制儒家思想,焚书坑儒)。(3)儒家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孔子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小问2详解】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汉武帝会支持。【小问3详解】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等信息可知新的精神世界指儒家思想。2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丝绸之路】材料一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了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区域开发】材料二由于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成为北方移民的首要目的地。永嘉之乱后,大致有26万人流入现在的江苏地区,其中有22万分布于镇江附近。【民族交流】材料三作为部落首领,他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民族大融合,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摘编自《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主要参与者。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丝绸之路“商业”“文化”功能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部落首领”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的措施。【答案】(1)主要参与者:商人和僧侣。表现:“商业”: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通过丝绸之路前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一点即可)(2)原因: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部落首领”: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可知,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的主要参与者是商人和僧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4、由于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6、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政府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7、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材料三中的“部落首领”指的是北魏孝文帝。他“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采取的措施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4.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一当户灯:河北省博物馆藏,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盘高1.6厘米。西汉中期。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注:前165-前113,汉景帝之子)出土。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跪擎铜灯形象。铜俑着直襟短衣,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拖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褠,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跪,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钎。(图片来源:考古中国)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摘自《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户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概括这种关系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民族交融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4)通过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学习,你认为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答案】(1)敌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4)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1)根据材料“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跪擎铜灯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户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是敌对关系。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临近黄昏,卫青派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单于的营阵紧紧包围起来。单于慌亡带着数百名骑兵突围逃走。汉军追击200多里,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发展趋势。【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