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_第1页
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_第2页
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_第3页
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_第4页
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乐胜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20分)1.(1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聚沙成塔 B.铁树开花 C.公鸡打鸣 D.蜻蜓点水2.(1分)下列均属于生物的一组是()A.珊瑚、细菌、水绵 B.蘑菇、青蛙、机器人 C.病毒、变形虫、鲸 D.河水、河蚌、生石花3.(1分)某活动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蜻蜓、蝴蝶、小鸟、蘑菇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A.都能进行呼吸 B.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都能生长和繁殖 D.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4.(1分)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了解临渭区的城市绿化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 B.想知道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最好选用观察法 C.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D.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有时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5.(1分)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取的方法是()A.分类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6.(1分)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归类,他们将鲫鱼、河蚌、水草、荷花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的归类标准是()A.按照生物的用途 B.按照生物的数量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7.(1分)“草盛豆苗稀”与“雨露滋润禾苗壮”都说明了()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8.(1分)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体现了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 B.光 C.温度 D.空气9.(1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牛、羊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 B.共生 C.寄生 D.竞争10.(1分)2021年4月,日本正式批准了福岛核废水排海计划。核废水中含有某些无法被生物分解排出的放射性物质,一旦排入海中,会对海洋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危害。在食物链“浮游藻类→毛虾→带鱼→人”中,放射性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A.浮游藻类 B.毛虾 C.带鱼 D.人11.(1分)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其共同特点是()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12.(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C.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D.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13.(1分)下列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草原上所有的植物 B.草原上所有的微生物 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D.草原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14.(1分)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个曲线图来表示?()A. B. C. D.15.(1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植物 B.动物 C.病毒 D.腐生细菌和真菌16.(1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A.阳光→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柳树→蝉→螳螂→黄雀→细菌17.(1分)下列生态系统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B.具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统一的整体 D.地球上的各类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18.(1分)生物圈有一个圈层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A.岩石圈的底部 B.大气圈的底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底部19.(1分)具有净化水源、蓄洪防洪作用的生态系统是()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20.(1分)地球上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A.植物中的化学能 B.食物中的化学能 C.太阳光能 D.热能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21.(5分)请将下列生物现象与对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A.动物的取食①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②生长和发育C.君子兰开花结果③获得营养D.人体的排汗④繁殖E.酒菇由小长大⑤排出废物22.(6分)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白天它们躲在阴暗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小刘同学热爱探究,针对螳螂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提出了问题:光会影响螳螂的生活吗?于是他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盒,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探色纸板(如图),并诱捕了多只螳螂装在带孔的瓶里,从中选出了10只大小一致、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螳螂用于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对此实验作出假设:。(2)这个实验控制的变量是,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要使其他条件都相同,其目的是遵循原则。(3)实验中选用了10只螳螂,而不是一只,目的是。(4)预期实验结果:螳螂会趋向(填“明亮”或“阴暗”)环境。(5)螳螂是益虫。实验结束后,对螳螂的处理方式是23.(7分)如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要想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的是和。(2)该图中共有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一条包含兔的食物链是。(3)该生态系统中,狐和蛇是关系。大量地捕杀狐和蛇,则的数量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的。24.(6分)请根据下面资料回答问题。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微塑料颗粒可以随着江河进入海洋,跟着洋流环游,也可以凭借强风助力,实现超长距离的迁移。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很容易迁移到海洋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逐步迁移,最后“回到”我们身上。据估计,一个经常吃贝类的人一年可能摄取超过1万个微塑料,就算不吃海鲜,类似的命运也难以避免。(1)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因素。(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贝类属于,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和不断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3)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因为生物圈是一个。(4)我国是塑料的生产大国,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你能提出减少海洋微塑料的方法吗?(提出一点即可)。25.(6分)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跟航天员一起进驻“天宫二号”的还有六只可爱的“蚕宝宝”。“天空养蚕”实验是香港中学生天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的获奖项目,这六只蚕宝宝是科学家培育改良的品种“秋风白玉”。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蚕宝宝顺利地抽丝剥茧,给科学家带来了不少惊喜。(1)科学家研究家在失重状态下的运动状态和生长发自状况,主要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法和法。(2)蚕宝宝抽丝剥茧,化茧里化蛹,这体现了生物能的特征。蚕宝宝喜欢吃桑叶,这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归类,蚕属于。(3)我国是丝绸大国,为了解我国丝湖品的品质需要使用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20分)1.(1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聚沙成塔 B.铁树开花 C.公鸡打鸣 D.蜻蜓点水【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解答】解:A、“聚沙成塔”中沙和塔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CD、铁树、公鸡、蜻蜓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它们的表现都属于说明现象。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1分)下列均属于生物的一组是()A.珊瑚、细菌、水绵 B.蘑菇、青蛙、机器人 C.病毒、变形虫、鲸 D.河水、河蚌、生石花【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珊瑚虫身体微小,分泌的外壳逐渐堆积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不是生物,A错误。B.机器人不是生物,B错误。C.病毒、变形虫、鲸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C正确。D.河水不是生物,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的特征知识。3.(1分)某活动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蜻蜓、蝴蝶、小鸟、蘑菇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A.都能进行呼吸 B.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都能生长和繁殖 D.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的废物、能生长和繁殖都是生物的特征,而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D。【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4.(1分)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了解临渭区的城市绿化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 B.想知道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最好选用观察法 C.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D.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有时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解答】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要了解临渭区的城市绿化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A正确。B.想知道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最好选用对照实验法,B错误。C.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C正确。D.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D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1分)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取的方法是()A.分类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解答】解: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若要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故选:D。【点评】观察、调查、资料分析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依据定义即可作出判断.6.(1分)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归类,他们将鲫鱼、河蚌、水草、荷花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的归类标准是()A.按照生物的用途 B.按照生物的数量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根据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生物划分为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实验生物、经济生物、野生生物、观赏生物.【解答】解:鲫鱼、河蚌、水草、荷花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而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因此他们的归类标准是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来归类。故选:D。【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和意义.7.(1分)“草盛豆苗稀”与“雨露滋润禾苗壮”都说明了()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解答】解:“草盛豆苗稀”是指草与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雨露滋润禾苗壮”是指禾苗吸收水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因此,“草盛豆苗稀”与“雨露滋润禾苗壮”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分)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体现了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 B.光 C.温度 D.空气【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解答】解: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点评】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9.(1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牛、羊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 B.共生 C.寄生 D.竞争【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解答】解:牛和羊都是草食性动物,都通过吃草来获取营养,具有共同的食物需求,可见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10.(1分)2021年4月,日本正式批准了福岛核废水排海计划。核废水中含有某些无法被生物分解排出的放射性物质,一旦排入海中,会对海洋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危害。在食物链“浮游藻类→毛虾→带鱼→人”中,放射性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A.浮游藻类 B.毛虾 C.带鱼 D.人【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放射性物质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可见,在食物链“浮游藻类→毛虾→带鱼→人”中,放射性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人。故选:D。【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物富集的含义。11.(1分)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其共同特点是()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分析】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解答】解:一般来说,当没有外来因素干扰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能使本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保持一定的平衡。但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造成生物的种类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故选:A。【点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能力有一定的限度。12.(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C.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D.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解答】解:A、该生态瓶中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可以构成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B、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有水草等其他生物,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泥沙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还有水、泥沙等非生物部分,C错误。D、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D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13.(1分)下列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草原上所有的植物 B.草原上所有的微生物 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D.草原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解答】解:A、草原上所有的植物属于生产者,缺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B、草原上所有的微生物是分解者,缺少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不是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是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D、草原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14.(1分)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个曲线图来表示?()A. B. C. D.【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解答】解:在题干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故选:D。【点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15.(1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植物 B.动物 C.病毒 D.腐生细菌和真菌【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据此解答。【解答】解: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16.(1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A.阳光→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柳树→蝉→螳螂→黄雀→细菌【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解:AD、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AD错误。B、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缺少生产者,B错误;C、“柳树→蝉→螳螂→黄雀”能正确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关系,也符合食物链的书写,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17.(1分)下列生态系统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B.具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统一的整体 D.地球上的各类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答】解: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A正确。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正确。C、生态系统是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只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D、地球上的各类生态系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D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圈的相关知识。18.(1分)生物圈有一个圈层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A.岩石圈的底部 B.大气圈的底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底部【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明确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19.(1分)具有净化水源、蓄洪防洪作用的生态系统是()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具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故选:D。【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20.(1分)地球上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A.植物中的化学能 B.食物中的化学能 C.太阳光能 D.热能【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太阳能是所有生物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解答】解:能量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在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可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21.(5分)请将下列生物现象与对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A.动物的取食①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②生长和发育C.君子兰开花结果③获得营养D.人体的排汗④繁殖E.酒菇由小长大⑤排出废物【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动物的取食体现了③获得营养的特征;B.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体现了①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君子兰开花结果体现了生物能④繁殖的特征;D.人体的排汗体现了⑤排出废物的特征;E.酒菇由小长大生物能②生长和发育的特征。故答案为:【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22.(6分)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白天它们躲在阴暗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小刘同学热爱探究,针对螳螂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提出了问题:光会影响螳螂的生活吗?于是他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盒,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探色纸板(如图),并诱捕了多只螳螂装在带孔的瓶里,从中选出了10只大小一致、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螳螂用于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对此实验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螳螂的生活。(2)这个实验控制的变量是光,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要使其他条件都相同,其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3)实验中选用了10只螳螂,而不是一只,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预期实验结果:螳螂会趋向阴暗(填“明亮”或“阴暗”)环境。(5)螳螂是益虫。实验结束后,对螳螂的处理方式是放回适宜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解答】解:(1)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根据题意可以对此实验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螳螂的生活。(2)此实验除了光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光是这个实验的变量,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要使其他条件都相同,其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3)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实验中要选用了10只螳螂,而不是一只。(4)预期实验结果:螳螂会趋向阴暗环境。(5)螳螂是益虫。出于对动物的保护,实验结束后,应螳螂放回适宜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故答案为:(1)光会(不会)影响螳螂的生活;(2)光;单一变量;(3)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阴暗;(5)放回适宜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23.(7分)如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要想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一条包含兔的食物链是草→兔→鹰(或草→兔→狐)。(3)该生态系统中,狐和蛇是竞争关系。大量地捕杀狐和蛇,则鼠的数量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解答】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可见,包含兔的食物链是草→兔→鹰(或草→兔→狐)。(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该生态系统中,狐和蛇都捕食鼠,两者是竞争关系。大量地捕杀狐和蛇,则鼠的天敌减少,其数量会增加,进而会造成植被减少,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答案为:(1)分解者;非生物部分(2)5;草→兔→鹰(或草→兔→狐)(3)竞争;鼠;一定限度【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4.(6分)请根据下面资料回答问题。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微塑料颗粒可以随着江河进入海洋,跟着洋流环游,也可以凭借强风助力,实现超长距离的迁移。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很容易迁移到海洋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逐步迁移,最后“回到”我们身上。据估计,一个经常吃贝类的人一年可能摄取超过1万个微塑料,就算不吃海鲜,类似的命运也难以避免。(1)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贝类属于消费者,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3)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因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4)我国是塑料的生产大国,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你能提出减少海洋微塑料的方法吗?(提出一点即可)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