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长春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长春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长春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长春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春季)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火的使用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恐惧到认识,从认识到使用,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我国古代哪一原始居民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并且会人工取火,C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会使用天然火,排除A、B、D项。故选C项。2.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B.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巴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C.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D.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氏族社会时期,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会种植粟和水稻,还不会种植棉花,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均有可能发生,排除,故选A。3.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这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贵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都具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制的出现 B.贫富不均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机器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贵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大型墓台,都具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这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代表的是禅让制;“天下为家”代表的是世袭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选A。5.周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加强 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C.周王室的势力已大大衰落 D.周朝政局逐渐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说明周王已经无力掌控局面,诸侯争霸,周王势力大大衰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势力的衰落,AB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6.(改编)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而不是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而不是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而不是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排除C项。故选D项。7.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包含一切美德。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中正仁和”意思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正是儒家思想核心。故选B。8.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可知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秦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并且实行县制,由国军派官员直接管理各县,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9.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A.维护国家统一 B.实行暴政统治 C.保障社会稳定 D.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是为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建立君主专制的目的,D项正确;秦始皇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虽然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但并不是其措施的目的,排除A项。秦始皇的目的不是实行暴政统治,而是加强自己的权力,排除B项;秦始皇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实现了建立君主专制的目的,虽然客观上保障了社会稳定,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A.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C.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长城等,每年服役的超过300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修建阿房宫等建筑,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A项正确;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秦朝刑法残酷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A项。11.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为此,汉初统治者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 B.用牛车代替马车 C.以“礼”治国 D.对匈奴和亲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经济得到了恢复,A项正确;“用牛车代替马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以’礼’治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匈奴和亲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2.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A.重视农业 B.重视商业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因此,题文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A项正确;BCD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项。13.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刺史的职权:一、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三、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行为……由此可见,刺史的职责是()A.负责地方赋税征收 B.协助丞相处理政务C.监察地方官和诸侯 D.镇压地方诸侯叛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和诸侯。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刺史的职责,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4.李华学习了《中国历史》7年级上册某一课后,收集到以下示意图。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文帝、汉景帝开创“文景之治”C.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这样分封下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推行的“推恩令”,属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D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文帝、汉景帝开创“文景之治”、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东汉后期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皇帝昏庸无道C.赋税、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D.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D项正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皇帝昏庸无道不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赋税、徭役繁重、刑罚残酷不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6.184年,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史称“黄巾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张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D项正确;陈胜、吴广、项羽所领导的起义都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虽然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A.夏朝B.南朝C晋朝D.新朝【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史称东汉。D选项符合题意。夏朝的建立在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选项不符合题意;420至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B选项不符合题意;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史称东晋。C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ABC可以排除,故选D。18.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材料“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以看出汉代冶铁官营,C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故选C项。19.纸出现之前,中国文字载体的演进过程A.青铜器—甲骨—简帛 B.甲骨—青铜器—简帛C.青铜器—简帛—甲骨 D.甲骨—简帛—青铜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西周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青铜钟鼎上;简帛是竹简与帛书的统称,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了竹简帛书。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20.在西域经营30多年,加强西域和内地联系的人是()A.张骞 B.霍去病 C.班超 D.甘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C项正确;张骞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班超在西域期间,他还派甘英出使大秦,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夏桀统治不得人心,被商所灭,商汤建立商朝;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春秋战国割据混战局面;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22.北宋苏轼曾赋词赞誉历史上某战役时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23.《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C.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期既有内乱又有外族入侵,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故B符合题意;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淝水之战中,当前秦军队按照与东晋军队的约定稍一退却,就有汉人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中的汉、鲜卑、匈奴等各族将士迅速作鸟兽散,前秦军队溃不成军。不久,前秦瓦解,北方重归分裂与混战。材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东晋谢安的精妙谋略【答案】B【解析】【详解】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而东晋上下团结对敌,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题干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B项正确;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东晋谢安的精妙谋略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面三幅图片能够反映的主题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C.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 D.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北魏迁都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排除C项;一国家建立与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35分)26.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军事征战及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如表。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骨耜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谈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摘自统编版教材(1)根据材料,归纳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如表。A、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B、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摘编自统编版教材(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解读A、B两场改革各自发生的背景及共同影响,指出成功的改革应具备什么条件(两点即可)。材料三:①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②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学习汉族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饮食、服装、用具等。北朝政权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摘编自统编版教材(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三点)?简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材料四: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摘自统编版教材(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写出三例即可)?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五: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与北方游牧群落进行决定最终胜负的漠北会战。两路大军出塞千里之外,分别大获全胜。……至此,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算真正巩固下来……战败后的北方游牧群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摘编自《中华文明》(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漠北会战对汉朝和北方游牧群落的影响。解读划线句子的内涵。【答案】(1)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执政者的政策)等。(2)背景: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影响: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条件:改革者的魄力、毅力;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意;改革措施正确、公平等。(3)战争、民族迁徙、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规模大,参战人多,交战面广,时间长;是兼并战争等。影响:为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汉朝经此一战,才基本上解除了北方游牧群落的威胁。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北方游牧群落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漠北战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至此,北方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才基本上解决。【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可归纳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根据“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可归纳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执政者的政策)。【小问2详解】背景: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共同影响: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成功的改革应具备的条件:改革者的魄力、毅力,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意,改革措施正确、公平等。【小问3详解】根据“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学习汉族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饮食、服装、用具等。北朝政权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可概括初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战争、民族迁徙、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小问4详解】根据“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大,参战人多,交战面广,时间长;是兼并战争等;战国时期的战争为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小问5详解】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可知,漠北会战对汉朝和北方游牧群落的影响是汉朝经此一战,才基本上解除了北方游牧群落的威胁。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北方游牧群落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划线句子的内涵: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漠北战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至此,北方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才基本上解决。27.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某中学同学围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任务一【文物·多姿多彩的文明】(1)文物孕育丰富的文明信息。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图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二商朝甲骨文图三四羊方尊图四秦始皇陵兵马俑任务二【年轮·辉煌灿烂的文化】

(2)年代尺上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请自拟题目,在上述①—⑥中任选三例,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