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材料三: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C.穿越类、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B.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D.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地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卡夫卡《变形记》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答案】1.D2.C3.B4.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严谨周密;③运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5.《变形记》运用了荒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在生活压力之下变为了甲虫,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却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如实”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C.“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并不一定是作者所见所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未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能力。材料二第一段就指出“‘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亮出观点。接着分说艺术真实为什么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最后再次总结“文学艺术是‘真实’的”,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论证方法上,“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采用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找到“文学的真实性”指什么,材料二有“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由此可见,“文学的真实性”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变形记》运用了荒诞的手法,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现代人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一再妥协,甚至丧失了自我的生活困境,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早来到草料场外,推开门,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时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卫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文本二: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文学作品的“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它是对文艺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艺术立足生活真实,反映时代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摘自李昕撰《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6.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军临行之际将日常所用之物留给林冲,酒店老板赠送林冲酒肉,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温情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B.作者将林冲手刃仇敌的地方选在山神庙,既是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的需要,也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C.“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两个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D.文中采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中,都有对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有相同之处。B.《变形记》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中心事件荒诞,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真实,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C.林冲在雪夜被逼上梁山和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因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有相通之处,都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D.《水浒传》作为“侠义小说”的源头以及“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以林冲、武松等为代表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形象。8.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道:“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在节选的文字中,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文本二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答案】6.D7.B8.(1)林冲的粗鲁是英雄末路的悲愤。如听到三人阴谋后,忍不住一枪一个将仇敌戳倒在地,后又将仇敌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这些行为都是他忍无可忍、英雄末路的悲愤的体现。(2)林冲的粗鲁是遭遇陷害后亲手杀敌的快意。如杀死陆谦时,将他“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看似血腥粗鲁的行为,实则是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9.(1)故事情节的精彩。风雪夜山神庙手刃仇敌,故事层层铺垫,处处设伏,时时有意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2)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文章以大量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讲述了林冲幸运躲过谋害并报仇雪恨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被逼上梁山的形象。(3)时代精神的折射。以林冲被逼无奈而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为线,从人物命运的变化上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肖像”错,文中所运用的细节描写中没有肖像描写。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B.“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小说的中心事件和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都具有一定真实性,不具有荒诞特征。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形式,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一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简单直接,杀死三个仇人一气呵成、毫不手软:“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这种“粗鲁”是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二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痛快淋漓:“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表现了林冲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故事情节看,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完成了林冲性格转变,将故事推向高潮。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体现了故事情节的精彩。从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看,作者塑造林冲的形象,对雪景的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等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这些都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从时代精神看,解析部分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表现了林冲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时代主题。这样的主题折射了时代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0.如何理解上文中贾政对宝玉的“一声断喝”“气的喝命”?11.最后一节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体现宝玉什么样的思想?12.稻香村后来成为谁的住处?此人自号稻香老农,你觉得这个雅号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答案】10.①暗含对宝玉才学的满意;②维护自己教子严厉的形象;③不满宝玉对自己的反驳(顶撞、叛逆)11.崇尚“天然”和谐,反对穿凿附会。12.李纨淡泊自守,与世无争,也没有什么依靠。【解析】【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贾政和宝玉之间的关系,二人是父子关系。然后看宝玉的什么表现让贾政“一声断喝”“气的喝命”。从文中来看,“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宝玉的回答得到众人叫好,贾政对此是满意,虽然他喝到“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其实他的内心对宝玉的才学是满意的;“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由这些内容可知,宝玉的这次回答与贾政的观点不合,而且宝玉还坚持自己的看法,对此贾政是不满的;同时贾政对宝玉的呵斥还有想要维护自己严父的形象,让众人知道自己教子是严厉的。1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找出最后一节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根据这些分析宝玉的思想。“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认为在这里设置一田庄有“穿凿扭捏”之嫌,认为“百般精”却“终不相宜”,可见宝玉崇尚天然和谐,反对雕琢、穿凿附会。1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红楼梦》中李纨是寡居之人,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时,李纨给自己起的号是稻香老农,居住在稻香村。结合“稻香老农”的称号以及稻香村的环境来看,“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展现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淡泊自守以及与世无争的性情。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文本二:六国论(节选)苏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B.先祖父,先,常用于已故去的尊长称呼之前,如先考、先妣,即指已逝的父母。文中的“先祖父”,指已故的祖父。C.卿,古代指官阶名、爵位名,秦汉三公以下设九卿;也指对男子的敬称。文中的“荆卿”是对荆轲敬称。D.郡,古代行政区域名。“邯郸为郡”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是赵国灭亡的委婉说法。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史论观,因赂秦而致六国灭亡,进而展开议论。B.苏洵《六国论》语言精练含蓄,极尽铺排,论述逻辑层层推进,气势充沛,富有感染力。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苏辙不因袭其父苏洵的观点,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展现了独到的创新精神。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17.对于六国各自对秦国采取的策略,苏洵分别持何种态度?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加以概括。【答案】13.D14.B15.B16.(1)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2)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他们去遮挡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优待)韩、魏来抵御秦国。17.对韩魏楚三国以地赂秦的做法持根本否定;对齐国依附秦国不助五国的做法是严肃批评;对燕赵“义不赂秦”的做法表示肯定,“用武而不终”的做法表示惋惜。【解析】【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以二国”是“委秦”的状语,二者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于内”是“休息”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的‘先祖父’,指已故的祖父”错误,“先祖父”,文中指去世的祖辈、父辈。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苏洵《六国论》语言精练含蓄,极尽铺排”错误,语言精练但不含蓄,如文章最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直接讽谏北宋统治者;而且未用铺排手法。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欲”,欲望;“厌”通“餍”,满足;“奉”,送给;“侵”,侵略。(2)“藉”,凭借;“以”,来;“蔽”,遮挡;“故”,所以;“莫如”,不如;“厚”,优待;“摈”,抵御。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需要找出作者评价六国做法的句子,然后理解概括。如文中作者把六国对秦采取的策略分为两大类,即“赂秦”和“不赂秦”,“赂秦”的三国是韩魏楚,对于这三国“赂秦力亏”,作者是否定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而“不赂秦”的是齐、赵、燕三国,这三国各有做法,作者观点不一,如齐国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作者认为齐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所以作者对齐国依附秦国不帮助五国的做法是批评的;如燕国和齐国,作者认为“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对于燕国和齐国“义不赂秦”是肯定的,但结果两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对此作者是惋惜的。参考译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六国论》苏辙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他们去遮挡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B.颔联诗人实写洞庭的浩瀚无边。全诗写景虽只这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C.“亲朋无一字”,诗人自叙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在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D.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19.这首唐诗是即景抒情的代表作,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18.B19.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诗人实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有想象,是虚实结合的妙笔,并非只有实写。故选B。19.本题考查鉴赏即景抒情的能力,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找出涉及情感的关键词或景物,然后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前两联主要写景。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可分析出“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后两联主要抒情。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可分析出“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写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报国无门,感到无可奈何,可分析出“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点睛】古诗词鉴赏客观题突破技巧: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2.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考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如利用考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五、情景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镜子比作天上的星星,表面上是写镜子之多,实则侧面反映了宫中宫女之多。(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规劝唐太宗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滥赏乱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荧、悠、谬、滥、庚、度。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资料,剧目繁多,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民间戏班的剧目数量相当可观,观众任意点戏,艺人立马演出。传统戏剧的编演能力,其奥妙在于我国戏剧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宋元时期,说唱技艺繁荣,直接催生了口头剧本。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明清舞台本与口头文学,戏词中随处可见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考察剧本中的文字符号,其口头性也非常明显。,一些传奇剧本可能直接录自演员的口头。以前,我们将文人的剧本创作史、戏曲文学史视为中国戏剧史的主流,大大低估了戏剧舞台表演、口头编创的历史地位。(

)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皆是

脍炙人口

水乳交融

可想而知B.俯拾皆是

出神入化

浑然一体

显而易见C.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水乳交融

显而易见D.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浑然一体

可想而知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丰富了戏剧史。B.现在看来,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C.现在看来,口头剧本不仅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更丰富了戏剧史。D.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还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答案】21.C22.B【解析】【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近义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中前文是“戏剧资料”,应为“浩如烟海”。第二处,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语境所说编演能力是一种技艺,应为“出神入化”。第三处,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此处根据后文“戏词中随处可见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可见,二者融合得非常紧密,但并非“一个整体”,故选“水乳交融”。第四处,可想而知:可以根据推想而知道;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语境后文说“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这是容易看清的,应用“显而易见”。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选项,有一组关联词语“不仅……更”,这一组关联词语之间不能插入其他分句,排除AD。仔细辨别BC之间的区别,“戏剧史”就是用文字记录的,“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戏剧史”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排除C项。故选B。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显示了先贤对“志”的重视。少年周恩来慨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宏伟之志,引领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为一代伟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时要求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对学子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殷切期望。对于青年人来说,志向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明确一生的方向,可以激励一个人奋勇前行,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某校校刊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