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_第1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_第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_第3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_第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6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1.0分,共30分。)1、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人民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2、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秦国国君的王位继承问题,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分封制主要解决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A项错误。4、“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日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日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夫为妻纲”“以孝治国”,反映出儒家学说为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从题干无法看出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7、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8、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王安石认为生命的本源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A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故答案为A。9、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10、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B项符合题意。11、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场“强大的革命”的推动因素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表现形式有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中“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的信息不符。12、“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由材料中的“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严办“越礼欺藐”的地方官可知,英国要与中国取得平等的地位。故C是正确答案。13、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D、民国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材料中的严阿苏与梁海的婚姻自由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A项不正确:B项错在“开始”;材料中官的言论“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说明当时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中的“清末”表明民国政府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为C。14、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A、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C、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材料“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体现了“一人犯法.自己受罚”的原则,不得株连他人,反映了当时法律对个人权利的尊重。1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报刊具有教化功能.但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故A项排除;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事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与报纸刊发的相关报道矛盾。16、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与这一规定相关的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材料中“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说明日本已经开始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选择A项。B、C时间都是1937年,D是1939年.时间不符合。17、“1954年宪法既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建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合专政C、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颁布后规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18、“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19、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A、C、D三项的说法均是正确的。20、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见解及认同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21、“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A项中的时间错误,符合题意。22、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注意关键信息“1759年”‘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不得人心”“威胁社会稳定”,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出现,材料的意思是指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工人的不满,从而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由于此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所以可以排除B、C、D三项。23、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C、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D、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牛顿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所以牛顿是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24、“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核心观点是()。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B、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C、奴隶贸易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非洲成为新的市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材料反映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奴隶贸易已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是需要把黑人留在非洲生产原料,作为商品原料供应者。25、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说道:“受牛顿定律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这段话()。①表明科学有利于改变人类的世界观②表明科学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③歌颂了牛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④指出了欧洲近代科技产生的原因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牛顿定律出现于欧洲近代科技产生之后,排除④,其他表述均正确,故本题选B项。26、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玻利维亚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对此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到17世纪这些白银的主要流向不可能是()。A、供养国内军队.参与世界殖民扩张B、流向亚洲市场.以交换丝绸和瓷器C、投资英国伦敦.分享机器工厂利润D、流向欧洲市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可以从时间上进行排除。机器工厂出现于18世纪,17世纪这些白银不可能流向英国的机器工厂,故选C项。27、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A、法国与美国关系彻底破裂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法美关系调整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经过二战后的恢复,法国自身实力上升,此时的美国开始发动越南战争,需要得到法国的帮助,所以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28、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B、宣告“冷战”开始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引文出自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29、二战后.德国总理阿登纳曾经表示:“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为此,阿登纳()。A、积极谋求两德统一B、主动推动欧洲联合C、协同美国发动冷战D、挑战美国经济霸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据材料“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可以看出阿登纳认为作为德国人也要为欧洲做出自己的贡献,故正确答案只能选B,阿登纳主动推动欧洲联合。30、如果把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那么第一块“骨牌”就是()。A、波兰B、南斯拉夫C、民主德国D、罗马尼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最早发生剧变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波兰。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材料二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问题:31、梭伦改革奉行基本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原则对梭伦改革的影响。标准答案:折中(中庸)原则。影响: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障贵族的政治权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简述材料二中“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俄国工业化的意义。标准答案:措施:解放农奴,使其获得人身自由;在缴纳赎金后可赎买一块份地。意义: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进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处理社会危机中所持策略的异同。标准答案:相同:①中庸:梭伦改革既要废除债务奴隶制,又要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俄国农奴制改革既要解放农奴,又要保护农奴主的既得利益;②通过立法手段。不同:方式不同,后者用赎买的办法有条件地解放农奴;前者直接废除债务奴隶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学家赖赫准恩在《中国与欧洲》一书写道:那些耶稣会中的人,把中国经书翻译出来,劝读者不但要诵读它,且须将中国思想见诸实行,他们不知道经书中的原理,刚好推翻了他们自己的教义.尤其重要的,就是他们不但介绍了中国哲学,且将中国实际的政情亦尽量报告给欧洲的学者,因此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便能逐渐了解,而中国政治也就成为当时动荡的欧洲政局的一个理想的模型。(1)材料一中,“中国热”正值欧洲思想界什么时期?理想的模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对于我国固有之学,研一概菲薄,当思有以发明而光辉之。对于外国输之文学.不可一概拒绝,当思开户以欢迎之的原则是:吸食与保存两主义并行。(2)材料二反映作者对外来文化持怎样的态度?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近代中国还存在哪些主张?概述其理论依据。材料三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的、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持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如果有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英]汤因比《历史研究》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关于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舍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3)综上材料,归纳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你认为应当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准答案:(1)时期:启蒙运动。核心内容:理性主义。(2)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其他主张:晚清顽固派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彻底否定,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理论依据:“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3)特征: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或我们应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①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④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国文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全球化的第一次波动,通过航行方式把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区同各条内陆河流连成了一体,第二次波动(1870—1914年)是第一次波动的成果大为强化,并将其发展到内陆地区。——麦克尔著《西方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全球化波动的成果与动力。材料二为了保全自身,不惜毁灭世界经济,各个国家纷纷以提高关税,实施配额和其他的方式来阻碍贸易。它们使各自本国的货币贬值,提高税率,降低公共开支以平衡预算,有的国家甚至拒绝承兑债券使很多企业破产关闭。他们还放弃金本位的货币体系,结果所有国防交易都更为艰难。每个国家都试图减少进口以扩大本国的生产和国内就业。换言之,所有国家都试图从不景气中摆脱出来,然而,却使经济萧条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剧。——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夫《新全球史》(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三1945的历史上新体制再次推动了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空前增长.并在诸多方面暂时的减少了社会不平等。1980年以后.技术和政策的结合使全球的步伐大大加快.然而这一次却伴随着不平等的迅速加大。——摘自[美]约翰.R.麦克维尔著,王晋新,宋保宇全译《人类之网》(3)材料三中的“新体制”指什么?分析全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的时代背景。(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标准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汽船、蒸汽机;动力: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汽车、内燃机;动力:电力和石油。(2)经济危机后各个国家提高关税;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影响:政治上,国际关系恶化,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经济上,国际贸易急剧缩减,各国争相抢夺世界市场。(3)“新体制”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作为世界金融领域的重要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也在国际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背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区域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兴起、发展推动区域、全球的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为紧密。推动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的一种效应,是由经济因素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造就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是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各民族国家的国际产业分工及利益分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四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36、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标准答案: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7、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标准答案: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鸦片战争结束闭国锁国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8、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标准答案: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评析: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是进步的,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正确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9、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标准答案: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