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自学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解析版_第1页
第0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自学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解析版_第2页
第0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自学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解析版_第3页
第0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自学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解析版_第4页
第0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自学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6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7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1、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方法点拨我们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发现这些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由此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一般性的结论,这里用到了归纳推理的方法。2、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4、骨传导以及双耳效应(1)骨传导原理: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也叫作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只限于传导障碍,即鼓膜、听小骨损坏,也就是非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2)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内耳

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教材习题01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如何判断物体在发生振动。解题方法①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来传播……【答案】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教材习题04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声音?说出其中的道理。解题方法①根据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答案】答:3次敲打的声音;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铁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故听到三次声音。教材习题05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解题方法①声音在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发生现象,即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分,回声使原声加强了,导致听起来响亮……【答案】答:在屋子里说话,说话的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差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原声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增强,因此我们听到的响亮;在空旷地方说话,声音传播出去,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能反射形成回声,我们听到的只是原声,因此听起来就没有屋子里响亮。教材习题06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V声=340m/s)解题方法①先求出声音从人传出到山崖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式计算该同学距山崖的距离即可……【答案】解:∵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t=×1.5s=0.75s,∵v=,∴s=vt=340m/s×0.75s=255m。答: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255米。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如图所示,汤姆用力敲击锅盖,锅盖上面的小老鼠杰瑞随着“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响度与频率有关 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解答】解:汤姆用力敲击锅盖,锅盖上面的小老鼠杰瑞随着“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B【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故选:B。3.如图是小新同学练习运球绕杆往返的场景,篮球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小新同学运着篮球在杆中穿梭时,以小新为参照物,杆是运动的。【答案】振动;运动的。【解答】解:篮球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小新相对于杆来说,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以小新为参照物,杆是运动的。故答案为:振动;运动的。考点二声音的传播条件4.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规格的音叉,小敏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泡沫塑料球被多次弹开。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用更大的力敲右边的音叉,则()A.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且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大 B.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但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小 C.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开,但能听到音叉发声 D.泡沫塑料球既不会被弹开,也不能听到音叉发声【答案】D【解答】解: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用更大的力敲右边的音叉,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所以左边的泡沫球不会被弹起,左边的音叉也不会发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5.2022年9月1日我国航天员陈冬和刘洋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操作活动(如图所示),此时两位航天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说话时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解答】解: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错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太空上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6.神舟十七号于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火箭起飞时会产生巨大轰鸣,轰鸣声是由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爆炸而剧烈振动产生的,电视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观众听到的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至人耳的。【答案】振动;空气。【解答】解:神舟十七号于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火箭起飞时会产生巨大轰鸣,轰鸣声是由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爆炸而剧烈振动产生的,电视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观众听到的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至人耳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考点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7.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该金属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A.340m/s B.2040m/s C.1460m/s D.3810m/s【答案】B【解答】解:根据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2=t1﹣Δt=3s﹣2.5s=0.5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8.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先听到的从铁管中传来的声音(选填“铁管”或“空气”),若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t,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v1,铁管中的声速为v2,且v2>v1,则铁管的长度为。【答案】铁管;。【解答】解: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由于在铁管中比空气中传播快,先听到的从铁管中传来的声音;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是t,由题意可知满足:t空气﹣t铁=t,设铁管的最短长度为L,根据v=可得:=t,化简得:L=。故答案为:铁管;。9.小明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管长510m,两次响声间隔1.4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铸铁中的声速?【答案】(1)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1.5s;(2)铸铁中的声速为5100m/s。【解答】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2)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为:t2=1.5s﹣1.4s=0.1s;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为:。答:(1)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1.5s;(2)铸铁中的声速为5100m/s。考点四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10.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表一:在空气中介质温度/℃v/m•s﹣103302534630349100386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介质种类v/m•s﹣1氧气316海水1500冰3160铁4900﹣5000表三:在15℃空气中发声体振动频率/Hzv/m•s﹣120003401000340500340256340(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349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22(选填“0℃”、“22℃”或“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小(选填“大”“小”);(2)根据三个表格的信息可知,声速大小与频率无关;(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答案】(1)349;22;小;(2)频率;(3)温度越高,声速越大。【解答】解:(1)查表可知,30℃时,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9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温度在0~25℃之间,可能为2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小;(2)查表可知声速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和频率无关。(3)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答案为:(1)349;22;小;(2)频率;(3)温度越高,声速越大。考点五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11.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当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答案】D【解答】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考点六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12.小康在学完声现象以后,尝试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甲图中: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乙图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3)丙图中: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作骨传导。【答案】(1)振动;(2)固体;(3)骨传导。【解答】解:(1)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由课桌传播的声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3)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答案为:(1)振动;(2)固体;(3)骨传导。考点七双耳效应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双耳效应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产生了“声级差”;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音色差”。(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B(选填序号)。A.正前方B.左后方C.右前方D.右后方(2)下列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A(选填序号)。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3)如图2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声级差”,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频率越高。【答案】(1)B;(2)A;(3)声级差;(4)频率。【解答】解:(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左后方,故B正确,ACD不正确,故选B。(2)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是由于声音的多次反射,不是双耳效应,故A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声级差”,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频率越高。故答案为:(1)B;(2)A;(3)声级差;(4)频率。一.选择题(共7小题)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答案】C【解答】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水(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D、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表明固体能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比较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如图所示,在太空中,面对面的航天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太空中只能传递超声波 B.太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太慢 C.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 D.太空中航天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答案】C【解答】解: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在太空中,面对面的航天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同学们听到上课的铃声后,立即安静下来,关于此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铃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铃声不能通过教室的墙壁传播 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答案】B【解答】解:A、铃声可以在空气在传播,故A错误;B、铃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铃声可以通过教室的墙壁传播,故D错误;D、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使用的传播需要时间,故D错误。故选:B。4.我国将在2025年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月球上只能传递次声波 B.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D.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答案】B【解答】解: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选:B。5.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笛子演奏出动听的声音是笛子振动产生的 B.声速大小只与介质种类有关 C.不能听到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真空中的声速是340m/s【答案】C【解答】解:A、笛子演奏出动听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故B错误;C、不能听到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D、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中的声速为零,故D错误。故选:C。6.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A.水、空气、铁 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答案】B【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故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铁管、水、空气。故选:B。7.在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才计时,他记录的运动员成绩为13.69s,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当时气温15℃,声速为340m/s)()A.13.69s B.13.98s C.13.40s D.14.08s【答案】B【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到终点时运动员已经开始起跑,根据v=,则声音从起点传播到终点需要的时间:t=;所以真实成绩是计时时间加上声音100米传播的时间,即:13.69s+0.29s=13.98s;故选:B。二.填空题(共5小题)8.北宋时,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通过地面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了固体(大地)能传播声音。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与声现象有关的物理知识是声音由振动产生或空气能传声。(写出一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从题意中可知: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通过地面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说明此时听到声音是通过地面、牛皮制的箭筒这些固体来传播声音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中的“钟声”说明钟声是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的,“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在传播,且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来传播的。故答案为:固体(大地);声音由振动产生或空气能传声。9.唐诗《枫桥夜泊》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上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再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人的耳朵里。【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撞击大钟时,大钟会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人就可以听到声音了。故答案为:振动;空气。10.当发生矿山(隧道)事故时,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发出“5432”救援联络信号。由此可知,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快(选填“快”或“慢”)。【答案】固体;快。【解答】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求救,求救声可以从固体传到外面,表明固体能传声;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的速度比空气要快。故答案为:固体;快。11.《诗经》有云:“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chí)”。其中的“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如鸡蛋,如图所示。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到人耳。【答案】振动;空气。【解答】解:(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埙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到人耳。故答案为:振动;空气。12.2023年9月2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在梦天实验舱进行了一场“乒乓球”友谊赛,如图所示。他们用毛巾做成的球拍拍打水球时,水球不仅没有破裂也没有沾到毛巾表面,反而像乒乓球一样被弹开了。水球被弹开的过程中,以球拍为参照物,水球是运动的,在空间站航天员们可以面对面语言交流,因为空间站里的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答案】运动;空气。【解答】解:水球被弹开的过程中,以球拍为参照物,水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水球是运动的;在空间站航天员们可以面对面语言交流,因为空间站里的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答案为:运动;空气。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3)如图乙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发现:乒乓球被左边与它接触的音叉弹开,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4)如图丙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把正在振动发声的手机放在瓶内,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①当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A.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C.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②调节好仪器并能正常使用,再次用抽气筒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变少。发现手机仍在(选填“仍在”或“不在”)振动,但听到的手机声音在逐渐变小,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得出这一结论是DA.用实验直接证实的B.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C.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答案】(1)振动;(2)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法;(3)空气;(4)①A;②仍在;D。【解答】解:(1)由实验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3)当敲击右边音叉时,乒乓球被左边与它接触的音叉弹开,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4)①当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A;②调节好仪器并能正常使用,再次用抽气筒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变少。发现手机仍在振动,但听到的手机声音在逐渐变小,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由于实验无法将瓶内空气抽完形成真空,故得出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故选D。故答案为:(1)振动;(2)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法;(3)空气;(4)①A;②D。四.计算题(共2小题)14.人类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管长1020m,两次响声间隔2.8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铸铁中的声速。(结果保留整数)【答案】(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3s;(2)铸铁中的声速为5100m/s。【解答】解:(1)由速度公式V=s/t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由题可知:t空气﹣t铸铁=2.8s,所以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