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1页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2页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3页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4页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发〔2023〕64号文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标准修订项目《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计划编号20233470-T-326由农业农村部提出及归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负责起草,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广西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参与起草。食糖是国家战略物资,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产糖量占食糖总量的90%以上,对我国食糖安全至关重要。甘蔗栽培技术历经上千年的演变,经过大量探索、研究和创新,在各个时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栽培模式,推动了我国甘蔗产业的发展。目前生产上采用的GB/T19566-2004《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随着优良品种推广速度的加快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糖料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稳步上升,由2004年的65198.95kg/hm2提高到2022年的80191.94kg/hm2;蔗糖分由2004年的12.5%提高到2022年的14.5%(国家统计局数据)。现行国家标准GB/T19566-2004的糖料甘蔗高产目标仅为82500kg/hm2,已不能满足当前甘蔗生产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及时对GB/T19566《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修订。项目组单位通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在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集成全国主要甘蔗科研力量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对旱地甘蔗的生态环境、生长生理、糖分积累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理论和关键技术,在糖料蔗栽培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先进适宜的旱地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脱毒健康种茎繁育、蔗地机械深耕深松、缓释肥施用、地膜覆盖、蔗叶粉碎还田、节水灌溉、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化学催熟调控、甘蔗生产管理机械化和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缓(控)释肥、长效低毒农药、除草地膜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旱地糖料蔗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由不同国家权威甘蔗专家组成的成果评价小组一致认为: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显著促进了甘蔗糖业科技进步,打破了我国过去依靠水田、良田种植甘蔗的局面,解决了糖、粮争地的矛盾,有效保障了中国食糖供给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件起草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广西大学;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见表1.男男男男女男女女女男男男男男男男1.起草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标准修订项目《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计划编号20233470-T-326)于2024年1月成立了编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与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大学、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8家单位联合成立,共16人组成。工作小组成员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业务,了解标准化工作的相关规定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组成立后,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内部分工及进度要求,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王泽平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指导文件修订;李毅杰、黄海荣、潘力、张艳玲等负责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文件的编写等工作;李翔、罗霆、徐林、赵培方等负责试验研究、数据收集工作。小组成员均是经过标准编制培训、有标准编制经验的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并随即开展相关工作。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大学、中粮崇左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7家单位在糖料蔗育种、栽培、植保、机械、检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作为GB/T19566-2004《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颁布实施以来主要的实施验证单位,发现并提出了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本文件的修订提《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参与起草单位。(2)查阅相关文件2024年1-5月,工作组查阅与糖料甘蔗标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查阅,现发布与糖料甘蔗栽培相关的文件主要有:GB/T10498《糖料甘蔗》、GB/T10499《糖料甘蔗试验方法》、GB/T35879《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NY/T1784《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甘蔗》、NY/T1785《甘蔗种茎生产技术规程》、NY/T1787《糖料甘蔗生产技术2254《甘蔗生产良好农业规范》、NY/T2724《甘蔗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NY/T2991《农机农艺结合生产技术规程甘蔗》、NY/T3889《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QB/T5017《糖料甘蔗术语》。现发布与本文件起草内容相关的文件主要有:GB/T10498《糖料甘蔗》、GB/T35879《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NY/T1787《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NY/T3889《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等。工作组从中了解了有关糖料甘蔗标准情况,为本文件的修订提供了技术参(3)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查阅了相关文献前期学习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农业部令(2015-2020)》(发改农经〔2015〕1101号)、《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农办机〔2017〕6号)、《“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农农发〔2021〕11号)等政策法规。查阅了《一种甘蔗种植方法》(2022)、《一种甘蔗栽培装置及其栽培方法》(2023)等相关专利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李杨瑞和杨丽涛,2009)、《国内外甘蔗施肥技术研究进展》(王禹童等,2014)、《广西甘蔗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李杨瑞等,2014)、《中国甘蔗栽培的研究进展》(吴建明等,2022)、《近年我国甘蔗品种的育种成就与发展趋势》(张跃彬等,2024)等相关论文,结合我国目前糖料甘蔗生产现状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起草了文件大纲,并通过工作组内部讨论会上的反复讨论,确定了本文件具体章节及各条款要求2.征求意见阶段2024年4月至6月,在标准修订过程中,邮件等形式咨询了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主管部门,调研了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主要甘蔗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如广西甘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甘蔗生产服务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厘清了关于糖料蔗耕、种、管、收各环节技术要求和存在问题等一系列情况。编写小组针对前期调研情况制定了《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编制工作方案。在标准修订过程中,项目组始终坚持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调查和试验结果,并结合有关专家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多年实践经验,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以及项目组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糖料甘蔗新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十二五”广西科技计划攻关项目《旱地甘蔗高效节本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三五”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甘蔗农机农艺融合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十四五”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数字蔗田”技术平台构建与应用示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选育与装备研制及集成示范》等项目的资助下进行了多年的糖料蔗栽培技术方面研究,在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件的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对现有的GB/T19566-2004《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标准进行修订,起草完成了新修订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3.审查阶段(未经审查的不写本部分)进入审查阶段再填写。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1.本文件的修订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注重了文件的“适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通用性”,力求做到科学规范、要素准确、可操作性强,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又符合旱地糖料甘蔗栽培和生产实际情况。按照糖料甘蔗栽培管理全过程技术规范的思路,保证旱地糖料甘蔗2.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文件内容。3.与本文件相关的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有GB/T10498《糖料甘蔗》、GB/T35879《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NY/T1787《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NY/T3889《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DB45/T1021-2014《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规程》等,是本文件将要引用或作为重要参考的文件,也不存在任何冲突。1.主要内容依据一是对旱地糖料甘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调整。随着优良品种推广速度的加快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糖料甘蔗单位面积产量近20年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原指标“每0.0667hm2(亩)产糖料甘蔗5.5t以上,全收获期平均蔗糖分13.5%以上。”已不符合当前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的要求。总结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主产蔗区的调研结果,结合全国甘蔗主要栽培良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本文件初步确定糖料甘蔗产量≥105t/hm2(7.0t/666.7m2)是当前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的重要要求。因此,将依据新的目标产量来修订和增补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二是对标准的框架进行调整。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中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归入新的章节“生产条件”,将“主要栽培措施”这一章节分成“新植蔗栽培”和“宿根蔗栽培”两章。现行标准“田间管理”部分的内容按照甘蔗生长顺序来编写,将其修改为按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的先后顺序来编写。三是农事管理措施进行细化与量化。随着糖料甘蔗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的更新,现今在品种选择、耕整地、施肥技术、地膜覆盖、中耕培土、水分管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宿根蔗管理等方面相较20年前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件总结了多年来旱地糖料甘蔗主栽品种资料与栽培技术相关文献,并结合主产蔗区制糖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补充和完善了各项栽培技术措施。2.修订前后技术内容的对比本文件与GB/T19566-2004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将原标准“每0.0667hm2(亩)产糖料甘蔗5.5t以上”修订为“糖料甘蔗产量≥105t/hm2(7.0t/666.7m2)”。2.2有效茎原标准“每0.0667hm2(亩)有效茎:中大茎品种4500条~5000条,中茎品种5000条~6000条”,修订为“中大茎品种~60000条/hm2~75000条/hm2(4000条/666.7m2~5000条/666.72.3单茎重原标准“中大茎品种1.2kg~1.4kg,中茎品种1.0kg~1.3kg”修订为“中大茎品种平均1.40kg~1.75kg,中茎品种平2.4蔗糖分原标准“收获期平均蔗糖分13.5%以上”修订为“收获期平均蔗糖分≥14.5%”。2.5土壤条件原标准“有机质含量2%~3%,速效磷含量大于10mg/kg,速效钾含量大于80mg/kg”修订为“有机质含量≥1.5%,速效磷含量≥8mg/kg,速效钾含量≥60mg/kg”2.6新植蔗栽培2.6.1耕整地原标准“做到耕深30cm~35cm,耕作层深、松、碎、平。按行距90cm~130cm开植蔗沟,要求沟深20cm~30cm,沟底宽20cm~25cm,沟底平整、细碎松土”,修订为“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土层厚度、田块规模、甘蔗种植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作业机具。旱坡地要注意沿等高线深挖植蔗沟,深耕深度35cm~45cm,深松深度45cm~60cm,耕作层深、松、碎、平。等行距栽培按100cm~150cm开植蔗沟,宽窄行栽培按宽行100cm~150cm、窄行40cm~50cm开植蔗沟,要求沟深25cm~35cm,等行距沟底宽20cm~25cm,宽窄行沟底宽30cm~40cm,沟底平整、细碎松土”。原标准“良种应具有高产高糖和抗逆性,宿根性强等特性,并适应于当地环境条件栽培和满足制糖工艺要求。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增产增糖率比当家品种提高10%以上的中、大茎高产高糖优良品种”,修订为“应选择高产、高糖、宿根性好、抗逆性强的耐旱甘蔗品种,适应于当地环境条件栽培和满足制糖工艺要求,同一糖厂蔗区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2.6.3施基肥原标准“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早地甘蔗高产栽培全50%~100%、氨肥20%~30%作基肥施用。要求基肥每0.0667hm2(亩)施农家肥或土杂肥1000kg以上,五氧化二磷13kg~16kg(钙镁磷肥75kg~100kg),纯氮5kg~7kg(尿素10kg~15kg);氧化钾10kg~15kg(氯化钾20kg~30kg)。有机肥应与磷肥混合堆沤后施用,并根据土壤条件,适施钙、镁、硅等中、微量元素。建议施用甘蔗专用复合肥”,修订为“基肥应以堆肥、灰粪肥和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施尿素150kg/hm2~225kg/hm2(10kg/666.7m2~15kg/666.7m2)、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750kg/hm2~900kg/hm2(50kg/666.7m2~60kg/666.7m2)、氯化钾300kg/hm2~375kg/hm2(20kg/666.7m2~25kg/666.7m2或施用甘蔗配方复合肥600kg/hm2~900kg/hm2(40kg/666.7m2~60kg/666.7m2或一次性施用甘蔗配方复合肥(缓释性)1200kg/hm2~1800kg/hm2(80kg/666.7m2~120kg/666.7m2)。可使用有机肥22500kg/hm2~30000kg/hm2(1500kg/666.7m2~2000kg/666.7m2有机肥应与磷肥混合堆沤后施用。施用有机肥的蔗地化肥用量可酌减。基肥应施于植蔗沟底,并与土壤充分拌匀,腐熟有机肥用于盖种。有条件的可施用糖蜜酒精(酵母)发酵液和甘蔗专用药肥”。2.6.4播种下种时间原标准“冬植蔗宜于11月初至1月底(立冬至立春前)”,修订为“冬植蔗于12月初至1月底(立冬至立春前)下种。”种茎处理原标准“秋植蔗可采用全茎作种,冬、春植蔗应选用蔗株梢部的蔗茎作种。种茎要求新鲜,蔗芽饱满健壮、无病虫害”“下种前种茎要剥去叶,用利刀斩成双芽或三芽段,蔗种要进行消毒,防止烂种。可用5%石灰水溶液浸种,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浸种消毒10min”,修订为“选择茎径大小均匀、节间较长、具有本品种特征、新鲜、蔗芽饱满健壮、无病虫害的新植蔗上部半茎或半年蔗的全茎作种。剥掉叶鞘,幼嫩部分可保留叶鞘,用利刀斩成双芽段,斩种时芽向两侧,芽上方留1/3节间,芽下方留2/3节间,切口应平整不破裂,不伤芽。去除死芽、病虫芽。下种前可用52℃温水浸种30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液浸种消毒10min。宜选用经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糖料甘蔗脱毒健康种茎”。下种量原标准“合理密植,要求每0.0667hm(亩)基本苗数为5000苗~6000苗。每0.0667hm(亩)下种量春植蔗为4000段~4500段双芽种茎;秋植蔗为3500段~4000段双芽种茎;冬植蔗为4500段双芽种茎”,修订为“合理密植,中大茎品种105000芽/hm2~135000芽/hm2(7000芽/666.7m2~9000芽/666.7m2中茎品种75000芽/hm2~105000芽/hm2(5000芽/666.7m2~7000芽/666.7m2)。选用脱毒健康种茎的应减少下种量,中大茎品种60000芽/hm2~75000芽/hm2(4000芽/666.7m2~5000芽/666.7m2中茎品种45000芽/hm2~60000芽/hm2(3000芽/666.7m2~4000芽/666.7m2)。可根据下种时间、种茎质量和品种特性适当调整下种量”。播种方式原标准“每米植沟12个~15个芽(依行距宽窄而定),种茎以品字型或铁轨式双行窄幅排放,两行种茎之间距离10cm左右,与土壤贴紧,芽向两侧”,现修订为“种茎以品字形或铁轨式双行窄幅排放,芽向两侧,等行距栽培两行种茎之间的距离为5cm~10cm,宽窄行栽培两行种茎之间的距离为40cm~50cm,蔗种要求与土壤紧密接触,不架空。下种后随即用细碎土壤覆盖种茎,覆土厚度5cm~8cm。有条件的可采用预切式联合种植机种植”。施杀虫剂原标准“下种后,每0.0667hm(亩)用3%氨唑磷颗粒剂5kg~6kg,或10%灭线磷颗粒剂3kg撒施植蔗沟防治地下害虫,然后盖土3cm~5cm”,现修订为“下种时施用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和螟虫。在摆种后,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用量将5%毒死·辛硫磷颗粒剂或5%杀单·毒死蜱或其他长效杀虫颗粒剂撒施于植蔗沟ml/666.7m2与10kg尿素拌匀再施用”。喷除草剂原标准“喷施芽前除草剂,如50%的莠去津可湿性粉剂每0.0667hm(亩)150g~200g,或40%莠去津水悬浮剂每0.0667hm(亩)200mL~250mL,兑水50kg~60kg,或喷施80%阿灭净(莠灭净)可湿性粉剂,每0.0667hm(亩)130g~150g,加水50kg~60kg,也可以使用其他蔗田专用除草剂”,现修订为“下种覆土后,用40%莠去津(阿特拉津)悬浮剂2250g/hm2~3000g/hm2(150g/666.7m2~200g/666.7m2加80%乙草胺乳油600ml/hm2(40mL/666.7m2兑水750kg/hm2~1125kg/hm2(50kg/666.7m2~75kg/666.7m2)配成除草剂混合液,均匀喷洒种植行沟土面。也可选用其他蔗田专用除草剂,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有条件的可用无人机喷施”。覆盖地膜原标准“冬植蔗和早春植蔗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保证全苗壮苗。选用无色透明,厚度为0.005mm~0.010mm,宽度为40cm~50cm的地膜,在下种盖土后,用地膜覆盖植蔗沟,边缘用细土压紧,地膜露出透光部分不少于20cm”,修订为“春植蔗和冬植蔗宜覆盖地膜,选用无色透明,厚度为0.005mm~0.010mm、宽度为40cm~50cm(等行距栽培)或60cm~80cm(宽窄行栽培)的地膜。有条件的可选用光降解地膜或微生物降解地膜。盖膜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宜在70%以上,如土壤水分不足,应在喷除草剂前淋足水再盖膜。下种覆土后,用地膜覆盖植蔗沟,拉直拉紧薄膜,边缘用细土压紧,地膜露出透光部分不少于20cm。盖膜后再用和同样的除草剂混合液喷洒蔗行表面以防除杂草,喷药后不宜再踏入蔗田表面”。揭膜原标准“在大部分蔗苗已经穿出膜外,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即可揭膜”,现修订为“当80%以上蔗苗已长出并穿出膜外,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0℃时,即可揭膜”。中耕小培土及追肥原标准“中期(从分末期至伸长末期中耕除草,重施肥”,修订为“若甘蔗苗期受寒、旱、涝影响或基肥施用量偏少,长势较差或有脱肥现象,可在甘蔗分蘖初期采用犁铲式或旋耕式中耕追肥机械进行中耕小培土作业。结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150kg/hm2~225kg/hm2(10kg/666.7m2~15kg/666.7m2肥料均匀撒施,培土覆盖,培土高度宜为3cm~4cm”。中耕大培土及追肥原标准“大培土,要求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以前完成。每0.0667hm(亩)施纯氮12kg~14kg(尿素25kg~30kg)或碳酸氢铵80kg~100kg,提倡施用等氮量之甘蔗专用复合肥。如有间种作物,要及时收获或压青,然后进行大培土,培土高度为20cm以上,最好采用机械培土”,现修订为“在分蘖末期进行中耕大培土作业,以作业时拖拉机底盘及培土机架不伤蔗梢为原则,宜采用犁铲式或旋耕式中耕追肥机械进行,耕层深厚松碎或沙质土也可采用圆盘犁式机械进行。结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375kg/hm2~525kg/hm2(25kg/666.7m2~35kg/666.7m2)及氯化钾或硫酸钾375kg/hm2~450kg/hm2(25kg/666.7m2~30kg/666.7m2肥料均匀撒施,培土覆盖,培土高度宜为8cm~20cm”。水分管理原标准“中期还要注意田间的防早保水,储水防早,田间工作沟封畦堵垄成“竹节沟”储水防早,有条件的蔗区可采取喷灌措施,没有条件灌溉的区可采用封畔贮水和用枯蔗叶覆盖蔗畦等方法防早保墒”,修订为“宜根据水源和地形等不同条件,使用喷灌(含移动式喷灌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确保甘蔗各生长期的水分供应。没有灌溉条件的蔗区可采用封沟贮水和用蔗叶覆盖地面等方法防旱保墒。有条件的可安装智能化灌溉系统进行控制灌溉”。病害防治原标准没有对病害防治提出针对性措施,现修订为“甘蔗病害应以预防为主,抓好清除病株、在甘蔗收获后烧毁病叶等环节。黑穗病蔗株应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梢腐病、褐条病、黄斑病、褐斑病、轮斑病选用50%多菌灵、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喷雾防治;眼斑病选用70%百菌清、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进行喷施;锈病选用97%敌锈钠原粉、65%代森锌、12.5%烯唑醇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蔓延;凤梨病、赤腐病可选用2%~3%石灰水浸种12~24小时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浸种3~5分钟。”虫害防治原标准“注意防治虫害,5月~6月注意防治蓟马,若发现蓟马为害,可使用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1500倍液或40%乐果与40%水胺硫磷乳油(1:1)混合后1000倍液,在日出前或日落后重点喷甘蔗的心叶及叶尖进行防治;5月~7月注意防治绵蚜虫,田间检查发现局部受害即要全面防治,一般采取喷药进行防治,可使用每0.0667hm(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20g,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g~30g,兑水30kg喷杀”,修订为“甘蔗害虫防治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在整地时及时清除地下害虫。农业防治:甘蔗生长期和收获后注意清洁蔗田及周边环境,减少病虫源头。合理轮作,选用抗虫品种。物理防治: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螟虫、金龟子、蔗根锯天牛等甘蔗害虫。生物防治:有条件的可采用释放赤眼蜂、古巴蝇等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螟虫,也可选用螟虫性诱剂防治,防治方法参照GB/T35879执行。化学防治: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剂防治甘蔗害虫。螟虫的化学防治方法参照GB/T35879执行。5月~6月份注意防治蓟马,可在蓟马发生初期用25%噻虫嗪8ml~10ml兑水60k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稀释液或其他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杀,宜在早上或傍晚蔗叶展开时进行。6月下旬~7月上旬注意防治棉蚜虫,田间检查发现局部为害立即进行全面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或辟蚜雾300g/hm2~450g/hm2,兑水450kg/hm2喷洒防治。有条件的可用无人机喷施杀虫剂”。草害防治原标准没有对草害防治提出针对性措施,现修订为“出芽后,如草害严重,可用芽后除草剂如二甲四氯、敌草隆、百草枯、氯吡嘧磺隆等进行防治,使用时应根据品种对除草剂的抗性及杂草种类选择适宜的药剂,具体用法和用量参照各除草剂使用说明”。将原标准“在甘蔗生长后期要进行1次~2次田间灭鼠,应在其他作物收获后适时防治,使用国家规定的灭鼠农药,用于配制谷物毒饵投毒灭鼠”,修订为“应密切观察甘蔗生长后期的鼠害发生情况,必要时使用国家规定的灭鼠农药如敌鼠钠盐等毒饵进行田间灭鼠”。2.7宿根蔗栽培2.7.1平茬原标准未对这一技术环节提出具体要求,现修订为“收获后宿根根茬若高于地面3cm以上的,宜在收获后15d内采用平茬机进行平茬作业,平茬作业宜入土3cm左右,以利于宿根低位芽萌发。平茬作业和破垄松蔸作业可同时完成”。2.7.2破垄松蔸原标准未对这一技术环节提出具体要求,现修订为“宿根蔗出苗可见植蔗行时,选择气温回暖和晴好天气采用犁铲式、旋耕式破垄松蔸机进行破垄松蔸,耕层深厚、较疏松或沙质土也可采用圆盘式破垄机进行。破垄时应紧贴蔗头两边犁翻,破垄耕深≥20cm”。2.7.3施肥施药将原标准“早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壮苗,早施肥、早管理。破垄松蔸后宜在10d内埋垄,埋垄时,每0.0667hm(亩)施农家肥1000kg,尿素30kg,钙镁磷肥50kg~80kg,钾肥20kg,4%米乐尔5kg~6kg,然后培土5cm,并喷施芽前除草剂。此后田间管理参照新植蔗,但管理时间应比新植蔗提早15d~30d”,修订为“破垄可同时结合追肥作业,肥料均匀撒施,覆土盖肥。可按新植蔗基肥用量的110%~120%进行施肥,按新植蔗管理方法施用杀虫剂、除草剂及覆盖地膜。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破垄松蔸施肥盖膜一体化技术”。2.7.4蔗叶还田将原标准“蔗叶还田,隔行覆盖,增加地温”修订为“蔗叶可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或隔行堆放,并注意加强病虫害防2.7.5查苗补蔸将原标准“留宿根的蔗地宜在‘立春’后砍收。开垄松蔸后注意检查发株情况,发现断垄缺株的应及时补苗,保证苗基本苗数”,修订为“在蔗蔸未发株前,发现有断垄缺蔸现象,可用同一品种的蔗种补蔸。宿根发株出苗后,发现有断垄缺株现象,可用并蔸或挖旧补新的办法补种,保证蔗苗齐、匀、2.8糖料甘蔗收获2.8.1原料蔗砍收规格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人工收获提倡小锄低砍,要求砍入土中,下锄要快、准,切口要平,以免砍裂蔗头。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收获,包括联合式机械收获(采用切段式或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和分段式机械收获。切段式收获的甘蔗应在24h内进厂压榨”等技术要求。2.9全国甘蔗主要栽培良种原标准栽培良种包括“桂糖系列:桂糖15号、桂糖16号、粤糖85/177;云蔗系列:云蔗81/173;福、闽系列:福农83/36、福农81/745、闽糖76/2、闽糖86/05、闽糖88/103;川蔗系列:川蔗18号;新台糖系列:新台糖10新台糖20号、新台糖22号、新台糖23号、新台糖25号;其他优良品种:CP80/1827”,修订为“桂糖系列:桂糖42号、桂柳05/136、桂糖44号、桂糖49号、桂糖55号、桂糖59号、桂糖60号;云蔗系列:云蔗05/51、云蔗08/1609;粤糖系列:粤糖93/159、粤糖00/236、粤糖55号;新台糖系列:新台糖22号;川糖系列:川糖79/15”。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1.甘蔗目标产量甘蔗产量直接关系到蔗农与糖企收益。近20年来,我国在旱地甘蔗节本高效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提高甘蔗单产方面获得一大批科研成果,促进了蔗糖业的发展。2007年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甘蔗)先后组织实施“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研究”“甘蔗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亩产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甘蔗电脑专家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等项目,选用甘蔗优良品种综合配套先进适用的机械深耕深松、节水灌溉、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健康种苗、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蔗叶还田、化学调控、旱坡地小型机械收获等技术进行甘蔗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技术集成示范,在华南主要蔗区建立旱地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10个,面积达3000hm2以上辐射带动60多万hm2。其中示范区甘蔗单位面积产量112.5t/hm2以上,蔗糖分14.5%以上,比非示范区产蔗量增产15t/hm2以上,节约成本10%以上;辐射区甘蔗单位面积产蔗量105t/hm2以上,比非辐射区产蔗量增产7.5t/hm2以上,蔗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节约成本8%以上。通过建设项目区、技术集成示范及技术培训,使广大蔗农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同时制定甘蔗高效节本种植技术集成体系及生产技术规程,在全国蔗区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实施10多年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在广西农垦系统蔗区,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以甘蔗良种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深耕深松、蔗地滴喷灌、蔗叶还田、智能施肥、酒精发酵液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调控等技术,配套集成抗旱节水、高效低耗的旱地甘蔗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了大面积标准化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于2007/08榨季、2014/15榨季、2022/23榨季创造了全系统单产超120t/hm2、126t/hm2、132t/hm2的好成绩,其中昌菱农场1900hm2旱地甘蔗连续10个榨季平均单产达134.85t/hm2,对周边蔗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旱地糖料蔗高产栽培示范基地12个项目片区,面积855.13hm2区域进行田间测产,平均每667m2产7.27t,平均蔗糖分14.56%。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旱地甘蔗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甘蔗产量以及糖分含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甘蔗种植户以及制糖企业都得到了实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创新团队(甘蔗)积极推行药、肥、膜一体化高效栽培、甘蔗宽膜双沟覆盖丰产栽培、旱地甘蔗全膜覆盖轻简栽培、宿根蔗丰产栽培集成技术、甘蔗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一批示范典型。其中全膜覆盖抗旱保水技术和宿根蔗低砍蔸促进地下芽位萌发持续丰产技术,解决了干旱制约甘蔗品种萌发生长的栽培难题,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云蔗05/51高产、抗旱性强,在云南临沧、德宏、保山、西双版纳、普洱、文山、红河、玉溪等主产蔗区大面积示范,平均蔗茎产量达每亩7.67t,较对照品种新台糖22号增产13.13%。在耿马旱地百亩连片平均甘蔗亩产高达9.2t,打破了全国无灌溉区甘蔗单产最高纪录。云蔗08/1609作为目前全国最“甜”甘蔗品种,该品种兼顾了大茎、特高产的特征,在云南八个主产州市蔗区示范区平均单产9.75t,最高单产达10.48t,比对照品种粤糖00-236增产38.69%。云蔗08/1609抗花叶病、高抗褐锈病等主要叶部病害,宿根性强,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使新植蔗亩产提高1.70t,宿根蔗提高0.95t,延长宿根年限2-3年,第五年宿根蔗亩产依然高达8.1t。2.蔗糖分目前我国甘蔗产糖率由2011/2012-2015/2016年5个榨季平均值的11.83%增加至2016/2017-2020/2021年5个榨季均值的12.59%,增涨0.76个百分点(绝对值),年遗传增益为0.091个百分点,在全球9个甘蔗生产大国中,甘蔗产糖率及其增幅和年遗传增益均位列第一。新一代甘蔗良种与良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糖料蔗生产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保障了我国食糖有效供给。2022/2023榨季,我国蔗糖产量达897.1万t,其中广西食糖产量527.03万t,平均蔗糖分达14.38%,出糖率12.79%;云南食糖产量201.1万t,平均蔗糖分突破15.26%,出糖率13.28桂糖42号作为全国第一大主栽品种,其植株枯叶率、叶片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等各项抗旱指标和综合表现都优于新台糖22号,已经连续5个榨季排名首位。2023/2024榨季桂糖42号种植应用面积再创新高,达到471.93万亩,其在2011~2012年广西区试中的平均蔗糖分为14.77%,比对照高0.66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早期平均蔗糖分可提早20d以上开榨。桂柳05/136作为全国第二大主栽品种,其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其蔗糖分11-12月平均为14.19%、1-3月平均为15.57%,11月至翌年3月平均为14.99%,全年蔗糖分平均值分别比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高0.56%、0.39%。在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10个品种中蔗茎产量排名第3位,蔗糖分排名第1位,含糖量排名第2位。云蔗05/51在云南临沧、德宏、保山、西双版纳、普洱等主产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检测结果表明,云蔗05/51在11月至次年3月平均蔗糖分15.14%,较对照品种新台糖22号提高0.77个百分点,较早熟高糖品种粤糖93/159提高0.55个百分点。桂糖44号作为全国第五大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迅速提升,其平均蔗糖分为15.50%,比对照高0.87个百分点,其中11、12月份分别为14.46%、15.28%,比对照分别高0.93和0.97个百分点,可提早20d以上开榨。桂糖44号3年多点试验1年新植2年宿根的高稳系数为99.4%,比新台糖22号高39.5个百分点。项目组在广西来宾市经过连续4年筛选和推广,兴宾区高产高糖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提高,项目区平均每667m2产量达7.15t,比全区平均每667m2产量提高2t左右,平均蔗糖分为14.75%,比全区平均蔗糖分高0.85%。3.品种选择新台糖22号在2005年以后是我国主要蔗区的当家品种,占比最高达到90%,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品种抗性逐渐退化,抗旱性、宿根性、抗寒性弱等缺陷也日益突出,尤以黑穗病暴发严重,逐渐不适应我国糖料蔗产业发展对甘蔗良种的需求。最理想甘蔗品种应具有高产高糖、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甘蔗良种配套良法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和高糖优良种性潜力。经过对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海南蔗区调研与咨询,目前糖料蔗主栽品种已有大幅度更新。项目组以近2个榨季我国糖料蔗入榨数据为对象分析了甘蔗品种结构。2020/2021榨季,我国糖料蔗入榨品种数143个,其中入榨量超过10万t的品种33个,入榨量占比超过1%的品种仅14个;主栽品种主要来自桂糖、桂柳、粤糖、台糖和云蔗系列,5个系列品种合计入榨量占比95.15%,其中桂糖、桂柳和云蔗3个系列占比呈现增长(14.26个百分点)的良好势头,其中占比超过20%的为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且同比呈显著增长的态势。2020/2021年榨季,广西、云南、广东3个主产省区种植品种分别为67、75、59个,入榨量占比1%以上的品种个数分别为8、17、15个,其合计占比分别为95.38%、93.76%和93.28%。其中广西区占比前3位的品种是桂糖42号、桂柳05/136和新台糖22号,三者占比83.80%,前两位品种占比合计高达74.43%,且同比提高10.39个百分点;云南省占比前3位的品种是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柳05/136,三者占比40.56%;广东省占比前3位的品种是桂柳05/136、粤糖55号和粤糖94/128,三者占比合计46.08%。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新一代良种桂糖42号、桂柳05/136、云蔗08/1609等的快速推广应用(表1新台糖品种占比由70.69%下降到2020/2021年榨季的23.30%,新一代品种由29.31%上升至76.70%,占比逐年提高后,我国甘蔗单产持续提高。这几个品种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在于其特性优良,稳定性和直立性强,中大茎,适应性强,宿根性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强。1234567894.栽培因子组合优化4.1试验目的优化桂糖42号甘蔗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明确其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模式,为该品种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4.2试验方法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产量与下种量、氮磷钾施肥量和行距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桂糖42号的高产优化方案。4.3试验结果试验因子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和下种量对桂糖42号产量贡献较大,其次是氮肥和钾肥水平,磷肥水平的贡献较小;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范围内,甘蔗产量随种植行距的增大而降低,在低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在高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边际效应及栽培方案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以90.00t/hm2为目标产量的桂糖42号优化栽培方案为:下种量120525~122025芽/hm2,施用氮肥364.0~380.0kg/hm2、磷肥164.0~179.0kg/hm2、钾肥244.0~256.0kg/hm2,种植行距0.8~0.9m;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对应的优化方案为:下种量112500芽/hm2,施用氮肥360.0kg/hm2、磷肥180.0kg/hm2、钾肥270.0kg/hm2,种植行距1.2m。4.4结论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桂糖42号在下种量112500芽/hm2、种植行距1.2m及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60.0、180.0和270.0kg/hm2时可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5.技术示范5.1选地整地与深耕深松甘蔗对各类土壤具有较强适应力,但不同的土壤质地及土壤肥力,甘蔗产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土壤酸碱度pH6.1~7.7为最佳,有机质含量需大于2.5%,有效磷在38mg/kg以上,盐基饱和度大于70%等,这些都是甘蔗实现高质量生产的有利土壤条件。但由于蔗区连作现象严重,有机质≤1.5%、pH值≤5、速效磷含量≤8mg/kg,速效钾含量≤60mg/kg的蔗地也非常普整地质量是高产栽培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开始大力推广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最初是在农垦和监狱系统推广,随后逐渐扩大到了农村蔗区。据统计,2011年全区蔗地机械深耕面积达到34.04万hm2,最近5个榨季每年应用30万hm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深耕深松后的甘蔗幼苗发芽率较未经过深耕深松种植地的幼苗发芽率提高12%左右,且在深耕深松地区的甘蔗根系发育更为完善,根茎系统更为发达。旱地甘蔗的机械深耕深松技术要点在于使用大马力的拖拉机牵引深耕犁对甘蔗地进行翻耕,翻耕的深度范围在30~45cm,对于特别干旱不适宜拖拉机牵引翻耕的旱地,则运用大马力旋耕机进行深耕深松,将深度控制在40~45cm。完成深耕操作后借助旋耕耙将土壤中的土块进行碎土处理,保证甘蔗地的土壤细碎平整,为后续的甘蔗播种打好基础。广西兴宾蔗区,采用机械深耕深松技术,甘蔗产量达到106.7t/hm2,比常规耕作增产17.1%,增加收益7140元/hm2。广西农科院在广西兴宾桂宝蔗区调查中,有一位甘蔗种植户反映,同样的肥料施用水平和田间管理方法,采用132.3kW深耕机进行耕翻,当年新植蔗增产12~15t/hm2。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良好,甘蔗的整地工作也多用翻地机代替,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其整地的功效也十分良好。因此,在甘蔗生产中,机械深耕深松技术对化肥减量增效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2行距栽培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甘蔗时,应实行“深沟浅植”。在干旱的斜坡上,要沿等高线走,以便降低降雨对土地的侵蚀,达到保持水分、养分和水土保持的目的。行距的大小应根据品种、坡度、耕作水平、施肥数量等因素确定。水浇地植沟深度一般为35~40cm,沟底宽25~30cm为宜;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的蔗区可适当浅一些;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蔗区可到35~40cm;蔗沟之间的行距在100~120cm之间。植沟必须沿等高线开挖,在犁开沟的基础上,按规格人工捞宽,加深沟底,以利保蓄降水。沟底宽(播幅)要保证25~30cm,挖到板土,不留松土。试验表明,宽窄行种植不仅出苗率、分蘖率优于常规大田生产,在成茎率上也显著提高,有效茎数增多,为甘蔗高产搭好产量骨架,田间单产显著提升。5.3肥料施用甘蔗是喜钾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钾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三者的吸收比例为氮(纯N磷(P2O5钾(K2O)=1.0:0.6~0.7:1.2~1.6。一般每生产1t原料蔗,需吸收N1.08~3.20kg、P2O50.27~0.70kg、K2O1.01~3.34kg。然而,在我国甘蔗生产上,往往是氮的施用量最大,其次为磷,钾最少。在广西兴宾桂宝蔗区的调查中,31%的农户在甘蔗生产中尿素施用量为750~1050kg/hm2,16%的蔗农尿素施用量高达1050~1500kg/hm2;57%的农户仅通过施用复合肥补充钾素,钾肥平均用量仅为184.2kg/hm2,远远不能满足甘蔗生长所需。在广东雷州半岛蔗区,甘蔗施肥中的氮磷钾比例常见为4:1:2,其中施土杂肥15~22.5t/hm2,尿素975~1050kg/hm2,过磷酸钙675~750kg/hm2,钾肥375~450kg/hm2。而在云南文山蔗区,氮肥(纯N)投入量在102~552kg/hm2,平均施用量为235.5kg/hm2;磷肥(P2O5)施用量在0~240kg/hm2,平均施用量为120kg/hm2,钾肥(K2O)施用量在0~375kg/hm2,平均施用量仅为72kg/hm2,氮、磷、钾配比不合理,钾肥施用量不足最为突出。项目组连续进行4年减氮栽培的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150kg/hm2的氮肥使用量已足够大部分品种甘蔗生长的需要,个别品种以及宿根蔗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300kg/hm2,施用600kg/hm2的氮肥对甘蔗产量增幅不大,而且显著降低甘蔗蔗糖分。甘蔗生产上N:P:K的适宜施用比例一般为1:0.5:1~1.2。由于下种时施用化肥会严重抑制种茎萌发,降低萌芽率,而且甘蔗种茎内的营养能满足幼苗三片叶以前的生长所需,故最好在齐苗以后再施肥,有利于提高萌芽率,减少种茎用量,节约成随着甘蔗生产方式的转变,缓释肥技术在甘蔗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缓释肥可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甘蔗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从而减少甘蔗中耕施肥管理,将传统的两次施肥(一次基肥、一次追肥)改变为一次施肥(一次基肥)。试验研究表明,在地膜全覆盖模式下,甘蔗复合肥两次施肥处理新增纯收益高于缓释肥一次施肥处理,但复合肥两次施肥+普通地膜全覆盖处理明显高于缓释肥一次施肥(或复合肥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处理。这一结果与一些研究者对缓释肥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较为一致,但由于甘蔗普通地膜全覆盖和复合肥两次施肥需要增加中耕管理的揭膜和追肥用工,不利于甘蔗生产轻简化。普通地膜覆盖栽培较光降解除草地膜覆盖栽培增温保墒效果好,加上光降解地膜在苗期后就开始破口降解,到拔节期基本降解完成,保温保墒效果差导致甘蔗出苗、分蘖相对较少。另外,光降解除草地膜相对普通地膜能够自然降解,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更加环保,有利于推动甘蔗绿色技术发展。因此,在产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从甘蔗轻简化生产和环保的角度出发,甘蔗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缓释肥一次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甘蔗轻简高效生产和蔗区生态环境保护。5.4地膜覆盖低温和干旱是影响冬、春植蔗种植的主要天气因素,温度20℃以下,甘蔗发芽很缓慢,特别是土壤水分不足成为蔗种萌芽率低的主要原因。地膜覆盖起到了增温、保水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能协调水、热、气、肥等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甘蔗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地膜覆盖处理可促进蔗芽萌发,使萌芽期缩短,萌芽率提高。蔗田苗期生长和分蘖的加快及分蘖率的提高,明显增加有效茎数,极显著提高蔗茎产量。近年来,随着甘蔗除草地膜、甘蔗缓释肥等轻简物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甘蔗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甘蔗缓释肥一次施用技术及综合集成技术得到大面积示范应用。据统计,地膜覆盖技术每年应用10万hm2以上。5.5甘蔗脱毒健康种茎近年来,广西农科院研发成功机械化砍种、装箱、浸种消毒、贮运供种一体化的流程,生产标准化甘蔗健康种茎,确保种苗纯度和质量,按需按时按量供应蔗种,确保蔗种新鲜度,使甘蔗品种优良种性得以保持,种苗发芽率、分蘖率、生长速度、成茎率、叶片光合效率显著高于自留种苗,有利于培育壮苗,为甘蔗高产高糖打下良好基础,且其种植效率比传统自留种高出30倍。2020年已在区内建成7家标准化甘蔗健康种茎工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甘蔗健康种苗,减少用种量,降低甘蔗种苗生产成本,比传统蔗种节约成本每公顷1500元。因减少了用种量,农民可把留种的蔗茎作为原料蔗,增加了收入,同时有效增加糖厂的原料蔗入榨量,多产糖。5.6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广西研究总结出的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的技术体系,安全、环保、有效,在广西累计推广达3万hm2以上,一般增产10%~30%,提高蔗糖分0.2~1.0个百分点。甘蔗化学调控增糖增产技术实施面积累计已达6万hm2以上,增糖增产效果显著。5.7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蔗区普遍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积累大量的病源与虫源,诱发病虫害而影响产量。甘蔗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且为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黑穗病、赤腐病、梢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螟虫、蓟马、棉蚜虫等。因此,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于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不同的药剂。在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方面,应用寄生蜂、性激素迷向法及诱杀防治甘蔗螟虫,利用绿僵菌防治蔗根锯天牛,灯光诱杀天牛、金龟子及其他趋光性较强的鳞翅目害虫等也在生产上应用。采取非化学防治技术,虫害危害率可降低50%以上。无人机飞防作业不仅防治效率高、成本低,还能解决人工缺少的问题,在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8宿根蔗破垄松蔸宿根蔗要注重开垄松蔸和施肥,以增强甘蔗植株的抗旱能力。宿根蔗发根率低,缺苗断垄严重,生长不整齐,壮苗不足。宿根蔗大多受冬季低湿和干旱影响,加上田间管理不及时,特别是不开垄松蔸或开垄松蔸不及时,影响地下壮芽的萌发。在春季生产条件下,旱地或旱坡地大多土壤干旱,一般只开垄不松蔸,可开垄、施基肥同时进行,如遇特别干旱的年份,可在蔗地有适量降雨时才能进行开垄施肥,以避免蔗蔸受旱,促进甘蔗壮芽萌发,促进甘蔗早生快发、苗齐、苗壮。5.9原料蔗砍收甘蔗工艺完全成熟时,其糖分最高,蔗汁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