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南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南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南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南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说明:1.本试卷仅供选用学校使用。2.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推断,元谋人掌握的技能有()A.制作工具,使用火 B.缝制衣服,会捕鱼C.猎取动物,采集果实 D.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掌握钻孔技术,排除BD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果实,排除C项。故选A项。2.下表反映的原始居民是()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生活地域黄河流域房屋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始农业主要种植粟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一带,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最早种植粟,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等,C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排除B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居住干栏式房屋,主要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3.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而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很少。这说明当时()A.原始宗教信仰有所发展 B.阶级分化相当明显C.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而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很少”及所学知识可得,在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原始宗教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皇五帝属于部落联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传说中炎帝会制作陶器。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由此可见()A.考古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B.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C.传说的价值远高于考古发现 D.传说中蕴含着一定历史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传说中炎帝会制作陶器。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历史信息,D项正确;考古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传说与神话不是真实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想象性,排除B项;远考古发现的价值高于传说,排除C项。故选D项。5.我国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兼容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D项正确;兼容性、阶段性、连续性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但是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6.它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扩展疆土,将华夏文化融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西周的统治。这叙述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扩展疆土,将华夏文化融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分封制。为了巩固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所示文字可用于印证我国()刻有文字的甲骨A.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在商代的中晚期开始出现金文C.青铜器上文字数量已明显增加 D.汉字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根据题意,A项正确;在商代的中晚期开始出现金文、青铜器上文字数量已明显增加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题干所示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图片,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文字就是商朝的文字,可用于印证文字形成的年代——商朝,而不能证明汉字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8.《史记·周本纪》: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即位,王道衰微;懿王之时,王道衰微。这一状况最终导致了()A国家建立 B.诸侯争霸 C.政权更迭 D.王朝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即位,王道衰微;懿王之时,王道衰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诸侯强大,这一状况最终导致了诸侯争霸,B项正确;国家建立是在夏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更迭,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朝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所示器物腹内铭文记述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它有助于了解()A.商汤灭夏 B.盘庚迁都 C.商朝灭亡 D.战国局势【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武王征商簋及铭文可知,研究他有助于了解商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C项正确;商汤灭夏、盘庚迁殷都和周武王无关,排除AB项;战国局势和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这叙述了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其意思是: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后,改变了旧的风气习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有强大,百姓乐意为国家出力,诸侯列国都来亲近归附,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据此分析可知材料肯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在这一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原有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要求获得相应政治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材料并未提及变法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所示对联赞誉的人物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对联赞誉的人物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并且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创立私学,广收门徒,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更成为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但都不是以教育家而著称,与题干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2.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的出现()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带来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13.秦国拥有一支虎狼之师,使其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统一全国。这主要得益于它()A.重用人才 B.顺应民心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详解】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奖励军功有利于军事强兵,使秦国拥有一支虎狼之师,使其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统一全国。D项正确;重用人才、顺应民心不是秦国军队强大的原因,排除AB项;鼓励耕织有利于秦国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中M指的是()A.镐京 B.洛邑 C.咸阳 D.长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显示秦朝,结合所学知识,秦朝都城为咸阳,C项正确;镐京是西周都城,排除A项;洛邑是东周都城,排除B项;长安为西汉、唐朝等朝代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择C项。15.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人们进行反抗斗争。他们领导的起义()A.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B.消灭了秦军的主力C.推翻了秦朝的政权 D.动摇了汉朝的军心【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人们进行反抗斗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A项正确;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消灭,排除B项;公元前207年,秦朝被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排除C项;大泽乡起义时汉朝还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16.他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他胜了,项羽败了。他建立的朝代史称()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C项正确;西周是周武王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周是周平王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汉是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7.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现状,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严明法度 D.强征赋税【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排除A项;严明法度不是应对材料反映经济萧条的主要政策,排除C项;强征赋税不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应对经济萧条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8.下图空框处的内容应为()A.夏朝的建立 B.东汉的兴衰 C.东晋的兴亡 D.北魏的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败的原因,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所以题干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B项正确;夏朝的建立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东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北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9.他博采众长,总结医疗实践,写成了光耀千古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A.人文初祖 B.医圣 C.千古一帝 D.书圣【答案】B【解析】【详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排除A项;千古一帝指秦始皇,排除C项;书圣指的是王羲之,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A.表明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B.动摇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C.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导致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及所学知识可得,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是西汉时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C项正确;不是匈奴控制西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应该是巩固汉王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域都护的设立,并没有使东汉走向衰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列对《史记》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记录了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C.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D.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其它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2.俗语:“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反映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答案】A【解析】【详解】“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与佛教相关,西汉末年,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A项正确;BCD项宗教与“阿弥陀、观音”等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23.下图所示材料反映的战役()曹操谋士,荀攸计妙,间道而出,袭破乌巢;袁军粮草,尽被焚烧,袁绍恐慌,军心动摇。A.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曹操、袁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项正确;淝水之战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24.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其统一的时间可表述为()A.公元2世纪80年代 B.公元2世纪90年代C.公元3世纪80年代 D.公元3世纪90年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之前的时间称为公元前。每100年为1个世纪,每10年为一段,第几个10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故280年为公元3世纪80年代,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25.三国时刘徽首创“割圆术”,祖冲之运用他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据此可知()A.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B.生产技术在实践中提高C.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熟 D.雕刻技艺堪称炉火纯青【答案】A【解析】【详解】南根据“三国时刘徽首创‘割圆术’,祖冲之运用他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可知,材料反映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技术在实践中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书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雕刻技艺,排除D项。故选A项。26.下图是中国古典名画中的艺术瑰宝,其原创作者是()《洛神赋图》(摹本局部)A.钟繇 B.王羲之 C.胡昭 D.顾恺之【答案】D【解析】【详解】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D项正确;钟繇、王羲之、胡昭都是书法家,排除ABC项;故选D项。27.《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表明古人从事农业生产强调()A.遵循自然规律 B.革新劳动工具C.发展多种经营 D.扩大耕地面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人从事农业生产强调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劳动工具、发展多种经营、扩大耕地面积,排除BCD项。故选A项。28.图中①处的朝代对应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汉后隋唐前属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属于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这条道路上,中原文化、西域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这条道路,连通了东西,开阔了世界。——摘编自逯玉克《丝绸之路的历史昭示》(1)根据材料,指出“这条道路”的名称。(2)小历认为,这条道路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是东西方交流的友谊之路。你同意这一观点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名称:丝绸之路。(2)判断:同意。理由: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在这条道路上,中原文化、西域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这条道路,连通了东西,开阔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小问2详解】根据“在这条道路上,中原文化、西域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这条道路,连通了东西,开阔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同意小历“这条道路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是东西方交流的友谊之路。”的观点。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冰父子多次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座水利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害为利,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摘编自陈茂山《中国历史上系统治水的思想及实践》等材料二:蔡伦总结前人经验,通过反复试验,终于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制造出平整耐用、适合书写的新纸,被称为“蔡侯纸”。它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的传播得以加速,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摘编自宋时雁《蔡伦改进造纸术》(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水利工程的三个主体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简述“蔡侯纸”的原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的理由。(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取得上述成果的原因。【答案】(1)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作用: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理由: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提高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原因: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力。【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中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三个主体工程是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概括即可: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小问2详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二“终于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制造出平整耐用、适合书写的新纸”可知,“蔡侯纸”的原料主要有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主要从“蔡侯纸”的特点、造纸术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出理由即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提高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和所学,主要从继承发展、历史人物品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原因: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力。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时,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内迁各族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如匈奴人逐步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北魏走汉化的道路,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迅速与汉族融为一体,有效缓和了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朝代,并简析内迁各族吸纳中原文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北魏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特点。【答案】(1)朝代:西晋。原因: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仰慕中原文化。(2)措施:走汉化的道路;孝文帝改革。影响:有效缓和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特点:方式多样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西晋时,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可知,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朝代是西晋;根据材料一信息“内迁各族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和所学可知,内迁各族吸纳中原文化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仰慕中原文化。【小问2详解】第一问措施,根据材料二“通过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迅速与汉族融为一体”可知,北魏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是走汉化的道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有效缓和了民族关系”和所学直接概括出影响即可:有效缓和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小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