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该诗描写的科技成就()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垄断D.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2.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钱学森认为“两弹”研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计划经济资源整合能力强C.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D.“科教兴国”战略正确指导3.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揭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转调”主要是由于()A.“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B.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C.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D.“左”的文艺思想已清除4.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中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科技研究,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没有错,也是应该做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某些科研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尚()A.存在忽视理论的短板 B.缺乏脚踏实地的情怀C.存在盲目自大的情绪 D.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6.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左”的错误严重摧残了文艺的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了“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7.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10.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11.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12.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倾文艺路线二、非选择题1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材料二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该诗描写的科技成就()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垄断D.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A[材料反映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成就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A项;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与材料中“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不符,排除B项;打破美苏两国垄断的标志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C项;D项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排除。]2.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钱学森认为“两弹”研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计划经济资源整合能力强C.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D.“科教兴国”战略正确指导B[材料“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体现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整合能力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协作,而非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出面协调各领域,不是仅仅指工业化的帮助,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原子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3.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揭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转调”主要是由于()A.“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B.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C.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D.“左”的文艺思想已清除A[1956年我国制定了“双百”方针,材料中反映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出现,是在“双百”方针影响下文学领域出现的不同文学创作类型之一,故选A项;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这种转调的文学创作风格,就是文学家敢于批判现实的表现,故C项是对题干信息的表面概述,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1956年到1957年在文学艺术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扩大是从1958年开始的,排除D项。]4.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5.中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科技研究,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没有错,也是应该做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某些科研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尚()A.存在忽视理论的短板 B.缺乏脚踏实地的情怀C.存在盲目自大的情绪 D.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B[由题干可知,刘亚东认为在现代中国,有一些科研工作者确实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弯道超车者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理论研究,排除A项;题干说明的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度,与“盲目自大”无关,排除C项;刘亚东述及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说明他们具有虚心学习的精神,排除D项。]6.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左”的错误严重摧残了文艺的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了“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C[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强调文艺应该对社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大加弘扬,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7.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根据材料时间“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劳动者和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B项符合题意;1965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基础教育革新,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础教育,没有体现高等教育的问题,故D项错误。]8.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C[材料反映了历史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论,体现了“双百”方针,故选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排除A项;“左”倾思潮是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冒险的倾向,材料中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论,不能得出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排除D项。]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D[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较大退步的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促使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10.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B[题干中提及的新中国成立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这有利于人民群众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普及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高素质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项;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是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D项。]11.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C[由“‘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1961年德育排在了第一位,可见社会主义道德越来越受重视,故选C项;“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重视意识形态的特点,排除A项;1957年、1958年、1961年基本都在“左”倾氛围中进行调整,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实现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排除B项;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体现了对公民素质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有淡化的倾向,排除D项。]12.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倾文艺路线A[从“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可以看出,包括西方文艺作品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这是“双百”方针得到贯彻的表现,故A项正确;莎士比亚的悲剧不属于传统剧目,故B项错误;由允许资本主义国家的戏剧在中国上演,可见淡化了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D项中“根除”二字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材料二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可得出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育作政治清理,培养新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