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部磁共振技术_第1页
体部磁共振技术_第2页
体部磁共振技术_第3页
体部磁共振技术_第4页
体部磁共振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部磁共振技术和肝脏磁共振一、场强和表面线圈二、磁共振脉冲序列(一)T1加权成像(T1WI)(二)T2加权成像(T2WI)(三)短时反转恢复成像(四)T2*(准T2)加权成像(五)对比增强成像三、原发肝脏肿块(一)肝细胞良性肿瘤:腺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三)肝内周围型胆管癌(四)胆管囊腺瘤和胆管囊腺癌四、与胆管板畸形有关的囊性病变(一)胆管错构瘤(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三)肝囊肿五、炎性和肝脏感染性疾病(一)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二)肝脓肿(三)肝结节病(四)肝脏放射性损伤(五)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六、肝血管瘤七、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八、肝脂肪瘤和肝假性脂肪瘤九、肝淋巴瘤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十、肝转移瘤十一、脂肪肝十二、铁沉积病十三、肝血管性疾病(一)Budd-Chiari综合征(二)肝静脉阻塞病和窦阻塞综合征(三)肝阴性充血(四)肝门静脉血栓十四、肝移植并发症十五、肝硬化十六、肝细胞癌平扫T1WI高信号(SI)原因蛋白(常见,肝细胞通常呈高信号原因)脂质(常见)出血顺磁性物质(如黑色素、钆)血流平扫T1WI呈等高信号的肝脏病变肝细胞源性(常见)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腺瘤局灶性脂肪肝(同相位成像)脂肪肝局部脂肪缺失(反相位成像)再生结节肝细胞癌非肝细胞源性(不常见)血肿(病灶外环内含高铁血红蛋白)出血性转移瘤(如黑色素瘤、绒毛膜癌)经过治疗的转移性病变(如射频消融)化学位移图像肝内信号衰减肝细胞源性(常见)弥漫性脂肪肝局灶脂肪肝含脂肝细胞肿瘤常见:肝腺瘤不常见:分化良好的肝细胞癌罕见:滤泡结节性增生非肝细胞源性(罕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肝脂肪瘤

肝腺瘤临床

良性肝细胞瘤潜在出血(常见)和恶变(罕见)风险因素:口服避孕药(最常见),同化性雄性类固醇和糖原贮积症病理

内含肝细胞、Kupffer细胞(通常无功能),无胆管,可见受压肝实质伴/不伴纤维化形成的假包膜平均直径5cm,多发占30%MRI

T1WI:随脂质、出血和坏死不同SI表现多样;部分肿瘤信号等高于肝脏瘤内脂质常见,经化学位移成像进一步确认

T2WI:SI多样,但通常高于肝脏信号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呈多血供,但血供不及FNH无中央瘢痕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良性无症状肿块,认为是肝实质对预先存在动脉畸形的一种增生反应育龄妇女最多见如果MR检查能确诊,可避免外科手术病理肝细胞增生、小胆管包绕中央纤维血管瘢痕

Kupffer细胞可见中位直径3cm,平均直径4cm,约20%多发局灶性结节增生MRI

肿块

T1WI:较肝脏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较肝脏呈等或稍高信号动态CE成像上显著多血供,门脉期等信号,延迟期稍高信号中央瘢痕

T1WI:低于周围肿块信号

T2WI:高于周围肿块信号

CE成像:动脉期肿块少血供,延迟期强化增强纤维板层肝细胞癌临床罕见,发病率每年1/1000000

男女相等,发生在10-30岁临床表现可包括疼痛、肝大、解及肿块和恶病质血清甲胎蛋白通常正常(85%以上的患者)病理恶变的肝细胞被板状纤维(板层)分隔中央纤维瘢痕常见较大且有浸润性,平均直径13cm纤维板层肝细胞癌

MRI肿块

T1WI:较肝脏呈均匀低信号

T2WI:较肝脏呈混杂高信号动态钆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不均匀强化侵袭性病变:可侵袭肝门静脉和(或)肝外转移中央瘢痕

T1WI:低于肿块和肝脏信号

T2WI:低于肿块和肝脏信号瘢痕通常不强化肝内周围型胆管癌临床继肝细胞癌之后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风险因素:原发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结石、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吸虫病、Caroli病男=女,发生在40-60岁症状和体征:腹痛、触及肿块、体重减轻或黄疸病理腺癌,源于胆管末端至二级分支不同程度纤维化、凝固性坏死、透明样变和黏液素肝内周围型胆管癌MRIT1WI:低于肝脏信号

T2WI:高于肝脏信号,相对高信号周边中央区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增高或减低;50%以上患者可见瘤周胆管扩张动态CE成像:不均匀向心进行性环状强化,肿瘤内纤维化延迟强化胆管囊腺瘤和胆管囊腺癌临床罕见的肝脏囊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伴腹痛、触及肿块、肝功能异常、黄疸、发热、可能存在体重减轻病理

由立方或柱状上皮排列的囊性病变类似于胰腺或卵巢的黏液性囊性肿瘤瘤内含卵巢间质的类型仅发生于女性,比无卵巢间质病变的男性或女性预后较佳瘤内分隔和结节常见胆管囊腺瘤和胆管囊腺癌囊内液体可能为血性、胆汁性、透明性、黏液性或混合性的胆管囊腺瘤为胆管囊腺癌的癌前病变MRI

多房囊性肿块伴瘤内分隔/壁结节

T1WI、T2WI信号随囊液性质不同而改变;与单纯/胆源性囊液相反,蛋白/黏液或血性囊液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MRI不能对囊腺瘤和囊腺癌作出可靠鉴别细菌性肝脓肿临床感染途径包括胆道(最常见)、肝门静脉、肝动脉和直接蔓延表现为发热和寒战、腹痛、黄疸和可致脓毒性休克与糖尿病常共患病理

50%为多种微生物;在成年人大肠埃希菌最常单发的生物体通常多发脓肿三期急性期(前10天):坏死、小面积液化亚急性期(10-15天):进一步液化和细胞碎片重吸收细菌性肝脓肿慢性期(15天后):纤维厚壁包绕中央坏死腔MRIT1WI:低于肝脏信号

T2WI:高于肝脏和脾脏信号,可有液性成分集簇征:多个小脓肿融合成一个巨大脓肿病变周围水肿:较肝脏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动态CE成像:动脉期脓肿壁和分隔显著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肝脾真菌性疾病临床发生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密集化疗、骨髓移植)当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和免疫反应升高时,出现临床表现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症状后仍持续发热病理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真菌属感染途经:真菌通过经化疗损伤的肠道发生血行播散肝脾真菌性疾病MRI

多发(〈1cm)肝脾多发小病变

T1WI:稍低于肝脏信号

T2WI:明显高于肝脏信号,轻微高于脾脏信号(如果有输血引起的铁沉积,脓肿醒目程度增加)

CE:急性脓肿轻度低信号,且表现病变周边强化血管瘤临床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几乎无症状,偶然发现病理纤维基质内富含衬有内皮的血窦大小从几毫米到>20cm;多数<5cm血管瘤MRIT1WI:低于肝脏信号

T2WI:明显高于肝脏信号,高于脾脏信号重T2WI:高于肝脾信号,低于脑脊液信号

CE动态成像:3种类型瞬时均匀强化(典型较小病变)向心性进行性周围结节样强化至均匀强化(最常见模式)向心性进行性周围结节样强化,但中心持续低信号(较大血管瘤中央瘢痕不强化)肝转移瘤临床常见的肝脏恶性病变肝脏良性病变发病率高,需要与转移瘤准确鉴别病理反映原发肿瘤特点多由肝动脉供血MRIT1WI:低于肝脏信号(出血性转移瘤可为高信号)

T2WI:实质性病变高于肝脏信号,等于脾脏信号(在中等。甚至重T2WI富血供或黏液性转移病变表现可类似于肝转移瘤良性、液性病变;CE成像通常可辨别)动态CE成像富血供转移瘤(如乳腺癌、类癌、黑色素瘤、甲状腺癌、肾细胞癌、肉瘤)动脉期显示像最佳,呈均匀周边环形或混杂强化乏血供转移瘤(如结肠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移行细胞癌)间脉期显像最佳,此时肝实质强化最显著等血供转移瘤(罕见,如结肠癌、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在动脉和门脉期显像均不明显,但通常在T1WI或T2WI平扫可发现脂肪肝临床患者可无症状或右上腹疼痛、乏力和不适肝大和肝功能异常病理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堆积大囊性出现于肥胖、酗酒、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恶病质、药物(包括类固醇)、代谢紊乱和丙型肝炎微囊性发生于严重的肝功能紊乱,如妊娠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药物、慢性酗酒、尿素循环紊乱和线粒体细胞病

脂性肝炎、进展性炎症以有纤维化均可与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联,并可进展为肝硬化脂肪肝MRI

化学位移MRI:以脾脏作为内部参考,反相位GRE影像较对应的同相位相比肝脏SI衰减脂肪肝可以是弥漫性的、局灶性的或多灶性的局灶性脂肪肝和脂肪缺失的好发部位位于肝内侧段的前内侧边缘、胆囊周围和肝包膜下区局灶性脂肪肝成因:肝门静脉某些物质转动减少、局部胰岛素浓度升高或肝门静脉血流减少造成的相对缺血局灶性脂肪缺失继发于迷走神经引流或动脉供血所致肝门静脉脂质转运减少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临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症状和体征通常出现在40-50岁(经其妇女较男性晚)包括嗜睡、关节痛、性欲减退、糖耐量异常、腹痛和心力衰竭不予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病理胃肠道铁吸收过量导致实质超载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包括脾脏和肝脏库普弗细胞)不能积存过量的铁肝细胞铁过量导致细胞氧化受损,如不治疗可致肝硬化和(或)肝癌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MRI

铁的磁敏感效应导致肝脏T2WI和T2*WI的信号降低肝内非含铁结节为可疑肝细胞癌

铁的T2弛豫时间缩短效应可出现在胰腺和心肌脾和骨髓可不发生铁超载输血引起铁超载临床多次红细胞输血所致病理铁沉积在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一般认为,网状内皮细胞铁为良性一旦超出网状内皮细胞贮存能力(40U血),过量铁将沉积在实质细胞内,导致继发血色素沉着病MRI

铁在肝、脾和骨髓于T2WI及T2*WI显示为低信号除患严重慢性贫血外,患者胰腺和心肌SI正常Budd-Chiari综合征(BCS)临床继发于肝静脉回流受阻后的淤血性肝脏疾病急性BCS典型三联征:右上腹疼痛、肝大和腹水亚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为肝衰竭病理肝门静脉血栓成因可分为高凝状态、血流阻滞或肿块病变、血管损伤和特发机制急性静脉血栓造成肝窦淤血随疾病进展为肝细胞萎缩和坏死最终导致中央静脉性肝硬化继发肝门静脉血栓常见并可导致混合性门脉性肝硬化尾叶独立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是其常不受累及和低偿性肥大的原因Budd-Chiari综合征(BCS)MRI

急性期肝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尾叶肝周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钆增强早期和延迟期肝周不均匀强化减低亚急性期平扫表现与急性期相似钆增强成像不同,与均匀强化尾叶相比肝周不均匀强化更显著。延迟期成像肝周强化是继发于早期纤维化或静脉回流受阻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内静脉-静脉侧支血管可见尾叶中度肥大慢性期

T1加权、T2加权和CET1WI肝脏周围和中央SI差异极小肝静脉血栓通常不能辨认肝内分流和囊状静脉侧支血管可见尾叶中度至明显肥大亚急性和慢性期均可见腹水和肝外静脉侧支血管肝门静脉血栓临床

可表现为腹痛和胃肠道出血能造成肝门静脉高压或使肝门静脉高压症恶化病理病因:血流阻滞、肿块、高凝状态和血管损伤血栓可表现温和或恶性MRI

平扫成像正常流空效应消失

流动敏感性GRE成像:管腔内低SI血栓和高SI的未闭血管动态CE成像:明确血栓形成和鉴别良恶性

肝门静脉血栓一过性肝信号强度差异:随着肝段肝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期成像出现一过性肝实质强化的楔形区,归因于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肝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成像较周围肝实质呈等信号海绵样变:栓塞的肝门静脉内或周围静脉侧支血管开放肝硬化临床慢性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的表现门体侧支血管食管和食管旁静脉曲张附脐静脉和腹壁侧支静脉血管腹膜后侧支血管痔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至痔中/下静脉(髂内静脉)脾大腹水胃肠道壁增厚病理病因包括毒素(最常见酒精)和药物、感染(最常见乙型或丙型肝炎)自身免疫紊乱、遗传代谢缺陷、获得性胆道疾病、血管病变和其他因素肝硬化肝细胞坏死或纤维化实质结节再生结节:肝细胞和间质局灶性增殖不典型增生结节:肝细胞结节区,直径至少mm,分化不良但无明确恶性征象;分为低度分化和高度分化病变。诊断通常通过病理学检查,而非影像学检查肝细胞癌:肝细胞恶性肿瘤MRI

肝脏形态学改变肝段萎缩(肝右叶和内侧段)肝段肥大(尾叶和外侧段)肝门静脉右支前壁和肝左叶内侧段后缘之间肝门静脉周围间隙扩大肝硬化胆囊窝扩大分叶状和(或)结节状轮廓形成,萎缩/肥大和实质结节所致弥漫实质信号异常纤维化:可以是弥漫性的或局灶性的,T2SI升高。肝纤维化融合可表现为肿块样区或楔形区,伴邻近肝包膜皱缩铁:通常轻度到中度,导致T2SI轻度衰减(无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患者,胰腺通常不出现超载)

脂肪变性:最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

结节性病变

再生结节:非铁沉着结节典型的T1WI和T2WI成像呈等信号,偶尔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显著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T1WI呈高或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动脉期可强化铁沉着结节(再生性或分化不良性):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T2*GRE成像最为显著“结中结”征:在铁沉着结节内发展而来的肝细胞癌病灶在T2WI与周围低信号结节相比表现为高信号肝细胞癌(参见表1-19)肝细胞癌临床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随慢性肝炎的流行和黄曲霉素接触情况而变男性发病率较高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体重减轻和发热血清甲胎蛋白肿瘤标记物水平升高病理恶性肝细胞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常有镜下肝门静脉或肝静脉侵犯MRIT1WI:多种SI

病变<1.5cm常等于肝脏信号肝细胞癌病变<3.0cm可高于肝脏信号,归因于瘤内存在脂质、铜或糖原

T2WI:多数病变高于或等于肝脏信号(低或等信号与肿瘤分化良好相关)动态CE成像动脉期:小病变(<1.5-2.0cm)通常显示均一明显强化,较大病变混杂强化门脉期:小病变可呈等信号,较大病变通常呈低信号,延迟期强化两个高度可疑肝细胞癌的MR征象

T2WI等于脾脏信号在其他脉肿序列亦可见动脉期强化结节第2章胆道、胆囊和胰腺一、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一)MRCP原理和技术(二)MRCP技术和诊断缺陷二、胆道MR

(一)MR技术和胆道系统正常表现(二)先天胆道异常和解剖异常(三)胆道梗阻(四)胆总管结石(五)胆道系统术后评估(六)胆管炎(七)胆管癌(八)壶腹病变三、胆囊MR

(一)MR技术(二)正常胆囊MR表现(三)胆石症(四)胆囊炎(五)胆囊血管曲张(六)腺肌增生症(七)胆囊息肉(八)胆囊癌(九)其他胆囊恶性肿瘤四、胰腺MR

(一)正常胰腺MR表现(二)胰腺MR成像技术(三)先天性/发育异常(四)胰腺实性肿瘤(五)胰腺囊性病变(六)累及胰腺的遗传病变(七)胰腺炎(八)胰腺其他病变(九)胰腺移植推荐MRCP成像参数单层厚块

TR=无穷大(单次激发技术)

TE=600~1000ms

层块厚度:20~60mmFOX:28~38cm;NEX:1

带宽:32KHz;矩阵:256X(160~256)图像采集时间:2s/层块成像平面:轴位、冠状位和(或)斜冠位(层块与冠状位呈35~45度)推荐MRCP成像参数连续薄层

2D/3D屏气或平衡呼吸T2加权序列

TE=180ms

层厚:3~5mmFOX:30~38cm,NEX:屏气法为1,平衡呼吸法为2~4

带宽:32KHz;矩阵:256X(160~256)成像平面:轴位和冠状位

±脂肪饱和先天性囊性疾病Todani分类法(参考文献46编辑)IA型胆总管囊性扩张(CBD部分或全部显著扩张;胆囊源于囊肿;肝内胆管正常)IB型

CBD局部节段性扩张(通常在远端);介于囊肿和胆囊管之间的CBD正常;邻近于胆囊的胆系正常IC型胆总管和肝总管梭形扩张(胆囊源于扩张的CBD;肝内胆管正常)II型肝外胆道憩室III型胆总管局部囊肿(译者注:十二指肠壁内段局部扩张)IVA型肝内、外胆管扩张(节段性囊肿)IVB型仅肝外胆管扩张(节段性囊肿)V型

Caroli病(肝内胆管多发囊状或囊性扩张;肝外胆管正常)正常位置上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I表现吻合口漏:胆汁瘤(最常见)胆道梗阻(15%)胆道狭窄(5%~15%)吻合口的狭窄(肝外胆道系统)(最常见)非吻合口的狭窄(汇合处或供体的左右肝管)壶腹部炎性狭窄(罕见)

胆道淤积性结石病(铸型)(10%~15%)胆管结石(5%~10%)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Bismuth创伤性胆道损伤分型(参考文献84,87编辑)

损伤位置I型肝总管或胆道损伤距左右肝管汇合处>2cmII型肝总管或胆道损伤距汇合处<2cmIII型损伤包括整个肝总管但汇合处未受损IV型损伤包括汇合处(右侧)部分或全部受损

治疗肝管-空肠吻合或胆总管-空肠吻合肝管-空肠吻合或胆总管-空肠吻合肝管-空肠吻合肝管-空肠吻合肝门汇合处重建和左侧胆管分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特点临床男>女,40-50岁

75%有肠管炎性疾病(通常是溃疡性结肠炎)

2-1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伴有PSC

诊断后发展为肝硬化的中位期是12年

5%-15%发展成胆管癌病理以肝内外胆管炎症、破坏和纤维化为特征的胆道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特点MRI

肝内外胆道扩张多处不规则狭窄正常胆道交替出现,呈现“串珠样”外观周围胆管“剪枝样”改变弧立的周围胆管扩张未见与中心扩张胆道相连正常反应性肝门周围和门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并发胆管癌难于早期诊断胆管癌TNM分期(引自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T-原发肿瘤

Tis

原位癌

T1肿瘤侵犯上皮下结缔组织或纤维肌层

T1a肿瘤侵犯上皮下结缔组织

T1b肿瘤侵犯纤维肌层

T2肿瘤侵犯肌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

T3肿瘤侵犯邻近组织:肝脏、胰腺、十二指肠、胆囊、结肠或胃N-区域性淋巴结

N0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1胆囊管、胆总管周围和(或)肝门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转移

N2胰腺(仅胰头)周围、十二指肠周围、门脉周围、腹腔、肠系膜上、胰十二指胆管癌TNM分期(引自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肠后部周围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级别组

0级TisN0M0I级T1N0M0II级T2N0M0III级T1N1,N2M0T2N1,N2M0IVA级T3任意NM0IVB级任何T任意NM1胆管癌不能切除的标准(参考文献[118.127.129]编辑)局部疾病(IVA级)肿瘤延伸至次级肝内胆管根部邻近分叉处门静脉主干被包绕或闭塞或肝动脉闭塞累及门脉两个分支或同时累及一侧肝动脉和另一侧的门脉肝叶萎缩伴对侧门脉分支包绕肝叶萎缩伴对侧次级肝内胆管根部受累N2淋巴结病变(III级)远处转移(IVB级)胆管癌Bismuth-Corlette分类(参考文献[133]编辑)I型病变仅累及胆总管II型病变累及初级肝管分叉处及左右肝管但并未向上延伸IIIa型病变累及右侧次级胆管汇合处和胆管根部IIIb型病变累及左侧次级胆管汇合处和胆管根部IV型*病变累及左右侧次级胆管的汇合处又累及次级胆管根部*IV型认为不可切除正常胆囊胆汁在T1WI

浓缩胆汁稀薄胆汁胆汁在T2WI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管SI各异高于肝脏和脂肪低于肝脏和脂肪高SI≤3mmT2呈高SI;正常直径为1~5mm急性胆囊炎特点临床并发症:积脓、坏疽、穿孔病理胆囊管闭塞导致胆囊急性炎症MRI

胆石症胆囊壁增厚(>3mm)胆囊周围积液特例:肝脏和右隔间积液“C形征”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充血急性胆囊炎特点邻近肝实质一过性强化急性胆囊炎的类型局部缺血性的(化学性的)疼痛发生于化疗栓塞1~2周后通常自限无结石性的危重败血症患者的对因治疗后经皮穿刺胆囊造口术可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的严重的胆囊炎并发胆囊壁出血坏死囊壁和管腔内亚急性血肿T1WI高SI腺肌增生症特点临床女性>男性,年龄在20~70岁(平均50岁)偶然发现的患者20%有胆道症状病理胆囊黏膜过度生长肌层肥厚黏膜延伸进入增厚的胆囊形成腔内憩室(Rokitansky-Aschoff窦)3种类型局限型:常在基底部弥漫型节段型腺肌增生症特点无恶变倾向

处理:定期监测MRI

Rokitansky-Aschoff窦胆囊壁憩室

T2WI和MRCP等于胆汁信号不强化胆囊壁增厚

T2WI呈低信号

CET1WI多种强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良性真性肿瘤腺瘤(不常见)平滑肌瘤脂肪瘤假性肿瘤胆固醇息肉(很常见)

腺肌增生症(常见)异位组织(不常见)恶性腺癌(不常见)转移瘤(罕见)胆囊息肉的处理提示胆囊切除有症状的息肉右上腹疼痛可与胆囊有关的上腹部疼痛或触痛息肉大小>10mm

无蒂息肉,与大小无关影像学随访病灶间歇生长息肉须影像学随访(推荐超声检查)无症状息肉<10mm

息肉已稳定18个月无需其他影像学检查胆囊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T-原发肿瘤

T1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或肌层

T1a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

T1b肿瘤侵犯肌层

T2肿瘤侵犯肌层周围结缔组织;病灶延伸不超过浆膜或到达肝脏

T3肿瘤穿透浆膜(脏腹膜)或直接侵犯一个或两个邻近器官(延伸入肝脏不超过2cm)

T4肿瘤延伸入肝脏超过2cm和(或)到两个或更多邻近器官(胃、十二指肠、结肠、胰腺、网膜、肝外胆管、包括肝脏任何部分)胆囊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区域性淋巴结

N0无任何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到胆囊管、胆总管周围和(或)肝门淋巴结

N2转移到胰腺周围(仅胰头)、十二指肠周围、门脉周围、腹腔和(或)肠系膜上淋巴结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级别组胆囊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0级TISN0M0I级T1N0M0II级T2N0M0III级T1N1M0T2N1M0T3N0,N1M0IVA级T4N0,N1M0IVB级任意TN2M0

任意T任意NM1胆囊癌影像学特点(参考文献[201,149]编辑)肿块充满胆囊或占据胆囊的鉴别诊断(40~60%)胆囊癌(最常见)肝癌(少见)胆囊周围脓肿(少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的鉴别诊断(20~30%)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最常见)非炎症因素(肝炎、低蛋白、肾衰竭)(很常见)腺肌增生症胆囊癌症(少见)胆囊癌影像学特点(参考文献[201,149]编辑)息肉样肿块突入胆囊腔的鉴别诊断(10%)息肉(胆固醇性、增生、炎症;最常见)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癌(少见)脓肿(少见)血块(罕见)胰腺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按解剖分胰头部肿瘤起源于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的左侧部分,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胰体部肿瘤起源于肠系膜上静脉左侧缘和主动脉左侧缘之间胰尾部肿瘤起源于主动脉左侧缘和脾门之间T-原发肿瘤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肿瘤局限在胰腺,最大径为2cm或更小肿瘤

T2局限在胰腺,最大径超过2cmT3肿瘤直接蔓延到以下任何部分:十二指肠、胆道(包括累及Vater壶腹)、胰腺周围组织(腹膜后脂肪、肠系膜或肠系膜脂肪、结肠系膜、大网膜和小网膜和腹膜)

T4肿瘤直接蔓延到以下任何部分:胃、脾、结肠、邻近大血管(肝门静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肝总动静脉(不包括脾血管)胰腺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N-局部淋巴结*

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局部淋巴结转移

N1a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胰周淋巴结区域性划分如下:上组头体部上方下组头体部下方前组胰十二指肠前方、幽门(仅对于胰头肿瘤)和邻近肠系膜后组胰十二脂肠后方、胆总管和邻近肠系膜脾组脾门和胰尾(仅对于胰体和尾肿瘤)腹腔组(仅对头胰头肿瘤)级别组胰腺癌TNM分期(引自文献癌UIUA,恶性肿瘤TNM分期,第五次修订,1997)0级TisN0M0I级T1N0M0T2N0M0II级T3N0M0III级

T1N1M0T2N1M0T3N1M0IVA级T4任意NM0IVB级

任意T任意NM1胰腺癌无法切除的标准周围血管侵犯腹腔动脉、SMA、肝部/肝固有动脉门静脉、SMV腹腔干和SMV周围神经丛侵犯侵犯局部组织结构,不包括十二指肠的侵犯远处转移手术切除边缘以外的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网膜和腹膜转移胰岛素瘤特点临床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0%

最常见的高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反应性低血糖病理均匀肿块,平均大小为2cm90%为良性

90%为单发病灶MRI

在T1WI相对胰腺呈低SI

在T2WI相对胰腺呈高SI

动态CE后呈均匀高信号胃泌素瘤特点临床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30%

次常见的有功能的胰岛细胞肿瘤与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有关,MEN-1型(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周围胃泌素瘤)病理均匀肿块,平均大小为4cm60%~80%病变为恶性MRI

在T1WI相对胰腺呈低SI

在T2WI相对胰腺呈高SI

动态CE后边缘强化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特点临床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5%

无症状或表现有占位效应病理不均匀肿块,平均大小为6~10cm50%以上为恶性MRI

在T1WI相对胰腺呈低SI

囊变和坏死在T2WI相对胰腺呈高SI

动态CE后呈不均匀强化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非肿瘤性假性囊肿(极常见,占胰腺囊肿总数的80%~90%)包虫囊肿(罕见)囊性肿瘤:占胰腺“囊肿”的10%~15%

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T)实性和乳头状上皮肿瘤(SPEN):囊肿型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真性囊肿与相关疾病

vonHippel-Lindau病成年人多囊性疾病囊性纤维化其他十二指肠憩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特点临床/病理

男:女=1:1.5

年龄范围:50-80岁大小范围:1~13cm,平均大小5~6cm

可位于胰腺任一节段,胰头部稍多多发囊肿(>6个),多数<2cm

多个薄壁间隔如果很小且无症状考虑观察MRI

浆液性囊肿随液体SI变化且变化,不强化间隔和中央瘢痕强化中央有钙化(CT可显示更佳)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特点临床/病理

男:女=1:4

年龄范围:30-60岁大小:3~36cm,平均大小6~10cm

体尾部多发:占病变的75%

单发或多发每个囊肿>2cm

都存在恶变可能并需手术切除MRIT1WI表现为多种SI归因于蛋白/黏液或出血有间隔、囊壁、乳头凸起、实性结节强化周围钙化(CT可显示更佳)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T)主胰管型男=女峰值年龄在50多岁

MRI/MRCP

充满黏液的主胰管中度扩张乳头隆起或管壁结节强化管壁结节和导管>15mm提示恶变治疗:手术切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T)侧支型男>女峰值年龄在50-70岁分大囊型或小囊型

MRI/MRCP

与正常直径管道相交通有壁结节,囊>3cm,主胰管扩张提示恶变,需手术治疗病变<2.5cm伴有薄壁,无实性部分,主胰管正常,可影像学随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主要侵袭年轻女性,年龄20-30岁非洲人、美洲人和亚洲人>白种人囊实混合肿块为典型牲征,平均9cm

由于肿瘤为低度恶性,采取手术切除治疗MRI

在T1WI呈高SI区=出血性坏死含碎片液性或液-液平面纤维包膜在T1和T2WI上呈低SI第3章肾上腺磁共振成像一、肾上腺正常解剖二、化学位移成像技术三、肾上腺皮质肿瘤(一)肾上腺皮质腺瘤(二)高分泌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四、非高分泌性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癌五、肾上腺转移瘤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七、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八、肾上腺血肿九、肾上腺囊肿十、小结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转移瘤比较腺瘤转移瘤化学位移成像信号衰减有(>90%)无大小较小,大多数<2cm较大,大多数>2cm原发病灶通常没有通常已知肿瘤边缘规则不规则MR信号强度均质不均质T2信号强度等于肝信号等于脾信号随访过程中生长不生长生长肾上腺皮质癌罕见发病率为每年百万分之一大小高功能:9cm

非高功能:13cm化学位移成像有些患者肿块内小部分信号衰减预后差可完全切除的患者生存率最高嗜铬细胞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24h尿内儿茶酚胺升高90%位于肾上腺内,10%为肾上腺外90%为良性,10%为恶性(肾上腺外病变百分比更高)恶性更多是通过放射科医师而不是病理科医师诊断大小:直径4~6cm化学位移成像无信号强度衰减在T2WI显示不均质高SI

肿瘤内坏死肿瘤内囊变在对比增强上呈多血供,常不需要对比增强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疾病神经纤维瘤vonHippel-Lindau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EN)IIA型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第4章肾脏磁共振成像一、肾脏MR成像技术二、肾脏肿瘤(一)肾细胞瘤(二)肾囊肿和囊性肿瘤(三)肾脏局限性囊性疾病(四)移行细胞瘤(五)淋巴瘤

(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七)嗜酸细胞瘤(八)肾脏转移性疾病三、肾脏外伤四、肾盂肾炎五、MRI与肾移植(一)供体肾的评价(二)肾移植并发症评价(三)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六、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脏肿块MR评价协议

序列计划TRTE翻转角

FOV(cm)尾厚(mm层距(mm定位图T2冠、矢状位不定

90和18026~3871化学位移T1GRE

轴位

100~300ms2.1和4.2ms9026~3861呼吸触发T2FSE

轴位

4000~600080~11026~3871脂肪抑制T2Gd3D前/后T1GRE

冠位最小最小1026~364改成21延迟/后Gd

T1GRE

轴位

68~2804.2ms9026~3861描述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脂肪特征可选序列序列计划TRTE翻转角

FOV(cm)尾厚(mm层距(mm脂肪饱和T1GRE

轴位

100~300ms2.19026~3861水饱和T1GRE

轴位

100~300ms4.29026~3861CEMRU(1.5T)序列计划TRTE翻转角

FOV(cm)尾厚(mm层距(mm

Gd3D前/后T1GRE

冠位最小最小10362改成10肾脏实性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肾细胞癌(最常见)移行细胞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通常有肉眼可见的脂肪)嗜酸细胞瘤(很难与RCC鉴别)淋巴瘤肾平滑肌瘤与肾脏“无关”病变单发囊肿(BosniakI)蛋白性或出血性囊肿(BosniakII)AML<4cm(>4cm栓塞处理)肾脏假瘤(显著的Bertin柱)需要治疗的肾脏病变肾细胞瘤有增厚隔膜的囊性(≥3mm)病变(BosniakⅢ)有壁结节或实性强化组织的囊性病变(BosniakⅣ囊性RCC)移行细胞癌嗜酸细胞瘤多房性囊性肾瘤(multilocularcysticnephroma,MLCN)肾细胞癌分期Robson分期

说明Ⅰ肿瘤限定在肾被膜内肿瘤<2.5cm

巨大肿瘤>2.5cmⅡ肿瘤扩散至肾周脂肪或肾上腺ⅢA静脉肿瘤血栓仅肾静脉血栓

IVC血栓ⅢB区域性淋巴结转移ⅢC静脉肿瘤栓塞和区域性淋巴结受累ⅣA直接侵犯Gerota筋膜以外邻近器官ⅣB远处转移TNMTNM分期T1IT2IIT3aIIIT3bIIIT3cIIIN1~N3III/IVT3b/c,N1~N3III/IVT4IVT1IV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CKD)多种形式的肾肿大双侧多发肾囊肿(单纯性和复杂性两者兼有)

60%并发肝囊肿

10%并发胰腺囊肿结节硬化(TS)肾囊肿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散发病变相比常双侧且多发发病年龄更轻生长较快且更可能需要治疗无肉眼可见脂肪的肾实性肿块乏脂性AML

肾平滑肌瘤可能发生RCC(风险度增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VonHippel-lindau(VHL)病肾囊肿肾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多病灶且双侧胰腺表现胰腺囊肿(最常见)微囊囊腺瘤胰岛细胞瘤转移性RCC

嗜铬细胞瘤(可为双侧)椎管内转移性血管母细胞瘤遗传性乳头状肾癌(HPRC)

罕见;多发乳头状RCC

无肾囊肿、AML表现及未发现肾外病灶肾细胞癌:散发与遗传比较

散发遗传发病年龄50-80岁10-50岁性别男>女男≤女肿瘤个数单一多发RCC家庭史无常有占RCC的百分比96%4%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术选择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式部分肾切除术腹腔镜部分肾切除术非手术治疗冷冻疗法射频消融

US聚焦消融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单房,单病灶单纯(BosniakI)囊肿出血性或蛋白性(BosniakII)囊肿厚壁间隔(BosniakIII)囊肿囊性RCC(BosniakIV)单房,多病灶多发单纯囊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VonHippel-lindau病结节性硬化多房多发单纯囊肿多房囊性肾瘤肾脏局灶性囊性病变多房性囊性肾瘤(MLCN)的特点临床年轻男性和中年女性患者常无症状,可有血尿治疗:切除以排除罕见的肉瘤样变MRI

多房囊性肿块,囊肿不相通有些囊肿由于囊内蛋白或出血可表现高T1SI

可陷入肾盂高度提示但不特异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分期原位癌Tis肿瘤是上皮细胞性的(且通常为乳头状)Ta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T1肿瘤侵犯肌层T2肿瘤侵犯肾盂周围脂肪、输尿管周围脂肪或肾实质T3肿瘤侵犯相邻器官T4一个阳性区域淋巴结,2cmN1一个阳性区域淋巴结<5cm但>2cmN2

或多个淋巴结<5cm区域淋巴结>5cmN3出血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肾脏淋巴瘤:两种疾病形式形式1:侵袭性浸润性腹膜后肿块较常见形式(2/3),首次出现淋巴瘤肾脏周围侵袭性淋巴瘤肿块周围恶性淋巴瘤结肿大形式2:双肾多发肿块较少见形式(1/3),有淋巴瘤治疗史

疾病复发的血行播散

T2WI低到中等SI

对比后强化不显著肾供体评价分类表双肾大小位置正常无良或恶性肾脏病变肾动脉管径正常,两侧单根肾动脉通畅起源于主动脉并且插入肾脏无过早(2)出现分支或极分支无局部狭窄左肾静脉未在主动脉后或环绕主动脉无较大生殖静脉或腰静脉引流输尿管单一,无部分或完全重复无梗阻肾移植并发症流入动脉狭窄髂动脉病变吻和口狭窄移植的动脉狭窄肾静脉血栓动静脉瘘输尿管梗阻移植体周围积液血肿含尿囊肿淋巴囊肿PTLD

良性淋巴样增生恶性淋淋瘤实质性疾病: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排斥反应很难确立具体的MR诊断常需活检肾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正常肾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占患者的2/3

中年到老年人,男>女开口处及其邻近的动脉段对比增强MRA:诊断准确性很高纤维肌性异常增殖次常见年轻个体,女>男中远端动脉段

Takayasu动脉神经纤维瘤病移植肾动脉狭窄吻合口狭窄血管扭折外来压迫由于排斥反应所致内膜纤维化第5章脾脏磁共振成像一、脾正常MR表现二、脾大三、脾铁质沉积(一)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二)原发性血色素沉着病(三)Gamna-Gandy小体(四)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四、脾先天性异常(一)多脾和无脾(二)副脾五、脾良性肿块(一)囊肿(二)血管瘤(三)淋巴管瘤(四)脾错构瘤六、炎性假瘤七、脾的感染和炎性病变(一)化脓性脓肿(二)真菌性脓肿八、脾肉芽肿性病变九、Gaucher病十、脾血管性疾病(一)脾动脉瘤(二)脾梗死(三)镰状细胞性贫血十一、脾恶性肿块(一)淋巴瘤(二)转移性疾病(三)血管肉瘤十二、脾外伤脾组织植入十三、小结脾多发性病变:“斑点”脾Ganma-Gandy小体

较小,<1cm的实质内出血性缺血灶在重T2*WISI极低脾大和门脉高压的其他影像学表现淋巴瘤较大,结节大小不等脾大,恶性淋巴结肿大在T2WI病灶欠清,对比后呈弱强化脓肿免疫抑制患者较小,结节更均匀一致在T2WI呈高SI,周边强化肝脏病变有相似表现结节病组织学研究50%累及脾,经影像学研究<50%

脾脏病变是肝脏病变的2~3倍中等大小脾多发性病变:“斑点”脾临床病史和胸部摄片常可确定Gaucher病继发于葡糖脑苷脂酶缺乏的代谢疾病肝脾大,25%发生脾脏病变,中等大小骨髓异常转移性疾病脾是发生转移性病变的少见部位患者通常已知原发病变或已有其部位转移血管瘤/淋巴管瘤患者无症状,肝脏正常在T2WI呈极高SI,病变周围无水肿淋巴管瘤显示无强化或间隔强化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先天性心脾综合征

多脾无脾性别M>FF>M脾2~15个脾结节无脾肝脏中线中线胆囊无存在位置不定不定IVC伴有奇静脉与大动脉同在延续中断一侧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不严重更严重肺/支气管左侧,动脉下右侧,动脉上脾囊肿临床:少见,多偶发继发假性囊肿(假囊肿)继发于先前的损伤、感染或梗死脾内假囊肿:发现胰腺炎的其他表现包虫囊肿

2%包虫囊肿的患者有脾脏受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脾囊肿类型与旅行史有关影像学提示:脾多个子囊;肝脏囊肿发育性上皮囊肿由间皮内陷入脾发育而来有些可误诊为损伤后假囊肿,过去文献认为的内膜

未完全衬内皮细胞的囊肿

MR表现:液性特征多种T1SI-由于存在囊内出血高T2SI

不强化脾血管瘤临床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2cm且无症状MRIT1和T2与肝血管瘤相似在T1低于脾信号在T2高于脾信号常不表现为周围结节样强化向心性强化延迟呈均匀高信号脾脓肿临床少见

50%有脾大、疼痛和发热感染途径

血源性传播最常见(心内膜炎)由感染的假囊肿或左侧肾盂肾炎局部蔓延继发于外伤或栓子所致脾缺血的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存在风险,特别是真菌感染MRIT1:相对脾呈低SIT2:高SI

周边不规则强化多数病变<2cm,肝脏病变真菌性多于化脓性第6章腹膜后腔和腹膜腔磁共振成像一、腹膜后腔和腹膜腔二、腹膜后肉瘤(一)脂肪肉瘤(二)平滑肌肉瘤(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三、腹膜间皮瘤四、原发性腹膜癌五、腹膜假黏液瘤六、腹膜黏液癌病七、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八、原发腹膜后性腺外生殖细胞瘤九、类癌十八、非实质性腹部囊肿十九、淋巴囊肿淋巴管瘤二十、间皮囊肿二十一、肠道重复性囊肿(一)肠源性囊肿(二)支气管源性囊肿(三)腹部血管瘤二十二、腹盆淋巴结肿大(一)淋巴瘤(二)腹部结核(三)Whipple病

(四)Castleman病第6章腹膜后腔和腹膜腔磁共振成像十、腹部副神经节瘤十一、腹膜后神经节瘤十二、腹部神经鞘瘤十三、腹部神经纤维瘤十四、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十五、腹壁和腹内纤维瘤病(硬纤维瘤)十六、腹盆良性非实质性含脂肪类病变腹部脂肪瘤十七、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一)盆腔脂肪增多症(二)硬化性肠系膜炎二十三、腹膜后纤维化二十四、炎性腹主动脉瘤二十五、腹膜后和腹膜腔积液(一)出血/血肿(二)胆汁/胆汁瘤(三)乳糜性腹水(四)尿/尿性囊肿(五)感染性积液/脓肿二十六、腹膜炎二十七、硬化性包裹性腹膜炎腹膜后肉瘤少见,占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3峰值年龄:50-70岁阶段,男:女稍>1:1诊断时平均大小=17cm两种最常见类型: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治疗:完整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效果较差AJCC*软组织肉瘤的GTNM分类和分期法GTNM说明肿瘤级别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分化原发肿瘤

T1肿瘤最大直径≤5cmT1a浅表肿瘤

T1b深部肿瘤

T2肿瘤直径>5cmT2a浅表

T2b深部区域性淋巴结侵犯

N0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N1证实有淋巴结转移AJCC*软组织肉瘤的GTNM分类和分期法远处转移

M0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M1已知有淋巴结转移分期系统分类法

IA低级,小(G1-2,T1,N0,M0)

IB低级,大,浅表(G1-2,T2a,

N0,

M0)

IIA低级,大,深层(G1-2,T2a,

N0,

M0)

IIB高级,小(G3-4,T1,

N0,

M0)

IIC高级,大,浅表(G3-4,T2a,

N0,

M0)

III高级,大,深层(G3-4,T2b,

N0,

M0)

IV结节转移或远处转移(G1-4,T1-2,

N1,

M0或G1-4,T1-2,

N0,

M1)*美国癌症联合会脂肪肉瘤特点临床最常见的腹膜后肉瘤(40%)次常见的成年人软组织肉瘤(15%)高发年龄:50-70岁阶段,男:女1:1

平均大小为20cm5年存活率为40%~75%

各种腹膜后肉瘤中唯一一种实施不完全切除后可延长生存期分化良好型预后最佳,5年生存率为60%~90%MRI

多数肿瘤伴有脂肪出现较大(>10cm),厚壁间隔(>2mm),结节和球形区,非脂肪肿块区且脂肪组成百分比降低(脂肪)脂肪肉瘤可能性高于脂肪瘤去分化型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30%脂肪肉瘤特点

MRI

可表现有脂肪成分肿瘤内非脂肪组织占较大部分黏液型高发年龄:年龄在40-50岁,比其他类型年轻10岁预后介于分化良好型和去分化型之间

MRI

黏液成分在T2WI可类似于囊肿对比增强可鉴别黏液组织与囊肿/肿瘤内囊性坏死可存在瘤内脂肪多形性和圆形细胞型有极强的侵袭性,预后差

MRI

在T1WI和T2WI呈不均匀SI

瘤内出血和坏死常见平滑肌肉瘤特点临床腹膜后第二常见肉瘤(30%)最常见的静脉腔内肿瘤峰值年龄:40-60岁阶段源于腹膜后腔:男:女=1:2~3

源于下腔静脉:男:女=1:8~9

平均大小=16cm5年存活率=15%,可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存活率>50%MRI

实性、巨大不均匀的腹膜后肿块提示性特点瘤内囊性坏死:T2WI高SI,不强化位于下腔静脉内或周围:病变中的1/3

肿瘤内出血:T1加权高SI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特点临床第三常见的腹膜后肉瘤(15%)最常见的成年人软组织肉瘤峰值年龄:50-80岁阶段,男:女=2:1MRI

提示性特点

TW2I呈不均匀低、中高SI(“果盘”征)提示

T2WI低SI钙化,在CT上显示更佳肿瘤内出血:在T1WI呈高SI恶性腹膜后间皮瘤特点临床罕见的间皮性肿瘤,腹膜部位的比胸膜部分的少2~5倍与胸膜部位的比较,少与石棉肺或吸烟有关峰值年龄:50-60岁阶段,女:男稍1:1

治疗:采用广泛腹膜切除的细胞减积术中位生存期31个月,5年生存率为36%MRI

非特异性腹膜、肠系膜或网膜增厚,形成结节或肿块腹水和粘连壁层腹膜受累>脏层腹膜有利于预后小的肿瘤结节优先累及大网膜无腹水未有或轻微肠和肠系膜累及预后较差大量软组织播散于腹膜表面小肠段包埋形成肿块原发性腹膜癌(PPC)特点临床大约占最初疑似卵巢上皮癌患者的7%

峰值年龄:60-70岁阶段,女:男>>1:1

组织学: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占90%以上不累及卵巢或很少继发播散到表面治疗:细胞减积术和联合化疗(与卵巢癌相似)中位生存期为12~25个月,5年生存率为0~25%

预后近似晚期卵巢癌或更差MRI

无特异性影像特征腹膜、肠系膜和网膜结节或肿块弥漫性腹膜结节性增厚并强化

CT上85%患者有腹膜广泛钙化,MRI上显示准确度较低腹水卵巢大小正常另外肿瘤原发部位可不显影腹膜假黏液瘤特点临床过去定义:良性或恶性病因的黏液性腹水新定义:原发性良性阑尾黏液腺瘤所致的黏液性腹水罕见峰值年龄:40-50岁阶段,男:女=2:1

治疗:腹膜切除和腹膜内化疗有效治疗后5年和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68%MRI

多腔黏液性腹水,T1呈中等SI,T2呈高SI

实质脏器常出现扇形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原发性良性阑尾黏液腺瘤通常不显示,如果显示提示诊断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特点临床罕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