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连互通道路项目-7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1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7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2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7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3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7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4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7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第七册七号路共八册】目录TOC\o"1-2"\h\z\u1勘察工作概况 11.1任务由来 11.2工程概况 11.3勘察目的与任务 3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31.5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 41.6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 5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72.1自然地理 72.2工程地质条件 7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1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 113.2岩土参数建议 12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143.4土、石工程分级 144工程地质评价 144.1路线稳定性及适宜性 144.2七号路 144.3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75结论与建议 185.1结论 185.2建议 18附图附图1工程地质图例附图2工程地质平面图附图3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4钻孔柱状图附表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附表2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附件附件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2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附件4岩土试验成果报告附件5测量说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七号路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地质、唯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伴随《丰都县城龙河东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龙河新城已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城市综合体。龙河新城区域位置图 龙河新城北观长江,山清水秀,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适宜居住。该区域规划了学校、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油站、体育活动中心、商务酒店、公寓、大型商场、写字楼、影剧院以及各种休闲、餐饮、娱乐设施,是丰都第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体,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 目前龙河新城道路、管网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外部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金科黄金海岸、久桓城、东麓国际等高品质楼盘正快速推进,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随着龙河二桥的建成投入使用,龙河新城将以此为中心,形成大商圈、高品质、后劲强的发展格局。 本次工程范围为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位于丰都县龙河新城中心地带。 受甲方委托,我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承担丰都县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的勘察工作。本工程设计单位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2工程概况丰都县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位于丰都县龙河新城,共计八条路,全长24.10Km。一号路,起点接四号路,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沿线与规划支路相接后终点接三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2695.625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2m,无重大结构物;二号路,起点接景观大道,整体走向呈西北-东南方向,终点接七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1426.097m,双向四车道,宽度24m,无重大结构物;三号路,起点接八号路,向西南方向延伸,与一号路相交后蜿蜒盘山,形成龙河新城核心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5533.673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m,无重大结构物;四号路,起点接五号路和八号路的交叉口,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跨越沿江高速公路后与三号路两次相交,终点接一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全长2872.519m,双向两车道,道路红线宽度16m,包括跨越沿江高速公路桥梁一座;五号路,起点位于丰都高速连接道,整体走向呈西南-东北方向,下穿沿江高速公路后终点接四号路和八号路,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3060.322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m,包括桥梁一座;图1.2.1工程平面概览图六号路,起点接八号路和景观大道交叉口,整体走向呈东-西方向,终点接产业大道,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全长852.092m,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50m,无重大结构物;七号路,起终点均接三号路,呈环状。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全长2155.562m,双向两车道,道路宽度16m,无重大结构物;八号路,起点接五号路,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下穿沿江高速公路后与规划支路相接,终点位于六号路和景观大道交叉口,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5506.611m,其中第一段长2435.18m,为双向两车道,道路宽度12m;第二段长3071.431m,为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26m,无重大结构物。本此勘察共划分为8个工段进行,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四号路、五号路、六号路、七号路、八号路。本报告为第七分册——七号路。本项目六号路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40Km/h;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五号路、八号路为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30Km/h;四号路和七号路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具体参数如下表:支路技术标准项目名称国家规范地方规范设计取值四号路七号路道路等级支路设计速度(Km/h)20~4020~402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极限值)m40(20)40(20)5045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8(8)9(12)88最小纵坡%0.30.32.53一般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型15020012001100凹型1002008501400设计荷载城-B级城-B级城-B级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01010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BZZ-100停车视距(m)≥20≥20≥20净高(m)≥4.5≥4.5≥4.5抗震设防烈度6度6度6度1.3勘察目的与任务1.3.1目的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察工作阶段划分,本次勘察为初步勘察,其目的是初步查明拟建道路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1.3.2任务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1在收集区域资料基础上初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对控制性工点、路堑及填方段等重点地段进行勘探及测试;2查明道路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力;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性质、规模、机制、稳定性及对拟建项目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及参数建议;4查明特殊性岩土(如场地中的流塑状、软塑状软土、淤泥和填土)的分布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处理措施建议;5查明路堑边坡的岩土组成、结构面特征,进行稳定性定性及定量评价,并给出治理措施建议及参数;6对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7查明场地地震基本条件,对拟建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并提供相应参数。8对陡坡段填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出评价,并给出处理措施建议及相关参数。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4.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勘察任务委托书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4业主提供的带工程方案的1:500地形图1.4.2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2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1.4.3前期工作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重庆市幅H-48-94-A(1:5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重庆市幅——原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测制,1986年~1990年。21977年由原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重庆幅)、《综合水文地质图》(重庆幅H-48-23),1977年。3由原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90年。4《丰都县龙河东组团龙河新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2年11月。1.5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城市支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拟建场地复杂,地基条件复杂,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定,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6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本工程需进行初步勘察,初步勘察报告已经通过审查并交付使用,目前工程为详细勘察阶段,符合该规定。表1.5.1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5.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场地为复杂场地,安全等级为一级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场地不属于三峡库区范围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规定,满足要求。表1.5.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道路两侧挖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道路两侧挖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道路两侧挖填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道路两侧挖填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1.6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在参考区域及相邻场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观测、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1.6.1勘察工作布置1钻孔编号本次7号路初步勘察钻孔编号以“C7K”前缀,钻孔编号从C7K1~C7K193。详细勘察钻孔编号以“X7K”为前缀,钻孔编号从X7K1~X7K163。2工程地质测绘测绘比例尺1:1000,主要进行地质界线勾绘,不良地质现象调查、产状测量、裂隙调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质条件。3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坐标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测量孔口高程,测量成果及精度满足规范要求。4布孔原则路基及边坡:沿道路中线、两侧边坡、钻孔间距一般为30~50m,地貌变化及地层变化段(特别是软土范围)加密,控制性横断面间距30~40m,每条横断面布置2-6个钻孔,勘探线长度满足边坡评价要求,钻孔孔深度一般进入中等风化基岩标高以下不小于3-5m。5采样及室内试验本次勘察根据规范要求、设计要求及评价需要,采集岩样51组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4组土样进行土常规试验。6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终孔24h后进行稳定钻孔水位观测,所测水位为勘察期间稳定水位。1.6.2勘察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我院于2015年9月对场地进行现场踏勘,后完成《工程地质勘察纲要》的编写,9月5日组织队伍进场施工,使用8台XY-100型岩芯钻机,11月2日完成外业工作,随即转入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下表。表1.6.2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内容单位详勘工作量初勘工作量工程测量勘探点定测孔164193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40.4工程勘探钻探m/孔3423.2/1634174.7/188重型动力触探m00标准贯入试验次00岩土测试土工试验组23岩石室内试验组4446钻孔波速测试m/孔0191.9/6钻孔简易水位观测台班001.6.3勘察工作质量评述1工程测量:本次勘察钻孔定位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测量孔口高程,工程测量严格执行测量技术规程,其精度能满足本次勘察需要。钻探施工时,现场技术人员根据相邻位置的地形地貌和地面高程对所有钻孔实际位置和高程进行校核。通过校核,本次勘察钻孔孔和高程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主要采取地面调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采用地质罗盘仪测量产状裂隙,对地质点采用RTK进行定位,成果及精度满足规范要求。3钻探:使用XY-100型钻机全取芯钻进,技术员跟班编录,钻孔开孔直径为110mm,终孔直径为91mm。钻探方法采用回旋钻进全取芯方法。回次进尺不大于2m,对土层采用了干钻或小水钻进。回次采取率:钻孔岩心回次采取率:钻探人工填土采取率大于65%,局部孔隙采取率低,粉质粘土表层为松土时采取率较低,下部原生粉质粘土采取率大于90%,岩芯采取率:强风化层大于65%、中风化层大于85%,钻探质量良好。钻进过程中严格按钻探操作规程进行,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钻探质量符合《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范》(JGJ/T87-2012)的要求。七号路详勘预计实施钻孔164个,由于当地村舍征地问题还未解决,部分地段居民不允许在他们地界内钻探施工,故仅实施钻孔163个。对道路的整体评价影响小,根据地面调查,完全可以满足本阶段勘察要求。4取样、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取样工作应保证每一地层均有足够的试验样品,各试验数据样本数应满足规范要求和数理统计要求,以保证所提出的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1\*GB3①原状土样:在粉质粘土厚度在2m以上的钻孔,采集土样进行土工常规试验及腐蚀性试验。=2\*GB3②岩样:在预计持力层范围内采集岩样作室内抗压和变形试验,高边坡控制性钻孔的一半作为取样孔,在坡顶下1/3坡高处取岩样进行三轴剪切和物理性质试验。在预计采样位置若遇岩性变化分层,则每层均应取样。③水样:在抽水试验钻孔中取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简分析和侵蚀性CO2分析。室内试验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试验数据可靠。声波试验:为了查明岩石裂隙发育情况、结构特征及完整程度,在场地选钻孔进行声波波速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确定填土密实度及承载力,选择有代表性钻孔进行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测试方法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执行,成果及精度满足本次勘察需要。5室内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处理软件采用理正工程勘察软件8.5版重庆版,图形处理软件采用Autocad2008,文档编辑采用office2007。6外业工作:在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全程见证及监督下(见证员:任倩倩见证章号:YKJZ-2320006-0010,渝1613100020696;见证员:付海新见证章号:YKJZ-2320006-0007,渝1413100170721),较好的完成了外业任务。通过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很好的完成了勘察任务。勘察成果达到《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2.1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丰都县龙河新城,龙河新城作为丰都县“一城两片六组团”之一,位于龙河之东,王家渡组团和水天坪组团之间,与王家渡组团隔龙河相望。场地西侧和北侧开发程度较高,已有部分道路和建筑投入使用,东南侧主要为农耕地和民房,开发程度较低。项目所在区域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2.1.2气象与水文1气象气象:桥位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冷而少雨,夏热而多伏旱,春早冷暖多变,秋凉多绵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气候明显。热量丰富,但地区差异大;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光照少,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据丰都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该区历年最大降雨量为1479.40mm,最大日降雨量为184.40mm(年、月、日),历年平均降雨量1047.6mm,降雨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且多为暴雨,1998年8月5日~6日连续降雨量达300mm以上。多年平均温度18.20℃,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43.5℃。年平均风速20m/s,百年一遇设计风速30.1m/s。2水文丰都县地表水系以长江干流为主,长江右岸(南岸)有源于石柱的最大支流龙河,长江左岸(北岸)有源于忠县的渠溪河,它们在县境内构成三大水系。拟建道路地形高差较大,坡度大,地表季节性冲沟谷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较良好道路沿线无常年性河流等地表水体,地表水贫乏。 项目区域无大型河流,刀鞘溪位于项目东侧,水流向由南向北汇入长江,河床窄,水量小。2.2工程地质条件2.2.1地形地貌勘察区所处位置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以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为主。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穿越区域主要为场平区、原始地貌及部分村民居住区,地貌主要为斜坡及丘间洼地,斜坡局部有明显的陡坎等。斜坡地段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地形坡角10~44°,丘间洼地位置地形较平缓,建设区域地处长江东岸,为典型山地地形,山高坡陡,高差较大。规划区内南高北低,项目区域最高点位于双路片区最南侧,标高为495.42m,项目区域最低点位于刀鞘溪入河口,标高为165.82m。地形高差达到329.6m。2.2.2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工程位于方斗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表层大多为第四系覆盖,裸露地段多为强风化基岩,岩层产状倾向变化不大,倾角由东向西逐渐减缓。根据区域地质及钻孔岩芯,综合确定岩层倾向298°~325°,倾角9~30°,层间局部见泥化夹层,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地内未见断层及次级褶皱。总之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实测岩芯,及露头测量,7号道路区内岩层优势产状为310°∠11°。据场地基岩露头调查:发育二组裂隙:①产状为160~180°∠70~80°,微张开~闭合状,裂面较光滑、略有起伏,有白色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0.5~2.5m,延伸长度2.5~5.0m,结构面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②80~100°∠65~75°,裂面光滑、平直,多呈闭合~微张开状,无充填或有少量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2.0~3.5m,延伸长度1.5~4.5m。结构面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2地震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丰都县境内活动断裂不发育,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1,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图2.2地质构造纲要图2.2.3地层岩性根据地表调查及邻近场地资料,线路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基岩,其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1\*GB3①素填土(Q4ml):杂色,以暗红色、褐色、灰色为主,干至稍湿,结构松散至中密。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150cm,土石比9:1~2:8,物质组成随地段变化大,块石含量高时、架空较多、空隙性大。含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主要为区内居民聚集区场平堆填,未经严格压实或强夯处理,回填时间0~10年不等。=2\*GB3②粉质粘土(Q4el+dl)黄色、暗红色、黄褐色,呈流塑~可塑状态,干强度、韧性差~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该层线路区内自然地表大多有分布,为区内另一主要覆盖土层,表层多为耕植土,地形低凹处和斜坡坡脚厚度较大,其余地段厚度较小。其中地势较低,水量较丰富,多为水田,表层粉质粘土多呈软塑、流塑状。随地势逐渐降低,在长期沉积作用下,土层厚度逐渐变大。软塑状、流塑状粉质粘土厚度一般1~4m,随地段变化较大。2侏罗系③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基岩为砂、泥岩,局部地段砂岩较多。泥岩(J2S-Ms):暗红色、红褐色、紫褐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大多含粉砂质较重,含青灰色泥质、砂质条带,团块,局部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整个场地皆有揭露。砂岩(J2S-Ss):褐色、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整个场地皆有揭露。2.2.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基岩面特征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成果,场地基岩面与现状地形起伏相近,局部陡坎段基岩面坡度较大,最大约90°,一般地段0-30°。2基岩风化带特征A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质极软。风化带厚度总体较均匀,厚度不大,局部较厚。B中等风化带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泥岩及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锤击易碎;砂岩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质总体较软,局部软。2.2.5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收集资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赋存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岩裂隙水。A第四系孔隙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势较低地段,主要赋存于素填土空隙中,水流径流方式为大气降雨后向地势低洼地带汇聚储存,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水头性质无压,赋存于松散土层中,大气降水、沟渠和农业灌溉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地势低洼地段局部积水,粉质粘土分布厚薄不均,且其为不透水层,大气降水后多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下渗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和基岩强风化带裂隙中。B基岩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基岩裂隙中,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好,中风化基岩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夹层),较完整~完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富水性一般,总体渗透性较差,含水性较弱。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勘察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自高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排泄路径、周期短的特点。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地势低洼一带,形成潜水或向更低点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孔隙、裂隙下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地势低洼处径流,其次为大气蒸发。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区内地下水仅地势低洼段分布潜水,埋深小,其余地段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潜水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大等特点。潜水水位变化大,而基岩裂隙水水量不丰,没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区内基岩的风化裂隙水总体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条件,储藏有一定裂隙水。4水位根据钻探水文观测,钻孔未见稳定地下水位。5岩土渗透系数素填土可不考虑其阻水性,为强透水层。场地粉质粘土孔隙较小,为弱透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岩土渗透系数取经验值如下。表2.2.5岩土层渗透系数序号地层代号岩土名称渗透系数(m/d)备注1Q4el+dl粉质粘土0.05-0.09经验值2J2S强风化基岩0.50-1.50经验值3J2S中等风化基岩0.05-0.09经验值2.2.6水、土腐蚀性场地及周围未见水及土壤受到污染,根据地区经验,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2.2.7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1岩石风化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砂岩强度高,风化速度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砂岩泥岩互层时差异风化明显,容易形成“凹岩腔”。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含泥质较重、长期浸水地段的砂岩存在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人工填土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三号路零星分布房屋和乡间道路修建时平场堆填的填土,堆填时间不等,皆未经严格压实,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路基经过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应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3软土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沿线地势低洼地段及水田分布约0.5-2.5m厚软土,粉质粘土长期饱水,呈流塑至软塑状,局部含腐殖质,呈黑色。区内粉质粘土饱水后易呈流塑软塑状,故丰水期或雨季,区内稻田等低洼地段易形成软土,厚度约等于粉质粘土层厚度。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高填方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等工程问题。考虑到沿线软土厚度不大,建议对其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2.2.8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执行。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砂土液化、震陷等地震安全性问题。声波测井成果统计:本次利用初勘6个钻孔作声波、剪切波测井。编号孔号剪切波(m)声波(m)合计(m)1C7K71.141.142.22C7K212.114.116.23C7K680.42525.44C7K114031.331.35C7K1360.43939.46C7K1710.836.637.4波数测试完成工作量一览表A、本次测井场地钻孔测试范围岩性主要涉及泥岩,砂岩。强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范围为1600-3200m/s,中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范围为2500-4300m/s,强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范围为1500-3000m/s,中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范围为2040-4000m/s。B、根据完整性测试成果表,该场地钻孔深度范围中风化岩体完整系数为0.56-0.72,各钻孔岩体完整性系数见声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m)岩性Vp速度范围(m/s)Vp平均速度(m/s)岩块声波速度(m/s)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风化程度C7K71.10-3.20泥岩2454-32112526强风化3.20-13.90泥岩1899-3100276534030.66中风化13.90-42.20砂岩2677-3282298636210.68中风化C7K212.10-3.20砂岩2525-29502722强风化3.20-16.20砂岩2831-3441318740470.62中风化C7K680.40-0.70砂岩2317-30312536强风化0.70-2.10砂岩2857-4225384646300.69中风化2.10-25.40泥岩3279-3846357142080.72中风化C7K1140.00-0.80砂岩3179-34003287强风化0.80-18.20砂岩3677-3882348643240.65中风化18.20-19.00泥岩3297-3997329940300.67中风化19.00-31.30砂岩2857-4225384646300.69中风化C7K1360.40-0.90砂岩2877-37883310强风化0.90-21.50砂岩32780-3854346943030.65中风化21.50-26.80泥岩2670-3540307239010.62中风化26.80-28.10砂岩2633-3500328040070.67中风化28.10-39.40泥岩2178-3900317038160.69中风化C7K1710.80-2.00砂岩2460-29102711强风化2.00-22.60砂岩2670-3280298637620.63中风化22.60-26.30泥岩2970-3310301138240.62中风化26.30-37.40砂岩2630-3500327940670.65中风化纵波速度测试成果表测试钻孔处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为167-170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场地的覆盖层为中软土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各钻孔剪切波见剪切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m)岩性Vs平均速度(m/s)Vse等效剪切波速(m/s)C7K70.0-1.1粉质粘土170170C7K210.0-2.1粉质粘土171171C7K680.0-0.4粉质粘土168168C7K1360.0-0.4粉质粘土167167C7K1710.0-0.8粉质粘土170170剪切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建场区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覆盖层最厚6.7m,根据钻孔声波测试,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为167-170m/s,平均169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场地的覆盖层为中软土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岩层剪切波速大于500m/s。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七号道路全线为挖方路基段,平场后基岩出露,属于Ⅰ类场地,抗震有利地段,特征周期值取0.25。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1.1统计方法本次勘察场地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相关规定进行统计计算:(1)计算平均值公式:(2)计算标准差公式:(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4)计算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公式:(5)计算标准值公式:3.1.2试验统计成果各岩土层室内试验统计及原位测试统计详见附表3,岩土参数的统计充分考虑取样、试验操作等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按照地质体的不同单元、区段、层位进行统计,统计其算数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当统计数量不足6个时取经验值。1土工试验统计见附表3-1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一览表,根据统计成果,粉质粘土液性指数Il=0.42-0.55,样品呈可塑状,与实际情况相符,压缩系数范围值0.39-0.43Mpa-1,平均值0.41Mpa-1,为中压缩性性土。2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见附表2-1、2-2。泥岩天然抗压强度范围值5.0~15.1Mpa,平均值8.19Mpa,变异系数0.24,标准值7.56Mpa;泥岩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2.8~10.3Mpa,平均值5.3Mpa,变异系数0.27,标准值5.0Mpa;泥岩为软岩。软化系数平均值0.64,为遇水可软化岩石。砂岩天然抗压强度范围值22.2~78.0Mpa,平均值44Mpa,变异系数0.28,标准值41.36Mpa;砂岩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16.3~71.1Mpa,平均值36.35Mpa,变异系数0.34,标准值33.64Mpa;砂岩为较硬岩。软化系数平均值0.79,为遇水不软化岩石。3.2岩土参数建议与设计采用规范协调,参数取值原则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规定进行确定,该规范无规定时参照其他规范及地区经验确定。表示岩土性状的物理性质指标,一般采用平均值,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强度或稳定的力学指标,一般采用标准值。因对各岩土层采用了多种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同一岩土层采用不同的勘探、测试、试验手段所取得的结果不尽相同;岩土介质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由地下水等地质环境改变引起的岩土性质变化,导致了同一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对每岩土层的测试、试验结果的差异性;同一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对同一“理想的、均质的”岩土介质的测试、试验,受测试、试验设备、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测试、试验结果也具不稳定性、离散性。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选取以本次勘察的勘探、测试、试验资料为主,结合重庆地区类似工程经验、相关规范、规程、手册等综合分析,合理选用。1地基承载力粉质粘土:根据地区经验取值;强风化岩体:依据地区经验,参照碎石类土取值。中风化岩体:依据岩体完整性,硬度划分,按照规范查询取值。2抗剪强度粉质粘土:取饱和快剪统计标准值。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表中为岩体抗剪强度,岩体抗剪强度根据岩体完整性,抗压强度,临近场地经验取值。3其他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表3.2岩土参数建议值岩土类别天然重度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岩体理论破裂角(45°+Ф/2)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Ⅲ类边坡)岩体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水平抗力系数基底摩擦系数(kN/m3)天然饱和C/kPaφ(°)kPa压实填土19.5*//529*120*/0.30粉质粘土19.9*//1610120*/10MN/m40.25强风化基岩21.5*////300*8020MN/m40.35中等风化泥岩(J2s)25.47.565.044031500605323520.32*38060MN/m30.40中等风化砂岩(J2s)24.741.3633.642360452000675851370.16*1100550MN/m30.60泥岩岩层面3012砂岩岩层面3015裂隙面4018岩土界面参数138注:①加*者为经验值,参考临近场地数据综合取值,由于现状填土不均匀性较大,难以提供设计参数,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复核,。②考虑到岩土的变异性,施工采样测试时会存在参数指标低于表中标准值的情况,设计可根据岩土参数变异性、分布范围确定设计值及地基持力层检验标准。=3\*GB3③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条确定。④表中粉质黏土抗剪强度考虑时间效应、结合经验依据宏观判定综合取值。⑤清除表层粉质粘土层再回填后,岩土界面岩土参数由设计根据经验选取。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试验成果:1强风化基岩极软,裂隙发育不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2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体较完整。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大于5Mpa,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中等风化砂岩为较硬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3.4土、石工程分级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土、石工程分级标准,本工程土石可挖性分级如下:1土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泥岩、砂岩强风化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3中风化泥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4中风化砂岩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4工程地质评价4.1路线稳定性及适宜性拟建道路及相邻范围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总体稳定,适宜筑路。4.2七号路7号路整个全部为挖方路基段。4.2.1路基该段覆盖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呈软塑至硬塑状,厚度0~5.5m不等,零星填土,厚度0~4.9m,沿线原始地貌地表皆有覆盖。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挖方路基(K0+000~K2+032.968)根据设计标高,这路基皆位于基岩中,基岩强度较高,压缩性小,可以满足拟建路基要求,开挖到位后直接浇筑路基即可。由于开挖后,路基低于周边地势,地表水易于汇集,道路应设置有效的道路排水措施,确保正常运营。4.2.2边坡7号路几乎为一个环形道路,且整条拟建道路两侧均为挖方边坡。本次边坡评价分为可分五种类型:层面外倾(290-340°)、裂隙1(140-200°)外倾、裂隙2(60-120°)外倾、120°交线外倾(90-150°)外倾、无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分类评价,现按左右侧里程分别列表说明各段边坡类型如下;层面外倾(290-340°):K0+000~K0+480右侧,K0+740~K1+040左侧,K1+480~K1+660左侧,K1+860~K2+032.868左侧,选择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分析。图4.2.2-1层面外倾赤平投影图层面外倾(C13#剖面)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层面外倾(C24#剖面)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层面外倾(C31#剖面)稳定性计算示意图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剖面编号稳定系数Fs安全系数稳定性C131.7391.35稳定C241.4451.35稳定C311.5751.35稳定根据图4.2.2-1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但岩层倾角较小,沿层面滑动可能性小,裂隙1和裂隙2均为逆向结构。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具备放坡条件,可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3\*ROMAN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裂隙1(140-200°)外倾:K0+000~K0+240左侧,K1+520~K1+680右侧,K1+850右侧。图4.2.2-2裂隙1外倾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2.2-2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外倾结构面倾角陡,现场具备放坡条件,可放坡处理消除外倾结构面影响问题。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3\*ROMAN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裂隙2(60-120°)外倾:K0+350~K0+400左侧,K0+700~K0+770右侧,K1+320~K1+380右侧,K1+420~K1+490右侧,K1+740~K1+800左侧,K1+900~K1+950右侧。图4.2.2-3裂隙2外倾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2.2-3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外倾结构面倾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