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 说明书_第1页
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 说明书_第2页
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 说明书_第3页
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 说明书_第4页
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 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S1-21/7第一篇说明书1.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1任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2)《巫溪县县道花台乡八龙村至通城镇青梅村段公路升级改造示范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任务背景巫溪位于渝陕鄂湘四省市旅游聚集区,是奉节—巫溪—巫山、神农架—张家界—西安两个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支点,是新三峡旅游格局中的“三峡生态明珠,巫巴文化故乡”。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精品景区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把巫溪建设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基地、秦巴山区纵深开放窗口、三峡库区生态文明高地、西部地区休闲度假乐园”。巫溪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巫溪旅游发展规划“一核一廊,两翼三环”为基础,依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以大宁河远古溪峡游憩体验区为核心、红池坝人文山海生态度假区和西神农生态岭壑观光探险区为两翼,串联各重要景区景点的“一环九射”旅游交通路网布局形态。项目地理位置图XC68位于巫溪县东南部,距离县城27公里,项目主要连接通城、青梅村、长桂村。路线沿线覆盖人群约1.8万人。同时XC68公路连接城厢、通城花台的一条重要的纵线,全线长约22.067km。终点位于花台大桥,接巫山境内,本次改建仅为XC68的一部分。改建起点位于XC68兰家垭子处与巫神路平交,终点位于包子铺顺接既有道路XC68,项目全长6.892km。1.3设计依据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概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定额”、“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及有关规定。主要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板》JT/T

279-2004《突起路标》GB/T

24725-2009《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3830-2018)《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3832-2018)《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3833-2018)《巫溪县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实施办法》巫溪府发〔2021〕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4测设经过我院在接到《巫溪县县道花台乡八龙村至通城镇青梅村段公路升级改造示范建设项目(巫溪县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后,随即成立项目组,收集沿线1:10000和1:2000地形图,组织技术人员对原路线位进行优化。2022年7月中旬,由路线、地质、桥涵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沿线踏勘,在充分听取了重庆市巫溪县交通局、沿线乡镇对本项目路线走向和控制点等意见后,我院对公路线位重新优化,路线方案向重庆市巫溪县交通局汇报后确定路线走向及工程初步投资,同时组织外业人员进场勘察,整个外业测量历时10天,于2022年7月底结束外业工作。2022年8月进行施工图设计工作。2022年8月中旬初步完成《巫溪县县道花台乡八龙村至通城镇青梅村段公路升级改造示范建设项目(巫溪县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文件编制工作。1.5老路概况该段现状道路为5-6.5米路基宽度的四级公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老路平纵指标低,老路最小平曲线半径约8米,连续纵坡较多较长,回头弯最大纵坡为8.6%,全线最大纵坡10.1%。行车安全隐患较大,部分段落路面使用状况差,可见路基沉陷、坑洼、断板等情况;原有老路边坡较稳定,但由于沿线降水量丰富,加之部分段落养护不及时,局部存在排水堵塞、警示柱、护栏及指路标示缺失等情况,排水及交安设施不完善。2.技术标准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米进行改扩建。其他设计标准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规定执行,由于本项目沿线较多高边坡,部分段落存在顺层等不良地质,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及丛树场镇,受沿线地质、结构物影响,路基宽度采用6.5m。路幅划分:0.5(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土路肩)=7.5m(改扩建路段路基宽度)0.5(土路肩)+2.75m(行车道)+2.75m(行车道)+0.5(土路肩)=6.5m(加宽受限路段路基宽度)3.路线主要控制点、走向及工程概况3.1路线起讫点、主要控制点本项目起点位于通城镇兰家垭子附近XC68道路起点,与巫神路平面交叉。项目终点K6+892.402位于包子铺附近,顺接原有老路XC68。路线长度6.892公里。主要控制点为:香龙岩、楼底、长桂村、青梅村、包子铺、沿线居民聚集点及场镇。3.2工程概述路线总长6.892Km,路基土石方2.133万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4.829万平方米;防护工程0.465万立方米;涵洞19道;平面交叉19处;改路4处。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施工图数量1路线长度公里6.8922路基土石方挖方万立方米0.539填方1.5933路基防护及排水万立方米0.6054路面万平方米4.8295特殊路基m/处1040/16涵洞道197平面交叉处198占用土地(新增)亩82.37(19.16)3.3路线布设3.3.1路线布设的原则:本项目沿线地形、地质较为简单的特点,经仔细研究沿线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结合业主的要求,在路线测量阶段,我们确定了如下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让房屋密集区,降低公路对沿线居民的影响。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利用老路,减少新征土地。3)坚持系统论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高的平、纵面指标。4)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5)坚持生态选线,尽量减少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总之路线布设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设计目标。3.3.2路线布设:路线设计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规定执行,结合地形、地质、工程量、拆迁赔偿、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路线平纵面布设。本路段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主要采用基本型,还因地制宜的采用了“S型”、“C型”平曲线组合。本路段纵坡设计时尽可能结合地形使填挖方相对合理,减少废方。3.4路线布设以及平、纵面情况3.4.1平纵面布置具体情况:路线平面布设本次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设计时速30km/h,路基宽度7.5m进行改扩建。由于本项目沿线较多高边坡,部分段落存在顺层等不良地质,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及场镇,受沿线地质、结构物影响,平面布置如下:①、改扩建路段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进行改扩建,设计时速30km/h,路基宽度7.5m,最大纵坡9.5%。②、加宽受限路段受沿线地质及结构物影响较大,本次设计中考虑作为加宽受限路段,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宽度维持原有路基宽度不变,路基宽度6.5m。路线纵断面布设①、改扩建路段,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进行改扩建,公路最大纵坡为9%,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4.0.20第2条,公路改扩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15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本次设计改扩建路段最大纵坡9.5%/1处,位于K0+885-K0+950段。②、其余路段保持既有道路纵坡不变,K0+130-K0+670段原路连续上坡,其中K0+550-K0+630段最大纵坡为10.6%;K1+080-K1+145原路回头弯最大纵坡为8.6%,回头弯处内侧边坡约15m,外侧邻崖;K3+440-K4+390段原路连续上坡,其中K3+815-K3+905段最大纵坡10.1%。由于上述路段存在边坡较高、挖方工程量较大、外侧挡墙高度较高、且道路两侧为居民房屋等加宽受限因素,不具备展线降低纵坡及加宽的条件。因此本次设计中部分段落作为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宽度维持原有路基宽度不变,并在纵坡超坡段考虑加强交通安全措施,保证行车安全。K0+550-K0+630连续上坡纵坡超坡段K1+110处回头弯平面K0+740处顺层边坡K2+280处顺层边坡K4+505处危岩清方K4+720处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3.5路线横断面布设情况本次设计横断面布置如下①、改扩建路段横断面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进行建设,路基宽度采用7.5米,行车道宽度为3.50米,土路肩宽度2×0.50米;行车道路拱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3%。②、加宽受限路段路基宽度保持既有道路平面宽度不变。仅对K1+120回头弯、K1+460回头弯视野较差位置和K2+590、K4+105、K4+170、K4+505处危岩进行清方,保证行车舒适度及安全性。路基标准横断面图3.6路面结构布设情况本次改建采用路面结构层形式如下:①、方案一面层:3cm

AC-10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4cm

AC-16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基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破碎碾压后的原砼板(20cm)本方案适用于标高不受影响的路段。②、方案二面层:3cm

AC-10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4cm

AC-16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基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破碎挖除的原砼板(20cm)超挖7cm原路基本方案适用于适用于标高受限的场镇段或沿线有房屋的路段。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挖除后并超挖7cm,重新铺筑水稳层、加铺沥青路面,加铺后保证路面标高与原路面标高一致。标高受限段落一览表起讫桩号铺筑长度(m)K0+000~K0+08080.0K1+080~K1+180100.0K2+000~K2+360360.0K3+580~K4+040460.0K4+320~K4+440120.0K4+740~K4+890150.0K5+420~K6+5201100.0合计23704.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4.1气象、水文县境地处中纬度,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湿适度,立体气候颇具特色。水系发达,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穿越县境。气温:县城一带低山河谷,年平均气温18℃左右,银厂坪以上山地,则小于5℃。用回归方程分析,全县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均温下降0.65℃;夏季递减偏小,为0.58℃,冬季偏大,为0.7℃。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6-7时,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3-16时,日较差8℃左右;一年中,气温最高在7、8月份,最低1月份,月较差21℃左右;年际气温变化较小,一般不超过1.4℃。积温:低山区,大于10℃的日数有286天,积温5996℃;中山区,大于10℃有248天,积温4844℃;半高山区,大于10℃有200天,积温3469℃;高山区,大于10℃有137天,积温2098℃。降水:降水量地域分布,县境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间。除大宁河(干流)、白杨河河谷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外,其余地区均大于1300毫米。大旱的1966年,城厢仅降水707.7毫米;多雨的1963年,尖山降水2980毫米。年平均雨日,低山河谷约133天,中山约146天,高山大于200天。一年之内各月降水日数,9月最多,1月最少。夏半年最多,约占全年的78%;冬半年最少,约占全年的22%。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巫溪县有大宁河等15条主要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年均降水总量56.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47.26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118万立方米,人均8906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9.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7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6万千瓦,至2008年底已经开发利用45万千瓦,开发利用率为80%。全县各类蓄引提水工程1002处,引水量7542.03万立方米,有效灌面5.21万亩。其中,水库年供水能力247.03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105.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41.83万立方米;山平塘497口,年供水能力90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479处,年供水能力6285万立方米。4.2地形地貌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占93%;地形东、西、北高而中南部低,绝对高差2657.4米,一般相对高差1000米,属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大宁河出境处祝家河海拔139.4米,为全县最低点,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为重庆市最高点。4.3工程地质条件4.3.1地层岩性(1)第四系Q4区域内仅出露全新统,按成因类型为残坡积层,土层零星出露于缓坡地带以及丘包下部,一般厚约0.5~2.0m。(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及中统巴东组:分布于朝阳-官阳背斜北翼。其中巴东组(T2b)细分为三个岩性段:三段为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岩夹黄灰色页岩;二段上部紫红色页岩夹中厚层粉砂岩及薄层泥质灰岩,底部产石膏,下部灰、黄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嘉陵江组(T1j)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建造。该路段区出露为第四段,主要为灰、浅灰色厚层含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及角砾状白云质灰岩。总厚度702~996m,主要分布于K0+000~K6+892.402段。4.3.2水文地质条件路段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风化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三大类,分别赋存于各不同的含水岩组中。其中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分布广,水量大,对公路建设影响最普遍。(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①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岩溶发育,地表有垂直岩溶发育形态,地下水分布呈网状,一般富水。分布于线路段内的T1j地层的石灰岩类含水岩组,岩溶发育,含水丰富而不均一。②风化带网状裂隙含水岩组:为三叠系泥岩、页岩等地层中,泉水稀少,流量一般小于0.15升/秒。主要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补给。受地形和岩性控制,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差,水循环条件不良,往往形成各自独立的贮水单元。地下水随季节性变化明显,水量小。③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的残坡积低液限粘土层。分布于斜坡部位的土层排泄条件较好,多不含水。④相对隔水层相对隔水层主要由三叠系地层中的泥岩及页岩夹层。(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路段区沿线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为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线路区内的河谷及河槽为地下水集中排泄带,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接受相邻地区地下水补给和当地河流季节性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常与河流、沟谷为伴,与地表水呈季节性互为补给、排泄关系。(3)地下水水质评价根据经验,结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D判定,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物具有微腐蚀性。4.4不良地质本项目沿线不良地质为顺层边坡,段落主要分布为K0+730~K0+860左侧、K2+190~K2+530左侧,由于顺层边坡较高,沿基岩面清方工程量较大,清方后还需增设坡面防护进行处治,结合工程量及造价因素控制,本次针对顺层边坡的处理方式为绕避,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K0+740处顺层边坡K2+280处顺层边坡线路K5+480~K6+520段部分路段存在路面沉降,本次采用片块石换填60cm进行处理。4.5地质构造及地震4.5.1地质构造项目所在区域均为沉积岩分布,以三叠系和第四系为主,第四系松散岩类仅零星分布。线路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东褶带,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褶皱、断裂均很发育,断裂多为与褶皱伴生的压性断层。由路线起点向终点,路线主要与地质构造线切向相交,线路区位于朝阳-官阳背斜北翼。产状较为稳定,岩层产状354~10°∠20~50°,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在道路的不同路段有所差异,存在大致平行边坡沿构造裂隙追踪形成的卸荷裂隙,易出现不稳定岩体;道路区未见对线路安全有影响的断层发育。4.5.2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2015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本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4.6工程地质分段评价(1)K0+000~K2+900段路线段属构造溶蚀低~中山斜坡地貌单元区;地表为零星出露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粘土覆盖,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的灰岩,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为8~354°∠35~50°。地形标高757~900m,相对高差约为143m,沿路线轴线地形坡度约为25~40°,局部为可达60°,垂直轴线地形坡度相对较大,地形坡度一般为40~60°,局部可达70°。路段区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挖方边坡主要为顺层边坡,主要分布于K0+040~K0+760左侧、K0+860~K1+030左侧、K1+270~K1+510右侧、K1+560~K1+680左侧、K1+880~K1+950左侧、K2+190~K2+530左侧、K2+830~K2+900左侧段,建议顺层边坡按层面予以放坡,或采用支挡措施。(2)K2+900~K6+892.402段路线段属构造溶蚀低~中山斜坡地貌单元区;地表为零星出露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粘土覆盖,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的灰岩,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为354~10°∠20~40°。地形标高900~1020m,相对高差约为120m,沿路线轴线地形坡度约为15~35°,局部为50°,垂直轴线地形坡度相对较大,地形坡度一般为35~55°,局部可达60°。路段区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挖方及填方路基形成边坡的稳定性问题。5.路段区主要建筑材料1)路基填筑材料路基可利用沿线开挖土石方进行路基填筑。2)石料沿线走廊内石料丰富,石质坚硬,岩石致密,材质良好,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碎石或块石、片石,易于加工,采购方便。3)碎石、机制砂巫溪县锦通石材有限公司,位于巫溪县通城镇夏布坪,可购买本项目所用砂石材料,平均运距19km。4)水泥水泥可以直接在巫溪县渝溪水泥厂购买,平均运距24公里。5)沥青巫溪县上磺青庄沥青砼拌合站,可购买本项目所需的沥青砼,平均运距42km。6)其他材料钢材、木材、石灰等可在巫溪县城采购,运距18公里。7)施工用水、用电沿线地表、地下水较发育,工程建设取水方便,沿线高压电网覆盖较广,用电可与用电部门协商就近解决。7)运输条件由于本项目所在地的地方道路如县道、乡道、村道分布密度较大,总体运输条件较好。6.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6.1路线景观设计中充分重视公路自身线形协调设计、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协调设计和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不片面追求高标准。路线部分路段地形复杂、控制因素较多,平面选线过程中灵活运用技术标准,作到平面依山而设充分利用既有道路,降低对山体大面积开挖破坏。6.2路基边坡、防护景观根据沿线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等,结合当地经验,路基防护以经济实用、与周围环境协调且施工方便为原则。项目区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美,为了使边坡状况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应优先选用植物防护,采取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和配合打造景观相结合的防护措施。挖方路基设计主要考虑岩石的类别、稳定性、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尽可能的减少深挖路段,最大限度的增加边坡绿化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开阔行车视野空间、方便绿化,在地形、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放缓路堑边坡,路堑边坡坡率原则采用1:0.3。圬工挡墙砌筑后,为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增加公路沿线的景观设置,要求对路堑挡墙表面进行勾“皮蛋”缝处理。勾缝示意图6.3构造物设计弃土场设计选址均考虑其与地形及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弃土完成后对弃土场坡面进行播散草籽进行绿化。7.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7.1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及有关工序衔接全段施工组织应结合区域气象、水文条件,项目区干湿季节分明,汛期与雨季基本一致的特点,路基工程、排水工程、涵洞的基础工程,应根据所在区域气候及降雨特点,宜安排在蓄水低位或旱季施工,以避开雨季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及农灌用水期间所造成的地基土过湿和干扰,减少对过湿路段地基土的特殊处理和降低桥梁基础工程施工难度,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对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应提前进场施工,以确保全段同步完工,及时发挥效益。各分项工程必须遵循从准备工作→复校设计文件→认可施工报告→实施→检测合格→转入下道工序的原则,并做好各工序间的衔接配合,使之有条不紊。7.2施工注意事项7.2.1施工中为保护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7.2.2施工中,应加强地质监测及监理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地质异常,以便及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7.2.3施工前应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满足规定精度者方可采用。7.2.4构造物基础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基底地质组成,查明是否满足构造物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若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出,以便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