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以大肠杆菌和蓝细菌为对象,对这两种生物进行了分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B.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C.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D.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答案〗B〖祥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详析】A、大肠杆菌、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A正确;B、大肠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生物;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B错误;CD、大肠杆菌和蓝细菌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D正确。故选B。2.下图为某同学以洋葱表皮细胞为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绘制的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之外的结构)大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原生质体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该结果的获得可能有三种途径:①用同一部位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甲、乙两次实验;②用同一部位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进行甲、乙两次实验;③用不同部位的细胞甲、乙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下列对①②③及图示相关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为①,则甲曲线代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乙曲线B.若为②,ab时间段内细胞只以自由扩散方式吸收物质C.若为①或②,则实验过程中只需连续观察,不需其他操作D.若为③,则实验前细胞甲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乙的细胞液浓度〖答案〗D〖祥解〗据图分析:甲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c原生质体相对值不变,细胞内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c~d段,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不再变化,但大于细胞初始状态,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无法判断此时细胞内外浓度大小。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细胞可能失活。【详析】A、甲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c原生质体相对值不变,细胞内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c~d段,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细胞过度失水已经死亡,若为①,则甲曲线代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低于乙曲线,A错误;B、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水分子可以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为协助扩散,ab时间段内细胞还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KNO3,B错误;C、若为①或②,实验过程中蔗糖处理后,需要用蒸馏水处理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D、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说明蔗糖处理失水太多,细胞死亡,若为③,则实验前细胞甲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乙的细胞液浓度,失水更少,细胞保持活性,能复原,D正确;故选D。3.中国麂鹿(2N=46)分布区狭窄、数量少,已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下列有关雄性中国麂鹿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前期的精原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单体B.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不等C.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23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上D.分裂中期和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数目均为46个〖答案〗D〖祥解〗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复制完成,一个着丝粒连接两个染色单体,精原细胞共有92个染色单体,A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等,B错误;C、分裂前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共形成23个四分体,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位置,C错误;D、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核DNA均为46个,中期染色体有23个,后期染色体有46个,D正确。故选D。4.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突变后过量表达有关。ADP核糖基化因子(ARFs)在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尤其是在胃癌、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研究ARFs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对照组选用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实验组选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B.靶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达ARFs,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C.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过量表达ARFs,EGFR基因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D.敲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RFs基因,EGFR数量减少,细胞增殖与迁移速率升高〖答案〗B〖祥解〗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容易发生扩散。【详析】A、实验目的是研究ARFs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情况,自变量是有无ARFs,对照组和实验组都选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错误;B、靶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达ARFs,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与正常表达ARFs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比较,即可达到研究目的,B正确;C、根据题意,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突变后过量表达有关,而ARFs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因此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过量表达ARFs,EGFR基因表达量上升,细胞凋亡率下降,C错误;D、敲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ARFs基因,EGFR数量减少,细胞增殖与迁移速率下降,D错误。故选B。5.人体体内细胞生存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内环境的稳态与血浆中的抗体无关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D.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于内环境中〖答案〗C〖祥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析】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共同维持的,血浆中的抗体参与免疫调节,B错误;C、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触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C正确;D、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6.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表现为体液容量增多,血钠浓度下降,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液中除含水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B.机体对水重吸收增多时,可减少体液容量C.可使用醛固酮以维持机体血钠含量的平衡D.血钠浓度降低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答案〗B〖祥解〗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详析】A、体液中除含水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如钠离子、氯离子等,A正确;B、体液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对水重吸收增多时,尿量减少,可增大体液容量,B错误;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血钠浓度降低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D正确。故选B。7.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年人的“憋尿”现象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B.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C.条件反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条件反射的数量也是无限的〖答案〗D〖祥解〗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析】A、排尿中枢在脊髓,而“憋尿”是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A正确;B、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B正确;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C正确;D、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D错误。故选D。8.某些生物体内存在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化学突触和依靠离子流动传递信息的电突触,结构如下图所示。电突触的突触间隙较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通过离子通道连接,Na+等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可能会更快B.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向都是单向的C.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D.图2所示的突触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质的功能〖答案〗B〖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析】A、化学突触传递信息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而电突触是依靠离子流动传递信息,因此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可能会更快,A正确;B、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由图2可知,电突触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C、由图1、图2可知,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C正确;D、图2所示的电突触,能让Na+等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物质)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质的功能,D正确。故选B。9.心脏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为探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A、B两个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心脏是否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根据兴奋产生的条件可推测,营养液中应该含有Na⁺C.该实验证明心脏的跳动只有化学信号起作用,电信号可有可无D.副交感神经和心肌细胞之间也存在突触,突触后膜是心肌细胞膜〖答案〗C〖祥解〗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由于刺激A心脏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减慢,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的跳动也减慢,说明副交感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了脏B心跳的减慢。【详析】A、由题干“将B组蛙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剔除,而保留A组蛙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副交感神经支配,A正确;B、Na+内流产生兴奋,因此营养液中应该含有Na⁺,B正确;C、由题意可知,刺激副交感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因此心脏的跳动既有电信号又有化学信号,C错误;D、副交感神经和心肌细胞之间也存在突触,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心脏跳动减慢,突触后膜是心肌细胞膜,D正确。故选C。10.大多数发生病毒感染的人都存在炎症反应,造成体温升高,进而出现发热症状。某感染者从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侵染人体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a~b段和c~d段散热量等于产热量C.从发热到降温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冬季从温暖的室内来到室外不会发生如图所示的体温变化〖答案〗B〖祥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详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大多数发生病毒感染的人都存在炎症反应,造成体温升高,故病毒侵染人体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a~b段表示发热过程,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d段是降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B错误;C、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D、冬季从温暖的室内来到室外(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量变大,需要增大产热量,使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新的平衡,但不会发生降温过程,D正确。故选B。11.宇航员进入太空后,由于脱离了地心引力,血液上浮,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头部血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B.宇航员脱水后,应给予注射或饮用大量清水C.宇航员大量排尿后,会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D.经过一系列调节,一段时间后宇航员可恢复正常〖答案〗D〖祥解〗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析】A、根据题意,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导致尿量增加,A错误;B、宇航员脱水后,机体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应给予注射或饮用葡萄糖盐水,B错误;C、宇航员大量排尿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C错误;D、脱水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经过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三种物质都是活细胞产生的,且都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都要被灭活或回收,而酶则不会C.酶都是大分子物质,而激素和神经递质可能是小分子物质D.胰岛素、乙酰胆碱都以胞吐方式从细胞中分泌至内环境中〖答案〗A〖祥解〗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详析】A、激素、神经递质、酶这三种物质都是或细胞产生的,但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例如过氧化氢酶,A错误;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都要被灭活或回收,而酶是生物催化剂,能重复利用,B正确;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是生物大分子,而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神经递质(如甘氨酸)可能是小分子物质,C正确;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二者都以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分泌至内环境,D正确。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人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可将它的端粒以囊泡形式转移到另一种细胞-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端粒上,从而保护T细胞免受细胞分裂导致的细胞衰老。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APC和T细胞中端粒的化学组成相同,都含有DNA和蛋白质B.APC的端粒通过囊泡转移到T细胞,说明衰老T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衰老T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D.APC的端粒转移到T细胞,可避免因T细胞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答案〗C〖祥解〗免疫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千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淋巴器官内,成熟时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详析】A、APC和T细胞为两种细胞发生的基因的选择表达,端粒的化学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B、细胞衰老会使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细胞衰老过程不可逆转,衰老T细胞膜的通透性不会增加,B错误;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C正确;D、APC的端粒转移到T细胞过程中,能保护T细胞免受细胞分裂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不可避免因T细胞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D错误;故选C。14.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脲酶可将土壤中的尿素分解为CO2和NH3。对小麦地上部分施用尿素时,若使用脲酶抑制剂——苯基磷酰二胺(PPD)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小麦叶片中的尿素含量升高,同时小麦叶片出现严重的叶尖坏死症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N元素可参与合成植物体内的核酸和蛋白质B.脲酶可降低尿素分解反应的活化能C.小麦叶片的坏死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结果D.PPD的主要作用是破坏脲酶中的肽键〖答案〗AB〖祥解〗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析】A、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故N元素可参与合成植物体内的核酸和蛋白质,A正确;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脲酶可降低尿素分解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细胞程序性死亡由基因控制,而根据题意,小麦叶片的坏死是因为小麦叶片中的尿素含量升高导致,不由基因控制,不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C错误;D、PPD是脲酶抑制剂,使用PPD可使脲酶失去活性,不能催化尿素分解,可推测PPD的主要作用是破坏脲酶的空间结构,但不一定破坏肽键,D错误。故选AB。15.唾液腺的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交感神经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唾液腺少量分泌水少酶多的黏稠唾液,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唾液腺大量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实验分析发现,相关刺激可引发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引起囊泡内Ca2+释放至细胞质基质,胞内Ca2+浓度升高可增强唾液腺细胞分泌,主要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活动都属于非条件反射B.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后,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C.去甲肾上腺素参与的是激素调节,乙酰胆碱参与的是神经调节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往往不是完全自主的〖答案〗ABC〖祥解〗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详析】A、有的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活动属于条件反射,例如“望梅止渴”,就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唾液腺大量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因此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后,最终增强唾液腺细胞分泌,主要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因此是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B错误;C、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唾液腺,参与的是神经调节,C错误;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则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都不是完全自主的,D正确。故选ABC。16.肥胖容易造成血糖浓度偏高,也容易导致胰岛素浓度偏高。为了研究阿司匹林对肥胖小鼠的血糖调节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的处理方法如下表所示,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组别饲喂类型三周后实验方法检测指标甲饲料饲喂葡萄糖胰岛素浓度乙饲料+阿司匹林饲喂葡萄糖胰岛素浓度丙饲料注射胰岛素葡萄糖浓度丁饲料+阿司匹林注射胰岛素葡萄糖浓度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胰岛素浓度和葡萄糖浓度B.阿司匹林既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影响血糖浓度C.阿司匹林与胰岛素在调节小鼠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辅助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答案〗C〖祥解〗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阿司匹林以及饲喂方法,因变量是胰岛素浓度和葡萄糖浓度,A正确;B、乙组和甲组比,添加阿司匹林后胰岛素浓度下降,说明阿斯匹林影响胰岛素分泌,丁组在饲料中添加阿司匹林,与丙组不添加阿司匹林相比,丁组的葡萄糖浓度降低,说明阿斯匹林会影响血糖浓度,B正确;CD、丙组胰岛素没有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说明肥胖导致了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阿斯匹林可降低胰岛素的含量,降低血糖浓度,说明其作用是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阿司匹林可辅助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协同作用是生理功能的一致性,二者在降血糖方面不能称为协同作用,C错误、D正确。故选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在农业生产中,部分地区干旱胁迫已经成为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可以缓解作物遭受干旱的不利影响。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干旱胁迫与高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水稻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分别置于正常CO₂浓度+正常水分,高CO2浓度+正常水分,正常CO2浓度+干旱胁迫,高CO2浓度+干旱胁迫下,并在不同光照下培育,测得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与丙组对比,说明干旱胁迫可导致水稻净光合速率________,原因是_____。(2)据图1分析,与B点相比,A点时细胞内三碳化合物(C3)含量________(填“较多”“较少”或“相同”),其原因是______。(3)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后,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胁迫下光饱和点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4)为研究高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机理,科研人员分别测得四组水稻细胞中脯氨酸(小分子物质,可调节渗透压)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试分析,高CO2浓度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机理是_______。〖答案〗(1)①.下降②.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进而影响了暗反应速率,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①.较多②.与B点相比,A点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合成的ATP和NADPH减少,C3被还原的速率下降,C3含量较多

(3)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暗反应减弱,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因此光饱和点下降(4)干旱胁迫时,高浓度CO2下水稻细胞中的脯氨酸含量增加,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祥解〗分析图1,甲丙比较,乙丁比较,可知干旱胁迫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丙丁比较可知,在干旱胁迫下,高CO2浓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经光合速率。分析图2,干旱胁迫下,高CO2浓度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细胞中的脯氨酸含量。(1)由图1可知,甲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丙组,说明干旱胁迫可导致水稻净光合速率下降,很可能是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进而影响了暗反应速率,最终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图1的A点比B点光照强度弱,光反应合成的ATP和NADPH减少,CO2固定速率不变,C3被还原的速率下降,因此C3含量较多。(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NAD+,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暗反应减弱,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达到饱和所需的光照强度更低,光饱和点下降,因此干旱胁迫下光饱和点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4)由图2可知,干旱胁迫下,高CO2浓度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细胞中的脯氨酸含量,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提高植物抗寒性。18.甲基化是核酸碱基的修饰机制之一、下图是DNA的胞嘧啶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代谢过程,TET酶修复异常甲基化的位点,继而生成未甲基化胞嘧啶。回答下列问题:(1)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_____,但可影响基因的______,从而使生物的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种遗传机制称为______。(2)在胞嘧啶的修饰过程中,通过测定细胞中的____(答出两点)可反映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甲基转移酶使胞嘧啶发生甲基化,TET酶则可修复异常甲基化位点,二者的作用结果不同,体现了酶具有______的特性,除此之外,酶还具有_____(答出两点)特性。(3)有研究表明,吸烟男性的精子数量和活力、精子密度和存活率下降,精子基因的甲基化与胚胎、子代发育息息相关。研究人员检测了对照人群(A)、轻度吸烟人群(B)和重度吸烟人群(C)精子中的5-mdC、5-hmdC、m6A的平均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m6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常见的RNA甲基化修饰形式。

吸烟者精子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不吸烟者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吸烟者的m6A水平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案〗(1)①.碱基序列

②.表达③.表观遗传(2)①.甲基转移酶的含量、5-甲基胞嘧啶的含量②.专一性③.高效性、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3)①.升高②.吸烟者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高,转录的水平降低,导致m6A水平降低〖祥解〗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质包括:DNA的甲基化、基因印记、RNA干扰和组蛋白修饰。(1)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种遗传机制称为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质包括:DNA的甲基化、基因印记、RNA干扰和组蛋白修饰。(2)胞嘧啶的修饰是一个酶促反应,催化该反应的甲基转移酶越多,甲基化程度越高,因此可通过测定细胞中的甲基转移酶的含量、5-甲基胞嘧啶的含量来反映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和TET酶的作用不同,表明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体现了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此外,酶还具有高效性和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两个特性。(3)基因的甲基化产物是5-mdC,观察第一个图可知,吸烟者精子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不吸烟者更高。甲基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转录的水平,而吸烟者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高,因此转录的水平降低,导致m6A水平降低。19.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2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字母表示体液,数字序号表示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内环境由______(填图1中代号)组成,大部分细胞生活在________(填图1中代号)中。“乙→甲”表示的物质为O2和养料,则“甲→乙”表示的物质应为______。若甲可与丙发生物质交换,此时的甲能不能表示肌细胞内液?_____,原因是________。(2)图2的c中液体的来源有______(填体液名称)。(3)图2中所示的细胞呼吸过程发生在________(填“肝细胞”或“肌细胞”)中,若人体4h未进食,则血液流经该组织细胞后,血糖浓度和氧气浓度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答案〗(1)①.乙、丙、丁②.乙③.CO2和代谢废物④.不能⑤.丙表示淋巴液,只有淋巴细胞内液可以直接与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

(2)血浆和细胞内液(3)①.肝细胞②.上升、下降〖祥解〗分析图1,乙与丙、丙与丁之间是单向箭头,所以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浆,丁与乙之间可以互相交换物质,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细胞内液。分析图2,a表示淋巴液,b表示血浆,c表示组织液,d表示细胞内液,①表示脱水缩合,②表示水解,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1)乙与丙、丙与丁之间是单向箭头,所以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内环境由乙、丙、丁组成。大部分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即乙中。甲表示细胞内液,“乙→甲”表示的物质为O2和养料,则“甲→乙”表示的物质应为CO2和代谢废物。甲表示细胞内液,丙表示淋巴液,若甲可与丙发生物质交换,此时的甲应该表示淋巴细胞内液。(2)图2的c表示组织液,可来自细胞内液和血浆。(3)图中显示可以发生多糖(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可知发生在肝细胞中,因为肝糖原可以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行。若人体4h未进食,则血液流经该组织细胞后,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血糖浓度升高,但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故氧气浓度下降。20.神经调节在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问题:(1)图1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⑤是反射弧的相关组成部分。若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向其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X后,对其进行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并测定其膜电位,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1中①~⑤组成的反射弧所完成的反射类型是______(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该反射弧中有________个神经元。②图2所示实验中,物质X的作用最可能是_______;如果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清水中完成该实验,则图中曲线的走势是_______(填“与横轴平行”“与纵轴平行”或“与原曲线一致”)。(2)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3所示)。①根据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属于哪种结构的细胞膜可知,图中的突触类型有______和______两种类型。乙酰胆碱和多巴胺都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甲作用于乙后,最终会引起丙细胞膜上_____通道开放,该离子运输引起丙细胞膜上的膜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②长期吸食可卡因,可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则图中_______(填“甲”“乙”或“丙”)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会减少。〖答案〗(1)①.非条件反射②.该反射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③.3##三④.降低K+的通透性⑤.与横轴平行(2)①.轴突-轴突型②.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钠离子④.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⑤.丙〖祥解〗图1结构中涉及到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图1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突触)。分析图2可知,添加化合物X后在电刺激的作用下,由静息电位转化成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无法恢复到静息电位。(1)①图1中①~⑤组成的反射弧所完成的反射类型是非条件反射,因为该反射活动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数神经元可数胞体,该反射弧中有3个神经元。②由图示分析可知,添加化合物X后在电刺激的作用下,由静息电位转化成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无法恢复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为K+大量外流所致,降低K+的通透性会阻止K+外流,抑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故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K+的通透性。如果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清水中,电刺激后,没有Na+内流,不能发生动作电位,依然维持静息电位,则图中曲线的走势与横轴平行。(2)①释放神经递质的是突触前膜,有相应神经递质受体的是突触后膜,由图可知,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轴突型、轴突-树突或胞体型。乙酰胆碱和多巴胺都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若甲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引起乙细胞兴奋,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位于丙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电位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丙细胞兴奋。②由图可知,乙细胞膜上的是乙酰胆碱受体,丙细胞膜上的是多巴胺受体,因此长期吸食可卡因,可导致突触后膜(位于丙细胞)上多巴胺受体减少。21.在寒冷、应激刺激条件下,机体会分泌相关激素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下图为甲状腺激素(T3)的作用机制,TR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TRE为DNA上甲状腺激素—受体复合物作用的特定序列。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应激刺激下,自主神经系统中的______活动占优势,____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等应激反应。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分析,饭后剧烈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的原因是______。(2)如果切除垂体,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T3的分泌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如果饮食中缺碘,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3中分泌量会增加的有_____。(3)上图可以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T3进入靶细胞后,直接影响的两个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TRE应该属于基因中的部分序列而不是基因之间的序列,理由是_____。〖答案〗(1)①.交感神经②.肾上腺(髓质)③.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抑制胃肠蠕动(2)①.增多

②.减少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3)①.作用于靶细胞②.线粒体产生能量的过程③.特定基因的表达

④.T3-TR复合物与TRE结合后影响了转录,TRE应属于启动子序列〖祥解〗人体内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该轴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解;T3进入细胞与细胞核受体结合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也可与线粒体表面受体结合影响能量的产生。(1)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应激刺激下,交感神经占优势,表现出心跳加快等,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提高应激能力;饭后剧烈运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占优势,交感神经抑制胃肠的蠕动,不利于消化吸收。(2)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T3分泌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T3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减弱,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3)根据图示信息,T3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改变了靶细胞的生理活动,体现了激素能作用于靶细胞的特点。T3进入细胞后,影响了线粒体的活动,影响了能量的产生,同时影响了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使靶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TRE为DNA上甲状腺激素—受体复合物作用的特定序列,当T3-TR复合物与TRE结合后,影响了基因表达,推测该序列可能基因中的启动子序列。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以大肠杆菌和蓝细菌为对象,对这两种生物进行了分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B.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C.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D.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答案〗B〖祥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详析】A、大肠杆菌、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A正确;B、大肠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生物;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B错误;CD、大肠杆菌和蓝细菌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D正确。故选B。2.下图为某同学以洋葱表皮细胞为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绘制的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之外的结构)大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原生质体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该结果的获得可能有三种途径:①用同一部位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甲、乙两次实验;②用同一部位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进行甲、乙两次实验;③用不同部位的细胞甲、乙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下列对①②③及图示相关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为①,则甲曲线代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乙曲线B.若为②,ab时间段内细胞只以自由扩散方式吸收物质C.若为①或②,则实验过程中只需连续观察,不需其他操作D.若为③,则实验前细胞甲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乙的细胞液浓度〖答案〗D〖祥解〗据图分析:甲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c原生质体相对值不变,细胞内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c~d段,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不再变化,但大于细胞初始状态,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无法判断此时细胞内外浓度大小。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细胞可能失活。【详析】A、甲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b~c原生质体相对值不变,细胞内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c~d段,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细胞过度失水已经死亡,若为①,则甲曲线代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低于乙曲线,A错误;B、曲线a~b原生质体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水分子可以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为协助扩散,ab时间段内细胞还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KNO3,B错误;C、若为①或②,实验过程中蔗糖处理后,需要用蒸馏水处理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D、乙曲线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说明蔗糖处理失水太多,细胞死亡,若为③,则实验前细胞甲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乙的细胞液浓度,失水更少,细胞保持活性,能复原,D正确;故选D。3.中国麂鹿(2N=46)分布区狭窄、数量少,已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下列有关雄性中国麂鹿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前期的精原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单体B.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不等C.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23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上D.分裂中期和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数目均为46个〖答案〗D〖祥解〗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复制完成,一个着丝粒连接两个染色单体,精原细胞共有92个染色单体,A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等,B错误;C、分裂前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共形成23个四分体,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位置,C错误;D、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核DNA均为46个,中期染色体有23个,后期染色体有46个,D正确。故选D。4.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突变后过量表达有关。ADP核糖基化因子(ARFs)在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尤其是在胃癌、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研究ARFs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对照组选用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实验组选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B.靶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达ARFs,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C.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过量表达ARFs,EGFR基因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D.敲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RFs基因,EGFR数量减少,细胞增殖与迁移速率升高〖答案〗B〖祥解〗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容易发生扩散。【详析】A、实验目的是研究ARFs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情况,自变量是有无ARFs,对照组和实验组都选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错误;B、靶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达ARFs,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与正常表达ARFs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情况比较,即可达到研究目的,B正确;C、根据题意,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突变后过量表达有关,而ARFs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因此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过量表达ARFs,EGFR基因表达量上升,细胞凋亡率下降,C错误;D、敲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ARFs基因,EGFR数量减少,细胞增殖与迁移速率下降,D错误。故选B。5.人体体内细胞生存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内环境的稳态与血浆中的抗体无关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D.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于内环境中〖答案〗C〖祥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析】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共同维持的,血浆中的抗体参与免疫调节,B错误;C、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触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C正确;D、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6.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表现为体液容量增多,血钠浓度下降,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液中除含水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B.机体对水重吸收增多时,可减少体液容量C.可使用醛固酮以维持机体血钠含量的平衡D.血钠浓度降低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答案〗B〖祥解〗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详析】A、体液中除含水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如钠离子、氯离子等,A正确;B、体液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对水重吸收增多时,尿量减少,可增大体液容量,B错误;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血钠浓度降低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D正确。故选B。7.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年人的“憋尿”现象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B.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C.条件反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条件反射的数量也是无限的〖答案〗D〖祥解〗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析】A、排尿中枢在脊髓,而“憋尿”是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A正确;B、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B正确;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C正确;D、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D错误。故选D。8.某些生物体内存在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化学突触和依靠离子流动传递信息的电突触,结构如下图所示。电突触的突触间隙较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通过离子通道连接,Na+等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可能会更快B.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向都是单向的C.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D.图2所示的突触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质的功能〖答案〗B〖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析】A、化学突触传递信息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而电突触是依靠离子流动传递信息,因此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可能会更快,A正确;B、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由图2可知,电突触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C、由图1、图2可知,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C正确;D、图2所示的电突触,能让Na+等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物质)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质的功能,D正确。故选B。9.心脏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为探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A、B两个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心脏是否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根据兴奋产生的条件可推测,营养液中应该含有Na⁺C.该实验证明心脏的跳动只有化学信号起作用,电信号可有可无D.副交感神经和心肌细胞之间也存在突触,突触后膜是心肌细胞膜〖答案〗C〖祥解〗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由于刺激A心脏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减慢,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的跳动也减慢,说明副交感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了脏B心跳的减慢。【详析】A、由题干“将B组蛙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剔除,而保留A组蛙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副交感神经支配,A正确;B、Na+内流产生兴奋,因此营养液中应该含有Na⁺,B正确;C、由题意可知,刺激副交感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因此心脏的跳动既有电信号又有化学信号,C错误;D、副交感神经和心肌细胞之间也存在突触,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心脏跳动减慢,突触后膜是心肌细胞膜,D正确。故选C。10.大多数发生病毒感染的人都存在炎症反应,造成体温升高,进而出现发热症状。某感染者从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侵染人体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a~b段和c~d段散热量等于产热量C.从发热到降温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冬季从温暖的室内来到室外不会发生如图所示的体温变化〖答案〗B〖祥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详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大多数发生病毒感染的人都存在炎症反应,造成体温升高,故病毒侵染人体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a~b段表示发热过程,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d段是降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B错误;C、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D、冬季从温暖的室内来到室外(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量变大,需要增大产热量,使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新的平衡,但不会发生降温过程,D正确。故选B。11.宇航员进入太空后,由于脱离了地心引力,血液上浮,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头部血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B.宇航员脱水后,应给予注射或饮用大量清水C.宇航员大量排尿后,会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D.经过一系列调节,一段时间后宇航员可恢复正常〖答案〗D〖祥解〗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析】A、根据题意,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导致尿量增加,A错误;B、宇航员脱水后,机体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应给予注射或饮用葡萄糖盐水,B错误;C、宇航员大量排尿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C错误;D、脱水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经过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三种物质都是活细胞产生的,且都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都要被灭活或回收,而酶则不会C.酶都是大分子物质,而激素和神经递质可能是小分子物质D.胰岛素、乙酰胆碱都以胞吐方式从细胞中分泌至内环境中〖答案〗A〖祥解〗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详析】A、激素、神经递质、酶这三种物质都是或细胞产生的,但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例如过氧化氢酶,A错误;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都要被灭活或回收,而酶是生物催化剂,能重复利用,B正确;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是生物大分子,而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神经递质(如甘氨酸)可能是小分子物质,C正确;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二者都以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分泌至内环境,D正确。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人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可将它的端粒以囊泡形式转移到另一种细胞-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端粒上,从而保护T细胞免受细胞分裂导致的细胞衰老。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APC和T细胞中端粒的化学组成相同,都含有DNA和蛋白质B.APC的端粒通过囊泡转移到T细胞,说明衰老T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衰老T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D.APC的端粒转移到T细胞,可避免因T细胞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答案〗C〖祥解〗免疫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千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淋巴器官内,成熟时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详析】A、APC和T细胞为两种细胞发生的基因的选择表达,端粒的化学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B、细胞衰老会使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细胞衰老过程不可逆转,衰老T细胞膜的通透性不会增加,B错误;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C正确;D、APC的端粒转移到T细胞过程中,能保护T细胞免受细胞分裂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不可避免因T细胞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D错误;故选C。14.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脲酶可将土壤中的尿素分解为CO2和NH3。对小麦地上部分施用尿素时,若使用脲酶抑制剂——苯基磷酰二胺(PPD)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小麦叶片中的尿素含量升高,同时小麦叶片出现严重的叶尖坏死症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N元素可参与合成植物体内的核酸和蛋白质B.脲酶可降低尿素分解反应的活化能C.小麦叶片的坏死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结果D.PPD的主要作用是破坏脲酶中的肽键〖答案〗AB〖祥解〗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析】A、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故N元素可参与合成植物体内的核酸和蛋白质,A正确;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脲酶可降低尿素分解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细胞程序性死亡由基因控制,而根据题意,小麦叶片的坏死是因为小麦叶片中的尿素含量升高导致,不由基因控制,不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C错误;D、PPD是脲酶抑制剂,使用PPD可使脲酶失去活性,不能催化尿素分解,可推测PPD的主要作用是破坏脲酶的空间结构,但不一定破坏肽键,D错误。故选AB。15.唾液腺的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交感神经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唾液腺少量分泌水少酶多的黏稠唾液,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唾液腺大量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实验分析发现,相关刺激可引发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引起囊泡内Ca2+释放至细胞质基质,胞内Ca2+浓度升高可增强唾液腺细胞分泌,主要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活动都属于非条件反射B.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后,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C.去甲肾上腺素参与的是激素调节,乙酰胆碱参与的是神经调节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往往不是完全自主的〖答案〗ABC〖祥解〗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详析】A、有的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活动属于条件反射,例如“望梅止渴”,就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唾液腺大量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因此唾液腺细胞内IP3增多后,最终增强唾液腺细胞分泌,主要分泌水多酶少的稀薄唾液,因此是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B错误;C、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唾液腺,参与的是神经调节,C错误;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则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唾液腺分泌的调节都不是完全自主的,D正确。故选ABC。16.肥胖容易造成血糖浓度偏高,也容易导致胰岛素浓度偏高。为了研究阿司匹林对肥胖小鼠的血糖调节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的处理方法如下表所示,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组别饲喂类型三周后实验方法检测指标甲饲料饲喂葡萄糖胰岛素浓度乙饲料+阿司匹林饲喂葡萄糖胰岛素浓度丙饲料注射胰岛素葡萄糖浓度丁饲料+阿司匹林注射胰岛素葡萄糖浓度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胰岛素浓度和葡萄糖浓度B.阿司匹林既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影响血糖浓度C.阿司匹林与胰岛素在调节小鼠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辅助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答案〗C〖祥解〗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阿司匹林以及饲喂方法,因变量是胰岛素浓度和葡萄糖浓度,A正确;B、乙组和甲组比,添加阿司匹林后胰岛素浓度下降,说明阿斯匹林影响胰岛素分泌,丁组在饲料中添加阿司匹林,与丙组不添加阿司匹林相比,丁组的葡萄糖浓度降低,说明阿斯匹林会影响血糖浓度,B正确;CD、丙组胰岛素没有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说明肥胖导致了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阿斯匹林可降低胰岛素的含量,降低血糖浓度,说明其作用是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阿司匹林可辅助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协同作用是生理功能的一致性,二者在降血糖方面不能称为协同作用,C错误、D正确。故选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在农业生产中,部分地区干旱胁迫已经成为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可以缓解作物遭受干旱的不利影响。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干旱胁迫与高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水稻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分别置于正常CO₂浓度+正常水分,高CO2浓度+正常水分,正常CO2浓度+干旱胁迫,高CO2浓度+干旱胁迫下,并在不同光照下培育,测得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与丙组对比,说明干旱胁迫可导致水稻净光合速率________,原因是_____。(2)据图1分析,与B点相比,A点时细胞内三碳化合物(C3)含量________(填“较多”“较少”或“相同”),其原因是______。(3)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后,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胁迫下光饱和点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4)为研究高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机理,科研人员分别测得四组水稻细胞中脯氨酸(小分子物质,可调节渗透压)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试分析,高CO2浓度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机理是_______。〖答案〗(1)①.下降②.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进而影响了暗反应速率,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①.较多②.与B点相比,A点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合成的ATP和NADPH减少,C3被还原的速率下降,C3含量较多

(3)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暗反应减弱,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因此光饱和点下降(4)干旱胁迫时,高浓度CO2下水稻细胞中的脯氨酸含量增加,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祥解〗分析图1,甲丙比较,乙丁比较,可知干旱胁迫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丙丁比较可知,在干旱胁迫下,高CO2浓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经光合速率。分析图2,干旱胁迫下,高CO2浓度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细胞中的脯氨酸含量。(1)由图1可知,甲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丙组,说明干旱胁迫可导致水稻净光合速率下降,很可能是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进而影响了暗反应速率,最终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图1的A点比B点光照强度弱,光反应合成的ATP和NADPH减少,CO2固定速率不变,C3被还原的速率下降,因此C3含量较多。(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NAD+,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开度下降,CO2吸收减少,暗反应减弱,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达到饱和所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