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春朝天区初中校第一次联考七年级语文试题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分为A卷(共五个大题,15个小题)和B卷(共四个大题,14个小题)。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存。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狂澜(lán)呜咽(yàn)咀嚼(jué)彷徨(huáng)B.燕然勒功(yàn)亘古(gèn)屏障(píng)山涧(jiàn)C.元勋(xūn)抹杀(mǒ)校对(xiào)气冲斗牛(dǒu)D.草率(shuài)涉猎(shè)硕果(shuò)深恶痛绝(wù)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难堪明郎沥尽心血马革裹尸B.殷红迭起锲而不舍死而后己C.孕育嘱咐酣然入梦慷慨淋漓D.卓越懊悔不以然鞠躬尽悴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论时锋芒毕露。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功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预计到2023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B.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完善道路设施,增强法律意识才是根本途径。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D.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二、(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5.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大哥,兄弟中排行第一)B及鲁肃过寻阳(及:等到)C.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事)D.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B.结友而别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C.自以大有所益精益求精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翻译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C.“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的节奏划分为: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D.“但当涉猎”与“涉猎经史”中的“涉猎”的语义一样。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中,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积极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以及“结友”的情节,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D.吕蒙和傅修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必有得、秉烛未晚的道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中的名句。(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3)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木兰诗》中,表现战地环境艰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在《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两首诗中,任选其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一点一横长邓跃东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到他代课的外村小学读书。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③“写错了,重来!”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么不会被电到呢?“啪”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飞溅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④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就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⑤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于是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⑥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儿。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⑦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我不像以前那样爱玩儿,喜欢上了读课外书和写文章,但那副笔墨却再未开启过。⑧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写写毛笔字。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虽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去深入练习了。⑨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⑩人不见了,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有改动)10.细读文章第②—⑥段,梳理爷爷磨去“我”的棱角的过程。“我”的表现爷爷对“我”的态度“我”的变化眼神飘向窗外的春燕巴掌落到桌面字逐渐规整(1)巴掌扫到头上(2)每天下午规矩地练字(3)(4)11.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12.对文章标题的妙处,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体现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B.兼具语言的节奏美和意韵美。C.强调了点和横写法上的区别。D.暗含作者对爷爷的绵长思念。13.简要说说你对第⑩段的理解。五、写作(60分)14.微写作。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央视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要求同学们就“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听到此消息后,你所在的班的同学立即分成了两派,展开了辩论。请你站在正方的角度,对反方的观点加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阐述理由不少于100字。反方: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况且让那么多人去翻越老山界,安全也无法保障,万一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任?正方: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科学家们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我心中的光,让我们坚定理想,刻苦奋斗;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我心中的光,让我们铭记初心,勇往直前;母亲的呵护,是我心中的光,给我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朋友的关爱,是我心中的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的教诲,是我心中的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请以“心中的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在鉴赏古诗时,小强对王维的诗作作了一些探究,现邀请你一起完成以下诗歌的阅读探究。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①,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②。【注】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16.(1)王维的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一幅幅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请你分别罗列出本诗首联、颔联中的景物。首联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颔联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17.描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画面,并说说此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奕作剡①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④,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①剡(shàn):地名。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④念:同情,怜悯。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8.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至过醉(过:很,十分) B.即更刮目相待(刮:擦拭)C.著青布绔(著:穿) D.阿奴欲放去邪(去:往、到某地)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谢以醇酒罚之。20.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谢奕是个怎样的人。三、现代文阅读(22分)(一)(6分)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21.文段选自老舍的__________,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他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的他经历了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导致他希望彻底破灭的事件是什么?他最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一粒种子的承诺胡其峰“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1953年8月,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新来了一位年轻教师,他就是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人生舞台的第一站。到了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多年来,人工杂交水稻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难啃的“骨头”,许多水稻专家在这道难题前碰了壁。他们得出结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利用杂交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1960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从它身上,袁隆平联想到: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同样,也一定能够将这种杂交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他渐渐勾勒出解决这道世界难题的蓝图: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进而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再利用“三系”进行循环杂交,就能完成不育系繁殖、杂交稻制种和大田生产应用。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作为新的育种材料。然而,要在成千上万亩水稻田里找这么一株特殊的稻穗,无异于大海捞针。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7月5日,是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在一块“洞庭早籼”田,袁隆平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袁隆平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__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栽培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少量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完全可以培植出一个庞大的雄性不育系;再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预期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像暴风雨般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漩涡。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1968年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历经坎坷,袁隆平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领头雁”,他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位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袁隆平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同行的中国水稻专家共4人,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放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袁隆平说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有删改)23.阅读文章,补全袁隆平的经历并进行阅读探究。1953年,袁隆平成为安江农校一位年轻老师。1960年,在学校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①1964年,_______________。1966年,袁隆平避开喧嚣,忙着研究。②1968年,_______________。1979年,应邀在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宣读论文。③1982年,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