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_第1页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_第2页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_第3页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_第4页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摘要:汉字包含了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婚姻习俗。“姓”、“父”、“舅”、“姑”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度,“媵”、“妾”、“姒”、“娣”等字反映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婚”、“娶”则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记录了买卖婚俗,“媒”、“妁”记录了包办婚俗。关键词:汉字;婚姻文化;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文字系统,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也是记载我国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全息标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古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所以尽管古代社会环境和古人已离现在很遥远,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汉字,窥视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因此人们常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特殊载体。婚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形态,在汉字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谈其中所体现的我国古代婚姻文化。一、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1、“姓”、“父”、“舅”、“姑”等汉字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和女性主导地位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婚姻生活也是以女性为主导的群婚制度,即《列子·汤问》记载的“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这种原始的婚姻状态在最早的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姓”是一个表明家族的文字,现在一般人都随父姓,但“姓”字却从女从生,看起来很矛盾,但这个字却真实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状态。《说文·女部》释为:“姓,人所生也。”意思是表明“姓”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的标记,这正与其字形义相契合。“姓”字说明,远古社会孩子血统维系在母亲身上。当时人们都从母系得姓,正因为如此,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如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等等。“姓”字这一构形说明,在远古社会,确实存在一种群婚制度,人们认为生孩子是女人感天而生,与男性无关。女性在社会中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便是女性当权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种历史现象的产生应该是一种古老原始婚俗的结果,这种婚俗,就是群婚。所谓群婚,是指一个女子可以同时与许多男子保持夫妻关系,男子亦然。因此,从女从生的“姓”字构形,归根到底反映了汉族先民的群婚习俗。正式这种远古群婚状态,当时所造的“父”就与现在的“父”概念不完全一样。群婚制度下,子女固然可以认生母,但要确认生父却较麻烦,因此“父”在当时只能指与生母保持婚姻关系的那群男子。“父”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只手拿着石斧的形象,直接的意思就是已经成年并有生产能力的男子,和现在表示血缘关系上的父亲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姓”和“父”的原始字义表明,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男子处于附属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姑”“舅”二字也和古代婚姻文化有关。在古代,“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为媳妇对婆婆的称呼,如《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如《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至于“婚”字,《说文解字·女部》:“婚,妇家(嫁)也”《礼》:“娶妇从昏时,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字中的“昏”,源自古代嫁娶时间多在黄昏时分举行。《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曰婚。”这种把结婚仪式和酒席安排在傍晚的风俗,至今在南方和少数民族中仍有保留。民俗学的研究证明,娶妇以昏时的风俗正是掠夺婚在民俗上的遗迹。这种情况在我国上古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周易·屯》有“匪寇,婚媾”之语,为什么以“寇”“婚”同称?梁启超曰:“夫寇与婚媾,截然二事也,何至相混?得无古代婚媾所取手段,与寇无大异也?”“娶”在古代文献中常写作“取”。《说文解字·又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取”的古文字正是像用手割取耳朵的样子。王力先生认为:“取娶本一字,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并改读为去声”。所以,“娶”的本义是夺取女人为妻。以上几个字反映了我国古代掠夺婚姻的习俗。掠夺婚俗是从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时期削弱母权的一种手段,当时的人没有严格的婚娶规定,只要能抢到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就可以被世人认可。女子一旦嫁人,就要跟丈夫一起生活,也就丧失了各种原有的优越地位,变成男人的附庸,需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和丈夫,时刻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了。所以女子在婚姻上的反抗,使得男人就干脆使用武力来解决婚姻问题了,这或许就是抢婚的根本原因。2、“嫁”与买卖婚俗《说文·女部》:“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嫁是形声兼会意字。从语源讲,嫁与家同源。《白虎通》:“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即父母家并不是女孩子的家,只有嫁到丈夫之处,才算是自己的“家”。由此看来,女子出嫁,就是安家,故称为“嫁”。古代社会嫁女必遵循礼俗,从周代开始,中国就已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婚礼制度。《仪礼》说:“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礼仪中的“纳征”,古代也叫“纳币”。就是男方要送大量的财物到女方家,名为“聘礼”。其实这就是购买对方女儿的金钱,女儿自然也就成为了商品,这与一般商品买卖没有差别。对男方来讲,妻子只是自己传宗接代的工具,与其它财产并无区别,须己财物易之;对女方来讲,女儿总是要送出为别人役使,则关注的是女儿的价值补偿问题,包括出嫁女的养育费及她作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作为出嫁女本人,则失去独立人格,只能任人摆布。则这种婚姻本质上就是一种买卖婚姻。再从文献记载来看,“嫁”字确有“卖”义:《战国策·西周》:“臣恐齐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这里的“嫁之齐”就是卖给齐国的意思。再如《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这里“嫁”与“卖”对言,当然也是“卖”的意思。3、“媒”、“妁”与包办婚俗《说文解字·女部》:“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即“媒”、“妁”都是谋合二姓婚姻的人。这两个字表明,古时的婚姻不是男女自由恋爱的结果,而需要第三者的撮合。媒妁的起源很早,在《诗经》里就有女主人抱怨情人“匪我衍期,子无良媒”的诗句,反映的就是没有媒妁的说合不能结婚的风俗习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讲究明媒正娶,私奔苟合则会被世代所耻笑唾弃。古人规定媒妁嫁娶是担心婚姻自由了会使情欲的大门敞开,而使世界陷于万劫不复的邪恶之中。所以才出现了媒妁来充当婚姻的桥梁,这也就确定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绝对包办,而且必须由媒妁来订立婚约。可见,“媒”、“妁”二字蕴涵了我国古代包办婚俗的文化信息。综上所述,汉字包含了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父”、“舅”、“姑”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度,“媵”、“妾”、“姒”、“娣”等字反映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婚”、“娶”则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记录了买卖婚俗,“媒”、“妁”记录了包办婚俗。由此可见,汉字对研究文化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我们应当从汉字这座文化宝库中挖掘出更多更深刻的中国文化。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2]刘志基等.汉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