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与中心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慢慢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摘编自《汉官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尚书陈群,于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评其本地的人物……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戚挚友?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峻,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主旨材料一介绍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及主动影响。材料二主要评述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思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代察举制与先秦的世官制相比有何进步,并概括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主动影响。试答:进步:察举制的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打破血缘世袭关系,选官留意品德才学,选官标准相对客观公允。主动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中心集权;朝廷用人趋向科学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试答:主观目的:克服察举制弊端,把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中心集权。客观效果:随时间推移,与主观目的发生严峻背离。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当,造成重门第轻才能的局面。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心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心集权。历史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1)选官标准:西周的世官制依据血缘关系支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依据德才荐举官吏,科举制依据考试成果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才学,从主观转变为相对客观。(2)选官方式: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到察举制的主观荐举,再到科举制的考试选拔,选拔方式趋于公正、客观,官员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3)选官主体:科举制出现之前,官吏的选拔权基本集中在地方豪绅手中,造成世家大族世代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心。(4)选官基础:担当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魏晋的官吏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以后,一般平民获得了参与科举考试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脉络及特点(1)脉络:每个时代有其主体选官途径,同时也存在多种其他入仕途径。随着国家机器日益困难,官僚机构日益完善,统治者总是实行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①先秦:世官制时代。官位世袭的世官制从西周持续至春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改革的开展,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②两汉:察举制时代。以德行、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察举是入仕正途,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还存在征辟、任子等途径。③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代。以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将从前由豪强大族限制的选官权收归中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慢慢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④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以考试成果为评判标准的科举是最重要的选官途径,“学校—科举”的培育选拔人才模式是主流,此外还存在封荫、荐擢等入仕途径。(2)特点:不断完善发展,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具有完整性、严密性、连续性。探究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考课之后,依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详细法规,明确规定了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赵匡胤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将监察权与行政权分别,增加监察机构的特地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别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摘编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主旨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的变更及其特点。材料二主要阐释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思索:(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试答: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2)依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动作用。试答: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特地监察机构。主动作用:在确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历史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留意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2)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心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接受了不同的考核体系。(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4)考核过程留意公开公正:如宋代的考核制度“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5)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考核优秀者赐予升迁、赐爵、赏金等嘉奖;考核不合格、贪赃枉法者要接受问责、降级、免官甚至处以刑罚。历史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监察服务于君主专制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御史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心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别,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监察官员秩轻权重为了便于皇帝限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级别一般较低。但是,监察官员“代天子巡按”,权力很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监察方式多样化中国古代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明朝甚至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严格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留意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2)评价主动性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消极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机构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探究3中国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详细方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一般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其次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果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记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共中心组织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材料主旨材料一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概况。材料二阐述了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思索:(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其作用。试答:特点:以法律手段确立及完善;政治色调深厚;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作用: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推动了法制化进程;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但社会动荡使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峻。(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试答: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允与公正。历史说明——中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法定范围:中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心一级的政府官员,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员,其范围比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范围要更广。(2)选用标准:中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等各个环节。(3)政治立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需始终与党中心保持一样,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途、方针、政策。(4)官员分类:中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不搞“两官分途”,各级各类公务员依据须要可以相互转任。(5)服务对象: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唯物史观——近代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1)冲击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科举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人们的思想摆脱了约束,获得极大的解放。(2)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变更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大批有志之士起先学习现代西方科学文化学问,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慢慢解体,新的学科体系起先构建,推动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发展。(3)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教化体系。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近代新式教化起先推广实行,全国各地的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