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学生版+解析)_第1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学生版+解析)_第2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学生版+解析)_第3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学生版+解析)_第4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需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二、翻译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代入检验法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知识讲解】一、之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之”指另一个人,译为他。)2、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些可不译。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有什么简陋呢?)(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作音节助词,无义。译文: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3、作动词。译为:到、往例:①辍耕之垄上。(“之”到,往。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其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人称代词,他的。译文: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①人不堪其忧。(“其”指示代词,这、那。译文: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3)也可译为“其中的”,后一般为数词例:①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译文: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要”、“恐怕”、“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译为“恐怕”。译文: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其”表示假设。译文:他们的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4、连词,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例: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者1、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①居右者椎髻仰面。(“者”,……的人。译文: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锥形发髻。)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语气助词。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课堂练习】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加点的字。使弈秋诲二人弈鸿鹄为是其智弗若与思援弓缴而射之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之:A.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B.代词,代指鸿鹄:C.助词,相当于“的”:D.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虽与之俱学②思援弓缴而射之4.用文中的话说说后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5.这篇短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A.学习应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C.学习应不怕困难,知难而进。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⑨也!黄雀延颈⑩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⑪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战!”乃罢其兵。(选自《说苑•正谏》,有改动)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⑪顾:考虑。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欲谏不敢②乃罢其兵2.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3.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①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②子曰:“园中有金。”言讫③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④。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⑤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注释:①营:建造,经营。②谓:告诉,说。③讫:完结,终了。④怅然:失望,不如意。⑤属:类,类别。1.根据你的理解,请给文章拟个题目,下列最合适的是(

)A.父子二人B.园中有金C.果园2.对下列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子不勤耕作(勤于)B.而是年秋(是的,的确)C.子始悟父言之理(领悟、明白)3.“子始悟父言之理。”想一想,文中的儿子此时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呢?小古文阅读。性缓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清明笑话集》1.“欲言恐君性急”中的“欲”指的是A.欲望 B.需要 C.将要 D.想要2.“我道君性急,果然。”这句话是说A.我就知道你是个急性子,果真这样。B.我和你说了不要着急,你还是急了。C.我果然猜到了你心疼衣服。D.我早知道就不告诉你了,果然你骂我了。3.这则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A.性子慢的人。B.生活中看人笑话的人。C.性子急躁的人。D.生活中不知轻重缓急的人。阅读。杨亿巧对寇莱公①在中书②。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③杨大年④适来白⑤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③会:适逢,恰巧。④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⑤白:报告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水底日为天上日

为:②因请其对

其:③大年应声曰

应声:2.借助注释,写出“会杨大年适来白事”这一句话的意思。3.这个故事中的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吗?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理由来说明。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弈》1.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鸿鹄: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⑤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⑥弗若之矣

弗:2.翻译下面的语句。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③欲知其斤重,访④之群下⑤,咸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太祖:曹操。④访:询问。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⑦校(jiào):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1)咸莫能出其理:(2)置象大船之上:2.与“有若成人之智”中“之”字意思相同的是(

)A.访之群下 B.置象大船之上 C.称物以载之3.曹冲所称的象是哪里来的?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A.曹操带来的 B.孙权送的C.曹操的手下群臣送来的 D.是孙权送来的文言文阅读。猴弈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子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②。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为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注释:①西蕃:古代对西城带的泛称。②朝:朝廷。③上诏:皇帝下诏书。④系:拘囚。1.下列句子中的“之”在文中分别指谁?诏释出之征能弈者与之较2.下列句子停顿合适的一句是(

)A.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B.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C.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D.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3.“国人奇之,献于朝”时,他会如何介绍这只奇猴呢?国人: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愚人食盐昔有愚者,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注释】①适:到……去

②具:准备、置办

③味败:口味败坏

④患:害

⑤非唯:不仅。唯:只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昔有愚者()

所以美者()母出盐而怪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薄暮至家,母已具食。②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4.愚人的“愚行”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5.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呢?(不少于两个)启发一:启发二:文言文阅读。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知曰(3)然后已

(4)请损之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阅读与思考。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尝:②达者七十二人

达:③经传无文

文:④博士无以对

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阅读某地有一犬①,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一日,以数函②令往投入,乃衔其一而返③。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注释:①犬:狗

②函:信件

③返:回来1.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送入路旁之邮筒。()

(2)取视之。()A.封套

B.信件

C.的

D.代指犬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1)一犬:

(2)数函:3.解释下列句子。某地有一犬,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4.狗为什么会“衔其一而返”?阅读文言小故事,回答问题。湖州颜氏,夫妇出佣,留五岁女守家。溺门前池内。家有畜犬,入水负至岸,复狂奔至佣主家,作呼导状。颜惊骇归家,见女伏地,奄奄气息,急救乃苏。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入水负至岸

负:复狂奔至佣主家

复:2.“溺门前池内”这句话的意思是(

)A.颜氏在门前池内溺水了。B.家犬在门前池内溺水了。C.五岁小女在门前池内溺水了。3.这则文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A.颜氏出佣。 B.幼女溺水。 C.家犬救女。课外阅读。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到……去。③御者:驾车的仆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我欲之楚。②吾马良。③吾用多。④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3.成语“”出自本文,比喻。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揠苗助长宋人有mǐn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③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⑤助苗长矣!”其子qū趋⑥而往视之,苗则gǎo槁⑦矣。【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谓]告诉。④[病]筋疲力尽。⑤[予]我。⑥[趋]快步走。⑦[槁]草木干枯。1.文中“芒芒然归”中的“归”的意思是(

)A.归还 B.返回 C.属于 D.由(谁负责)2.文中“趋而往视之”中的“之”指的是(

)A.宋人 B.其子 C.禾苗 D.往3.宋人“今日病矣”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如果你是故事中宋人的儿子,看到“苗则槁矣”,回家后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课外阅读。诸葛恪得驴诸葛①字元逊②,瑾③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④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⑤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⑥以⑦驴赐恪。注释:①恪:kè

②逊:xùn

③瑾:jǐn,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④会:聚集,会合。⑤题:书写,题写。⑥乃:于是。1.联系上下文,猜猜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面长似驴

(2)乞请笔益两字2.理解句子的意思。权乃以驴赐恪。3.诸葛恪和杨氏之子共同的特点是,为了写出诸葛恪的这一特点,作者除了选用典型事例进行描写外,还写了群臣的反应“举坐欢笑”,从(描写方法)反映了诸葛恪的特点。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4.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一)【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需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二、翻译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代入检验法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知识讲解】一、之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之”指另一个人,译为他。)2、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些可不译。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有什么简陋呢?)(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作音节助词,无义。译文: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3、作动词。译为:到、往例:①辍耕之垄上。(“之”到,往。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其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人称代词,他的。译文: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①人不堪其忧。(“其”指示代词,这、那。译文: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3)也可译为“其中的”,后一般为数词例:①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译文: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要”、“恐怕”、“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译为“恐怕”。译文: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其”表示假设。译文:他们的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4、连词,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例: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者1、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①居右者椎髻仰面。(“者”,……的人。译文: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锥形发髻。)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语气助词。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课堂练习】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加点的字。使弈秋诲二人弈鸿鹄为是其智弗若与思援弓缴而射之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之:A.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B.代词,代指鸿鹄:C.助词,相当于“的”:D.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虽与之俱学②思援弓缴而射之4.用文中的话说说后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5.这篇短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A.学习应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C.学习应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答案】1.教天鹅吗弓箭2.CABD3.一起拉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5.B【解析】1.本考查实词的理解。“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是:让他教两个人下棋。诲:教;“鸿鹄”鸿是指大雁,鹄:天鹅。“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与:语气助词“吗”。“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缴:弓箭。2.考查虚词的理解。①句意为: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之:结构助词“的”。故选C。②句意为: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之:弈秋的教导。故选A。③句意为: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之:代词,代指鸿鹄。故选B。④句意为:送孟浩然到广陵。之:到。故选D。3.考查实词的解释。①句意: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俱:一起。②句意: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援:拉。4.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原因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5.考查了对文言文包含的道理的理解。《学弈》一课主要写了弈秋在给两个徒弟教棋时,一个徒弟一心一意,而另一个徒弟三心二意,最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做事要认真,不能心不在焉,三心二意,这样会一事无成。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难道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⑨也!黄雀延颈⑩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⑪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战!”乃罢其兵。(选自《说苑•正谏》,有改动)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⑪顾:考虑。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欲谏不敢②乃罢其兵2.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3.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答案】1.劝谏于是2.C3.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欲谏不敢:想进谏却又不敢。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②乃罢其兵: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乃:于是。2.本题考查字义。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的意思是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其:指园中的树。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的意思是蝉正在觅食,却不知道自己的身后正充满着危险。其:指树上的蝉。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的意思是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其:代指黄雀。此项说法错误。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的意思是它们三者都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其:指蝉、螳螂、黄雀三者。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意思是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点睛】参考译文:吴国国王想要攻打荆地(楚国),吴王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要进谏却不敢,于是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几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过来,为什么要像这样沾湿衣服呢?”侍卫道:“园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一面唱歌,一面汲取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想要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伸出脖子正准备啄螳螂时,却不知我的弹丸已在下面对准它。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啊。”吴王听后说道:“好啊!”于是撤回了军队。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①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②子曰:“园中有金。”言讫③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④。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⑤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注释:①营:建造,经营。②谓:告诉,说。③讫:完结,终了。④怅然:失望,不如意。⑤属:类,类别。1.根据你的理解,请给文章拟个题目,下列最合适的是(

)A.父子二人B.园中有金C.果园2.对下列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子不勤耕作(勤于)B.而是年秋(是的,的确)C.子始悟父言之理(领悟、明白)3.“子始悟父言之理。”想一想,文中的儿子此时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呢?【答案】1.B2.B3.父亲,儿子现在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儿子以后一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劳动使家族兴旺发达。【详解】1.本题考查加标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记叙父亲病危前告诉儿子“园中有金”,父亲去世后,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子中的土地,没有找到金子,但来年却获得了丰收,从而告诉我们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由此可加标题“园中有金”。故选B。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B.而是年秋:而这一年正是丰收之年。是:这。故选B。3.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子始悟父言之理。”意思是儿子才懂得父亲说那一番话的道理所在。文中儿子懂得的道理是勤劳才能致富,是父亲让他明白的这个道理,所以儿子会对逝去的父亲表示感激之情。如:父亲,谢谢您让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勤劳肯干,把日子过得安定富足。【点睛】参考译文:有父亲和儿子两个人,居住在山村,经营着果园。父亲病了以后。儿子不勤于耕种农活,田园逐渐荒芜。有一天,父亲病重危急,对儿子说:“果园中的地下埋有金子。”话未说完就溘然而逝。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子中的土地,一无所得,(很长时间)茫然不解。而这一年正是丰收之年,果园中的葡萄、苹果之类大获丰收,儿子才懂得父亲说那一番话的道理所在。小古文阅读。性缓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清明笑话集》1.“欲言恐君性急”中的“欲”指的是A.欲望 B.需要 C.将要 D.想要2.“我道君性急,果然。”这句话是说A.我就知道你是个急性子,果真这样。B.我和你说了不要着急,你还是急了。C.我果然猜到了你心疼衣服。D.我早知道就不告诉你了,果然你骂我了。3.这则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A.性子慢的人。B.生活中看人笑话的人。C.性子急躁的人。D.生活中不知轻重缓急的人。【答案】1.D2.A3.D【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欲言恐君性急”的意思: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欲:想要。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道:说。果然:果不其然。“我道君性急,果然”的意思:我就知道你是个急性子,果真这样。故选A。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故事可知,有一个慢性子的人看到别人的衣服被火烧了一段时间才不急不慢地告诉对方,对方很不高兴,他还说别人急性子。这个故事带有讽刺的意味,嘲讽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这则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不知轻重缓急的人。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衣服的边角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衣服边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阅读。杨亿巧对寇莱公①在中书②。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③杨大年④适来白⑤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③会:适逢,恰巧。④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⑤白:报告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水底日为天上日

为:②因请其对

其:③大年应声曰

应声:2.借助注释,写出“会杨大年适来白事”这一句话的意思。3.这个故事中的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吗?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理由来说明。【答案】1.是。指杨大年。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来报告事情。3.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第一点:别人对不出来的对子他立刻对出来了。第二点:对子对得工整,通俗形象,巧妙至极。【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为”,是。②因请其对:于是请他对对子。“其”,代词,指杨大年。③大年应声曰:杨大年紧接着刚停的话音说。“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意思是: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杨大年巧对的妙处即可。首先“未有对”可知其他人都没对上,杨大年对上了这个对子,可见文学实力强。其次,由“大年应声曰”可知杨大年对对子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看出思维非常敏捷;最后,“眼中人是面前人”与“水底日为天上日”,对仗工整,通俗形象,文学功底深厚。因此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点睛】参考译文:寇准在中书省。他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谁能对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弈》1.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鸿鹄: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⑤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⑥弗若之矣

弗:2.翻译下面的语句。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答案】1.擅长教导天鹅(大雁)代词,代指天鹅其中不2.(他)心里老是想着有天鹅向他飞来,想拉弓搭建射它。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不是这样的。”3.示例: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详解】1.词语理解的考查。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①“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所以“善”意思是擅长。②“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所以“诲”意思是教导。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意思是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所以“鸿鹄”意思是天鹅。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所以“之”代词,代指天鹅。⑤“其一人专心致志”的意思是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所以“其”的意思是其中。⑥“弗若之矣”的意思是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所以“弗”的意思是不。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①本题中“鸿鹄”指的是“天鹅”,“弓缴”指的是拉弓射箭。所以整句话的含义是:(他)心里老是想着有天鹅向他飞来,想拉弓搭建射它。②本题中“弗”指的是“不”,“智”指的是智慧。所以整句话的含义是: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不是这样的。”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文章讲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专心的人学得好,不专心的人没学好。文中的跟随弈秋学艺的两个人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即学什么都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就不能学好学精的道理。可以围绕“不可以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等方面来展开。【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③欲知其斤重,访④之群下⑤,咸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太祖:曹操。④访:询问。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⑦校(jiào):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1)咸莫能出其理:(2)置象大船之上:2.与“有若成人之智”中“之”字意思相同的是(

)A.访之群下 B.置象大船之上 C.称物以载之3.曹冲所称的象是哪里来的?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A.曹操带来的 B.孙权送的C.曹操的手下群臣送来的 D.是孙权送来的【答案】1.都放2.B3.B【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1)“咸莫能出其理”意思是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咸:都。(2)“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置:放。2.本题考查的是多义词。“有若成人之智”意思是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之:的。A.“访之群下”意思是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之:指大象。B.“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之:的。C.“称物以载之”意思是让船装载其他东西。之:其他东西。选项B与题干中“之”字解释相同。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时孙权曾致巨象”可知,曹冲所称的象是孙权送的。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文言文阅读。猴弈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子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②。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为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注释:①西蕃:古代对西城带的泛称。②朝:朝廷。③上诏:皇帝下诏书。④系:拘囚。1.下列句子中的“之”在文中分别指谁?诏释出之征能弈者与之较2.下列句子停顿合适的一句是(

)A.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B.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C.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D.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3.“国人奇之,献于朝”时,他会如何介绍这只奇猴呢?国人:【答案】1.杨靖猴子2.C3.这只猴子特别神奇,特别是下棋方面,全国没有几个能下得过它。【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诏释出之”的意思是:皇上下令释放他。之:代指杨靖。“征能弈者与之较”的意思是: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之:代指猴。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A.“一老猴子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的意思是: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故可断句为:一老猴子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B.“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的意思是: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故可断句为: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C.“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的意思是: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故断句为: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D.“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的意思是: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故可断句为: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结合语境可知这只老猴子下棋特别厉害,将它献给朝廷时,说出猴子的厉害之处即可。示例:这只老猴子特别神奇,它会下棋,而且下棋特别厉害,目前还没人能赢过它。【点睛】参考译文:在西蕃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围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于是就获得了他们的下棋的技巧。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感到这件事奇怪,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但他们)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愚人食盐昔有愚者,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注释】①适:到……去

②具:准备、置办

③味败:口味败坏

④患:害

⑤非唯:不仅。唯:只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昔有愚者()

所以美者()母出盐而怪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薄暮至家,母已具食。②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4.愚人的“愚行”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5.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呢?(不少于两个)启发一:启发二:【答案】1.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2.从前……的原因对……感到奇怪3.他临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准备好饭菜。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尽在盐中。4.“唯食盐不食菜、”,“食盐不已、”。5.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那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或: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不能单一形而上学的看问题。【分析】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味觉遭到破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注意结合句子翻译进行准确判断。句子翻译: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可以断句为: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2.考查解释文言文关键字,可以结合句子翻译,注意多多积累。昔有愚者: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所以美者:味道这样美的原因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母出盐而怪之:他的母亲拿出盐,不知道他想干嘛,感觉很奇怪。3.考查翻译句子,可以先翻译出关键字词,然后再翻译出句子。①薄雾:黄昏时。至:到。具:准备。所以语句可以翻译为:他临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准备好饭菜。②吾:我。之:的。所以语句可以翻译为: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尽在盐中。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人的“愚行”表现在“唯食盐不食菜”翻译为:只吃盐不吃菜。和“食盐不”。翻译为:吃盐吗。5.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要结合翻译内容写出启发。文言文阅读。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知曰(3)然后已

(4)请损之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每天有人停止减少2.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3.对于错误,要下决心立即改正,绝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详解】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阅读与思考。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尝:②达者七十二人

达:③经传无文

文:④博士无以对

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答案】1.曾经贤达文字记载应对,回答2.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3.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4.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解析】略阅读某地有一犬①,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一日,以数函②令往投入,乃衔其一而返③。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注释:①犬:狗

②函:信件

③返:回来1.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送入路旁之邮筒。()

(2)取视之。()A.封套

B.信件

C.的

D.代指犬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1)一犬:

(2)数函:3.解释下列句子。某地有一犬,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4.狗为什么会“衔其一而返”?【答案】1.CB2.一条狗几封信3.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4.因为那封信没有贴邮票。【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结合译文可知:“送入路旁之邮筒”意思是送到路旁的邮筒里。之:的。故选C。(2)结合译文可知:“取视之”意思是主人拿起信件看。之:代词,指信件。故选B。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结合译文可知“某地有一犬”意思是某地有一条狗,可知“一犬”是一条狗的意思。(2)结合译文“以数函令往投入”意思是主人又给这条狗几封信件送去邮寄。结合注释②中函:信件,可知数函是几封信件的意思。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某地:某个地方。一犬:一条狗。所:要。之:的。故翻译为: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可知,文中的小狗去寄信却叼着其中一封信回来,是因为那封信没有贴邮票。【点睛】参考译文: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有一天,主人又给这条狗几封信件送去邮寄,但是狗却叼着其中一封信回来了。主人拿起信件看,原来是这封信没有贴邮票。阅读文言小故事,回答问题。湖州颜氏,夫妇出佣,留五岁女守家。溺门前池内。家有畜犬,入水负至岸,复狂奔至佣主家,作呼导状。颜惊骇归家,见女伏地,奄奄气息,急救乃苏。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入水负至岸

负:复狂奔至佣主家

复:2.“溺门前池内”这句话的意思是(

)A.颜氏在门前池内溺水了。B.家犬在门前池内溺水了。C.五岁小女在门前池内溺水了。3.这则文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A.颜氏出佣。 B.幼女溺水。 C.家犬救女。【答案】1.背。又。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入水负至岸”的意思跳入水中,背负着她上了岸边。“负”是背、驮的意思。“复狂奔至佣主家”意思是:接下来,(狗)又狂奔向它主人的雇主家里。复:是又、再的意思。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溺门前池内”省略主语“五岁女”和介词“于”,“于”解释为在。重点词有溺:掉进,溺水;句子意思是:五岁小女在门前池内溺水了。故选C。3.本题考查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抓主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理解句子“家有畜犬,入水负至岸,复狂奔至佣主家,作呼导状”,句子意思是家犬发现小女孩溺水后,渡河去狂奔至佣主家,并呼叫,才引起颜氏注意,最终救了小女孩。所以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家犬救女。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湖洲有一户姓颜的人家,夫妇俩都出去做佣工,留下五岁的女儿守家,结果掉进门前的池塘里。家里养着一条狗,跳入水中,背负着她上了岸,又狂奔到佣主家,大声吠叫,作出让他们走的样子。颜氏夫妇吃了一惊,赶紧跑回家,见女儿伏在地上,已经奄奄一息,急忙抢救,这才醒了过来。课外阅读。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到……去。③御者:驾车的仆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我欲之楚。②吾马良。③吾用多。④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