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6心脾两虚證的个体化诊疗第一部分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领 2第二部分气血亏虚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6第三部分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8第四部分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10第五部分肝脾不调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13第六部分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15第七部分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18第八部分心脾两虚证合并其他证型的个体化诊疗 21
第一部分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领关键词关键要点心脾两虚证的证候表现
1.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言语低微。
2.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神疲乏力,易怒失眠。
3.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薄。
心脾两虚证的病机
1.气血不足,心脾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2.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3.肝郁气滞,气血瘀阻,心气不足,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1.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言语低微。
2.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神疲乏力,易怒失眠。
3.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薄。
心脾两虚证的治法
1.益气健脾,养心安神: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
2.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当归、川芎、丹参、郁金、柴胡。
3.补气血,培元固本:阿胶、鹿茸、人参、黄芪、枸杞。
心脾两虚证的用药原则
1.宜补不宜泻,补气健脾为主。
2.补气养血,益气活血。
3.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领
辨证要点
1.心脾气虚
*气短乏力,动则气促
*自汗,神疲懒言
*面色萎黄,少华
*舌淡苔薄
*脉虚弱
2.心脾血虚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无华
*唇甲色淡
*舌质淡红,脉细弱
3.气血两虚
*兼具气虚和血虚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舌淡苔薄,脉虚细
4.阴阳两虚
*气血两虚兼有阳虚症状
*形体消瘦,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细
5.肝郁脾虚
*心脾气虚兼有肝郁症状
*胸胁胀闷,纳呆厌食
*情志抑郁,脉弦细
6.脾肾两虚
*心脾气虚兼有肾虚症状
*腰膝酸软,畏寒怕冷
*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型
1.气虚型
*主要为气虚症状,血虚症状较轻
*面色萎黄,少华
*舌淡苔薄
*脉虚弱
2.血虚型
*主要为血虚症状,气虚症状较轻
*面色苍白无华
*唇甲色淡
*舌质淡红,脉细弱
3.气血两虚型
*兼具气虚和血虚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舌淡苔薄,脉虚细
4.阴阳两虚型
*气血两虚兼有阳虚症状
*形体消瘦,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细
5.肝郁脾虚型
*心脾气虚兼有肝郁症状
*胸胁胀闷,纳呆厌食
*情志抑郁,脉弦细
6.脾肾两虚型
*心脾气虚兼有肾虚症状
*腰膝酸软,畏寒怕冷
*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总结
*心脾气虚: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虚弱
*心脾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脉细弱
*气血两虚:兼具气虚和血虚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虚细
*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兼有阳虚症状,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郁脾虚:心脾气虚兼有肝郁症状,胸胁胀闷,纳呆厌食,情志抑郁,脉弦细
*脾肾两虚:心脾气虚兼有肾虚症状,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第二部分气血亏虚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气血亏虚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一、辨证要点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肢体困倦、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心脾失养。
二、证候分型及个体化诊疗
1.心气血亏虚型
病机: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导致心神失养,心悸、气短、乏力明显。
诊疗要点:
*方药:补气养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常用方剂:归脾汤加减。
*穴位:心俞、脾俞、三阴交。
*其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脾血气亏虚型
病机:脾胃气血不足,导致运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便溏、肢体困倦明显。
诊疗要点:
*方药:益气养血为主,佐以健脾消食。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穴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其他:饮食清淡,避免生冷。
3.心脾气血两虚型
病机:心脾皆虚,气血两亏,导致心悸、气短、乏力、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同时明显。
诊疗要点:
*方药:补益心脾为主,佐以益气健脾。常用方剂:四君子汤加减。
*穴位:心俞、脾俞、足三里。
*其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三、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28岁
主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肢体困倦、食欲不振、便溏
既往史:无特殊既往史
体格检查:面色萎黄,唇舌淡红,脉细弱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辨证:气血亏虚型心脾两虚证
证候分型:心脾气血两虚型
个体化诊疗: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黄芪10g,当归10g,川芎10g,炙甘草6g。
*穴位:心俞、脾俞、足三里。
*其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疗效:服药2周后,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便溏缓解。继续服药1月后,诸症基本消失。
四、讨论
气血亏虚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通过辨证明确气血亏虚的类型,针对性地选择方药和穴位,辅以适当的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指导,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一、概述
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证为心脾两虚证中较为复杂的一种类型,以心脾两虚为基础,兼有心肾不交的病机,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无华,心烦失眠,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等。
二、病机分析
心脾两虚证常因心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肾阳,肾阳不足,不能涵养心阴,导致心肾失交,水火失济。
三、辨证要点
(一)心脾两虚证基本辨证要点:
1.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无华
2.心烦失眠
3.食少纳呆,便溏
4.舌质淡白,脉细弱
(二)心肾不交型辨证要点:
1.腰膝酸软
2.小便频数清长
3.夜尿多
4.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5.脉沉细或沉滑
四、个体化诊疗
(一)辨证分型
1.心阳虚,肾阳亦虚型:心悸明显,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淡白,脉沉细。
2.心阴虚,肾阴亦虚型:心烦失眠明显,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3.心火旺,肾水不足型:心烦失眠明显,面色潮红,口干咽燥,小便频数,舌质红绛,苔黄腻,脉细数。
4.心火亢盛,肾水亏虚型:心悸明显,烦躁不安,手足心热,腰膝酸痛,小便频数,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二)治疗原则
以益气健脾、滋养心肾为主,兼顾调和心肾。
(三)方药举例
1.心阳虚,肾阳亦虚型:炙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桂枝、炙附子。
2.心阴虚,肾阴亦虚型:生地黄、麦冬、五味子、百合、玉竹、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3.心火旺,肾水不足型:黄连、黄柏、栀子、生地黄、泽泻、丹皮、郁金、牛膝。
4.心火亢盛,肾水亏虚型:朱砂、黄连、黄柏、栀子、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
(四)注意事项
1.久病体虚者,宜逐渐加量,避免猛攻。
2.心肾不交型者,宜先调和心肾,后补益心脾。
3.心阳虚明显者,忌用寒凉滋补药。
4.心阴虚明显者,忌用温燥耗阴药。
五、疗效评估
一般经1-2周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气短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六、预防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
5.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第四部分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主题名称: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脾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2.辨证分型: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常表现为脾胃虚弱的症状更为突出,如纳呆、便溏、腹胀等。
3.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宁心安神。
主题名称:方药选择
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一、概述
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是指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不足、脾虚生化无源,从而出现心脾两虚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白等。
二、病机特点
脾胃虚弱是本证的根本病机,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不足、脾虚生化无源,从而出现心脾两虚的证候。
三、辨证要点
1.心血不足: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
2.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四、个体化诊疗原则
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辨清虚弱为主还是心血不足为主。
2.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补益心脾,健脾益气,益气养血。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五、常用方药
1.补益心脾: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参苓白术散等。
2.健脾益气:四君子汤、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3.益气养血: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八珍汤等。
六、其他治疗方法
1.针灸:取穴脾俞、胃俞、心俞、三阴交、关元等,以温补气血为主。
2.推拿:以补脾胃、益气血的穴位为主,如足三里、中脘、脾俞等。
3.饮食调养: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补益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等。
七、疗效评价
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疗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改善:心悸、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2.体征变化:面色、唇舌颜色是否改善,脉象是否趋于平和。
3.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改善。
八、注意事项
1.辨证准确:应仔细辨别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的区别。
2.用药恰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药,避免盲目用药。
3.注意饮食:患者应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
4.坚持治疗:脾胃虚弱型心脾两虚证需要长期调理,不可急于求成。
5.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五部分肝脾不调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肝脾不调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辨证要点】:
-证候表现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怔忡、腹胀便溏等
-脏腑失衡,肝脾不调,木不疏土,气滞血瘀
1.肝气郁滞,疏泄失职:
-木不疏土,肝气郁结于脾,阻滞脾运化功能
-气滞血瘀,可见面色晦黄、胸胁胀痛、苔薄黄腻
2.脾虚气弱,运化不畅:
-脾虚气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能运化
-气血亏虚,可见心悸怔忡、少气懒言、倦怠无力
3.治疗原则:疏肝健脾,调和脏腑:
-疏肝理气,宣畅气机:柴胡、枳壳、香附等
-健脾益气,扶助运化:党参、白术、茯苓等
【气血虚弱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辨证要点】:
-证候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自汗盗汗等
-气血亏虚,心脾失养,气血虚弱,不能濡养心脾
肝脾气虚型心脾气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一、证候特点
肝脾气虚型心脾气虚证,以肝脾气虚为基本证候,兼见心脾气虚证。
1.肝脾气虚证
*面色苍白或淡黄
*少气懒言,乏力易疲
*头昏目花,多梦善惊
*舌淡,脉细无力
2.心脾气虚证
*心慌气短,自汗
*脉虚弱,少力或结代
二、病机分析
本证以肝脾气虚为主,肝主疏达,疏达气血;脾气虚,健运无力,气血运行失畅,心主血脉,血脉运行不畅,故出现心慌气短,自汗等心脾气虚证。
三、个体化诊疗
1.辨证论治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淡黄,少气懒言,心慌气短,脉细无力。
*阴血不足:面色苍白或淡黄,多梦易惊,舌淡,脉细无力。
*气郁血虚:面色苍白或淡黄,头昏目花,心慌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
*阳虚夹虚:面色淡黄,寒怕肢冷,心慌气短,脉虚弱或结代。
2.治法原则
*益气健脾气
*养心安神
*调肝理气
*补血养阴
3.方药举例
*气血两虚:归牌补血汤加减:归尾、党参、白术、黄连、丹参、柴胡、麦冬、五味子
*阴血不足:四物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白术、川弓、麦冬、五味子
*气郁血虚: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术、川弓、郁金、丹皮、麦冬、五味子
*阳虚夹虚:金桂附子汤加减:制附子、肉桂、桂枝、党参、白术、黄连、丹参、麦冬、五味子
四、辨证要点
*本证主要辨证在肝脾气虚
*心脾气虚证多为兼证
*辨证时应以肝脾气虚为重点
*治疗时兼顾心脾气虚证
五、注意事项
*本证属虚证,宜用补益法
*用药宜缓和,不可攻伐
*用药量宜从小到大,逐渐加量
*治疗时间不宜过短
*注意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第六部分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关键词关键要点【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1.辨证要点:气短、心悸、乏力、少寐多梦、面色黯黄、唇舌紫暗、舌质黯红、脉细涩。
2.病机分析: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心脾气血不足。瘀血阻滞心脉,使心气不足,导致心悸、气短;瘀血阻碍血行,使气血不足上荣于头,引起少寐多梦;瘀血阻碍脾胃运化,使脾胃气血不足,导致乏力、面色黯黄。
3.治法:活血化瘀,补益心脾。
【脏腑辨证】
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概述
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是心脾两虚证的常见类型,其临床特点为心脾两虚的基础上兼有瘀血阻络的病理因素,表现为面色晦暗、唇舌紫暗、心悸气短、胸闷不舒、纳呆腹胀、便溏泄泻等。
病机
本证病机主要为气血瘀滞,阻碍心脾运化。心主血脉,脾主运化,气血瘀滞可扰乱心脾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营养输布受阻,从而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不舒、纳呆腹胀、便溏泄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唇舌紫暗:瘀血阻络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气血不足,出现面色晦暗;舌质淡紫或紫暗,舌苔薄白或淡黄。
*心悸气短:瘀血阻滞心脉,影响心血运行,导致心悸、气短。
*胸闷不舒:瘀血阻滞心肺气机,胸中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胸闷、不舒。
*纳呆腹胀:瘀血阻滞脾胃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纳呆、腹胀。
*便溏泄泻:瘀血阻滞肠胃气机,影响肠胃蠕动,导致便溏、泄泻。
辨证要点
*既有心脾两虚证的基本表现,如面色苍白、唇舌淡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呆腹胀等;
*兼有瘀血阻络的表现,如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舌质紫暗、脉络紫滞等。
个体化诊疗
辨病论治
本证辨病论治的重点在于化瘀活血,调理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选择
*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桂枝、芍药、甘草。此方具有养血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心脾两虚证患者。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此方具有活血化瘀、调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的患者。
*四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黄芪、龙眼肉。此方具有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的心脾两虚证患者。
穴位选择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内上方,股骨内侧髁上8寸。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具有调补脾肾、疏通经络的作用。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具有健脾益气、调理气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
*瘀血阻络型心脾两虚证患者常伴有气血亏虚,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意调补气血。
*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盲目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免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第七部分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关键词关键要点【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1.气色晦暗、倦怠乏力、纳呆腹胀、便溏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2.辨证时应注意与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证的鉴别,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兼见气虚和血瘀证候,应注重其痰湿基础。
3.常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等。
【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病机分析】
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
临床表现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
*脾虚证:脘腹胀满、纳呆、便溏或泄泻、舌苔白腻
*痰湿内阻:胸闷、痰多清稀、肢体困重、舌质淡胖
辨证要点
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兼具心气虚、脾虚、痰湿内阻等病机,其中痰湿内阻为主要病机。
病机分析
*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
*心气虚弱,推动无力,痰湿不能运化。
*痰湿阻滞心脾气机,影响心脾功能,加重心气虚和脾虚的症状。
个体化诊疗原则
*扶正祛邪并重:既要补益心脾气血,又要祛除痰湿邪气。
*辨别痰湿性质:痰湿兼热或寒,影响治疗用药。
*兼顾脏腑:既要调理心脾,又要兼顾其他脏腑的虚实状态。
治疗方法
1.扶正祛邪方剂
*健脾益气化痰:四君子汤加减
*益气补血化痰:归脾汤加减
*温补脾肾化痰:附子理中汤加减
2.分清寒热
*痰湿兼热:清热化痰方剂,如清燥救肺汤加减
*痰湿兼寒:温化痰湿方剂,如小青龙汤加减
3.兼顾脏腑
*心肾不交:益气养阴汤剂,如天王补心丹加减
*肝脾不调:疏肝健脾汤剂,如逍遥散加减
*肺脾两虚:益气健脾化痰汤剂,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4.其他辅助治疗
*针灸:补益心脾,化痰利湿,如脾俞、胃俞、三阴交
*推拿:疏通经络,化痰逐湿,如摩腹、推脾经
*情志调理:心脾两虚证患者常伴有情绪不佳,调畅情志有助于病情恢复。
个案举例
症状:一名45岁男性,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纳呆腹胀、便溏,痰多清稀,肢体困重。
诊断: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
治疗:
*方剂:归脾汤加减,配伍太子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针灸:脾俞、胃俞、三阴交。
*推拿:摩腹、推脾经。
疗效:经1个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悸气短、腹胀便溏等症状消失,痰量减少,肢体困重感减轻。
注意事项
痰湿内阻型心脾两虚证的个体化诊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治疗原则和方法。以下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辨证准确,不可误诊误治。
*用药配伍精准,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需坚持治疗,不可随意停药。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品。第八部分心脾两虚证合并其他证型的个体化诊疗关键词关键要点心脾两虚证合并气血两虚证
1.气血两虚证常合并心脾两虚证,可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肢体酸楚、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2.治疗以益气健脾、养血为主,方药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等。
3.需注意补益气血宜缓和,避免峻补伤阳耗液。
心脾两虚证合并气阴两虚证
1.气阴两虚证常合并心脾两虚证,可见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心悸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
2.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方药可包括生脉散、归脾汤、沙参麦冬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百合等。
3.宜选用滋阴润肺之品,避免使用温燥之剂。心脾两虚证合并其他证型的个体化诊疗
心脾两虚证合并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脉细弱。
诊疗要点:
*辨证:注重辨别心脾两虚证与气血两虚证的异同。心脾两虚证以心脾气血不足为主,而气血两虚证则以气血双亏为特点。
*治则:补气养血,健脾益心。
*方药: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主,加入补血养血的当归、川芎等。
*用量: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剂量,一般补气药用量较大,补血药用量相对较小。
心脾两虚证合并阴虚火旺证
阴虚火旺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诊疗要点:
*辨证:注重辨别心脾两虚证与阴虚火旺证的异同。心脾两虚证以心脾气血不足为主,兼有阴虚症状;而阴虚火旺证则以阴虚火旺为主,兼有心脾两虚症状。
*治则:滋阴降火,健脾益心。
*方药:以六味地黄丸合归脾汤加减为主,加入滋阴清热的黄芩、栀子等。
*用量: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剂量,一般滋阴降火药用量较大,健脾益心药用量相对较小。
心脾两虚证合并湿热内蕴证
湿热内蕴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滑。
诊疗要点:
*辨证:注重辨别心脾两虚证与湿热内蕴证的异同。心脾两虚证以心脾气血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症状;而湿热内蕴证则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有心脾两虚症状。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益心。
*方药:以四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加入清热利湿的黄芩、泽泻等。
*用量: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剂量,一般清热利湿药用量较大,健脾益心药用量相对较小。
心脾两虚证合并肾气不足证
肾气不足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疗要点:
*辨证:注重辨别心脾两虚证与肾气不足证的异同。心脾两虚证以心脾气血不足为主,兼有肾气不足症状;而肾气不足证则以肾气不足为主,兼有心脾两虚症状。
*治则:温补肾气,健脾益心。
*方药:以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为主,加入温补肾气的附子、肉桂等。
*用量: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剂量,一般温补肾气药用量较大,健脾益心药用量相对较小。
心脾两虚证合并血瘀证
血瘀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涩。
诊疗要点:
*辨证:注重辨别心脾两虚证与血瘀证的异同。心脾两虚证以心脾气血不足为主,兼有血瘀症状;而血瘀证则以血瘀为主,兼有心脾两虚症状。
*治则:活血化瘀,健脾益心。
*方药:以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主,加入活血化瘀的当归、川芎等。
*用量: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剂量,一般活血化瘀药用量较大,健脾益心药用量相对较小。
心脾两虚证合并痰湿证
痰湿证常与心脾两虚证并存,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咳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租赁住宅合同
- 2024年陇南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3|北师大版
- 2024年合肥长丰县水湖镇招聘城市管理执法辅助人员真题
- 2024年甘肃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农村建房安装合同范本
- 废除的设计合同范本
- 地理西亚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
- 修理电机劳务合同范本
- 艺术班转让合同范本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个人)
- 爱情片《百万英镑》台词-中英文对照
- 迷你中长导管-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件
- 工作描述及工作负荷分析表
- 中国银行贷款合同中国银行贷款合同
- 陕09J02 屋面标准图集
- 例谈非遗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思考 论文
- 消化道大出血
- 挂职锻炼第一季度工作小结范文
- 博物馆展示设计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