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4·江门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和上海创办强学会,朝廷大臣孙家鼐、翁同龢、张之洞等人也参与其中。强学会举办演讲,翻译西方书籍,发行《强学报》,设立图书馆、政治学会等。这折射出,19世纪末的中国()A.民族危机意识增加B.君主立宪观念深化人心C.新旧势力日趋合流D.封建顽固势力加快瓦解解析:选A。甲午斗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异样严峻,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创办强学会,部分朝廷大臣也试图利用维新变法来维护清朝统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意识的增加,A项正确。2.(2024·肇庆高三统考开学考)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像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A.梁启超为变法找寻历史依据B.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供应基础解析:选A。据材料“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像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为变法找寻历史依据,这有利于为变法削减阻力,A项正确。汉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谏大夫、博士等职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体现民主遗风,解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汉制体现专制,无法为议会的实施供应基础,解除D项。3.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行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方法识的觉醒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解析:选C。从题干现象及甲午中日斗争影响可知,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民方法识慢慢觉醒,故选C项。1895—1898年间中体西用思想照旧影响很大,解除A项;“中体西用”实践破产的标记是甲午斗争中国惨败,解除B项;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以后,解除D项。4.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箴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见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谕,认为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剀切周详,颇中肯綮”,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A.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B.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C.有助于削减变法的阻力D.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正是由于该方案规划周详,是一种渐进式的变革,在改革中被光绪帝接受,体现了该方案实行了灵敏的方式削减了改革的阻力,故选C项。张之洞和陈宝箴上书主见不符合旧式学问分子的利益,必定会导致旧式学问分子的反对,解除A项;张之洞和陈宝箴的主见中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变更中国的伦理纲常,解除B项;张之洞和陈宝箴并未对康梁的变法思想进行否定,解除D项。5.(2024·东莞高三月考)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究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究()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解析:选B。中国近代前期,从林则徐“师敌长技以制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郑观应“振工商”和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反映出救国探究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B项正确。6.学者王先明指出,百日维新时期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看法,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实行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旨在说明百日维新时期()A.官僚集团思想较僵化B.改革内容背离了国情且无实效C.改革的举措急躁冒进D.政治变革缺乏深化开展的条件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新政相关内容缺乏实践性,地方督抚也大多迟疑观望,这说明当时政治变革缺乏深化开展的条件,故选D项。7.(2024·湛江模拟)1898年,清朝官员上奏,“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全部。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微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防卫无术,往往入拳会以求疼惜”。该官员意在()A.说明中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B.支持清廷招抚义和团的政策C.剖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D.强调清朝统治危机的严峻性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官员的奏疏中提及德国强租胶州湾和图谋山东、地方官庇教抑民、民众入拳会自保等,这些状况均对清王朝统治构成严峻威逼,D项正确。8.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激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学问群体、传统绅士等学问精英,常常干脆诉诸群众力气的看法,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强壮。材料旨在说明()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解析:选A。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学问群体、传统绅士等学问精英,常常干脆诉诸群众力气的看法”可知,义和团运动促进了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9.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务“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复原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动身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这一历史事务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民族正义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复原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希望回到中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是由反洋教斗争快速发展汇合而成的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斗争,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体现了爱国性与落后性的特点,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目标是清政府,并不能体现“民族正义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解除A项;洋务运动并没有主见“复原自然经济”“希望回到中世纪”,解除B项;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主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解除D项。10.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更的主要背景是()时间书目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总数占比总数占比1896年《西学书目表》259种73.6%93种26.4%1900—1904年《译书经眼录》164种33.4%327种66.6%A.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维新变法思潮慢慢兴起D.救亡图存探究的深化解析:选D。据题表信息可知,20世纪初较19世纪末,翻译西方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比例和数量上升,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比例和数量下降,反映出此时不再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主,而是转向制度学习方面,体现出救亡图存探究的深化,故选D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解除A项;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通过发展壮大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实质还是侧重技术层面,这与20世纪初翻译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不符,解除B项;维新变法已于1898年失败,解除C项。11.(2024·广东模拟预料)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统治者力图通过立宪强化国族认同,如司法制度不仅废除了旗民分治(指旗人不入民籍,不受州县管理)的律令,还允许满汉通婚,地方官员不再区分满汉。这说明,清末立宪改革()A.旨在缓和国内民族冲突B.强化了中心集权体制C.照搬了西方近代宪政模式D.利于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解析:选D。材料“废除了旗民分治的律令”“允许满汉通婚”等说明立宪活动有利于民族同等和团结,“强化国族认同”符合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须要,这说明清末立宪改革有利于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D项正确。12.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有改绘)。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治”“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A.宪政改革充溢曲折B.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C.宪政改革兼容并蓄D.预备立宪具有欺瞒性解析:选D。据材料“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治’‘立宪’……口呼‘立宪’,胸藏‘专制’”可知,晚清预备立宪名为立宪实为专制,体现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漫画是揭示预备立宪的实质,不能体现宪政改革的曲折,解除A项;预备立宪使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属于实行预备立宪的影响,非漫画的主题,解除B项;宪政改革是实现民主政治,宪政和专制是两种对立的政体,解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头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溢爱好的小型学问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学问变迁的一个缩影。——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材料二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浩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更的缘由并予以评价。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阅读主体、内容、背景及影响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变更缘由,据材料二信息并迁移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等学问分析;其次小问评价,据材料二信息及所学学问,可以从主动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阅读内容: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须要;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更和都市学问的变迁。(2)变更缘由: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有所壮大;西学东慢慢渐深化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性作用。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供应力气;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确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14.(2024·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见下图。《梁启超全集》1~17卷目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其次卷瓜分危言(1899—1901)第三卷新民说(1902)第四卷新大陆游记(1902—1903)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第七卷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第九卷难受之言(1912—1915)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第十一卷墨子学案(1920—1921)第十二卷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第十三卷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第十四卷中国历史探讨法(1922—1925)第十五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第十六卷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第十七卷古书真伪及其年头(1926—1928)——据《梁启超全集》(注:“王荆公”即王安石)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解析:据表格内容反映的梁启超的活动历程,提炼论题,分条解读,得出梁启超的思想变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梁启超的思想始终围绕救亡图存所绽开;梁启超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梁启超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答案:示例一论题: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议》《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扬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难受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此时,梁启超思想的变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