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长江流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积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分为籼稻和粳稻)。由此推断,当时余姚河姆渡 (C)A.农业的生产水平较高B.已完成社会大分工C.有较固定的居住区域D.粮食的种类比较多解析据材料“积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可知,当时河姆渡地区已经存在比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客观上须要较为固定的定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满意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须要,故选C项。2.[2024辽宁鞍山联考]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对探讨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重高校术价值。下列关于牛河梁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C)①已经产生了私有制②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③出土了精致的玉器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产生,在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精致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而不是已经进入阶级社会,②错误,解除A、B、D三项。3.[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据称,禹会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B)A.夏朝的真实存在B.早期国家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确立D.君主专制的完善解析材料呈现的是文献中对夏朝的法律、政治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早期国家夏朝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后世文献的记载,缺乏夏朝当时的实物等史料,无法证明夏朝真实存在,解除A项;分封制度建立于西周,解除C项;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解除D项。4.[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1954年发觉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的政治版图已到达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这说明(C)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点B.商朝实现对地方干脆管理C.南北方文化存在着沟通与融合D.商朝的国家机构臻于完善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商王朝起源于北方,但其“政治版图已到达长江流域”,这有利于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进而推动商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朝时期的南北文化沟通,没有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解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解除B项;商朝的国家机构并不完善,解除D项。5.[2024湖北测试]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折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斗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须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C)A.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适应了当时政治须要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殷商内外服制度是为了满意斗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须要而创建的,说明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须要,C项正确。6.[2024河南调研]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C)A.开创了中心集权的新模式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限制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解析依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限制,C项正确;西周时期,分封制并未使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更,解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确定,解除D项。7.[情境创新/2024湖南郴州一模]经考古发掘,殷墟遗址发觉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遗址。从殷墟西区墓葬统计状况看,很多墓主子随葬有铜刀、铜锥、石钻扶手、石锥等工具,如西区墓葬M271、M283都随葬有铜刀、铜锥,M1148随葬有铜锥,M532随葬有石钻扶手,同时这些墓主都随葬有陶瓤、爵。由此可推断(A)A.商代手工业门类较多B.当时手工业者身份是自由民C.墓主的技术特别精湛D.铜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解析在殷墟遗址中发觉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遗址,说明商代手工业门类较多,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知手工业者的身份,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墓主的信息,解除C项;商代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运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铜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并不广泛,解除D项。8.[2024山西联考]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了格伯以四匹良马换取倗生三十田,双方剖券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该铭文反映出西周(C)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其是土地国有制,在该制度下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西周中期的格伯簋记述了格伯用马匹换取倗生土地的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井田制度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变更,而不是分封制,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铸造水平和文字的发展状况,解除B、D两项。9.[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致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实力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沟通较频繁D.早期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解析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都存在规模较大的建筑,说明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石器时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实力,故选A项;材料仅述及陶寺古城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的诸多文化遗存,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统一性”的结论,解除B项;陶寺古城与陕北神木石峁石城的文化遗存并不愿定具有相像性,区域经济文化沟通较频繁无从得出,解除C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解除D项。10.[角度创新/2024辽宁三模]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本应践行周礼的鲁国却反复出现了兄终弟及的状况,这说明鲁国并未完全依据周礼管理封国的内部事务。另外,以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亦存在此类现象。这从侧面说明(C)A.鲁宋等国重视传统的礼俗B.选贤任能得到诸侯国践行C.周王朝敬重封国的自主权D.旧制存在影响周天子权威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鲁国和宋国照旧存在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对此周王朝也实行了默认的看法,这从侧面说明周王朝敬重诸侯国的自主权,C项正确。依据“鲁国并未完全依据周礼管理封国的内部事务”可知,鲁、宋等国并不重视传统的礼俗,解除A项;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之下诸侯的自主权得到敬重,而不能体现旧制度对周代的消极影响,解除D项。11.[2024广东六校联考]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B)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解析依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可知,西周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强调遵守天道礼法,教化百姓,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神权政治,解除A项;西周封建依靠宗法分封制而建立,并不是源于自然风土民情,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而不是宗法制度的重要性,解除D项。12.[2024山东临沂模拟,14分]2024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依据遗迹功能和类型,或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其次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距今5300年前后,驾驭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起先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别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运用。在祭坛上一共发觉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困难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浩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觉了大量炭化稻米。——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24年7月7日材料二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与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接着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其次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很多患难困苦的历程,最终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端!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的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确定不是其他民族可以折服了的。历史明明告知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毅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难宏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决不拔的信念!”——摘编自施昕更《良渚——杭县其次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良渚遗址所出现的时间“距今5300年前后”可知,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据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依据遗迹功能和类型,或许分为三类……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等可知,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据材料一“其次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在浩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觉了大量炭化稻米”可知,遗址有浩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对施昕更的考古贡献和爱国精神作简要叙述。据材料二“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与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接着考古整理工作……《良渚——杭县其次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正式出版”可知,施昕更三次主持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一边主动参与抗日斗争,一边进行考古资料整理工作;据材料二“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毅的文化……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决不拔的信念”可知,他克服困难写成《良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他的探讨成果倾注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中华文明的酷爱,体现了猛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猛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的行为谱写了一首文化救国、文化兴国的赞歌。然后结合对施昕更的评价谈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即可。答案(1)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