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解读

一、链接课标

1.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

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

多学生在生活中己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

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

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

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

究性活动,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例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

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教学千米、吨的认识也是如

此。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引发

学生的讨论。此外,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

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例如,在认识千米后,第30页第14题利用学生熟悉

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

际长度。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这

一问题,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熟悉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其次,千米和吨都是比较大的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

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认识千米和吨。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来

介绍1千米有多长;安排实际走100米,推测1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

千米的实际度。在认识吨时,通过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介绍生活中“吨”

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

多重。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经常需要通过估计量的大小做出合理的判断。即使在精确测量之前,也需要通过

估计确定测量的单位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

专门安排了第27页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

经验,掌握估计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

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

多种形式

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

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

情境,为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

法创搜估计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估

计教的长和宽、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

形式练习、让学生会试进行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

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绍解问题法策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

为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创丰

富的机会。在确保拿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材加大了练习的思维含量,安排了大量

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在练习六中,设计了“描出最近路线”

的实际问题(第10题);练习七中安排了“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的实际问题(第4题)。教柯专

门安排了例9及相应的练习,通过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

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在“做一做”和练

习中安排相应的题目,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用此策略的体验,体会数学的思考方法。掌握多种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的思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单元目标

1.教学目标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

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

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障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

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还可

以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

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

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

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

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

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

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

长度观念的理解。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

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

适当的评价。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

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

的估测活动。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培

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

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

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

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

情境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

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

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

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

手段和方法。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测

量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

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学期和第二

学段,学生还要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这是学习测量的第三、第四阶

段……本单元的教学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

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

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具体

知识结构如下。

厂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例1

一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例7

一h屯米的、认分识米I--认--此--~-卜-1L-吨■和认估千识计克分长的米度单,位培分换养米算长与度米例观和8念厘米例的6关系例2

J列表法解决问题例9

一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例3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米的认识|一一认•千识米千与米米,的千单米位和换米算的例关5系例4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

作交流解I决问题的过程。

3.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是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运用。

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长度单位可以看得见、比划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

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专门安排一节室外课,先组织学生量

一量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象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再以小

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并强调要用自己平时的步幅、速度走,并记录所用的

时间、步数,最后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推算出走1千米

所要用的时间和步数。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1千

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亲身感受1千米有多长,

并与自己估算的时间和步数进行比较,调整自己的估计策略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

第5课时:吨的认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目标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

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

学情分析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

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一枚5分硬币、直尺、米尺(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示: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2.预设:(米、厘米)

3提示: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4.预设1:教室的门、大树、楼房等都是用米做单位。

5.预设2:粉笔、铅笔、直尺等都是用米做单位。

6.总结:较长或较高的物体用“米”做单位;稍微小一些或短一些的物体用“厘米”做

单位。

7.师:出示5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

8.预设:圆形

9.提示: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

10.预设:2厘米

11.提示: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12.预设:不足1厘米

1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

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以提问式进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性,关注教学要点,达到儿个目的即目的1是为了提

示学生本节课学习与测量以及认识测量单位有关联的知识,目的2是为做好知识的衔接与

迁移做好铺垫。目的3考察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便于展开教学。

探求新知

学习任务一: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设计意图:】

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不到1厘米或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十,用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体会

毫米产生的意义。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认真观察课件中情境图例1,并提出要求。

1)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

“估计”一栏中。

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提示: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表示测量的结果。

3.提示:交流测量的结果。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1: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26厘米。

2.预设2: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是18厘米多一些。

3.预设3: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是不足1厘米。

4.提示:不足1厘米的该用什么单位?引出毫米

5.总结:当“厘米”满足不了实际测量的需要时,就产生了更小的单位“毫米”(mm)。

6.提示:这会说说你测量的结果。

7.预设1: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26厘米。

8.预设2: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是18厘米4毫米。

9.预设3: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是6毫米。

10.总结: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学习任务二:探究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从直尺上找,让学生感受1毫米间的距离非常小。不便于用手比试。再让学生数

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便于学生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

关系和进率。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

位大?

2.预设:厘米长度单位大,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小。

3.提示:小组间先观察并说一说。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1毫米间的距离太短,无法用手指比划。

3.提示:用笔尖指一指,并数一数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几个1毫米?

4.预设:10个1毫米。

5.提示:在刻度尺上每1小格就是多少毫米?

6.提示:那2毫米是多少米是多少格?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

指。

7.预设:2毫米是2个格;3毫米是3个格;5毫米是5个格;13毫米是13个格。

8.小结:刻度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9.提示: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10.预设:发现每10毫米就是1厘米。

11.小结:1厘米=10毫米。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1-4题都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

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第5题是实践操作量一量,考察学生数学思维灵活度以及解决问题

时、运用的数学思维逻辑性。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3题。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第三单元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K,初步建立

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学习目标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

学情分析

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直尺、米尺、木条。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你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一共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请同学

们用语言描述或手势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

一只长颈鹿高约2()

一只小花猫高约40()

一头大灰狼长约8()

3.预设: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

短了。

4.提示: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

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

用一个物体来引出生活中会遇到比米小,而又比厘米大得多物品,引出了长度单位“分米”,

主要培养学生的知道分米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分米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分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

直接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利用米尺直观

量一量,数一数,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找出身边的1分米左右的物体,主要是考察学

生对1分米得的认识,以及今后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

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

人一小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老师巡视学生在测量中存在哪些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提示: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2.预设:用直尺一尺一尺的量。

3.提示:量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

4.预设:一尺一尺的量,量的次数多,有时会出错。

5.预设: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

6.提示:谁有更好的方法,既省时,又准确的量出桌子的长度。

7.预设: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8.提示:这个办法好。你知道10厘米是多少分米吗?

9.预设:10厘米是1分米。

10.提示:用你们的手势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找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11.提示:请找一找你生活中长度为1分米左右的物体?

12.预设:手掌的宽度、电灯开关、空心手纸外径、粉笔盒、魔方等。

学习任务二:探究米、分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利用米尺直观让学生找出1分米的长度,并数一数1米里面含有几个1分米,从而得出

1米=10分米。

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再通过想1分米是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即1分米

=10厘米。引导学生去推理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即1米=100厘米,就是教给学生在进

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

2.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发现在操作中不规范加以指导。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

率。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经过测量并数了数,一米中有10个1分米,就是10分米。1米=10分米

3.提示:通过下图你还有什么发现?

4.预设:1分米里面含有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分米=10厘米

5.提示:那你知道1米有多少厘米吗?

6.预设:1米里面含有100个1厘米,就是100厘米。1米=100厘米。

7.提示:通过以上学习,谁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00

_______i

8.预设:来」%分拒向米皿隼米

Too

9.提示:通过今天所学,请想一想:3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10.预设:3厘米=(30)毫米,70厘米=(7)分米

11.总结: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乘进率漉里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高级单位、一-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12.提示:互相观察一下你的同学,你能从他的身上找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左

右的长度吗?

13.预设: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左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左右;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

是1厘米,指甲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左右。

学习任务三:达标训练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第1题呈现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图形,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旨在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和用

厘米、毫米作单位测量的水平。

第2、3是有关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旨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和理解。

第4、5是以生活中常用的见的实例来丰富学生对单位的感性认识,用以巩固已建立的长度

观念。

【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P24〜25,第4〜10题。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

第三单元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远。

学习目标2.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知道1千米=1000米。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自身的观察、想象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知识回顾

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知道1千米=1000米。

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单位长度可以看得见,比划得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

学情分析

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目的是让学生在估计、判断、验证的过程中,

不断调整认识,形成良好的长度观念。也同时也是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做铺垫。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

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北京到上海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

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

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一一千米。

学习任务一: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

直接介绍长度单位“千米”,并给出表示千米的符号“km”,让学生了解。同时,结合学生

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把比较生疏的

问题一拉拉近与学生生活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

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图: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预设1:图1.例:京九铁路干线全长大约1200千米,动车每小时行驶300公里,

几小时可以走完全程?

2.预设2: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3.预设3:图3.离丽江还有41千米、距关坡还有26千米,距丽都机场还有12千

米。

4.预设:图4.地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1千米。

5.提示: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1:我们上体育课时,跑1千米,

2.预设2:我做公交车来上学时,路牌表示上也有。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

可以用“km”表示。

4.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

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5.预设:10个。

6.提示: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10个100米是1000米,

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学习任务二:千米与米的换算

【设计意图:】

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实际距离的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并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通过对1千米的认识,想一想:2千米=()米

规范说法(例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提示: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1:公路边的里程碑

2.预设2:指路标志

3.预设3:限速标志

4.预设4:摩托车的速度表

5.提示: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能遇到“千米"那你知道千米与米的互换方法吗?

6.预设:我们学习米与分米时就掌握了互换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千米与米的互换。

7.师:你们真棒!会用迁移法,把雷同的知识点做迁移。

8.小结: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末尾加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末尾去

掉3个0。

学习任务三:练习达标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达标练习中的1、2、3题是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掌握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情

况。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检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时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第4、5题是再次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

关系,同时也检测了对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应用。

第6题旨在让学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练习六1〜5题。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1)

1千米=1000米

第三单元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能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学习目标2.理解“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能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难点理解“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

学情分析中充分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对

于大的长度单位,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讲故事。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兔子输给了乌龟,心里不服气,总是想跟乌龟再比一

次。一天,兔子在路上遇到了乌龟,就拉着乌龟要比赛,可乌龟说:“今天我有事要做,不

能和你比赛,要不我们比比今天谁走得远些吧。”兔子同意了。乌龟说:“我今天走了3000

米,你呢?”兔子说:“我走了5千米,我走的路程比你长,我赢了!”可乌龟听了,不服

气地说:“我走的路程是3000,而你才走了5,怎么会是你赢呢?”

2.提示:同学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

3.预设:他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4.提示:那么我们要怎么帮他们比较呢?

5.预设:把他们的单位统一起来.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估一估,

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探求新知:

学习任务一: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一)

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

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

通过“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

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几位同学分别运用什么方式去学校,并能估算出学校例他们家的距离?

2.分组先讨论,汇总后汇报.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1:小刚说: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用

的是数步估测.

2.预设2:小兰说: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车站间距离

为标准估测.

3.预设3:小丽说: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

500米。步行速度估测.

4.提示:他们的方法真多.你知道小军是怎样估计的?

5.预设:小军说:走200米大约是3分钟,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2分钟,约800米。步长为

标注估测.

6.总结:在估计有多远时,先估计出其中的一部分有多远,再看有多少个这样的一部分,最后

就能估出有多远

7.师:以上四位同学运用不同的方式,最后都能估算出学校与家的距离.它们真是太棒了!

8.那你能否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学习任务二: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二)

【设计意图:】

有关估测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估测能力。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估计出教室的长和宽?

大家思考一下.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2.预设1:用步测量.我迈一步是5分米,从前到后共走16步,长大约80分米左右,从左到右

共走11步,宽大约55分米左右.

3预设2:摆桌子1张桌子长8分米,教室里从前到后能摆10张桌子,长大约80分米左右.

从左到右能摆7张桌子,宽大约56分米左右.

4.预设3:摆椅子.1把椅子子长4分米,教室里从前到后能摆20张桌子,长大约80分米

左右.从左到右能摆14张桌子,宽大约56分米左右.

5.师: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

答。

6.预设:1圈是1个400米,5全就是5个400米,即400+400+400+400+400=2000(米)

7.预设2:求的是千米,还要进行单位换算即1千米=1000米,2000米就是2个1千米,2000米

=2千米

8.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

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第1题是通过三组情境,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出行路程,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出行方式并

判断出行时间。旨在巩固长度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3题都是长度单位的换算再进

行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旨在锻炼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6〜13题。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2)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第三单元第5课时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

学习目标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

学情分析

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一起做游戏,找些同学做相互抱一抱、背一背的游戏,猜猜对方有多重。比比谁猜得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每一个同龄人的体重25-30千克之间是能抱得动,或背的起的。同

时再感受多人的体重要比1人的体重的太多了,既背不动,也抱不动的,体验质量单位“吨”。

学习任务一:认识质量单位“吨”

1.提示:再我们身边熟悉的动物中你们认为谁的体重最大?

2.预设:大象、鲸、鲨鱼等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引入,使非常抽象的变得直观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

会1吨的含义。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提示:你知道它们有多重吗?大家讨论。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我们见到的大象大约有5吨左右。

2.预设:课文中介绍一头幼鲸的体重大约有6吨左右。

3.预设:一头成年鲨鱼体重大约20〜30吨左右。

4.提示:同学们知道的相关知识还很多,值得表扬!

5提示:你们说一说,以吨做单位这些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6.预设:体形比较庞大。

7.总结: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常见的有

汽车、火车的载质量、用水量等。

学习任务二:探究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

克”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吨”这个质量单位,并给出表示吨的符号“t”,让学生结

合大米的质量,说明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引出了1吨,以

及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让学生既直观,又直接的了解了千克与吨之间的

关系。为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做迁移。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教师出示课件:I袋大米100千克,10大米有多重呢?

2.分组讨论,小组汇报。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预设:用数学算理计算:10x100=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预设:1吨有1000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4.提示: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体验1吨有多重。

5.提示:1个人重25千克,4个这样的人重多少千克?

6.预设:25X4=100(千克)。

7.提示:想象一下,同时抱4个这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8.预设:太重了,抱不起来。

9提示: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10.提示:40个人呢?

H.预设:25X40=1000(千克)。

12.预设:这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13.总结:1吨=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14.提示:想一想,在填一填。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15.预设”1吨就是1000千克,4吨就是(4000)千克;

16.预设:1000千克=1吨,3000千克=(3)吨

17.总结: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1)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改写用千克作单位时,在吨数的末尾加上3个0;

(2)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吨作单位的数时,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第一题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为质量单位间的换算作

铺垫。

第2〜5题是质量单位顿河千克间的换算,根据读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

逻辑推理能力。

【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P32做一做1;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3题。

3.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方案)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列表格的方式,能够进行有序、合理的分配,以解决实际问题。

2.在对比观察中,能进行简单、有序的思考,体会有序才能不重不漏的特点。

重点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难点列表格时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有接触,但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

学情分析应指导学生有序思考,让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思考过程,体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列举过

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示:完成下列填空

2x()+3x()=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提示::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

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设计意图:】

用学生常见的数学思维模式带入本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今天所学内容

作迁移。

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用列表排序法解决问题

理解题意。

1提示: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把符合

要求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预设:(1)已知条件:红色卡车每次载煤6吨,蓝色卡车每次载煤8吨。

(2)所求问题“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2.提示:求怎样派车恰好把36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6吨的车、载质量8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

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36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x()+3x()=18表示。要求

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