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浙江省新阵地教化联盟2025届其次次联考语文试题卷考生留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3.答题时,请依据答题纸上“留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学问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原委是什么缘由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尽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气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确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劝服了很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驾驭,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选择,会变更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协作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状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气,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说明。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状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特别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确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气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气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协作的名词。假如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或许才能够理睬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赐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完全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很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奇异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行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见的例证,他诞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行能成功,却照旧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确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气。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气。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作。但是外部条件是否协作完全不是人力所能限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看法就是“知命”。依据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相识世界存在的必定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假如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假如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学问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选择变更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限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说明,激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定,也就是人们无法变更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样的。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相识的变更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4.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5.假如你中学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依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看法”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答案】1.C2.C3.D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见,与道德相关。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①主动进取,信任自己,变更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实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原委是什么缘由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尽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确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劝服了很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C.“完全一样”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变更,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嘱咐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探讨的是王权归属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实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全力以赴去践行使命。A.君子的使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实力。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见,与道德相关。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气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确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实力。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驾驭,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选择,会变更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主动进取,信任自己,变更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要点为“不计成败”,来自孔子对知命的理解)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很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奇异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亲人①(节选)王愿坚②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真来了!”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安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去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夫写的信。他怀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但是,当他接着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受,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明显,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依据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与红军的,据调查,的确在过草地时牺牲了。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静静地把这消息告知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兴奋奋兴地认了个老爷子!”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深思起来。或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将军眼前渐渐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舍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嘶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赶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气,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望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惊惶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觉,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当担负起另一项义务。“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劝慰,唯一的方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短暂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困难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劝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渐渐地,将军惊异地发觉,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每天靠近,这生疏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知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欢乐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欢乐。尽管这样,但将军却照旧暗暗担忧,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探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担忧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确定地告知“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终归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突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抖动着。“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烈而又多少有些惴惴担忧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注】①小说有删改,故事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斗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持续,小说在大团聚中结束。②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作品《党费》入选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给老人回信,从一起先的“写了扯,扯了写”到后来的“顺畅地表达出来”,反映了他的内心从迟疑不决变得坚决不移。B.将军在过大草地时被老人儿子曾令标舍命相救而始终心怀愧疚、感谢,所以不仅多干工作,还担当起冒充老人儿子回信的义务。C.小说叙写曾庆良、曾育才等人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事务,示意有千千万万个“父亲”为了革命的成功,痛失了“儿子”。D.无论是每月写信、寄钱,还是织毛衣、送毛袜,以及多次要求老人不要来,都表明白将军已经将老人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父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重情重义的将军形象,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知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真实历史的再现。D.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生疏人联系起来,用反语的手法歌颂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军民友爱真情。8.从素不相识,到情同父子,将军对待“父亲”的看法有一个变更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9.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请你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见的。【答案】6.B7.C8.①刚读来信时,哈哈大笑,不以为意。②了解状况后,谨慎对待,对于如何处理迟疑不决。③回忆革命后,坚决选择,下决心认下这个“父亲”,给他劝慰。(由“就怀着这种困难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可知,回忆之后才写下第一封回信。)④多次通信后,心在靠近,赡养劝慰,疼惜入微。9.(1)源于生活(取材于客观真实)①革命年头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的行为(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父亲,很是平常);②军民家亲的良好关系;③人与人之间的和善真情和相互取暖的真实需求。(2)高于生活(选材后经过加工和提炼)①结构精致:以书信串联起两个同姓生疏人,并开启将军对革命的回忆,巧合带来大圆满结局。②主题情感:淡化斗争的血腥和残酷,抓住其中的人性真情,情感细腻,温馨感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B.“老人儿子曾令标”错,文中并未确定曾令标是老人的儿子。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实力。A.“小说运用了……肖像等描写手法”错,“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是将军的心理描写,“突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是对将军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文中没有肖像描写。B.“侧面烘托……思念之情”错,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D.“用反语的手法”错,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生疏人联系起来,这并非反语的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实力。由“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可见,刚读来信时,哈哈大笑,不以为意。由“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可见,了解状况后,谨慎对待,对于如何处理迟疑不决。由“‘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劝慰,唯一的方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短暂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困难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可见,回忆革命后,坚决选择,下决心认下这个“父亲”,给他劝慰,于是写下第一封回信。由“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劝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将军惊异地发觉,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每天靠近,这生疏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知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可见,多次通信后,心在靠近,赡养劝慰,疼惜入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特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实力。源于生活,即“取材于客观真实”。由“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与红军的,据调查,的确在过草地时牺牲了”“或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可见,革命年头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的行为(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父亲,很是平常);由“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劝慰这位老人的亲人”可见,军民家亲的良好关系;由“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劝慰,唯一的方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短暂的儿子”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和善真情和相互取暖的真实需求。高于生活,即“选材后经过加工和提炼”。本文结构精致,以老人的来信和将军的回信串联起两个同姓生疏人,并开启将军对革命的回忆,如“将军眼前渐渐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巧合带来大圆满结局。从文章主题和情感来看,作者淡化斗争的血腥和残酷,抓住其中的人性真情,如老人对儿子的期盼“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以及将军的回信写有“父亲大人”四个字,都体现了文章的情感细腻,温馨感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行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臣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样,其中“素”指“空,出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晰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劝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一般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答案】10.BDG11.D12.A13.(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减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扰的缘由。(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14.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主动:重功利而不重清名,主动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灵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相识清晰,对自身境况触觉敏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现在我替您出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确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推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BDG三处须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实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相毙”,相互杀伤;“全”,整个;“制”,牵制;“所以”,的缘由;“犯寇”,受敌人侵扰。(2)“下”,谦恭;“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实力。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行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干脆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缘由,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看法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主动:重功利而不重清名,主动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灵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相识清晰,对自身境况触觉敏锐。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自然的府库啊!能够成家立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缘由吗?燕国不被敌人侵扰的缘由,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挡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斗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减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扰的缘由。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忧百里以内的祸害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确定不会有所忧虑了。”燕文侯曰:“你确定准备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支配。”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材料二: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特别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凡之辈,当时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确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假如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假如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意现状的方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意现状。我的志趣原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意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缘由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①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②。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③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④,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①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②黄阁:借指宰相官署。③芗:同“香”。③“莫击”两句:勿效孔子击磬于卫,惟恐不为人知,遭他人嘲讽。磬(qìng):古时一种打击乐器。荷蒉人:挑草筐之人。15.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以占尽丘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接着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美丽风景,衬托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B.词中“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而“西风黄菊”一句点明白作词时间,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孤冷的清寂氛围。C.其次阕写了作者对一位曾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这位像屈原那样身佩芳香饰物的佳人,可视为作者自我精神的化身。D.全词语言豪放,接受拟人、用典、借物抒情等手法,体现了作者的非凡志趣与精神风采,结尾呼应开篇“风流占却”,使包孕丰富的长调结构更为圆满。16.有人说:“诗是心绪的传达。”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抒情主子公的心绪不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1)同:两词中作者都怀落魄失志之感。如:“终须是”“凭谁问”“事难托”均内藏多少努力却最终悲观的感慨。(2)异:①《永遇乐》中是忧思重重,悲愤难当。词人渴望如孙权、刘裕一般建功立业却无用武之地,对草率北伐、沦陷日久失地难收等国事忧虑不已却又报国无门。②《兰陵王》中是旷达自由,潇洒欢乐:虽壮志才华不为人知,但自有“莫击磬门前”的傲岸风骨:“仰天大笑”,不拘泥一时荣辱得失,进退皆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B.“秋风肃杀、菊花孤冷”的氛围特点概括不当。由“喷薄”一词可知,菊花香气四溢,没有孤冷清寂之感。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看法的实力。同:本词中“终须是、邓禹辈人”两句的意思是: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内藏自己多少努力都以悲观的感慨。“遇合。事难托”两句的意思是:君臣之合这种事难有凭托。落魄之感油然而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中,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可见,两词中作者都怀落魄失志之感。异:《永遇乐》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几句,把自己的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艳羡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受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是忧思重重,悲愤难当。词人渴望如孙权、刘裕一般建功立业却无用武之地,对草率北伐、沦陷日久失地难收等国事忧虑不已却又报国无门。《兰陵王》中“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几句的意思是:不要效仿孔子击磬于卫,生怕不为人知。仰天大笑冠簪脱落。可见其旷达自由,潇洒欢乐:虽壮志才华不为人知,但自有“莫击磬门前”的傲岸风骨:“仰天大笑”,不拘泥一时荣辱得失,进退皆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扬州作为“九州”之一,自古繁华,惋惜屡遭战祸,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以一片乐景尽显其黍离之悲。(2)有的封建统治者一边苛捐杂税惟恐不尽,一边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此发出了责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国是一个风云变更、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后世不少诗文对这些英杰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小乔初嫁了⑥.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词:荠、青、锱铢、初、姿、樯橹、酾、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输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输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相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蒸蒸而上的今日运输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②生动深化地讲解并描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袤观众所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⑧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解并描述汉字的独特性、持续性;《假如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视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解并描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怜悯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盼。(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6日,有删改)18.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是()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似乎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19.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变更原意。20.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输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8.D19.③可改为:深受广袤观众好评④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20.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识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化的爱好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输河之歌”,用比方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倾听大运输河的传奇故事,大运输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新奇 ,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呈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实力。D.与文中省略号作用都是列举未尽。A.引文的省略。B.语音的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③“深受广袤观众所好评”句式杂糅,成分赘余,可改为“深受广袤观众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样,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实力。①“‘字’从遇见你”,“字”谐音“自”,通过谐音,在人们熟识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可以让人理解句意为:自从遇见“字”、你遇见了“字”等内容,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化的爱好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输河之歌”,用比方手法,把大运输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方为一首歌,从而生动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倾听大运输河的传奇故事,大运输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新奇 ,“鲜生”既指鲜美食材,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是历史,从而告知观众,纪录片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二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呈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随着演出市场渐进高潮,①,其经典运作模式可划分为三种:一是利益输送。作为利益共同体,有的主办方、承办方暗中涨价,甚至批量销售门票给“特定用户”。这里的主办方,或为“第一手黄牛”。②。“黄牛党”动用外挂程序,抢票速度秒杀人工操作。三是海量搜求。“黄牛”往往将集资而来的定金,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明显,“黄牛党”的上述操作,不仅给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复苏蒙上了阴影,也对文旅融合消费模式注入的“强心剂”发起了挑战。“黄牛”问题造成的损害,通常要由整个社会共同买单。抵制“黄牛”,主要要看有没有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