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_第1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_第2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_第3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_第4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考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考点一:了解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考点二:理解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1.斯密的分工理论⑴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⑵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③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⑶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⑷评价: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2.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⑴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⑵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⑶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总结(1.2.):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3.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⑴①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②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③“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④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⑵评价:①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②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4.国家的职能:斯密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守夜人)考点三:了解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②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4.评价:(1)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3)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2)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考点一:了解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1.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考点二:了解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1)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3)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考点三:理解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2.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3.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①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③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意:①开放观念和②③风险意识)④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马克思与《资本论》考点一: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⑶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⑷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考点一:了解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及意义1.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⑴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⑵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2.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历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考点二:说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⑵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⑴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why?)⑵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why?)⑶实现优胜劣汰。(why?)考点三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⑴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⑵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⑶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考点一:理解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1.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⑴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⑵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考点二: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⑵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考点一: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创立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1)罗斯福新政考点一: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通过法律形式,讲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①整顿金融业。整顿银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少银行破产;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处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金融投机和灾难性挤兑现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②恢复和稳定农业。稳定农业经营收入。③复兴工业。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废除童工、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以实现工业复兴,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考点二: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③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2)凯恩斯革命考点一:理解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考点二: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凯恩斯革命”的影响: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目前为止,《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②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③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④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凯恩斯革命”的实质。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②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③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④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⑤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⑥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考点三: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①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②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③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考点一:理解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②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③强调社会保障。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②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对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考点二:理解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点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①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③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要求。对各种模式,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考点一:了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重要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考点二: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09年江苏已考)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考点一:理解《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怎样借鉴苏联经验,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成为当时我国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观点: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详细分析见P71)②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秩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为改变历史形成得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资源内地工业;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③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的地方两个积极性。④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考点二: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即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的背景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4.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受斯大林的影响,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主要观点背景列宁商品市场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政府调节商业)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但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大跃进,人民公社尝试的失败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都是经济手段,消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考点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1)背景:①发展工业、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2)基本特点。①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①;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考点二:了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造成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总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缺陷,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考点三: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1981年6月)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