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1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2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3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4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6讲课标要求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亡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点定位1.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2.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3.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4.《辛丑条约》的内容、危害。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主题一1.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夯实必备知识梳理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2)过程序幕1895年“_______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开始1898年6月11日,_____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结束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公车上书光绪京师大学堂(3)失败原因①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②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4)影响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_________的作用旧式官僚体制思想解放(5)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选必1,P24)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思维点拨(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无此主张。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2.义和团运动(1)背景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③德国强占_______,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瓜分中国胶州湾(2)经过兴起以“_____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发展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扶清灭洋(3)评价①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②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扶清灭洋”思维点拨“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支持,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视角1戊戌维新运动材料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强化关键能力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答案戊戌维新运动触动了传统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拓展深化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拓展深化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视角2义和团运动材料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说中说,像庚子年发生的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但仍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经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这里起步,而对新的国家探索是从旧格局无法保持下去开始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答案材料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肯定其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其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材料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拓展深化(1)积极性: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辩证认识义和团运动返回民族危机的加深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梳理1.八国联军侵华(1)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①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6月21日,慈禧太后决定向各国“宣战”。②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③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④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_________》。(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议和大纲东南互保概念阐释“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2.民族危机的加深(1)《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方面内容危害政治惩办“__________”;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财政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首祸诸臣军事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______”,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_____________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使馆界北京至山海关(2)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完全陷入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视角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材料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中国社会避免了继续“沉沦”。强化关键能力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抗争。“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拓展深化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侵华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清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拓展深化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合计约9.82亿两。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所无法比拟的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返回典题演练落实(2021·江苏卷)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聚焦考点救国之路的探索情境设置国民身体素质与国势盛衰的关系

命题设计易错排查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落后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关键能力考查家国情怀素养和阐释说明能力。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解题指津1231.(2021·山东卷)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45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123452.(2021·福建卷)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2345材料“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体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难以赢得群众支持,A项正确。123453.(2021·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1234512345由材料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故选D项。4.(2021·山东卷)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1234512345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5.(2022·常州模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1234512345根据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可知,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但又向列强示好,说明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返回课时精练1.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A.主张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结合题干内容中“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反对洋务派所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反对“西学东渐”,排除C项。1516172.(2023·苏州质检)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革,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是对封建的妥协,以减少变革阻力,故选C项;务实之风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不具有革命色彩,排除B项;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二者宗旨不同,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日本学者丸山松幸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这与该学者的主张一致,据此可知,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传统与近代的结合,故选B项。1516174.(2023·南京质检)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说明时局出现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书商们则迎合了这种变化,并且“获利亡算”,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时局的变化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策略,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光绪帝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A项;“历代掌故”仍是科举考试的重点,“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B.中国汉代制度尚有民主遗风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这有利于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A项;汉代是君主专制制度,谏大夫、博士等职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体现民主遗风,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汉制为君主专制,无法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时局,这A.表明中国近代边疆危机开始出现B.导致清朝政府迅速陷入崩溃边缘C.迫使中国社会掀起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D.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题干提及近代中国铁路权、财权、练兵权等被列强控制,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政府、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纷纷救亡图存,故选C项;中国近代边疆危机开始出现于1840年,排除A项;导致清朝政府迅速陷入崩溃边缘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2·南通调研)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梨园屯教案”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源头在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因此西方教会扩张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存在因果关系,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就已经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地方官员对传教士的偏袒并不一定是因为腐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151617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是“利用”,但是盛宣怀等人对该政策并不认可,据此可知,义和团不仅面临八国联军的威胁,而且面临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员的不认可,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不能据此扩大为“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排除C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外交近代化”问题,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9.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从材料“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爱国主义的表现”可以看出,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所以答案选B。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义和团运动,认为其是为了自卫身家,互相帮助,是一种义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故选B项;对华资本输入主要指的是投资设厂,材料讲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并未明确表现出对义和团的利用,排除C项;清政府在一定时期利用过义和团,但是没有“正式”对外宣称招抚,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C.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列强与东南督抚之间达成的“东南互保”,地方督抚拒绝执行慈禧太后宣战诏书,这说明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故选B项;东南互保是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发生动摇的体现,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南方地区的地方督抚与列强之间达成的协议,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反侵略意识,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2023·扬州质检)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大局何堪设想?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据材料“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可知清政府鼓励东南各省相互联络,为以后东南互保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清政府对八国联军战和不定,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排除A项;当时清政府对时局认识不清,战和不定,排除C项;据材料“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可知清政府鼓励东南各省团结,并未号召东南各省与义和团联合作战,排除D项。1415161713.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从抚夷局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符合当时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体现清政府的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与西方交往逐渐增多,是这一时期一直存在的现象,不能解释外交部门名称的变化,排除A项;“总理衙门”是正常的外交部门,不涉及外国殖民的问题,排除B项;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而非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排除C项。14.(2023·温州一模)《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这一条关系重大。以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使用的军队就是根据这个条约早已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辛丑条约》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提供便利,故选C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不涉及驻军,排除A、B项;《九国公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5.(2022·天津河北区一模)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国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B.将自然完成社会转型C.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D.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据材料“20世纪揭开帷幕”可知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据“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故选A项;近代中国的转型是被动的,排除B项;1898年维新变法,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排除D项。16.1904年,美国拒绝修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在此背景下漫画《龟仔抬美人》问世(见下图),漫画中四个乌龟抬轿子,轿子里面坐着一个洋小姐。当时,广州的出行工具是轿子,漫画告诫轿夫谁也不要抬她。这幅漫画有助于A.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B.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C.深化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D.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7.(12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