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苦与最乐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选择与题目紧密相关的内容阅读,把提作者的观点。

2.细读课文,把握严谨说理的思路,领会平实而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

3.在深人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初识梁启超

课前,我们已经结合课文注释、旁批、课后“阅读提示”熟读了课文。这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材编写的老师们认为,同学们有能力读懂这篇文章,于是将此文定为“自读课文”。

课前同学们作了预习,谁先来介绍一下作者梁启超?一、导入,初识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其著作大多收、在《饮冰室合集》。《最苦与最乐》就出自这本集子。二、聊一聊初读感受

1.提问:《最苦与最乐》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面两篇有些不同。请你用“我发现此文与前面两篇课文有些不同,

”这一句式,说说你的初读发现。二、聊一聊初读感受

(1)前面的课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这篇是讲道理的文章,即围绕文题“最苦与最乐”在讲道理,从文题可以猜测课文大意。二、聊一聊初读感受

(2)前面的课文,课后没有“阅读提示”,而这篇课文课后有比较具体的“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篇文章,学到新的知识。二、聊一聊初读感受

(3)我发现这篇课文课后没有练习题,但课文里有旁批、旁问,在引导我们思考。二、聊一聊初读感受

2.教师点拨:同学们的发现很重要,你们关注到了课后的“阅读提示”,课文旁批、旁问,这些是教材中的助学平台,借助这些平台,能帮助我们读懂课文。还有的同学关注到标题,是的,顺着标题,有时可以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不信咱们就来试一试。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1、提问:标题“最苦与最乐”有什么特点?“最”能否删除?“最苦”与“最乐”能否交换位置?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旨在突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

两个“最”字不能删除,它能区别于一般的“苦和乐”,旨在强调程度。

“最苦”与“最乐”不能交换位置,因为文章先论述的是“最苦”,后论述的是“最乐”,交换后标题就与文章的内容、结构不一致了。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2.运用已掌握的略读技能,限时3分钟,快速自读全文,要求筛选出主要信息,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方法指导:(1)快速略读;(2)跳过某些细节,勾画作者表达对最苦、最乐看法的句子;(3)交流分享初读感受。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表达观点的句子: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看法一)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看法二)负的责任……越是重大……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看法三)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负责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作者的苦乐观:尽责任享至乐)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3.小结:本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无论是“最苦”还是“最乐”都与“责任”紧密相连。作者从“尽责任”来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告诫我们:人生在世,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对亲人、朋友、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看下边的资料,就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品格和魅力。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梁启超经历了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列强环伺、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他开始觉醒了:他“铁肩担道义”,发起“公车上书”,参与“变法”,还先后办报、“办学校育人才”;他“妙手著文章”,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启蒙中国人,振奋民气。他在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人。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4.拓展学习: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人也是以担当责任为乐的人呢?三、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宋代的范仲淹是一个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的政治家,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里夫人也是一个要造福人类,有责任担当的科学家,她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是一位有责任担当的疾控专家,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击“新冠肺炎”,他都冲锋在前,以人民的健康为乐。

可见他们的苦乐都与责任紧密相连。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1.大家可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静静地自读自思,可结合标题,课文的旁批、旁问等来梳理说理思路。

2.(示例)结合标题梳理:本文的标题为“最苦与最乐”,请借助这个标题,用“作者先……然后……紧接着又……可见文章的思路……”这样的句式,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作者紧扣话题“最苦与最乐”,先论述“最苦”——就是因为要负责任,然后论述“最乐”——就是因为尽了责任,紧接着又论述苦与乐都与“责任”相连,人生在世,就是要勇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可见文章的说理思路清晰、严谨。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3.(示例)结合旁批和旁问梳理:理解课文的旁批、旁问并尝试自己进行批注,梳理说理思路。

第一步:交流批注,生生互动点评。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1)对第一处旁批的批注:

文章以设问开篇,引出“最苦的事”(“贫”“意”“老”“死”),使人们思考。其好处是可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即真正的苦,源自一种未了的责任,逃避不了,否则良心上会不安。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2)对第二处旁问的批注:

作者从具体的生活情境(承诺未办,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礼等)开始论述,其作用是读者容易理解接受;进而叙述未尽责任的痛苦状况(不敢见面;睡不安宁,梦里有影子缠着),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一。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3)对第三处旁批的批注:

紧承上文,用“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进行过渡,引出“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于是下文就开始论述最乐”。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4)对第四处旁批的批注:

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了题目。其作用是告诉人们苦与乐都与责任有紧密关联——责任越大,担子就越重;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这正如“苦尽甘来”“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5)对第五处旁批的批注:

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因为解除了责任,是尽了责任,会感觉再无负担,一身轻松;而卸却责任,是未尽责任、推卸责任,因为责任依旧存在,会感觉时时受良心责备从而吃不香睡不好,一天也得不到安宁。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第二步:学生梳理作者说理的思路。先写最苦,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列出具体生活情境)后写最乐,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引用古语俗语名言)再写苦乐联系,论述“人生当勇负责任,不应逃避责任”。(事例+引用)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4.教师在学生梳理过程中相机指导。(1)提问:作者认为“什么事最快乐呢?”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思考。提示:后两问是发散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2)提问:你怎样理解孔子的话“无人而不自得”?这句话放在这里有什么含义?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目得。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任何时候都要有责任意识,都要以尽贵任为乐。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3)提问:第5、6自然段,用“然则”转折,体现出作者论证的严密。你怎么看?

明确:因为上文说尽责任就是快乐,这里便用“然则”转折,通过引用先贤的话说明苦与乐的辩证联系,进而回答读者“将责任卸却”的疑问,从而使得说理无解可击,使论证更加严密。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4)提问:怎样理解孟子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因为君子志向远大,责任重大,所以他可能一生一世都处在完成责任的过程之中,都处在忧国忧民的状态之中。四、再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5.小结:本文首先联系生活情境,通过摆事实论述了未尽责任之苦,接着引用俗语、古语、名言,通过讲道理论述了尽责任之乐,最后通过引用孟子、曾子的话,圣贤豪杰、仁人志士和两三岁小孩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闸明了责任与苦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由此可知,本文说理思路严谨,论述深入。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已经掌握的略读方法,自主阅读了《最苦与最乐》,读懂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弄清了文章严谨的说理思路,感受到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正确价值取向和品格修养。而这些,都是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表达风格。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1.学生再读课文,自行品读,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学生自由阅读,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2.有人说《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既平实又有书卷气,请选择一个方面以举例的方式分析一下。

提示:可对词语、语句或各种句式进行品读,按“例子+特点+作用”的思路进行品析。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示例:到了长成,那素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这里用反问句加强语意,强调尽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这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交流,语言平实而亲切。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1)语言庄重平实,体现在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例如:“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句话读来庄重平实,使人感到教诲颇深。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2)语言流畅生动,体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上。排比句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等,把未尽责的痛苦心情表达得生动真切。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能引起人们思考。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灵动活泼。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3)语言精练简洁,体现在用语恰当上。①语气词用得好,有轻灵之气。“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明确:

这些句子带有语气词,可在朗读中体会到梁启超在谆谆告诫中又不乏平实而亲切,庄重而轻灵的语言风格。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②衔接词用得好,使过渡自然、文脉贯通。明确:“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非常巧妙。“然则”这一过渡词,则使上下论述的内容衔接自然而严密,形成一气贯通之势。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③古语俗语名言用得好,既有书卷气,又使说理更加有说服力。每次引用的表达形式都不一样,言简意赅。“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明确:这里的古语、俗语恰当地表达了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语言简洁且通俗易懂,富有轻灵之气;引用名人名言,既有书卷气,又使说理更加有说服力。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④语句精练,富有表现力。运用了成语“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运用了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所用的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愉悦的心情,所用的对偶句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这里使用的成语和对偶句都很有概括性和表现力。二、再读课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3.小结:透过这些语言,我们读出了苦乐观的正确价值取向和品格修养,读出了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读出了人在世上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内涵。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1.积累一组含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意蕴的名言。第一组名言:鞫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第二组名言: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奥尔丁顿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生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歌德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我们的地位向上升,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权力的扩大使责任加重。——雨果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

过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不同的年龄要背负不同的责任。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

2.结合实际,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责任的理解。

提示:可从对人、对事、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等的角度进行思考。示例:责任就是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因“阿爷无大儿”,所以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1)责任就是为了民族交融,于是文成公主离开京城,进藏“和亲”,远嫁松赞干布。(2)责任就是即使受尽委屈,无论贬到那里,苏轼都乐观面对,努力造福一方百姓。(3)责任就是为了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研究古文化,撰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联系生活,铭记责任(4)责任就是为了提高中国国防实力,邓稼先几十年奋战在核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