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_第1页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_第2页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_第3页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_第4页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处置效率,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

化,规范浙江省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城镇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

1.0.3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住宅小区residentialarea

被用地边界线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的、由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一般配建有便民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生活垃圾domesticwaste。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

生活垃圾的废弃物,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

2.0.3可回收物recyclable

未污染的、适宜回收的、可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2.0.4有害垃圾hazardouswaste

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生活垃圾。

2.0.5易腐垃圾perishablewaste

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

2.0.6其他垃圾otherwaste

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2.0.7大件垃圾bulkywaste

一般重量超过5kg,体积超过0.2m3或长度超过1m,且整体性较强,需要拆解后利用或

处理的废弃物。

2.0.8装修垃圾decorationwaste

房屋装修和设施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弃料或废弃物。

2.0.9园林垃圾gardenwaste

园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产生的植物残体。

2.0.1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classifiedcollectionfacilitiesofdomesticwaste

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的容器、建(构)筑物和配套设备等,包括收集容器、收集点、收集

房、收集站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点,以及给排水设施等配套设备。

2.0.11生活垃圾收集容器collectioncontainerofdomesticwaste

分类收集或盛放生活垃圾的器具,简称收集容器。

2.0.12生活垃圾收集点collectionpointofdomesticwaste

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用于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点位,简称收集点。

2.0.13生活垃圾收集房collectionroomofdomesticwaste

用于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容器集中存放的固定建筑物,由投放区、空桶区、满桶区、清

洗区等及相关配套设备组成,简称收集房。

2.0.14生活垃圾收集站collectionstationofdomesticwaste

将分散收集的垃圾集中后,由车辆运至转运站或末端处理场(厂)的垃圾收集设施,简

2

称收集站。

2.0.15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点storagepointofbulkywaste,decorationwaste

andgardenwaste

用于投放和临时储存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和园林垃圾的固定点,简称存放点。

3

3基本规定

3.0.1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及管理应满足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要求,符合浙江省

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的规定,并应与后续分类运输、分类

处理方式相适应。

3.0.2日常生活垃圾应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大件垃

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应单独分类和存放。

3.0.3新建住宅小区应按布局合理、卫生适用、节能环保和便于管理的原则,设置日常生活

垃圾收集点、收集房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点等设施。居住人口大于5000

人的住宅小区,宜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的规定设置垃圾

收集站。

3.0.4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运输设施应设置清晰的分类标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

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

的规定。标识使用过程中应保持清晰、完整。

3.0.5可回收物及大件垃圾、装修垃圾中的可回收部分,宜按材料类别细化分类。生活垃圾

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可兼顾细化分类的需要。

3.0.6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数量应与垃圾分类种类、生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等相匹配。

生活垃圾可根据垃圾分类种类,按照定时和定期两种方式投放和收集。

3.0.7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布局应与区域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方式相适应,宜按照

区域共享原则优化配置。

3.0.8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应统一规划,与住宅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并应按国家和浙江

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竣工验收。

4

4总平面布局

4.0.1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房和存放点的设置应便于投放和收运,且不应阻塞安全通道,

妨碍行人通行及安全救援。

4.0.2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按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设置分类收集容器。易腐垃圾、其他垃圾

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超过70m,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m。室外

收集点与相邻建筑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0.3生活垃圾收集点占地面积不宜小于2.5m(长度)×1.0m(宽度),垃圾收集容器数量

不少于三个。每个收集点应配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可按共享

原则配置。

4.0.4有害垃圾收集点的数量不少于1个。有害垃圾收集点、细化分类的可回收物收集点可

选择在收集房、小区物业用房内设置。

4.0.5收集点数量应以收集点占地面积、收集容器容量和数量为基础,按住宅小区人口数、

垃圾日排放量以及清运频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的

规定计算,并应满足垃圾分类种类和本标准第4.0.2条服务半径的要求。

4.0.6收集房宜采用独立式,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附建式。

4.0.7收集房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在小区次入口和次干道旁;

2应设置停车作业区域,满足环卫车辆安全作业的要求;

4.0.8独立式收集房距离住宅楼不应小于8m,并应符合相关消防标准要求;其外围宜合理设

置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小于2m。

注:收集房与相邻建筑间隔自收集房外墙算起;绿化隔离带宽度包括收集房外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宽度。

4.0.9附建式收集房宜将出入口设于建筑物山墙。位于地下室时,应符合环卫、消防、交通

等相关标准要求。

4.0.10收集房服务半径不应大于300m,其建筑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8万m2或居住人口不大于2000人的住宅小区,不应小于60m2;

2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12万m2或居住人口不大于3000人的住宅小区,不应小于80m2。

3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16万m2或居住人口不大于4000人的住宅小区,不应小于100m2。

4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20万m2或居住人口不大于5000人的住宅小区,不应小于120m2。

4.0.11新建住宅小区应至少设置一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的存放点,大件垃圾、

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应分类存放。存放点的占地面积宜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面积不大于10万m2的住宅小区,不小于30m2;

2建筑面积大于10万m2的住宅小区,不小于50m2。

4.0.12收集站的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的规定。收集站

5

占地面积、与相邻建筑间隔、绿化隔离带宽度应符合《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

的规定。

4.0.13新建住宅小区的总平面导示牌应标明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房、存放点等的位置和类

型。

6

5分类收集设施

5.1收集容器

5.1.1新建住宅小区应设置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容器。

5.1.2垃圾收集容器外观应美观、卫生,保持密闭,无残缺、破损,并应防雨、防腐、耐用、

阻燃、抗老化。

5.1.3垃圾收集容器的规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宜以80L、120L和240L三种规格为主。

5.1.4垃圾收集容器正面、侧面、盖顶和盖背面应有明显的垃圾分类标志,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规定,收集容器的颜色应符合浙江省工程建设标

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的规定。

5.1.5垃圾收集容器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宜为夜光型,便于夜间区分收集容器类别。

5.1.6垃圾收集容器外观构造或型号应与垃圾清运车辆的装载方式相匹配。

5.1.7有害垃圾收集容器除投放口外应封闭或设置防打开装置。

5.2收集点

5.2.1垃圾收集点可采用露天式、候车亭式或建造垃圾收集容器间,人行道内侧或外侧可设

置港湾式垃圾收集点。候车亭式的雨棚应覆盖垃圾收集点,尺寸不宜小于3.5m(宽)×2m

(深)。候车亭式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收集容器间均应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栏。

5.2.2垃圾收集点地面应硬化处理,宜与小区道路同高,有高差时需设置斜坡。

5.2.3垃圾收集点收集容器的设置应与定时、定点垃圾收运方式相匹配。收集容器数量应根

据生活垃圾排放量、垃圾分类种类以及收集容器容量确定。每个收集点可设3~10个垃圾收

集容器。

5.2.4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定期收集点可设置专用容器进行单独收集,并宜具备细分收集

功能。快递柜边宜配套设置包装物回收设备。

5.3收集房

5.3.1垃圾收集房应设置投放区、空桶区、满桶区、清洗区等,有条件时可设置分类投放体

验区、管理休息间、可回收物存储和分拣区等。

7

5.3.2投放区、清洗区均不应小于6m2,管理休息间不应小于6m2,空桶区和满桶区总面积

不应小于30m2。

5.3.3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口不宜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投放口设置在垃圾收集房的同

一侧。

5.3.4易腐垃圾和有害垃圾宜与其他类生活垃圾分隔存放。

5.3.5投放区、满桶区和清洗区地面宜采用耐油污、易清洁的防滑地面。

5.3.6垃圾收集房外观和色调需因地制宜、合理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其室内外装修应

采用美观、耐用、易清洁的材料。

5.3.7垃圾收集房应采取隔热、遮阳、防水等措施,其投放区、满桶区应保证良好的密闭性,

满足垃圾投放和存放要求。

5.3.8垃圾收集房的建筑净高不应低于3.4m。其满桶区宜采用卷帘门,门宽不得少于3.6m。

采用小型机动车直接转运时,其建筑净高不低于3.6m,门净高不小于2.7m;采用垃圾清运

车辆直接转运时,其建筑净高不低于6m,门净高不小于3.4m。

5.3.9垃圾收集房的消防、抗震、防雷、通风、采光等的设置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

准》GB50352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5.3.10当附建式垃圾收集房位于地下室时,宜设置专门的垃圾收运通道,通道的坡度和净高

应满足清运车满载进出要求。

5.3.11管理休息间内宜设置保洁人员更衣、洗手、存放工具的设施。

5.4存放点

5.4.1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点,应设置明显的分类标识及告示牌。

5.4.2存放点内应划分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区,分类堆放。存放点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周边应设置实体围挡和实体门,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m,且不宜超过2.5m;

2地面应硬化,宜与小区道路同高;

3上方宜搭设迷彩棚架、植物棚架等遮盖设施,减少视觉环境污染。

5.4.3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可采用坚固耐用的专用收集容器存放。

5.5配套设备

Ⅰ给水排水

5.5.1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收集房的投放区应设置洗手池,给水龙头可采用按压式或感应式,

节约用水。

5.5.2垃圾收集房应按生活与消防用水的要求确定供水方式及供水量。清洗区应设置完善的

8

给水设施,并应配置至少1个垃圾桶清洗装置。

5.5.3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收集房应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统

应满足耐腐蚀、防渗等要求。

5.5.4垃圾收集房室内外场地应平整,并宜设置1~2%的排水坡度坡向排水沟。

Ⅱ通风和空调

5.5.5垃圾收集房应采取通风、除尘、除臭措施。

5.5.6垃圾收集房应配备消毒、杀虫、灭鼠设施及装置。

5.5.7附建式垃圾收集房的排风出口不得布置在人员活动场所,且应配置空调系统。地下附

建式垃圾收集房还应配置负压系统。配置空调系统时,垃圾收集房室内温度不宜大于摄氏温

度22o。

Ⅲ电气

5.5.8垃圾收集房满桶区和清洗区应根据设备要求配置电源,采用防水插座,并设剩余电流

动作保护装置,剩余动作电流不应超过30mA。

5.5.9垃圾收集点和独立式收集房可设置太阳能光伏板,减少能量消耗。

Ⅳ智能化

5.5.10收集点、收集房和存放点宜设置24小时监控摄像头。

5.5.11垃圾收集容器可设置定位器和满载指示灯,及时反馈位置和满载信息。

5.5.12垃圾收集容器可配置智能投递、自动计量和可回收物积分累计等装置。

9

6维护和管理

6.0.1住宅小区管理责任人应设垃圾分类管理岗位,监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负责小区内生

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以及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确保垃圾分类设施清洁完好,正常使

用。有害垃圾收集点应由专人管理,并防止儿童误触。

6.0.2住宅小区内应设置告示牌,公布垃圾投放信息。

6.0.3管理责任人应确保住宅小区内生活垃圾按照《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的

规定正确分类投放,并逐步开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的细化分类投放

工作。

6.0.4易腐垃圾宜滤干后投放至易腐垃圾收集容器。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和园林垃圾应在预

约后投放至存放点。投放后垃圾不应超出收集容器的上口平面。

6.0.5管理责任人应合理确定住宅小区内生活垃圾收运的时间、频次和线路,并将各收集点

的生活垃圾在规定时间收集到收集房或收集站内,等待环卫清运并做好交接记录。收运过程

中应避免噪音扰民、阻塞交通和污染环境。

6.0.6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应每天清理并收运。

6.0.7存放点的大件垃圾不应随意拆解,装修垃圾经初步分选后及时清运。

6.0.8垃圾收运作业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垃圾收集房服务半径超过200m时宜配备小

型机动车。

6.0.9收集容器应每日清洗。收集点、收集房和存放点应保持干净、整洁,且应定期消毒、

消灭蚊蝇。

6.0.10分类收集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更新,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正常使用。

6.0.11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与公共卫生事件时,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应符合相关

标准及有关部门的规定。

10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1

引用标准名录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环境卫生技术规范》GB51260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

《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5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

《生活垃圾产生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

《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CJ/T280

《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T368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

《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

《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

12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

DB33/TXXXX-XXXX

条文说明

2020年9月

目次

1总则.............................................................................................................................................15

2术语.............................................................................................................................................17

3基本规定......................................................................................................................................20

4总平面布局..................................................................................................................................23

5分类收集设施..............................................................................................................................34

5.1收集容器...........................................................................................................................34

5.2收集点...............................................................................................................................34

5.3收集房...............................................................................................................................35

5.4存放点...............................................................................................................................36

5.5配套设备...........................................................................................................................37

6维护和管理..................................................................................................................................40

14

1总则

1.0.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日常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

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日常

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的占比较大。其次近年随着互联网、物流等产业的兴起,包装废弃物、

废弃电子产品数量激增。

现阶段生活垃圾处置的方式主要有可回收物回收、易腐垃圾处置与堆肥、焚烧、填埋等。

生活垃圾在投放、收集环节对其中的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并利用后,可大大降低焚烧和填埋处

置量,提高生活垃圾的再利用价值。反之,生活垃圾在处置前端未能得到有效分类后,将使

得其中大量可直接回收的物品无法再次利用,混合后的垃圾无法进行堆肥处置,焚烧处置的

热值和效率降低,而垃圾填埋处置量增加。填埋处置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存在环境二次

污染的风险。

根据现有垃圾资源化方式和垃圾处置方式,垃圾的管理存在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避免和减少垃圾的产生(Prevention),属于源头减量;

第二层次:垃圾直接利用(Reuse),属于物体回收;

第三层次:垃圾循环利用(Recycle),属于物质回收;

第四层次:垃圾能源等的回收利用(Recovery),如垃圾焚烧发电等;

第五层次:填埋处置(Disposa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垃圾管理的五个层次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200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2008/98/EC废弃物框架指令》,要求所

有成员国2010年l2月l2日开始实行,并提出直观的“垃圾管理五层倒金字塔”原则。和传统

的垃圾管理正金字塔形式相反,垃圾管理的倒金字塔将五个层次按优先级顺序排列如下:首

先是源头减量,其次为直接利用,再次为循环利用,当物体和物质均无法资源化时,对其进

行焚烧,回收能源。最终未能利用的部分才加以填埋处置。

“垃圾管理五层倒金字塔”的实现,垃圾分类是其关键因素。只有进行垃圾分类,才

能实现逐层逐级不同层次的垃圾回收利用,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

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生活垃圾生成、分类、投放环节的细节指

导和相应设施的配置。住宅小区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生活的家园,是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源头,

也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单元。规范新建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是建立完善分类

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国家关于生活垃圾分

类政策,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垃圾处置效率,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

资源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标准基于现行国家、行业及浙江省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按照与“分类投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要求相匹配的原则,对浙江省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

15

设置做出了规定,为今后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标准支持,也可为已建住宅小区的

提升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为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1.0.2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的范围,包含浙江省城镇住宅及小型配套商业、

物业用房、服务用房、配套公建等。住宅小区用地边界线内的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等

附属建筑场所等,其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不在本标准适用范围内。已建住宅小区提升改造

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聚落形态更多地向集聚型转变。村镇集聚建房时,其

住宅区具有城镇住宅相似的特征,其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

设计标准》GB50180、《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环境卫生技术规范》GB51260、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5、《城

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T368、《环

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生活垃圾收集运输

技术规程》CJJ205、《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城镇生活垃圾分类

标准》DB33/T1166等国家和浙江省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16

2术语

2.0.1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已不再使用“住宅小区”这一术

语,而采用“城市居住区”的概念,并根据居民步行距离和人口规模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

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四级。该标

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根据城市居民的出行能力、设施需求

频率及其服务半径、服务水平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并据此进行公共服

务、公共资源(包括公共绿地等)的配置。

由于在实际操作层面“住宅小区”边界清晰,在涉及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时,相关

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相对明确,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标准的顺

利实施,也可为既有住宅小区提升改造提供相应参照,故本标准仍沿用“住宅小区”这一术

语。“住宅小区”的规模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的“居住街坊”和“五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大致相当。

2.0.2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生活垃圾包括可回

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但不包括危险废弃物、医疗垃圾、工业垃圾

和除装修垃圾之外的建筑垃圾等其他固体废弃物。

2.0.3可回收物可进一步细分为:

1、纸类,如报纸、传单、杂志、旧书、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

2、塑料类,如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

3、玻璃类,包括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

4、金属类,如铁、铜、铝等金属制品;

5、纺织类,如旧纺织衣物、鞋帽和纺织制品等;

6、废弃电子产品;

7、废纸塑铝复合包装。

对于被严重污染且不能冲洗干净的废玻璃制品和织物不在可回收物范围内。能直接回收

或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作为再生资源时,可单独分类和回收。

2.0.4有害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

1、废电池类,如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

2、废旧灯管类,如日光灯管、节能灯等;

3、家用化学品类,如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

剂及其包装物等;

4、其他类,如废胶片、废相纸、废旧水银温度计、废血压计等。

干电池不属于有害垃圾,属于其他垃圾。

2.0.5易腐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

17

1、餐厨垃圾类,指从事餐饮服务、集体供餐等活动的企业、机构和单位在生产、经营

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等;

2、厨余垃圾类,指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剩菜、剩饭、瓜皮果壳、丢弃不用的菜

叶和废弃食物等;

3、生鲜垃圾类,指农贸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畜禽类动物内脏等。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为新建住宅小区,且不包含小区内部的农贸市场等。因此本标准中

的易腐垃圾指的是厨余垃圾。

2.0.6其他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

1、受污染与不宜再生利用的纸张:卫生纸、湿巾纸等其他受污染的纸类物质;

2、不宜再生利用的生活物品:受污染的一次性用具、保鲜袋、妇女卫生用品、尿不湿、

受污染织物等其他难回收利用物品;

3、其他难以归类的物品。

2.0.7大件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

1、家具类:主要包括床架、床垫、沙发、桌子、椅子、衣柜、书柜等具有坐卧及贮藏、

间隔等功能的废旧生活和办公器具,包括制作家具的材料等;

2、家用电器类:如电视机、电冰箱/柜、空调、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电饭煲、烤

箱等;

3、电子产品类:如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及电话机等;

4、其他大件垃圾:如厨房用具、卫生用具、车辆以及用陶瓷、玻璃、金属、橡胶、皮

革、装饰板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大件物品等。

2.0.8装修垃圾包括装修或设备维修中产生的混凝土、砂浆、砖瓦、陶瓷、石材、石膏、加

气混凝土砌块、木材等。

2.0.9园林垃圾包括砍伐的树枝、清扫的落叶、草坪修剪的碎草等。

2.0.11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应对应四大类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设置。可回收物除用可回收物收集

容器收集外,能直接回收或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可根据相关管理房或回收方的要

求,采用专用容器或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区,如专用收集间等单独收集和回收。

2.0.12垃圾收集点相当于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

中的垃圾投放点。“收集点”和“投放点”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同。

现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采用“生活垃圾收集点”这一术语。为与

上下层级标准中相关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名称相统一,本标准采用“收集点”的命名。

2.0.13垃圾收集房是由不同功能区,如投放区、空桶区、满桶区、清洗区等及相关配套设备

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其兼具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DB33/T1166中垃圾投放点和垃圾集置点的作用,可满足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容器集中暂放

18

的需求。

有条件时,可考虑在垃圾收集房中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区,用于收集能直接回收或资源化

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由于该类可回收物无污染,无臭味,也可考虑利用物业用房设置。

再生资源回收区的面积不宜小于6m2。

19

3基本规定

3.0.1为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在与国家和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相协调的原则下,结合浙江

省生活垃圾分类和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

类处理要求,规范了浙江省新建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使用以及日常管理、维护和

更新等。

3.0.2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以及第3.0.2条的规定,

生活垃圾分为日常生活垃圾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等,居民家庭日常生活垃圾按

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等分成四类。

因易腐垃圾水分多,易腐烂变质,散发臭气,影响周边环境,原则上首先应进行易腐垃

圾分类,将其与其他三类生活垃圾分离,且采用密闭容器收集。其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需

单独投放。

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和园林垃圾不得混入日常生活垃圾中,应分类存放在指定的存放点。

3.0.3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住宅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和收集,是生活垃圾分类的

前提条件。居民应根据住宅小区的管理规定,将生活垃圾投放至指定的收集点、收集房或存

放点。

垃圾收集点为第一级分类收集设施,可直接收集居民投放的日常生活垃圾。垃圾收集房

为第二级收集设施,主要功能为将收集点的垃圾集中暂存,同时可兼具收集点功能,有条件

时还可具备简单分拣功能。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存放点仅供大件垃圾、装修垃圾

和园林垃圾的临时存放,一般不与日常生活垃圾收集点或收集房共用场地。

由2.0.1可知住宅小区一般由用地边界线或自然分界线围合,相对封闭。根据《生活垃

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的规定,按每人每天平均排放0.8kg生活垃圾估算,5000人的

住宅小区,其垃圾产生量约为每日4t。按照日产日清要求,从车辆配置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

考虑,建设收集站比较适宜。

生活垃圾产生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按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收

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的规定取大值,即每人每天平均排放1kg估算,5000人的住宅小

区,其垃圾产生量大于4t。考虑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可回收物可由再生资源回收企

业回收利用,扣除可回收物后的生活垃圾量,基本符合《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

中设置收集站的要求。因此,本条文中对于设置收集站的住宅小区规模要求,基本和《生活

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一致。

生活垃圾收集站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生活垃

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的规定。

3.0.4如无特殊规定,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及其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19095的规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颜色应符合现行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

20

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的规定。标志应按规定的名称、图形符号和颜色使用,不应

在标志内出现其他内容,英文名称可根据需要取舍。标志使用时的大小、尺寸等应根据识读

距离和设施体积确定,并保持其构成要素间的适当比例。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应由专门收运

车辆运输,且应在车身醒目位置喷涂分类标识图案和字样。

除分类标志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及其配套设备、车辆的其他标志还应符合相关国家、

行业标准的规定。

3.0.5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含有较多的可回收物,部分可直接回收,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同

时日常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部分可以直接回收或资源化利用程度高。该类回收物可按材

料类别进一步细化分类,通过实施专项分类收集,提高其回收利用价值以及再生资源的利用

效率。

因此,在生活垃圾分为日常生活垃圾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的基础上,鼓励

进一步开展垃圾细化分类工作。生活垃圾细化分类宜参考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19095和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的规定。

相应的,为与生活垃圾细化分类工作配合,分类收集设施也宜进一步细化。有条件时,

可考虑在垃圾收集房或物业用房中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区,放置专门收集容器等,用于收集能

直接回收或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

3.0.6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数量,应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分类种类

以及收运频率确定,并应符合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

和本标准的相关规定。生活垃圾产生量可根据实际的统计资料,或依据《生活垃圾收集运输

技术规程》CJJ205、《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和《生活垃圾产生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等规定的计算方法得到。根据生活垃圾产

生量以及各类生活垃圾的占比,结合各类垃圾的收运频次,即可得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数

量。

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排放量大,宜按照定时方式集中投放和收集,并做到每天清运。可

回收物可结合定时和定期两种方式回收。可直接回收或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有害

垃圾等,鼓励定期集中回收,并按小类细分。对于生成频率不高,体积较大的大件垃圾、装

修垃圾和园林垃圾,宜定期投放至固定存放点,并由管理责任人统一协调投放和预约清运。

3.0.7住宅小区排放的生活垃圾由所在区域的清运部门、企业负责管理和运输,因此,其生

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方式相适应,方便区域内垃

圾清运和管理。

小于5000人的住宅小区可与相邻住宅小区联合设置收集站。

3.0.8浙江省部分地市已出台相关文件和条例,要求新建项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纳入

项目设计审查和验收内容,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如《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

设施设施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杭城管局〔2019〕146号文)。

21

为了有效促进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分类环节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在规划设

计阶段,应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合理布局。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案应经由环卫、消防等部门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必

要时可进行专项论证。垃圾收集房或垃圾收集站竣工验收应符合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相关标准

和《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等相关现行

国家标准的规定。

22

4总平面布局

4.0.1新建住宅小区应综合考虑投放与收运便捷、卫生环保和安全等因素,科学合理布置收集

点、收集房、收集站和存放点。垃圾收集点、收集房和存放点的设置除不应影响消防救援,

不应设置在影响居民生活和出行的位置外,还需考虑小区内生活垃圾集中投放和清运时对交

通等的影响。

为避免小区道路行车或停放车辆等影响清运企业垃圾运输车辆的作业,有条件的小区可

以设置专门的通道方便生活垃圾的清运。

4.0.2垃圾收集点应合理设置,宜设在道路隐蔽处或单元出入口,位置应固定,方便居民投

放。收集点内应按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设置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

运。

现阶段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排放量大。居民家庭中易腐垃圾大都为厨余垃圾,富含水

分和营养成分,密度和重量大。其他垃圾则密度和重量小,体积大。按重量计算时,易腐垃

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约为30~40%(相关文献最高占比可达60%)。

根据浙江省近年统计数据,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三者的体积占比约为5:15:

80。有害垃圾则投放频率低,排放量最小。显然该体积占比将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

而变化,除易腐垃圾、有害垃圾逐步实现应收尽收外,其他垃圾将随着生活垃圾细化分类的

开展,部分可转化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占比将逐渐减小,可回收物的占比将逐渐扩大。

下面进一步分析各类生活垃圾的重量和体积占比排放趋势:

1、易腐垃圾(厨余垃圾)的排放趋势

居民家庭中的易腐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厨余垃圾主要以剩菜、剩饭、瓜皮果壳、丢弃

不用的菜叶和废弃食物,其密度一般大于1t/m3。生活垃圾未实施垃圾分类前,混合有厨余

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可回收物等。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

05,混合生活垃圾自然堆积的典型密度为0.3~0.6t/m3。易腐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重量占比

最高可达60%。由厨余垃圾和混合垃圾的密度对比换算得到:易腐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体

积占比最高达30%。即随着易腐垃圾分类和收集要求提高,易腐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体积

占比可由15%增至最高值约30%。

2、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排放趋势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后,可回收物占比逐渐扩大的同时,其他垃圾占比将逐渐缩

小。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1:1的比值,是两者排放量对比的关键值。

23

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精细化后,部分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可回收物,鉴于其单独分类收

集时无污染,无臭味,可考虑利用物业用房、垃圾收集房等设置单独的可回收物收集点,如

再生资源回收间或回收区等。

因此,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布置除和现阶段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相适应外,还应兼顾后续生

活垃圾分类发展以及细分的需求。收集点位的布局不应过密或过疏。

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投放频率高,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

0180和《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其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m。可回收物

种类多,兼顾后续生活垃圾细化分类的发展,考虑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部分投放时间和收集

点选择的灵活多样,基于居住人口小于5000人住宅小区的覆盖半径,规定可回收物、有害

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室外收集点与相邻建筑间的

距离不应小于3m。

4.0.3收集点的占地面积和该点位布置的收集容器种类和数量有关。考虑生活垃圾分类以及

各类生活垃圾投放和收集的特点,有害垃圾投放和收集的安全性要求高,宜单独投放和收集,

加之其投放频率低,排放量小,因此,本条按一个收集点位至少放置三个垃圾桶来规定收集

点的最小占地面积,主要用于收集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经住宅小区现场调研,目前大量的垃圾收集容器为垃圾桶。垃圾桶规格主要为三种:80L、

120L和240L,其中240L垃圾桶尺寸约为:725mm(长)×580mm(宽)×1070mm(高)。

选用240L规格的垃圾桶时,收集点按至少设置三个垃圾桶并考虑洗手池空间后,其占地面

积不宜小于2.5m(长度)×1.0m(宽度)。

日常各类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重量占比大,最高可达60%,但由于密度大,其体积占

比小于其他垃圾。尽管如此,由于易腐垃圾富含水分和营养成分,易变质和腐烂,散发臭味,

一旦遗撒,将对周边环境和空气造成较大污染。为此,综合考虑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产生的

频度,以及易腐垃圾的易腐性、易污染性,要求每个收集点应配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的收

集容器。

其他垃圾是污染了的可回收物,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后,将有相当多的其他垃圾

转为可回收物。可回收物比例增加后,则其他垃圾占比减少,两者具有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基于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相关转化关系,以及可回收物收集的数量发展趋势,为尽可能合

理利用收集点占地面积,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可采用共享原则优化布置收集点的收集

容器种类和数量。

以下探讨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按共享原则配置的不同方式。以最小占地面积的收集点为例,

根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布置,其收集点位可分为两类(见图4.0.3-1):

1、收集点I:分别布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各一个,共三个收集容器;

2、收集点II:布置一个易腐垃圾和两个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共三个收集容器。

24

(a)收集点I

(b)收集点II

图4.0.3-1收集点收集容器的布置类型示意

表示易腐垃圾;表示其他垃圾;表示可回收物

满足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70m、可回收物收集点服务半径150m的条件

下,基于空间布局和两两相邻原则布置,形成最大化共享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的点位空间布置

示意图(图4.0.3-2)。图中收集点位两两相邻,一个收集点I的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可由其周

边6个收集点II共享,可共享的收集点位总数为7。由于两两相邻,其匹配的收集点II中

仅有一半的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位于收集点I的150m覆盖半径内,因此计算共享的其他垃圾

收集容器数量时,收集点II只能计算一个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考虑6个收集点II的6个其

他垃圾收集容器,以及收集点I的一个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该布局

下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数量之比为1:7。整个空间布局中收集点I与收集点II数量

比例为1:3。以上是按共享原则布置的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最少的布置数量。

图4.0.3-2最大化共享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的收集点位布置示意图

注:图中蓝色圆圈为收集点I的70m服务半径覆盖范围,灰色圆圈为收集点II的覆盖范围(服务半径

70m);红色圆圈为收集点I中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的覆盖范围(150m服务半径)。

图4.0.3-2给出的是理想化状态下,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点位可匹配的最多相邻收集

点位数量以及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数量。当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比值为1:1时,是两者排放量

25

对比的关键值。表4.0.3给出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比例由低(1:7)到高(1:1)

的不同配置方式,供相关方参考。

表4.0.3不同收集点位成组布置示意图

方式δ1δ2收集点组合示意说明

四~七个相邻的垃圾收集点可

方式11:7δ2≤14%

共享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三个相邻的垃圾收集点可共

方式21:514%﹤δ2≤20%

享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两个相邻的垃圾收集点可共

方式31:320%﹤δ2≤33%

享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三个相邻的垃圾收集点可共

方式41:233%﹤δ2≤50%

享两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不需要发挥共享原则,每个收

方式51:150%﹤δ2≤100%集点分别配置易腐垃圾、其他

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备注表示易腐垃圾;表示其他垃圾;表示可回收物。

注:1δ1为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数量之比,δ2为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比例;

26

表4.0.3第三栏中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比例为最高值时,收集容器基本满载。当超过

三个以上相邻收集点共享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时,收集点的布局要求高,需考虑空间布局

和两两相邻布置原则。

实际生活中,可参考表4.0.3的收集点位成组布置方式,根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排放

量的比例,选择共享配置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的方式。如当可回收物排放量很少,低于其他垃

圾的10%时,可考虑三个以上收集点成组布置,共享一个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当可回收物

排放量较少,低于其他垃圾的20~30%时,可考虑二~三个收集点成组布置器,共享一个可

回收物垃圾桶等。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比值不断提高时,可根据可回收物和其

他垃圾排放量的变化比例,动态调节相应收集容器的配置比例,逐步将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替

换为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如表4.0.3中以方式1~方式3为主的配置方式,可过渡为以方式4

~方式5为主。

随着生活垃圾细化分类工作的发展,新建住宅小区还可设置可回收物定期收集点,如利

用小区会所、物业管理处所在地、住宅区花园等,以开展可回收物回收活动。其次,在物业

用房等公共房间,可设置单独的可回收物收集间,用于存放高价值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管

理不当泄露后,危害较大,新建住宅小区可设立专门收集容器,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

因此,收集点位布置三个垃圾桶的最低要求,用于设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收集容器,基本能满足居民家庭排放的生活垃圾种类的需要。

当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必须和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合并放置同一收集

点位时,有害垃圾收集容器需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泄露,同时收集点位需扩大面积,以容纳

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当技术和管理措施到位时,收集点也可采用地埋式。

4.0.4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为废电池类、废旧灯管灯泡类、家用化学品类以及其他类等,

投放频率低,在日常生活垃圾中排放量最小。一般一个住宅小区可设置一个有害垃圾收集点。

有害垃圾收集点可由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负责管理。

有害垃圾虽然排放量小,但若管理不当造成泄露或污染,则危险性较大。为确保安全,

必要时可设专人进行收集和分拣处理。

可回收物细化分类后,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可直接回收,其收集时无污染,无臭味。有

害垃圾未泄露时,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可考虑利用物业用房、垃圾收集房等设置单独的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点。可回收物收集点可以再生资源回收间或回收区的形式设置。

4.0.5收集点的数量应按住宅小区人口数、垃圾分类种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频次计算。

住宅小区垃圾日排放重量、日排放体积的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

规程》CJJ205的规定:

1垃圾日排出重量应按下式计算:

27

(4.0.5-1)

式中:Q——垃圾日排出重量(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