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身份"的论辩,引领学生在初读中梳理文章内容。

2.通过“虚实”的论辩,引领学生在精读中感受人物形象。

3.通过“题目"的论辩,引领学生在思辨中深入文化精髓

教学重难点

通过“身份”的论辩,引领学生在初读中梳理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语文组将组织大家进行以“阅读经典,走近牧羊人"的网页制作比赛。为此,我们从同学们的预习疑惑中加以分类提炼,组成了网页制作的各个板块。下面请大家进行文本探究,一起来充实完善这些板块。

二、思辨1:从题目来看,植树的牧羊人是谁?在阅读中,有同学产生了对主人公身份的质疑。现在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完成网页第一板块:身份迷雾我分辨

观点1:他是牧羊人。观点2:他是植树人

大家支持哪一方?请选择一方,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相关观点支撑依据

1观点1:他是牧羊人

2观点2:他是植树者

补充说明:(在试讲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了对题目的质疑:既然文中涉及牧羊人的篇幅远比植树人的少了很多,似乎应该把题目改为“牧羊的植树人”更好。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思考,为下面的思辨埋下伏笔)

三、思辨2:对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人认为是真实的,有人则认为是虚构的。你呢?下面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网页的第二板块:“真假虚实我探寻"。请你做好准备。

(一)

序号相关观点支撑依据

1观点1:这是真实的

2观点2:这是虚构的

老师先来抛砖引玉:

示例①:我赞成观点1:这是真实的。

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地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一种视角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预设准备:该环节不求细致赏析,只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平台。

②真实的地点、人名和时间。时间是故事的关键词。请大家勾画文中的时间点,梳理文章主要情节,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长达35年的故事,文中的“我”以旅人的身份见证了荒原的蜕变和奇迹的诞生。

③“我"看到的很多具体的景象(场景、细节),像真的一样。(那么,“我”看到了哪些景象,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A“我"走近牧羊人,看到了他的家,他工作的细节,很真实。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他把破旧的石房子收拾得很整齐,家里干净整洁。他自己做饭,衣服缝补得结实细密。——副词、叠词、否定词的表现力:他对工作认认真真,心无旁骛;他对生活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选取“拿”“倒"和“挑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描写出艾力泽·布菲(牧羊人)精心挑拣橡子的经过,表现了牧羊人专心致志、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

B他种树的过程,感觉很真实。

牧羊人每天晚上从一堆橡实中一颗一颗地精挑细选出一百颗种子,第二天把橡实装在袋子里浸到一桶水中,背桶上山。他把羊群赶到河谷里吃草,自己爬上山脊,用一根拇指粗、一米半长的铁棒,向地下扎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就这样一颗颗地种下橡实。种了三十多年,种出了这一大片树林。——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三十多年如一日,依靠个人力量坚持植树。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不是"不知道”是“不在意"的表现,与之相应的是“一心一意”。他很简单,只有一颗心里装着的满满的都是种树,一个简单执着的人

C他在种树中遇到的困难,描写得很真实。

环境恶劣:干旱缺水,虽有泉眼,但是已经干涸了。想找到水的希望破灭了。

成活率低: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以数量的对比,突出付出之多,收获之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一个慷慨无私的人。

D课文呈现了一个平凡真实而令人钦佩的人(略)

观点2:这是虚构的

预设1:①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奇迹,这个年长又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农夫,靠一个人的辛勤和毅力,完成了一件神一样的伟业,让人难以相信。

第一次见面:1913年,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被废弃的破落村庄,这里已经成了废墟,像马蜂窝一样的房子已经没了屋顶,水井早已干涸。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死寂荒凉

第二次见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入伍五年,战争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我来到当年废弃的村庄旁,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高了,看起来壮观极了。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曾经井水干涸的地方有了小溪。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生命勃发

第三次见面: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87岁的老人。这里的一切都变了,干涸已久的土地冒出了泉水,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微风和煦,农舍干净整齐,人们从城市搬到这里安家,孩子们的笑声在村里飘荡,上万人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葱茏富饶

②文章后面题目中也提到了故事是虚构的。补充:这篇作品原是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你曾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读者文摘》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后,调查得知当地并没有过一个叫布菲的人,于是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稿子在美国的《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十多个国家发表,反响热烈。后来作者发表声明,说写的是一个“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虚构的

(二)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真实和虚构呢?

预设: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让读者感觉同真的一样。这就是一种文体——小说的艺术魅力。

对于网页的这个板块,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或许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会有新的发现。

四、思辨3:下面进入网页的第三板块“横岭侧峰我品鉴”,请大家探究下面的话题,完成该板块。

课文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现在题目是《植树的牧羊人》,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请大家选择一方并阐述理由。

原题: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通过坚持不懈的种树,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生机勃勃,成为沃土,这显然是为荒漠创造了生命的希望。也正因为此,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了起来,给人带来青春活力,探索生活的勇气,更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舒适"。

现题:本文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写作内容,又点出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同时引发疑问和联想:既然是牧羊人,他为什么要植树?他牧的羊在哪里?他植树的成效又如何呢?这样也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五、思辨4:看来这两个标题是各有所长,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列了几则材料,请大家把材料与课文结合起来再来辨析一下。

课文选自绘本,实则已经对原文进行了删改,下面举了这样的一些例子。

①原文:这些人家集居在一起,环境不论冬夏都粗陋不堪,地域的闭塞更加剧了他们的私心。人们怀揣非分之想,始终希望离开此地。男人们把木炭用车拉到城里,然后又返回家。如此永无休止且不分寒暑地劳作,一个人的品质再坚强也会垮塌。女人们则心存积怨。人们凡事必争,从木炭价格到教堂座位,他们相互争辩何为美德,他们相互争辩何为恶行,对于善恶普遍性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那里狂风也永不停息地刮着,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课文中已经删去)

②原文:他还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当时我正投身于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种在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明他有道理。这些桦树已经苍苍翠翠,傲然挺立,一如少年。

课文: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③原文:他只靠身体力行与蕴藏的品德,就能够将荒凉的土地变成到处都是奶与蜜的‘迦南地’。万物之中,唯有仁爱是值得崇拜的。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课文: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预设分析:

①中删去的部分恰恰是呈现了村庄变为废墟的直接原因:私心、非分、积怨、善恶不分、精神被劳作压垮,村庄就是在人们渐渐远离公心、善心、信心的品行中逐渐变为废墟的。人心的堕落正是导致毁灭的根本性因素,联系布菲的无私付出又使村庄得到了拯救重生,我们不难得出造成毁灭与产生创造的都在人的一念之间的结论:“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毁灭产生于本能的自私,创造则产生于行善的无私,人可以做魔鬼也可以做上帝,那就要看会做怎样的选择。在这里,主人公植树不仅仅是一件无私的奉献,更是一种善念信仰的先行。

②“凡尔登战役"的参插让我们不仅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为惨烈的战场,“绞肉机”的说法无愧于人间炼狱。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课文中这段时间,法国在经历着什么?

毁灭_________创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法国内阁45次变更1914—1940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_________________。

从以上材料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原文是在传布一个伟大的声音:只有在对善行信仰的坚守下才能走向自由幸福。这里的牧羊人显然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也必然带有宗教的色彩: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三十多年如一日,依靠个人力量坚持植树的行为就像救世基督。作者让·乔诺用“植树的牧羊人"作为标题,既点明了主题,又饱含了对他的由衷礼赞。——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前面第一板块对题目的质疑,现在大家应该有了明确的判断了吧!

那么网页的第二板块:“真假虚实我探寻”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完善起来?至此我们不妨说:故事谈到一个人在坚持不懈的无私努力下最后创造了绿洲。这种精神的伟大对我们的成长无疑是具有真实的现实意义的;但从故事最终归结到人的精神栖居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