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学课件_第1页
教育行政学课件_第2页
教育行政学课件_第3页
教育行政学课件_第4页
教育行政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行政管理引论

第一节行政与教育行政一、行政二、教育行政三、教育管理的模式一、行政(一)国外学者对行政的理解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解释行政的含义“三权分立”,即把国家机构划分成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各执行不同的职能,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富足执行法律,司法机关富足监督法律的实施。美国行政学家魏劳毕在927年出版《行政学原理》,认为:“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我国建国前出版的《辞源》中说:“凡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务总称为行政。”2。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解释行政的含义有的行政学家认为,政治乃众人事务的管理,其范围比较广博,而行政紧是政治中一部分的特别事务的管理或方案的推行,其范围比较狭小。美国行政学家和法学家古德诺在1900年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中认为:“在一切政治制度中只有两种基本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现和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政府官员官吏推行政府功能的活动”。3。从管理的角度解释行政的含义美国行政学家怀特在1926年出版的《行政学导论》中认为:“行政的最广意义包括为完成或实现一个权力机关所宣布的政策而采行的一切运作。”美国行政学家费富纳在194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中认为:“行政就是由一些人以协调的努力使政府的工作得以完成。”美国行政学家西蒙、斯密斯堡、汤母生在1950年出版的《行政学》中认为,最广义的行政就是“若干人为达到共同目的时所作的合作的集体行动”,狭义的行政则在于研究“为达到共同目的时,如何选择所使用的方法,如何选用工作人员并使之协力工作,如何分配事权使之完成在团体中的特定工作,并能与他人和谐的去努力。”(二)国内学者对行政的理解在距今2000年前的《左传》中,就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在《钢鉴易知录》中,曾记载在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周厉王因“国人发难”而逃走。当时太子靖年幼,由“召公、周公行政”。这里所说的行政,是指管理国家政务。当代国内学者对“行政”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行政是指国家通过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事务的管理。二是认为行政是指国家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事务的管理。我们认为,所谓行政,是指国家通过各级政府部门,依据法律行使权力,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事务的管理活动。二、教育行政(一)国外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1。教育行政领域区分论相良惟一在《教育行政学》中认为:“教育行政是行政的一个部门,是关于教育的行政。”在日本,国家政务分内务、外务、军务、财务、法务等,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一部分。2。职能主义论安藤尧雄在《教育行政学》中认为:“教育行政,就是在社会活动和公共活动的教育工作中提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准备必要的条件,以促进其完成。”按照这一观点,日本的饿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行政的目标,要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建立各项必要的条件。”3。贯彻意识形态的学说宗像诚也在《教育行政学序说》中指出:“教育政策是教育政权支持的教育理念,教育行政是政权机关实施教育政策。”“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而言。当然这里贯穿着某中意识形态。”4。公权作用的学说木田宏在《教育行政法》中认为:“教育行政是在作为教育政策而制定的法律下,遵照法律的规定,具体地执行教育政策的一种公权作用。”天诚勋在《教育行政》中认为:“教育行政就是具体实现教育政策上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一种国家作用。”(二)国内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1。教育行政就是学校管理教育的行政台湾学者大都持这一观点。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是有区别的。前者管理的层次较高,范围较大;后者管理的层次较低,范围较小。2。教育行政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育的活动,它包括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孙绵涛认为,这种观点有片面性。第一,教育行政机关关于教育的指示和决定,总是要通过学校行政机关去贯彻执行,因此,教育行政活动应包括学校教育的行政活动。第二,管理教育,应该不只是教育行政机关的事情,国家的其他行政机关也有责任。因此,教育行政应该是整个过管理教育的活动。3。教育行政既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的新正活动,又包括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教育行政方面的专著,其结构体系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育的活动,另一部分就是学校行政。4。教育行政是整个国家管理教育的活动孙绵涛认为,这样的理解体现了大教育管理观,这种管理不仅重视教育内部的管理,重视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行政机关对教育的管理,而且还重视教育与外部的各种关系,把教育事业当成整个国家的事业,把管理教育当作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行政是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教育法规,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即对教育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管理,其中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的自身建设与管理及其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其基本任务是:(1)确保教育的方向性,即教育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在我国,就是使教育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使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起促进作用。(3)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教育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使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人才层次的宝塔型模式,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和各类专门人才。(4)根据国民经济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5)积极调整、改革那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贯彻教育方针,推行教育法令,拟定教育规章,编制教育计划和规划,审核教育经费,任用教育人员,视察、指导和考核所属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的工作,处理各项教育工作上的问题。三、教育管理的模式所谓模式,是指某中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模式是历史的产物,是现实的抽象。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一)经验管理模式从古代学校的产生,到19世纪中叶出现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管理基本上属于经验管理。1。经验管理模式的概念这种模式是指管理者凭借个人或群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当前管理行为选择的依据的管理模式。2。经验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一,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个人或群体的经验作为决策判断和选择管理行为的基本依据。第二,重视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即对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要求比较高。(1)要求管理者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2)要有多方面的工作经历。(3)要有敏锐的遇见能力,能把握管理中带有趋势性和倾向性的问题。(4)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对突发事件提出有效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迅速做出判断和提出对策。第三,经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工作时间愈长,管理经验就愈丰富,绩效也就愈高。绩效=经验×知识×能力3。经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经验永远是管理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必须正视经验自身的局限性。经验管理的局限性是由经验管理思维方式的滞后性、经验管理的时空条件的限制性、经验管理的个别性决定的。经验管理思维方式的滞后性、经验管理的时空条件的限制性、经验管理的个别性就是经验管理的局限性的具体表现。从主观上讲,管理者如果过于自信,满足已有的经验,看不到新情况、新问题,经验就会老化、僵化,“财富”也就会渐变成“包袱”。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理者的精力、体力也会逐渐衰退,产生心理惰性。从客观上讲,经验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相同或相似的时空环境和条件下,经验可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一旦时空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就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有效性。但是,须特别强调的是,经验管理的局限性不是这种管理模式本身的必然产物,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主观因素加以防止、改变和克服。(二)行政管理模式19世纪后半叶,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确定,形成了教育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1。行政管理模式的概念所谓行政管理模式,是指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并作为教育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2。行政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一,这种模式强调行政系统的层次性。教育管理从顶层到基层形成一条权力线,各个层次的权力、责任、义务都有明确规定,谁也不得随意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第二,这种模式注重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指令性、强制性。教育管理行为的选择,必须以上级行政机关下发的文件、指令、计划、决议及首长的讲话精神为依据。它强调上级机关的权威性,强调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合理不合法的不能办,合法不合理的必须办。如果需要改变,必须逐级向上请示,批准之后方可执行。这种模式有一套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方法。绩效==法规×组织×程度3。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第一,由于强调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强调行政权威,可能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的局面,致使管理措施脱离实际。第二,由于管理层次多,机构多,条条框框多,可能会造成下边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的多头领导的状况。第三,有时上级指示中的组织意见和个人意见不容易分清,以至于下级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三)科学管理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专家学者采用教育调查、教育统计、心理测量、教育实验和试验等科学方法,探寻产生教育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教育管理则依据其研究所得的科学依据、事实和解决方案或结论作出管理决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1。科学管理模式的概念所科学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2。科学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一,这种模式强调,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措施应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第二,这种模式要求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手段,如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估、教育诊断等,对管理对象、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绩效==理论×方法×素质3。科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以科学的理论作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对教育管理对象及其过程的多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联系,并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科学管理还不能对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研究。第二,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和因果关系,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还有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第三,科学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而教育管理主要是“人——人管理”,有许多因素难以作精确定量分析。

教育管理的三种模式发生有先有后,且都还在发展之中,各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简单地扬此抑彼,而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运用,扬各种模式这长,避各种模式这短,形成一种实事求是、优势互补、各有不同侧重适用领域的综合型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综合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即是在建立政府、专家、学校联合作用的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使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三种模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充分重视经验管理的作用,合理强化行政管理的功能,适度增加科学管理的成分,致力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演进一、三个时期

二、四个流派一、三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学术舞台上,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综观中外各国,19世纪之前都未有独立的教育行政。19世纪之后,教育行政机构也往往与一般行政机构合并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建立甚晚,且都以管辖教育事务为基本宗旨,教育资源的组织与事务的处理成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形态。在这种以经验行政为重心的管理形态下,只有教育行政的事实及其经验描述,而无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这正是教育管理学处于萌芽阶段的基本表现。(二)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管理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1)从行政学、法学的方向研究教育管理。称之为公法学的教育管理学,或国家学的教育管理学。(2)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教育管理问题。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管理职能日益复杂化和专门化。面对现实的要求,以政治统治为基本职能的行政管理显然很不适应,于是,行政效率研究成为迫切的任务。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是W·威尔逊。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之研究》一文中认为,应着重研究如何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行政效率。与此同时,以F·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与实验得出结论:为了获得效率,须对管理的过程、项目、内容、方法、时间与工作量等进行科学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改进行政技术,杜绝浪费现象,提高管理效率。在行政效率研究和科学管理运动的推动下,教育管理研究日益重视教育管理活动分析、预算分析、工作程序分析和课程设计分析,以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与效率的提高。但在科学管理运动中,人们日渐发现,为追求效率而过于看重生产过程的行政技术分析,存在着把人看成“经济人”的缺点。于是,人际关系理论便应运而生。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强调人的参与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使教育管理学在奠基时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如美国学者约契于1949年在《学校管理与改进人的关系》一书中指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团体,校长的主要责任是在管理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的交互作用。由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评价:在20世纪头50年期间,由于受到了行政效率研究、科学管理运动和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教育管理学在其形成过程中重视了教育管理效率、行政程序分析和人际协调沟通的研究,从而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建立与发展时期综合教育管理学界各家的观点,教育管理学建立的时间标志,当以20世纪50年代较为合理。这是因为,20世纪之前仅有教育行政事务管理的事实,而无理论可言;而二次大战前尽管已经出版了许多教育管理的专门著作,但就其学科水平而言,仍然处在经验描述的框架与水平之上,尚未构建起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此种状况直至二次大战后才有真正的转变。教育管理学自50年代初步建立,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年头。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列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类知识总量激增,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受到新的刺激,向着以下八个方面交叉整合的研究方向发展:

①在学科结构上,由单元的、一维的学科结构向科际交叉、多维结构的系统整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②在组织形态上,由专业职能部门优化的研究向网络功能结构的研究方向发展;③在管理体制上,由集权走向分权或分权走向集权的线性研究向集权与分权相互靠拢、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④在教育机制上,由学校的封闭式“小教育”的研究向“产——学合作”、“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开放“大教育”研究方向发展;⑤在管理手段上,由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计算机管理等“硬性”管理手段的研究向与参与管理、民主化管理等“软性”管理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⑥在评价模式上,由阶段性、总结性评价为主要模式的研究向以经常性、形成性评价为主要模式,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⑦在管理素质上,由领导特质研究向全员素质的培养与学校自身素质的提高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⑧在教育科研上,由专业人员为主的个体化研究向政(行政)、群(教职工群体)、学(学术界)群体合作研究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交流的方向发展。二、四个流派(一)教育管理经验学派

该学派继承了科学管理的理论精神,由注重工作分析,进而转向目标管理,追求绩效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效能效率。为了追求教育效益,经验学派基本上把教育管理看作是“教育的组织作用”。因此,他们在理论上以教育的本身逻辑来分析教育管理的组织作用,把教育管理问题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在实践上则应用目标分解法把教育组织分解成若干职能部门,进行操作性应用研究。这种理论在前苏联、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教育管理行为学派

该学派继承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精神,进而走向教育管理组织行为的研究,以寻求教育组织的活力机制。

在组织(团体行为)层面上,他们认为要把教育管理行为看作是一种组织行为,要把教育管理问题放在正式组织环境中,研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组织行为的动态关系,而在这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组织理论还是人际关系理论都没有做到。在个人(角色行为)层面上,他们认为要把教育管理者看作是教育管理者角色的运作表演,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首先在于管理者(角色)素质的提高和角色关系的协调运行的结果。(三)教育管理决策学派

该学派同样继承着科学管理的理论精神,由注重行政技术分析,进而采用数学模型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企望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现代教育决策科学。他们认为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决策程序科学化就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追求。他们企图把现代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向及其技术引入教育管理领域,使教育决策变成建立在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验检查基础上的一门技术科学。这种趋向随着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50~60年代出现了决策方法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热潮。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危险倾向,科学决策不能仅靠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等“硬技术”,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组织行为与社会心理等“软技术”,现代科学决策需要“软硬兼施”。(四)教育管理系统学派

该学派企图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突破以往那种以教育学运用或行政学运用为重心、以科学管理学说或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线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代之以多学科系统整合为途径,开拓教育管理学的新的学术领域。他们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只有把教育系统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才能比较容易地发展管理行为过程中相互制约关系的关键变量,进行科学预测,有效地实施反馈控制,提高管理成效。

第三节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行政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行政学是以国家教育事业的系统管理为对象,从宏观方面研究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行使国家权力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中,如何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管理要素的科学,其宗旨在于保证教育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二、教育行政学的研究任务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F·杜拉克所说:“管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因素”,“所谓发展中国家,并非是发展落后,而是管理落后”。

另一位管理学家W·G·莫纳汉也指出:“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每个社会问题,最后都能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任务之一,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阐明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的规律,为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同时,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还应以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武装教育行政干部、学校行政干部和学校教职工,使其懂得按科学规律办事,更有效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三、教育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之道原则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自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立科学的社会义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前提。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揭示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分析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的原则、程度和方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教育管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为我国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服务。因此,研究教育管理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的源,又是检验管理理论正确性的客观标准。理论指导研究工作,而研究工作的进行则必须从实际出发。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列宁说:“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在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主要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邓小平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与首都应届高校毕业生座谈时也提出,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而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内容,就是要把国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先进的东西学过来,为我所用。他说,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我们摆脱过去的一些片面认识,大胆利用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立足我们的实际,把国外的这些有用的好的东西认真学过来,用来改进、提高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东西,这样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本事就会大起来,就可以加快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切好东西,一方面又要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教育行政学的研究方法1。行政法学研究法该方法是以解释法规及研究法制理论为特征的,它运用在教育管理的研究上,主要是把教育管理理解为按照法规实施教育政策。这种解释法律的研究方法,一般称作静态的研究。

该方法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对已发现和有定论的真理作出解释。今后既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方法,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将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下去。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管理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和概括教育管理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管理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实践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研究,可以探索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般说来,在实践中反复证明是成功的经验,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不能把经验总结法看作是过时的方法,更不能把重视经验总结看作是“经验主义”。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某类教育管理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照研究,从中找出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或现象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相异比较、定性比较、定量比较等多种,其中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事物的历史状况进行比较,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同类比较是对两个或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同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定性比较是对两个或两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进行比较,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和属性进行数量上的比较,从而确定事物量的变化或量的多少。4。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从历史上考察教育管理的起源、教育管理的历史类型、教育管理式的历史演进,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寻找到现实和未来具有实际意义的行政原则和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广泛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考证,引用确凿的材料证明所研究的课题的规律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5。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研究其因果关系和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教育管理学研究中运用此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管理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理论和设想,确定某一区域或学校,加以有意识的控制,采用科学的方法、程序和步骤,组织有计划的教育管理方案实践,并根据实践结果,对原先的设想和方案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和统计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的性质和特点一、教育行政管理的性质二、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第一节教育行政职能

一、教育行政职能概述

二、教育行政职能的基本类型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职能

第二节教育行政原则

一、教育行政原则的概念

二、教育行政原则的客观依据

三、教育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的性质和特点一、教育行政管理的性质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国家性2。社会性3,地方性4。群众性5。计划性6。科学性二、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一)理论透视1。教育性2。复杂性3。延续性4。随机性(二)实践总结1。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容是事业,也不是企业2。教育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3。教育行政管理的成果是人才,而不是物质产品4。教育行政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要比物质部门生产投资效益评价复杂和困难5。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大,种类多第二节教育行政职能

一、教育行政职能概述

教育行政职能是指教育行政本身的职责和功能,既包括教育行政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又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为执行任务、实现国家教育使命所进行的职务活动。

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主管教育事务的职能机构,是政府中的一个分支机构。教育行政又是一个由各个部门、各类成员、各种因素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育事业发展任务而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部门、成员、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教育行政机关需要严密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教育行政职能是在行政管理专业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行政活动,这种行政活动是由教育行政的目标、对象和行政本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教育行政的职能是我们建立教育行政机构的依据之一。

教育行政的职能也是我们科学组织行政过程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教育行政职能的基本类型

(一)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做出布署、设计和安排,以保证教育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计划是教育行政活动的中心环节,要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就要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做出布署、设计和安排,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教育行政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行政的计划和决策,以及行政过程中对计划和决策的修正。

计划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无论是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国家,还是合作制国家,计划职能在其教育行政活动中都占有一定地位。所不同的是,有的偏重于指令性计划,有的偏重于指导性计划。

(二)立法职能

立法职能是指国家通过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制定各项教育法令和法规,并依法对教育实行管理。它是使教育行政活动正规化的一个重要职能。

通过立法手段对教育的目的、方针,对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职员的资格和待遇,对教育管理活动等予以法律上的规定,并依法行事。完善教育法规,能保证全国教育的正确方向,能做到活而不乱。

(三)组织职能

组织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人员把已经拟定的计划和决策,化为具体的执行活动,指导计划的落实。组织活动包括对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有效运用;对工作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督导等。组织职能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关键一环。

(四)协调职能

所谓协调,就是改善和调整各个机关、各种人员、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各项管理活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协调一般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两类,内部协调指教育行政组织内部各种因素的配合一致,它是促进外部协调的基础。外部协调指各行政组织之间的纵横配合。

实现行政协调的途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统一目标,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加强组织的团结,注意有力的监督,充分的沟通,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等。

(五)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就是国家依据有关法令和采取有关教育行政措施,对地方和学校教育的实施实行监督。监督职能可以分为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两种类型。

中央集权制国家强调行政监督的职能,地方分权制国家强调法律监督的职能,中央与地方合作制的国家则既重视行政监督,又强调法律监督。

(六)经营职能

经营职能是指国家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直接进行管理。

由于国家直接对地方和学校内部的教育事务负责,就有点类似于企业的经营权,所以称之为经营职能。教育行政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项职能特别突出。如法国教育部可以直接经营全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就是这种经营职能的典型例证。

(七)指导职能

指导职能是指国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地方教育发展的规模、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基本属于地方和学校内部的事务,提供指导和建议,间接地影响地方和学校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活动,使之与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相一致。

(八)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是指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下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辖的学校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资助等项目,以此作为教育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例如,国家建立教育信息中心,为地方教育提供丰富的统计数据和教育资料,进行各种教育咨询;经常组织地方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作,以便更好地为发展教育服务;建立独立的教育财政,鼓励地方和学校兴办一些国家急需的教育项目,为落后地区提供资助,等等。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职能

有的学者把世界各国管理教育的职能划分为监督型和指导型(或服务型)两大类,认为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特色。监督型的行政,以指令性计划职能、经营职能、行政监督职能为主;指导型的行政,则以指导性计划职能、指导服务职能、法律监督职能为主。

一个国家管理教育职能所具有的特点,是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以及人口地域等因素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的职能,也应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我国建国以来基本上是搬用前苏联监督型的职能。这套职能片面强调行政监督,把应该属于地方和学校的许多职能全部由国家包揽过来。实践证明,这种职能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改革我国监督型的职能势在必行。

要有效地实行宏观控制,必须在实行指导性计划的同时,适度地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实行非强制性的指导服务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在我国当前教育立法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靠法律监督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行政监督。可见,实行纯指导型的教育行政,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的职能,既不是纯监督型的,也不是纯指导型的,而应是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为辅;以指导服务为主,经营管理为辅;以法律监督为主,以行政监督为辅的“指导——监督”型职能。

要完成从传统的监督型职能向“指导——监督”型职能转变,第一,要强化立法职能。第二,要强化指导服务职能。

第三节教育行政原则

一、教育行政原则的概念

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管理原则是决定整个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转的基础。教育行政原则是教育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原理和行动准则,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实施某种原则,教育行政活动也不例外。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教育行政工作必须有所遵循,这就需要原则的指导,将管理目标变为现实,进行大量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活动。要实现教育行政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把教育行政活动置于正确的原则指导之下。否则,就无法保证教育行政活动的正常进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教育行政原则的客观依据

教育行政原则并不是人们随意杜撰的,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正确的原则是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当这些规律被人们所认识,并用来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时,规律就成为原则。因此,原则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总结提炼出来,又用以指导实践的基本原理。原则源出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和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和创造新的科学规律。原则是人们制定的一种行动准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原则的客观正确性,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原则虽是规律的反映,但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各方面的因素和情况的不同,也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有出现偏差和失误的可能性,所概括出的原则也会存在一些片面性。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基础上去认识社会,而且这种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时也很难彻底和准确。因此,对于人们提出的一些原则,我们既不能不加思考地盲目轻信,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进行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教育行政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三)动态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五)法制化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在我国教育行政活动中,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使我国的教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指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其主要方式是:(1)为国家机关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出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向和任务,而不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不包揽行政机关的具体事务;(2)在国家各级机关建立党的组织,对于本级机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做出决定,保证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进行;(3)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从组织的角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说党代替行政机关直接发号施令,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支持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党组织同行政机构的关系,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健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系统,保证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能,从而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行政活动的领导。

2、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改革

要改革教育办学体制。

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要改革教育投资体制。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行政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1、采取有效措施,吸收各阶层人民群众参加教育管理工作

2、充分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参加各项管理的民主权利

3、在教育行政活动中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教育行政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动态性原则重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求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协调发展。

教育工作既有稳定性、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创造性,这是由教育事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反映在教育管理上,应以稳定、继承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创造为目的和动力,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抓发展,在运动发展中求稳定。

1、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管理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为了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不同的需要,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必须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行分区规划,避免“一刀切”。教育结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办学形式等,各方面也应具有各地的特色。

2、根据客观环境和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不断采取新的对策

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管理的诸要素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不仅教育系统自身在变化与发展,而且它同外部的相互关系也在变化与发展。这些不断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必然会对管理活动产生种种影响。

这种影响有两种趋势:一是沿着方向目标进行,保证管理主体的正常活动,二是背离方向目标进行,干扰管理主体的正常活动,削弱管理主体的有序状态。

管理主体必须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调节,以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动态平衡。

此外,教育的产品是人,不能像对物的生产一样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加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培养人才,决不能用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逐步将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之上的教育运行机制转移到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经济基础的运行机制上来,根据客观环境和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不断采取新的对策。

(四)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行政活动中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采取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行政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1、采用新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首先,要树立整体最优化的观点。系统理论认为,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整体工作并不是各个局部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合”。系统理论的着眼点是从系统的总体出发,在发挥各分系统、小系统效能的基础上,统一计划协调,使整个系统的效能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而言,要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就要立足于整体,对于各项局部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其次,要讲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性。每个部门、单位和个人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各有各的任务和作用。系统管理要求层次间职责分明,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要搞好岗位责任制,不能互相代替。这就要求对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在宏观上要管住、管理好,微观上要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教育系统各层次职、责、权相符,使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要注意教育行政活动的目的性。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总的培养目标下,各级各类教育又各有自己的具体规格要求。混淆了各自特殊的目的,就会造成混乱,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2、合理组织和利用人、财、物等资源,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和效益

首先,要有效使用教育人才。

其次,要有效使用财和物。

再次,要有效使用时间。

(1)要最大限度地谋求可控时间。(2)要正确区分每一事务在工作中的重要、紧迫程度,具有区分重要事件和一般事件的能力。(3)要用最佳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4)常规工作应做到标准化、案例化。

第一节外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外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三、世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外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行政管理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即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心和关键,它与国家的政权性质、政体形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外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一)中央集权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中央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有关教育方面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均集中在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决定和指示办事。

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教育事业被确认为国家的事业,国家要直接干预教育。教育由中央统一领导,教育标准是国家统一制定,教育经费也主要由国家负担,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接受国家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地方的自主权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强调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为学校依赖于政府;在管理方式及管理行为上,注重用行政、计划的手段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和严格控制。

2、中央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缺点

从教育行政管理的实践来看,中央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够充分调动中央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便于统一全国的教育思想,便于全国教育事业的统一规划,便于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二,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克服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第三,能规定统一的教育标准,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弊端:第一,地方没有办教育的自主权,事事依赖中央和上级,不独立思考,难以充分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第二,从一个国家角度看,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教育发展也必然参差不齐,如果只求形式划一,极易脱离地方实际,阻碍教育发展的进程;第三,不鼓励自由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地方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1)法国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国是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教育行政方面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法国政府认为,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因而国家应直接干预教育,这就构成了法国教育行政的指导原则。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法国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分权措施,但中央集权制的原则却沿袭至今。

法国全国的教育工作是在国民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的,国民教育部是法国主管教育工作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要行使以下职权:实施议会通过的教育法案和政府对教育的决定;制定和颁布有关教育方面的各种指令、通报、指示、通知及具体政策;领导所有的公立教育机构,监督、指导私立学校;分配教育经费;制定教学大纲,规定考试制度及证书颁发标准;负责对教师的选拔、培训、晋升;组织和协调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执行国家与外国的教育合作项目;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等等。指挥命令从上到下,一贯到底,几乎全国统一,没有地区差别。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始终处于“处理事务的机器零件”的地位。

为了克服中央集权制的弊端,法国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之外,设立了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除回答行政当局的咨询外,还行使教育方面的各种诉讼、惩罚案件的预审或终审等重要职权。如“国民教育最高审议会”,是国民教育部的重要咨询机关,该审议会由80名代表组成,其中国立和公立学校教师代表25名,私立学校教师代表5名,教育行代表25名,其他各阶层代表25名(政府各部、家长联合会、学生联合会、雇主联合会、雇员联合会)。该审议会对教育部长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咨询表明独立的见解,对教职员的处分有最终裁决权。在地方上,法国也设立了相应的审议机构,如在大学区这一级设有大学区审议会,在省一级设有初等教育审议会。此外,法国还建立了各系统的督学制度,以沟通上下情况。

(2)法国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国本土分为95个行政省,在教育行政方面,法国中央将95个省划分为25个大学区(大学区不是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法国中央以下一级教育行政单位是大学区,大学区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大学区总长。大学区以下的教育行政单位是省,省的教育行政最高负责人是大学区督学。

法国地方教育行政的主要任务,一是配备代行教育部长职务的大学区总长和大学区督学,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二是负责省和市、镇、村立学校的设施、设备方面的行政事务。大学区总长的职权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以大学区内各大学“总裁”的身份参加大学的法定机构,协调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关系;在中等教育方面,对中等教育实行全面的指导和监督;在初等教育方面,管理学校和班级的开设与关闭、教员的任命、最高惩罚的执行等。

大学区督学在省里代表大学区总长行使职权,掌管除高等教育以外的全部教育行政,即管理大部分初等教育行政和一部分中等教育行政,并对师范教育进行监督。

(3)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

从教育行政的权力分配上看,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这种体制渊于拿破仑时代的“帝国大学”制度。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力很大,不仅管理的内容广泛,而且管理的还十分具体。国民教育部在教育行政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在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指示和命令。

从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关系方面看,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独立型的体制。法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不受同级政府的直接指挥,而是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的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从教育领导者、决策者的素质方面看,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专家管理型的体制。所谓专家管理型,是指教育行政领导者由获得一定学位,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来担任。法国对教育行政领导者、决策者的素质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大学区总长,还是大学区督学,都必须持有博士学位,而且必须对教育工作十分熟悉,从事过教育工作,而外行是无法担任教育行政领导职务的。

(二)地方分权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下级教育机关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有权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随意干涉。这种行政体制与中央集权型的行政体制相反,它确认教育事业是地方的事业,地方的自主权居于统治地位,教育事业由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主地经营和管理,教育标准由地方制定,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中央政府只处于援助、指导的地位,只是在必要的范围内才由国家干预。

2、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缺点

从教育行政管理的实践来看,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培养当地人民关心教育事业的兴趣和责任心,能充分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第二,能适应本地区政治、经济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教育的管理权划归地方,就可以使地方根据本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第三,能结合本地区的情况进行实验,通过不同地区的实验和创造,开展竞争,相互促进。

这种体制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权归地方,难以制定全国统一规划,教育缺乏统一标准,各地自行其是,教育制度纷乱复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第二,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贫富不均,必然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也难以真正实现。

3、美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1)美国的联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本宪法未授予联邦而又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限,分别保留给各州人民”。由于宪法中未提及教育,因此,教育行政和法律责任在各州,联邦政府没有直接领导和管理教育的权力,而只有授助、指导职能,起服务性质的作用。联邦政府可根据国会制定的教育授助法,通过补助拨款等形式,把联邦的政策和意图渗透到州和地方,从而起到间接地调整和统一全国50个州的教育的作用。

联邦教育部的机构设置主要由智囊机构和职能机构两部分组成。智囊机构包括政府间关系教育顾问委员会和联邦各部、署际教育事务联席委员会,前者由联邦、州和地方官员、私人与公众代表组成,其任务是评价联邦政策对州和地方教育的影响,向部长、总统提出有关改进联邦教育计划的建议,并向公从提出报告;后者主要是进行研究工作,并向部长提出建议,以保证联邦各部、署所开展的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彼此协调。

职能机构主要包括初、中等教育司;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事务司;中学后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特殊教育与恢复就业资格服务司;教育研究与改进司;公民权利司;立法与公共教育司;私立教育司等。教育部主要行使以下职权:(1)管理联邦教育经费的分配、拨发,包括补助金、经济援助等。(2)管理教育研究工作,除本部人员调查研究外,还与高校、州教育厅、专业团体等签定科研合同,开展各种专门的研究和探讨。(3)管理一个州不能单独承担的教育服务,如对各地学校提供咨询性的辅导帮助,编写发行各种出版物,召开各种全国性讨论会,举办全国性展览等。

(2)美国的州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美国各州都有州宪法,州议会在联邦宪法和联邦最高法院裁决的范围内立法。在教育方面,州议会主要从事教育立法工作,有权制定教育法案。州议会制定州宪法内有关教育的基本政策,确立本州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责任、基本要求和基本技术要求,衡量教育进展的标准等。至于具体的方针政策,则通常由州教育委员会制定,州教育委员会可制定带有法律性质的规章制度。

在美国,各州的州长在教育行政方面有很大权力。州长对教育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立法、预算及其所在的政党来实现。州长有权向议会提出教育法案,也有权对教育立法行使否决权。州长在选任州教育委员会委员方面也有一定的权力,在美国50个州中,州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州长选任者约占2/3,其余或由民选,或由州议会选举,或由学区委员会推举。

美国各州对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大体相同。各州均有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或由指定人选组成的州教育委员会(州教育董事会),州教育委员会是制定初等和中等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关,在州的法律范围内制定教育政策大纲。

州教育委员会作为州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关,主要行使以下职权:(1)任命州教育厅长。(2)确定州教育厅的职权范围及其官员的资格标准并任命主要官员。(3)通过并管理州教育机构的预算。(4)决定公立学校的教育基本大纲及质量标准。

(5)进行有关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及修改等工作。(6)在相应的委员会和顾问的协助下,授权组织一些必要的研究项目,以便向州长及州议会提出旨在改进学校组织管理、财政以及其它有关本州教育的建议。(7)一旦被授权后,可通过高等院校和其它各类教育机构的计划和政策。(8)制定本州教育政策并确定有关管理和监督的最低标准。(9)在与其它州机构和联邦政府的关系中,若涉及教育事务,代表本州制定处理彼此关系的政策。

州教育厅是州教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是管理本州公共教育的是最高行政机关。州教育厅设厅长一人,下设州教育执行副厅长若干人。州教育厅的内部机构由行政部门、课程设置和教学领导部门、执行计划及审议部门、实地服务部门、法律部门、公共及政府政策部门、特别计划部门等组成,州教育厅对州内教育事业(有时包括高等教育)全权负责。州教育厅一方面要根据现行法规和专业标准不断地完善州的教育政策,使其具有效力,另一方面还要确定新的政策、秩序和实践,进行教育改革。

(3)美国的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在美国历史上,学校是由社区举办的,因此就形成了大部分管理教育的权力属于地方的传统。虽然联邦越来越关心教育,教育又是州的法定职责,但是很多教育政策的决定权仍归之于地方。

美国地方教育行政单位大致分为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两种。基层学区作为直接管理学校的地方公共团体,由各州设置。现在,美国中、小学的日常管理权集中在16200个基层学区手里。

基层学区一般均设有民选或委派而成立的教育委员会,委员名额多寡不一,任期长短也不同,但委员一般不超过9名,任期在3-6年之间。基层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教育计划、编制教育预算、征收教育税、管理教职员人事、维修校舍、购买教材教具、提供校车等。为协助教育委员会履行职责,许多基层学区成立了由公民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充任教育委员会的咨询或助手。这种临时委员会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在基层学区的教育发展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在州与基层学区之间,还设有中间学区(中间教育服务区)。中间学区是在州的监督下对所管辖地区的基层学区进行监督指导的行政机关,通常被认为是州教育厅的派出单位。在行政关系上,中间学区是州教育厅的一个分支,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服务机构。在协调教育发展过程中,中间学区主要发挥如下作用:(1)为本学区特别是小规模的基层学区提供服务,它一般设有情报资料中心、教师阅览中心、教师培训项目等。(2)收集学区内各基层学区的情况,向州教育厅报告。(3)分配州政府下达给中间学区的经费并指导它的使用。

(4)美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

从教育行政的权力分配方面看,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彻底的地方分权制。它把教育事业确认为是地方和公众的事业,教育事业应该由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主地经营和管理,地方的自主权居于统治地位,中央政府处于援助、指导的地位,只是在必要的范围内才要中央参与。

从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关系方面看,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独立型的。美国的各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的决策机关,它既不是州议会的下属委员会,也不直接向州政府负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州教育厅是州教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向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地方教育行政的情况与州类似,但独立性更大。基层学区由州议会依法设置,负责办理及维持公立学校。基层学区与市政合作实体不同,市政合作实体是指一个市或镇,目的是实施地方政府统治,而基层学区则含有一个地区,由基层学区的行政组织掌管这一地区的教育事务。

从教育行政领导者、决策者的素质方面看,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外行内行结合型的行政体制。美国的州议会、州长、州教育委员会都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但其中的大多数并非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美国对州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任职资格并无明确规定和要求,但州和学区的教育行政首脑,则必须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并具有行政管理经验。如对州教育厅长的任职资格,许多州都要求有硕士学位和获得教育行政人员的资格证书,具有组织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既使是靠竞选产生的州教育厅长,如今也多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内行。

从教育行政的内部职权划分方面看,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决策、执行两权分离制的首长负责制。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初等、中等教育方面的有关政策,而州教育厅则负责执行州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政策。在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美国强调首长负责制。州教育厅长是州教育厅的首席行政官,负责指挥、监督厅内行政人员执行州教育委员会的决策。

(三)中央与地方合作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与地方合作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中央与地方合作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既不是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又不是绝对的地方分权制,而是介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合作制——的一种行政体制,强调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办好教育。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可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学校可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管理形式上,既强调监督管理,又强调指导服务。

2、中央与地方合作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缺点

中央与地方合作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是,这种体制可以同时调动中央和地方双方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教育发展和教育行政管理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大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在多数教育行政学者看来,这种体制是最理想、最完善的教育行政体制,也是各国教育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追求目标。

中央与地方合作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存在有明显的弊端,即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行政实践中,对教育事务,究竟哪些应由中央统筹管理,哪些应由地方自决,管理方式上的干预与指导、严格与宽松的关系很难得到妥善处理。因此,对同一事务,往往表现为时左时右,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3、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1)日本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日本文部省是根据《国家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总体负责完成国家关于各项教育事务及宗教的行政事务,其主要任务是谋求振兴与普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术及文化等。

作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文部省的内部机构主要由职能机构、审议机构和直属机构三大部分组成。职能机构主要包括大臣官房、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助成局、高等教育局、学术国际局、终生教育局、体育局及文化厅等;审议机构主要包括中央教育审议会、文化有功人员选考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保健体育审议会、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学术审议会、测量学审议会、社会教育审议会、私立大学审议会、临时大学问题审议会、高等专科学校审议会、教科图书检定调查审议会等;直属机构主要包括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国立教育研究所、国立特殊教育综合研究所、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社会教育研究所、纬度观测所、统计数理研究所、国立遗传研究所、日本学士院、国立青年之家、国立大学入试中心、国立儿童自然研究之家、国立妇女教育中心等。

文部省在教育行政管理中主要执掌如下职权:①向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学术、文化与宗教机关提供指导、建议和劝告。②核准都道府县及指定城市的教育委员会教育长的任命。③制定、颁布学校课程标准,编著或检定中小学的教科书。④纠正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措施。⑤收集、报道有关教育、学术或文化及宗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⑥主办、协调及协助教育研究工作。⑦批准有关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以及有关教育、学术或文化的法人的设立。⑧负责设置并管理国立学校。⑨补助地方政府、学校法人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教育经费。⑩调查和规划有关发展教育、学术及文化等事宜。(2)日本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日本的第二级、第三级行政单位分别为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与此相适应,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也成为教育行政的第二级、第三级单位。

都道府县的教育行政工作由都道府县议会、都道府县知事、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及其事务局共同办理。

都道府县议会是都道府县的议事决策机关,在教育行政方面,主要拥有以下职权:决议都道府县的教育预算及决算;决定都道府县立学校教职员及教育委员会事务局的编制;监督都道府县知事及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行政工作等。都道府县知事为都道府县的行政首长,在教育行政方面,都道府县知事有如下法定职权:任免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委员;任免都道府县立大学学长(校长)、学部长、事务局长及教员;批准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外的所有私立学校的设置、停办及改变设置人,办理有关地方政府对私立学校给予资助等团体事务;综合调整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及其他行政机关的组织与工作,以维持各行政单位的均衡发展等。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是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由都道府县知事任命的5名委员组成。教育委员会委员一般从拥有都道府县知事候选人资格,人格高尚,对教育、学术及文化有深刻见识者中物色,任期为四年。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主要行使如下职权:设置并管理都道府县立中小学;设置并管理都道府县立社会教育机构;任免都道府县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职员;任免市町村立学校中的县费负担的教职员;颁发中小学教师证书;给予市町村长及市町村教育委员会以指导、建议和援助;指挥监督市町村教育行政机关的运行,代替文部大臣对市町村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措置要求权;决定都道府县立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举办都道府县教育人员在职进修等。

为使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决策得以贯彻执行,在教育委员会设事务局。依照法律规定,事务局设教育长一人,下设指导主事、事务职员、技术职员及其他所需职员。教育长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提名,经文部大臣同意后由教育委员会任命。教育长在教育委员会的监督之下,处理属于教育委员会权限范围内的一切事务。

通常情况下,事务局由职能机构、审议机构及直属机构组成。职能机构主要有秘书调查课、总务课、教职员课、学校教育课、社会教育课、保健体育课等。审议机构主要有体育活动振兴审议会、地方产业教育审议会、社会教育审议会等。直属机构主要有都道府县立教育研究所、都道府县立教师研修所、都道府县立图书馆、都道府县博物馆、都道府县立青年之家、都道府县立儿童自然研究中心、都道府县立学校等。

市町村的教育行政工作由市町村议会、市町村长、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及其事务局分工合作管理。市町村议会、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及其事务局在教育行政方面的职权与都道府县议会、都道府县知事、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及其事务局相同或相近,只是工作范围相对缩小,如都道府县知事管理都道府县立大学,任免都道府立大学学长(校长)、院系主任及教员,而市町村长则负责设立并管理市町村立大学和短期大学,任免市町村立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校长、院系主任及教师;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拥有设置并管理都道府县立中小学,任免市町村立学校中的县费负担的教职员等权限,而市町村立教育委员会则拥有设置并管理市町村立小学,任免市町村立学校县费负担的教职员以外的教职员的权限。

(3)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

从教育行政的权力划分上看,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合作制。二战以后,日本曾仿效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制。但终因难与日本国情相适应,从五十年代开始便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削弱了地方政府在教育行政方面的权限,适当扩大文部省的职责权限,使文部省不再仅是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性的机关,而是在一些方面对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也有了相应的控制权力。

从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关系看,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从属制。在二战后的一个时期内,日本曾实行地方分权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委员会一度由民选直接产生,不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委员会一度为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教育主管机构,负责本地区的教育,有权设立学校和教育机构,拨发经费,安排学校课程等。但因政教合一是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行政独立制不符合日本国情,破坏了地方行政的统一性和综合性,终于在1956年颁布的《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及经营管理的法律》中,将都道府县和市町教育委员会的产生由民选改为都道府县知事和市町村长经同级议会同意后直接任命。地方各级行政首长控制了教育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并负责管理本级所设立的大学和短期大学,使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又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部门,并延续至今。

从教育行政领导者、决策者的素质上看,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属外行内行结合制。在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文部大臣不一定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但文部省常务次官则必须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由文部大臣在文部省内的资优人员中选择任用。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文部大臣执行教育政策和法令。在地方,虽然议员、知事和市町村长不一定是教育专家,但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和事务局的教育长以及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