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4
3黑臭水体识别与污染原因调查.................................................5
3.1一般规定......................................................................................5
3.2水体黑臭的分级与判定...............................................................5
3.3水体污染原因调查.......................................................................6
3.4底泥污染调查...............................................................................7
4黑臭水体治理技术....................................................................8
4.1一般规定......................................................................................8
4.2外源控制截污技术.......................................................................9
4.3内源污染治理技术.....................................................................10
4.4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13
4.5补水活水技术.............................................................................18
5城市生态型河道建设..............................................................19
5.1一般规定....................................................................................19
5.2生态河床....................................................................................19
5.3生态护岸....................................................................................20
6水体管理维护..........................................................................21
6.1一般规定....................................................................................21
6.2维护管理....................................................................................21
6.3应急处理....................................................................................22
附录A适宜天津市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的生态型河道的
断面形式..........................................................................24
本导则用词说明............................................................................27
引用标准目录................................................................................28
条文说明........................................................................................31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4
3Identificationofblackandodorouswaterbodyandinvestigation
ofpollutionreasons…………….…5
3.1GeneralRequirement.....................................................................5
3.2Classificationanddeterminationofblackandodorousinwater.5
3.3Investigationoncausesofwaterpollution....................................6
3.4Investigationofsedimentcontamination.......................................7
4Treatmenttechnologiesofblackandodorouswaterbody..........8
4.1Generalrequirement......................................................................8
4.2Technologiesforcontrolandabatementofexogenouspollution..9
4.3Technologiesfortreatmentofendogenesispolution...................10
4.4Technologiesforregul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water
body……………………….….13
4.5Technologiesforwatersupplyandrunningwatercycle.............18
5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river......................................19
5.1Generalrequirement....................................................................19
5.2Ecologicalriverbed.....................................................................19
5.3Ecologicalrevetment...................................................................20
6Managementandmaintenanceofwaterbody...........................21
6.1Generalrequirement....................................................................21
6.2Managementandmaintenance....................................................21
6.3Emergencytreatment..................................................................22
AppendixAThesectionshapesofecologicalriversuitingforthe
treatmentofblackandsmellyriverinTianjin................................24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27
ListofQuotedStandards................................................................28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31
1总则
1.0.1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天津市城市河
道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特编制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天津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主要用于指导城
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治理技术选择、治理项目方案的制定及
实施、长效机制建立与保障等工作。
1.0.3黑臭水体的治理应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
况,科学编制整治方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
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则。
1.0.4治理黑臭水体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
水质长效保持”的技术路线,运用综合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
人居环境质量。
1.0.5在黑臭水体治理有关项目的方案编制、工程实施、验收、
监测评估、长效管理中,规划、市政排水、环保、水利、防洪等业
务部门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0.6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编制、工程实施、水质长效保持过程中,
根据水体黑臭的程度、污染原因和治理阶段的不同,应选择技术成
熟、经济可行、安全适用的技术。
1.0.7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应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
南》要求执行。
1.0.8黑臭水体治理除满足本导则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天津
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黑臭水体black-and-odorouswaterbody
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
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2.1.2就地处理insitutreatment
在黑臭水体中就地使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
或污水处理设备治理污染物的处理方式
2.1.3旁路处理bypasstreatment
在水体周边区域设置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从污染严重的区段
抽取河水,经处理设施净化后,排放送回原水体,实现水体净化的
方式。
2.1.4底泥sediment
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
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的沉积物。
2.1.5生态清淤ecologicaldredging
生态清淤是通过使用合适的清淤机械及施工工艺,消除水体内
源污染、减少沉积物污染释放,保护水生生物自我修复繁衍能力的
清淤方式。
2.1.6余水residualwater
指清淤后的泥浆在堆场处理后通过泄水口排出的上清液。
2.1.7生态浮床ecologicalfloatingbed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经过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
2
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栖息,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生物生态设
施。
2.1.8清水补给watersupply
通过引流优于目标水质以上的地表水或达标的再生水对治理
水体进行补水,促进污染物输移、扩散实现水质改善。
2.1.9活水循环runningwatercycle
将城市河道、湖泊、水塘、湿地等水系进行连通,通过工程措
施提高水体流速或增加内部循环,以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
改善水体水质的措施。
2.1.10长效保持longtermmaintenance
黑臭水体治理后,避免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对水质进行有效
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
2.1.11水生植物修复aquaticplantrestoration
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及植物根部附着微生物的作用,削减水体
和底泥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技术。
2.1.12生态河床ecologicalriverbed
在河流的自然形态基础上,通过营造河底微地形,增加水体的
溶解氧以及形成适宜水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河床。
2.1.13生态护岸ecologicalrevetment
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保障护岸正常功能的
同时,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有一定
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坡。
2.1.14生态型河道ecologicalriver
能营造适宜生物群落良好生长环境的并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
河道。
3
2.2符号
CODCr——化学需氧量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DO——溶解氧
NH3-N——氨氮
ORP——氧化还原电位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SPI——表观污染指数
4
3黑臭水体识别与污染原因调查
3.1一般规定
3.1.1黑臭水体应从"黑"和"臭"两个方面界定,即呈现令人不悦
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
3.1.2城市水体的黑臭情况评估和调查,应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
治工作指南》要求进行。
3.1.3黑臭水体周边环境条件调查应包括水体周边建设情况、水
利水文条件、水体岸线硬化情况等。
3.1.4调查报告应在外源污染、内源污染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明确反映产生黑臭的主要原因。必要时宜采用数学模型解析污染原
因,计算污染负荷。
3.2水体黑臭的分级与判定
3.2.1黑臭水体可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
3.2.2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
作指南》,应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
和氨氮(NH3-N),分级标准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表3.2.2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
特征指标(单位)轻度黑臭重度黑臭
透明度(cm)25~10*<10*
溶解氧(mg/L)0.2~2.0<0.2
氧化还原电位(mV)-200~50<-200
氨氮(mg/L)8.0~15>15
5
注:水深不足25cm时,该指标按水深的40%取值
3.2.3水体的布点、测定频率、取样、监测、污染程度判定、水
质指标测定方法应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执行。
3.3水体污染原因调查
3.3.1黑臭水体污染原因调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外源污染
2内源污染
3水文环境
3.3.2排水口污染调查方法应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
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执行。
3.3.3地表径流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截污管道溢流的调查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城市不同区域初期地表径流含有的污染物不同,径流中污
染物浓度应实地监测。
2雨水泵站及合流泵站溢流集中的排放应调查已有排放溢流
频次记录,没有记录的应在降雨前后分别进行溢流量测量,并详细
记录不同降雨强度对应的溢流频率。
3水质调查可采用采样检测或在线检测方法。
3.3.4用于水体黑臭的调查指标应包括溶解氧(DO)、氨氮
(NH3-N)、氧化还原电位(ORP)、透明度。同时可选择性调查水
体的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总磷、水
温、pH、表观污染指数(SPI)等常规指标,对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
可监测8种重金属指标(铬、镉、铜、铅、锌、镍、砷和汞)。
3.3.5水体污染现状取样、分析与调查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地
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执行。
6
3.3.6水体垃圾污染调查内容应包括沿岸垃圾污染状况,垃圾分
布、垃圾类型、垃圾存量以及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等。
3.4底泥污染调查
3.4.1水体底泥分析与调查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环境监
测规范》SL219执行,采样点数量、采样点布设、采样频率应根
据具体情况增减。布设采样点宜覆盖整个水域。
3.4.2调查湖泊、河流等陆地水体底泥状况时,可采集表层底泥
样品。
3.4.3当堆积泥分布不清时,采泥点应均匀网状布点。排污口附近
应适当加密采样点,点间距宜为20m。
3.4.4湖泊(或水库、坑塘)的底泥采样,在进、出湖泊的水道
上应设置控制断面进行采样。在水体流入湖泊的主要入口附近应增
加采样点和采样频率。
3.4.5底泥污染调查应结合水体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断面
进行测量及取样监测,对于污染底泥分布集中处、水体交汇处、转
弯处、水断面突变处及排水口门等处的上下游应加密测量及取样。
3.4.6采集底泥时除应记录采集位置、采样点附近的地形、流速、
流向、采样方法(所用采泥器的型号、名称)、底泥情况(区分堆积物、
砂、泥等)外,还应观测泥温、色、味、外观(特别是底泥表面有无氧
化膜,及其厚度)等,样品宜尽快地进行分析,分析前应低温密封保存。
3.4.7底泥泥质调查应监测底泥中pH值、铅、铬、镉、锌、铜、
砷、镍和汞等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含量、含水量以及
氮、磷释放量。
7
4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4.1一般规定
4.1.1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应达到以下目标:
1感官目标:达到水体清澈,无特殊气味,不滋生过量的水
生浮游动物。
2理化目标:达到消除黑臭的水质标准,透明度(cm)应大
于25,溶解氧(mg/L)应大于2,氧化还原电位(mV)应大于50,
氨氮(mg/L)应小于8。
3生态目标:在保证水体水质的前提下,营造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生态美景。
4.1.2黑臭水体治理应符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规定,
根据黑臭水体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城市交通等情况,并兼顾
城市绿化、道路和清淤底泥的处理处置,编制经济适宜的黑臭水体
治理技术方案。
4.1.3在编制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方案时应考虑长效保持技术的应
用,构建水体生态净化体系,恢复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水体
逐步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
4.1.4采用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理技术应避免对水环境
和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
8
4.2外源控制截污技术
4.2.1外源控制截污类技术适用于上游来水黑臭、排水口污染、
径流直入水体污染和垃圾污染控制。
4.2.2污水截污工程方案宜按下列顺序选择:
1纳入污水管网;
2岸上截留,就地分散式处理;
4.2.3雨水径流和合流制截污管道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宜选择下列
方案:
1可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削减地表径流的污染物和径流量。
2可修建雨水调蓄池就地处理利用,也可依据河道性质排放,
或纳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
3可修建合流制截污管道溢流调蓄池,并应纳入污水管网或
集中处理后排放。
4.2.4截污纳管后污水或初期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应对相关的
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能力进行评估。
4.2.5上游河道来水水质污染严重,下游无法对上游水质控制的
情况下应采取河道截流-旁路处理技术进行治理。截流工程方案应
符合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相关规划。截流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SL623的规定。
4.2.6黑臭水体旁路处理技术可采用悬浮物快速分离技术、人工
快速渗滤技术、污水处理常规工艺、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等。
4.2.7城市市政各类排水口、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治理等应按《城
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
执行。
4.2.8径流污染源头控制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宜采用初期
雨水弃流、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渗
透渠、雨水调蓄池等设施,技术实施应按照我市现行标准《天津市
9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执行。
4.2.9在雨水排河前可设置调蓄设施控制径流污染。调蓄设施设
计应考虑光照、温度、水力参数、调蓄容量、污染负荷大小等因素。
4.2.10地表径流漫流入水体前宜采用具有渗滤截污功能的植被
缓冲带等措施,减轻地表径流对河道污染。缓冲带宽度宜大于5m,
坡度宜为2%~6%。
4.3内源污染治理技术
4.3.1内源污染治理主要针对水体污染底泥的治理,应根据底泥
污染程度、泥质、污染成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方法。
4.3.2污染底泥依据污染程度和场地条件可选用异位修复技术或
原位修复技术治理。
4.3.3清除污染底泥、恢复水生态系统应优先采取生态清淤方式。
4.3.4生态清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清淤前应对污染水体区域进行底泥勘察和检测分析,确定
污染底泥层厚度和污染程度。
2应在尊重水体生态、遵守河湖规划设计断面的基础上,合
理确定清淤范围和清淤深度,降低二次污染。
3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
4应依据治理目标、防汛安全、河槽稳定和工程费用等方面
综合考虑,进行技术选择与集成。
5清淤底泥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置。依据底泥的污染物化学
成分,处理技术可选择微生物及植物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
焚烧处置、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6清淤后应对河底底泥进行再次取样检测,如底泥污染物含
量仍然超标,应再次制定修复方案。
10
7清淤过程应采取防止恶臭、雨水淋洗等环境保护措施,降
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底泥脱水可采用自然干燥法、土工管袋法、真空预压法、
机械脱水法等;清淤底泥需要快速脱水时,可采用调理剂、脱水剂、
固化剂等。
4.3.5清淤工程实施宜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疏浚工程技术规范》
JTJ319执行
4.3.6轻度污染或难以实施清淤的底泥可采用原位微生物修复技
术或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4.3.7微生物修复技术可用于相对封闭水体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
以及单独贮存污染底泥场所内的异位修复,在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
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使用生物促生技术或生物强化技术修复底泥。不得使用
基因工程菌修复技术。
2应在小试、中试基础上确定修复药剂配方和给药方式,选
择菌剂时应优先选择土著微生物菌群制剂;底泥给药方式可以采用
泼洒、撒播、固定化微生物、河底搅拌混合等多种方式。应根据河
道底泥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河道水力条件等情况,经试验制定
合理的微生物修复方案。
4.3.8重金属污染底泥可采用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应符
合下列要求:
1修复时应针对不同污染底泥采用不同类别的稳定化修复药
剂,应控制好黏结剂的注射和混合过程,防止污染物扩散进入清洁
土壤区域。
2根据修复水体的功能或修复场地的用途,应按照现行国家
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的II/III类限值,《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III/IV类限值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重金属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等评价修复后底泥浸出液
11
中污染物浓度是否达标。
4.3.9含有高浓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以及半挥发性有
机污染物的底泥可采用单独焚烧,底泥与污水处理厂污泥混合焚烧,
底泥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底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底泥焚烧应
符合下列要求:
1应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
相关规定执行。
2单独焚烧的底泥泥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处理
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GB/T24602的规定。
3底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应对污染底泥进行分选,并对其
中的重金属等成分进行检测,保证出产的水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4.3.10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有
毒有害物质含量低的底泥可采用底泥资源化技术,用于园林用土的
底泥泥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
化用泥质》GB/T23486的规定,用于制砖或陶粒的底泥泥质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
25031的规定。
4.3.11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有毒有害物污染底泥的辅助修
复可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选择土著植物品种,植物配置依据季节、地域环境
进行合理搭配。
2底泥中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时,应对植物收割后
进行妥善处理。
4.3.12污染底泥处置过程中的余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其水质应
达到天津市现行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中二级标准,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规定。余水排入环境中,其水质应符合天津市环境保护部门
相关规定。
12
4.3.1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5085.3-2007认定为危险废物的底泥应按照国家危险废物的相关
规定进行处置。
4.4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I人工增氧
4.4.1人工增氧适用于流动缓慢的水体,消除水体黑臭或维持水
质。可根据水体水质改善的要求、水文水力条件、水功能要求、污
染源特征等因素选择鼓风曝气、潜水射流曝气、表面机械曝气、微
纳米气泡曝气、移动曝气和跌水曝气等方式。
4.4.2重度黑臭水体不应采取射流和喷泉式人工增氧。水体较深,
需长期曝气富氧,宜采用鼓风曝气;河道较浅,冲击污染负荷时间
短,宜采用机械曝气。
4.4.3紧急情况下宜采用移动式曝气装置对局部河段实施有目的
的充氧。
4.4.4治理黑臭水体后,冰封期宜采取水下增氧措施来维护管理。
可采用鼓风微气泡曝气方式,溶解氧浓度宜控制在3mg/L。
4.4.5鼓风和机械曝气宜选择绿色节能、组成简单、安装及维修
管理方便、运行安全的曝气设备。
4.4.6实施水体人工增氧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射流和喷泉的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m。
2布设人工增氧设施应考虑对行洪排涝或其他功能的影响。
3有地形条件的河道治理可采用跌水曝气技术,跌水高度不
宜超过60cm。
4人工增氧运行稳定后增氧设备半径20m内,水深0.5m处
13
溶解氧浓度应维持在4mg/L以上。
5采用曝气增氧等措施应评估可能产生的气溶胶所引发的公
众健康风险和噪音扰民风险。
4.4.7增氧工程的设计应依据水体的需氧量,曝气设备的充氧效
率、供氧量或供气量,水体水力条件,应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若
采用机械曝气设备,曝气设备的充氧量应为水体需氧量的1.2~1.5
倍。
4.4.8对于小型封闭水体及流速很小的缓滞流二级河道,可采用
有机物生化降解与大气复氧的箱式模型计算需氧量。
II生态浮床
4.4.9生态浮床技术可用于水体较深、透明度较低、水动力较差
的轻度黑臭水体以及需要景观功能的水体。
4.4.10生态浮床的形状应根据水体实际情况设计。
4.4.11生态浮床框架及床体应轻质、坚固、耐用、抗风浪、环境
友好,浮床基质应利于植物生长。
4.4.12浮床结构可采用单一植物型浮床或上面种植植物下面挂
生物填料的复合立体式浮床。
4.4.13人工浮床的固定应考虑风浪、河道流速及结冰融化的影响,
固定装置可采用重量式、锚固式、竖杆式、绳索牵拉式等,固定单
元时应留出空隙防止波浪引起撞击破坏。
4.4.14浮床应根据水质条件选择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且具有较
强净化潜能的植物,宜优先选择土著种和适宜于北方地区的植物。
浮床植物应定期收割,并妥善处置。
4.4.15浮床覆盖率设计应根据河道污染情况、断面形状及行洪条
件合理确定。
14
III人工湿地
4.4.16人工湿地宜用于轻度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保持。依据水质
目标要求选择工艺组合,依据场地条件选择就地净化或旁路净化。
4.4.17人工湿地设计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
术规程》CJJ/T54执行。
4.4.18人工湿地宜采用能够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
境、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填料。
4.4.19人工湿地应根据水质条件选择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且具
有景观与净化效果的植物,宜优先选择土著植物。
4.4.20人工湿地进水悬浮性污染物及有机物浓度过高时,应采取
相应的预处理和维护措施,避免堵塞和植物根系腐烂。
IV微生物强化
4.4.21微生物强化技术适用于水体流动缓慢的黑臭水体和水体
发生黑臭的应急处理。
4.4.22生物膜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物填料应选择附着力强、比表面积大、水力学特性好、
造价成本低、生物兼容性好的材料。
2水体对生物膜应有适当的冲刷强度。
3生物填料可单独设置或固定在生态浮床下面,填料的布置
宜与人工增氧设施相结合。
4.4.23生物膜工程可用接触氧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等工艺措施。
接触氧化法处理黑臭水体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生物接触氧化法污
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9。
4.4.24微生物菌剂的选择应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依据黑
15
臭水体污染特性选用适宜的菌剂。
4.4.25微生物菌剂应以土著微生物为主体,可使用生物促生剂与
优势菌剂相结合的生物强化修复技术,不得使用基因工程菌修复技
术。
4.4.26采用好氧微生物修复技术时,水体溶解氧应高于2mg/L。
溶解氧不足时应设置人工曝气设施。
V水生植物修复
4.4.27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可用于黑臭水体治理,也可用于水质长
效保持。依据水体条件可选择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挺水植物修复技
术和浮叶植物技术。
4.4.28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宜优先选择土著种、耐污、净化力强和
养护管理简易的水生植物品种。
4.4.29采用沉水植物技术修复水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沉水植物宜植于水深0.5~1.5m处。
2工程初期宜选用较耐污并能适应盐度变化的植物种类。
3含盐量较高的水体宜种植以川蔓藻、篦齿眼子菜等为主的
植物群落,含盐量较低的水体宜种植以菹草、狐尾藻等为主的植物
群落。
4以沉水植物为主要修复方案时,沉水植物种植面积宜为水
体面积的60%~80%,稳定期植株密度不小于20株/m2。
5沉水植物可采用营养植株移栽、种子撒播、营养繁殖体(根
茎、块茎、球茎、冬芽、石芽等)播种等种植方式。
6沉水植物种植时间应根据种植方式和植物种类确定。
4.4.30挺水植物修复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挺水植物可植于河道滨岸带浅水处,适宜生长的水深为小
16
于0.5m,初次种植水深以0.2m为宜。水位波动的水体,宜选择芦
苇、香蒲等能适应水位变化的品种。
2当有景观效果要求时,可选择种植香蒲、美人蕉、鸢尾花、
千屈菜、水葱、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
3在含盐水体中,可选择千屈菜、芦苇和香蒲作为挺水植物
引种的先锋植物;在轻度含盐水体中,还可引入水葱、黄花鸢尾和
黑三棱等。
4移植挺水植物植株间距为10~15cm,交错栽种。
5挺水植物宜在适宜季节进行种苗移植。
4.4.31浮叶植物修复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宜在受风浪影响较大、畅水区及流速较大的河道内种植
浮叶植物。
2在轻度含盐水体中可种植浮萍、睡莲。
3浮叶植物可用根茎和块茎种植,也可采用盆栽、箱载等方
式控制其扩散。
4采用浮叶植物修复技术应加强管理,防止过度繁殖。
VI絮凝沉淀
4.4.32絮凝沉淀技术适用于腐殖质和悬浮污染物等引起的重度
污染的预处理及应急处理。
4.4.33应用絮凝沉淀技术时,应根据水体水质特征及场地条件,
合理选择沉淀工艺、絮凝剂和助凝剂类型与投加量,并应考虑对水
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4.34絮凝沉淀技术宜采用旁路循环处理工艺,絮凝沉淀后泥渣
应根据泥质按照本导则4.3节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17
4.5补水活水技术
I清水补水
4.5.1清水补水可用于快速消除水体黑臭和水体水质长效保持。
4.5.2补水形式可采用外部水源换水、内外混合换水和内部循环
处理换水。换水补水水质应优于目标水质。
4.5.3补水量计算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
(试行)》SL/Z479和《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执行。
4.5.4输水线路宜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湖泊及河渠构筑物。
4.5.5调水补水应符合当地水系规划,水系连通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水系
规划导则》SL431的规定。
II活水循环
4.5.6活水循环适用于水体置换周期长、流速缓慢、封闭或半封
闭的城市内河或湖泊的治理与水质长效保持。
4.5.7活水循环进行河湖水系连通时,应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和《城市水
系规划导则》SL431的规定。
4.5.8水体循环的设计应符合当地水利规划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4.5.9水循环方案宜根据水质状况和控制目标,通过流场和水质
数值模拟合理设置。
4.5.10循环水体应定期采样、监测水体水质,根据监测结果调整
水体循环参数。
18
5城市生态型河道建设
5.1一般规定
5.1.1生态型河道建设技术可应用于“渠系化”、“硬质化”等城市
建成区内的黑臭河道改造。
5.1.2黑臭水体治理时,宜同时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应通过重
建或修复河道断面形式,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建设生态河床
与护岸。河道建设和改造应满足水安全及河道防洪和城市排涝要求。
5.1.3生态型河道采取的相关措施应以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为目
标,设计与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
的规定。
5.2生态河床
5.2.1生态河床建设宜依据河道自然走向和水力条件丰富弯曲形
态,采用天然基质、细砂、粘土、碎石等营建河底微地形。宜通过
塑造缓坡、平台、人工岛、深潭、浅滩等地形,为水生植物生长提
供适宜生境。
5.2.2河道纵断面宜成对设置深潭与浅滩,可在河床布置植石和
浮石。
5.2.4河床横断面宜采用复式断面和自然斜坡断面。应依据场地
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适宜断面形式。
5.2.5复式断面的慢行系统、清水平台高程宜根据河道的功能特
19
点,尽量与常水位贴近。
5.2.6生态河道可根据河道水质情况,结合景观要求,设置曝气、
人工浮床等措施。
5.3生态护岸
5.3.1生态护岸应满足岸坡稳定、正常行洪、材料自然、河水与
土壤相互渗透、造价经济等要求。
5.3.2硬质护岸依据场地条件和水力条件可修复为仿自然河岸的
斜坡式或直立式生态护岸。
5.3.3生态护岸宜采用可以种植草皮和植物的材料等。
5.3.4生态护岸可结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的缓冲带和雨水渗滤设
施建设。
20
6水体管理维护
6.1一般规定
6.1.1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应明确维护与管理措施,对黑臭水
体治理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工程实施前应明确治理目标,工程结
束后,应制定运行维护方案,进行日常运行、监测、维护与管理。
6.1.2黑臭水体治理应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向社会公众公开
水体治理计划、目标任务、治理进展和治理成效,提高公众参与水
平与环保意识。
6.1.3黑臭水体治理后,宜建设水质综合监控系统和搭建信息化
管理平台进行智能化长效管理。
6.2维护管理
6.2.1维护管理过程中应对水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视,加强水
域周边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垃圾进入水体。对有行洪和航运要求的
水域应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对水面垃圾进行人工或机械
打捞。对无行洪和航运要求的水域可在水域上设置拦截网或格栅,
定期和不定期对拦截的垃圾进行清理。
6.2.2水体管理应做到清洁无废弃物(垃圾),水体管理范围内绿化
带植物成活率宜达95%以上,防汛通道应保洁平整完好,河道护栏应
保持完整。
6.2.3岸坡和植物的维护管理应制定定期养护方案。
21
6.2.4各种设施的安全管理应根据河道实际需要和安全管理规定,
设置各类标识标牌、拦漂设施、水尺、栏杆、照明等配套设施。
6.2.5河道中各类机械设备(如曝气、拦污等)应有安全用电防
护措施及警示标牌。
6.2.6水体周边宜设置监测、视频等信息化管理设施,并应满足
安全传递各类堤防管理信息的需要。
6.2.7水体状况维护管理应对水体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滩
涂等应进行定期的观测和测量,及时掌握相关的情况,并制定相应
的维护方案。
6.2.8水体基底应定期维护清淤,避免大量积泥。
6.2.9水生植物的管理应依据植物的生长状态,及时收割水中和
岸带上的植物,防止大量的腐烂植物残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挺
水植物地上部分宜采用收割的方式,留下必要的生存根茎,保证翌
年春季的发芽。浮叶植物进行收割和清捞时,应保持适宜的植物密
度以维持净化效果。沉水植物应定期收割。
6.2.10植物病虫害应采用绿色防治方式。病虫害发生初期应及时
收割植物地上部分;根部发病时应及时拔除。收割的植物应及时采
用妥善方式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6.2.11日常维护管理应加强水域周围环境及排水口的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6.3应急处理
6.3.1发生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时应对相关水域进行应急处理,
避免污染向周边水域扩散。应急处理可选用物理、化学或微生物技
术中的一种或组合技术进行。
6.3.2物理法可通过吸附、隔离、清理及打捞等进行,必要时可
22
采用修筑丁坝、导流堤、拦河坝、围堰等工程措施,改变原来的水
流方向,防止污染扩散。
6.3.3化学法应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合理选用絮凝剂、分散剂、
漂白粉、各种酸碱物质、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药剂。
6.3.4生物法可采用生物促生技术或生物强化技术,不得使用基
因工程菌技术。
6.3.5应急处理可选用原位或旁路处理,应就近设置处理设施。
可采用污水处理移动车或移动式应急净化装置。
23
附录A适宜天津市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的生态型
河道的断面形式
A.0.1适宜天津市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的生态型河道断面形式可分
为河滩型湿地断面、箱式连锁墙复式断面、砼悬臂墙断面、斜坡式
断面、单侧直墙复式断面。
A.0.2河滩型湿地断面形式可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创造了较好
的生长环境,对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保持水质具有较好的效果。(图
A.0.2)
图A.0.2河滩型湿地断面
A.0.3箱式连锁墙复式断面形式可利用堆石的方式调整水生植
物的种植深度,且不破坏当前的断面形式;如果水体透明度低,可
利用岸坡改造工程提供的箱式连锁墙外底板进行断面改造种植沉
水植物。(图A.0.3)
24
图A.0.3箱式连锁墙复式断面
A.0.4砼悬臂墙断面形式可用于直立河岸的生态改造,在悬臂墙
的砼底板处预置种植孔。砼悬臂墙区域的运行常水位和底板对应的
水深应适合水生生物的生长。(图A.0.4)
图A.0.4砼悬臂墙断面
25
A.0.5斜坡式断面形式与天津市大多现有的岸坡形式相吻合,可
采用碎石堆填进行岸坡硬质改造和创造水生植物生长环境。(图
A.0.5)
图A.0.5斜坡式断面
A.0.6单侧直墙复式断面形式可为水生植物净化提供空间,也可
很好的截留净化入河雨水,减少径流污染。(图A.0.6)
图A.0.6单侧直墙复式断面
26
本导则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7
引用标准目录
1《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18921
4《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混合填埋泥质》GB/T23485
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GB/T24602
6《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
7《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制砖用泥质》GB/T25031
8《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10《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
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
12《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J/T54
13《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
1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
15《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9
16《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17《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
18《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SL/Z479
1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
2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SL623
21《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
2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
2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
24《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28
2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住房城乡
建设部、国家发改委)
26《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农业部)
27《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
(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
29
30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天津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导则
条文说明
2018天津
31
32
制订说明
本导则制订过程中,编制组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指南,总结了
天津市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的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家水专项科研成果、
部分外省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的治理技术制订了
本技术导则。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导则时能正确理
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导则的条文
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
了说明。
33
目次
1总则....................................................................................335
3黑臭水体识别与污染原因调查...............................................37
3.1一般规定....................................................................................37
3.3水体污染原因调查.....................................................................37
3.4底泥污染调查.............................................................................39
4黑臭水体治理技术..................................................................40
4.2外源控制截污技术.....................................................................40
4.3内源污染治理技术.....................................................................42
4.4水质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45
4.5补水活水技术.............................................................................59
5城市生态型河道建设..............................................................61
5.1一般规定....................................................................................61
5.2生态河床....................................................................................61
5.3生态护岸....................................................................................63
6水体管理维护..........................................................................66
6.1一般规定....................................................................................66
34
1总则
1.0.3科学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理与变化特征,结合污染源、
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况,合理制定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目标、
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是针对城市水体黑臭成
因、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应用控源截
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质
量。生态改善,长效保持。是通过多渠道科学开辟补水水源,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庆2024元旦联欢晚会闭幕词(3篇)
-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记忆绕口令地理学习更轻松
- 设备购买合同范本示范
- 诚信广告自律保证书
- 详勘地质项目投标
- 语文大专论述习作考核卷
- 语文课引发的大学教育反思
- 负责到底的爱情保证
- 药物分析 17合成抗菌药
- 20%氨水罐的安全要求
- 学生会工作人员分工职责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师大版高二第16课《走进职业世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社区普法宣讲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知识科普PPT培训课件
-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南京邮电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八篇
- GB/T 42461-202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服务成本度量指南
- eCASH的临床实践课件
- 三菱与fanuc系统相关电机参数说明书
-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记录表
- JJF 1630-2017分布式光纤温度计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