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关于全球变暖的辩论也许是关于竞争性真相最为激烈的斗争。人类生成的二氧化碳正在大气中累积,形成类似于温室的屏障,将之前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能留在地球上。这个关于全球变暖的可以观测和测量的故事已经得到了大众普遍接受。不过,之所以我们试图对出行方式、能源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是因为这个事情还有下文,即我们的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2081年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86年到2005年高出0.3℃到4.8℃。这个范围很宽,它同时考虑了关于良性未来和灾难性未来的预测。为什么专家的观点存在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根据预测,二氧化碳本身不会导致气温大幅上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说法,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加倍,地球温度会上升大约1.2℃。这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关于气候剧烈变化的预测来自第二个放大因素——大气中水蒸气增加导致的升温效应。温暖的空气可以留住更多水蒸气。温度每上升1℃,水蒸气浓度就会上升大约7%。所以,二氧化碳导致的一点点升温会明显提升大气湿度。由于水蒸气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因此它会使未来二氧化碳本身导致的升温效应提高两倍以上。水蒸气还会形成云层,云层既可以捕捉地球辐射,促进升温,又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阻碍升温。总体而言,云层具有净冷却效应。不过,不同类型的云层具有不同的效应,较低的层积云通常具有冷却作用,又高又薄的卷云则具有升温作用。所以,如果更多水蒸气形成低海拔云层,它们就可以减少或抵消水蒸气的升温效应,而高海拔云层的增加则会加剧升温效应。不过,水蒸气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云层的增加。实际上,研究发现,更加潮湿温暖的大气可能会同时减少低海拔和高海拔云层(这对降水和干旱具有令人担忧的影响)。高空和低空云层的相对状态将决定云层的总体效应是升温还是冷却。气候学家目前认为,云层对于温室气体升温效应的总体影响是略微正向的,即放大二氧化碳的效应。不过,虽然科学家尽最大努力模拟未来云层的行为,但是大多数人都承认,这种模拟目前的可信度并不高。云层变化模式对于全球温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这使长期气候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这种不确定性是科学研究的标准特征。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的预测是错误的;它也没有提示我们不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我们较为悲观的预测可能是正确的。不过,这的确证明了许多竞争性真相可能存在于辩论的两极。试图提高气候预测质量的科学家常常会陷入困境。即使温度的确会明显上升,一个问题依然存在:不是每个人都承认温度上升对我们有害。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所模拟的全球系统难以想象的复杂性。飓风的频率和强度是否会上升,就像哈维、艾尔玛和玛利亚暗示的那样?为北欧带来温暖气候的热盐环流是否会受到破坏?永久冻土的融化是否会将大量二氧化碳储备释放到大气中,加速全球变暖?干旱和作物减产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移民和战争?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威胁到沿海城市?没有人能做出明确回答,因此许多可信度不高的场景得到了宣传。呈现在合适背景中的部分真相可以有效地暗示未来的可能性。2017年美国《气候科学特别报告》称,“相对有力的证据”表明,人为因素促成了2003年的欧洲酷热期和2013年的澳大利亚酷热期。报告还发现,一些风暴类型“表现出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变化”。报告也承认,这种联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理解。不过,部分真相也曾得到辩论双方的夸大,以支持对于未来的恐惧或满足态度。一些气候怀疑者提出了“温暖的未来更加美好”的预测。被选为环境保护局转型领导人的游说家迈伦·埃贝尔写道:“死于寒冷的人会减少。”他还表示:许多地方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愉快。萨斯卡通的一月气温可能只有零下10℃,而不是零下20℃。我想,如果明尼阿玻利斯的冬天变得更像堪萨斯城的冬天,抱怨的人就不会很多……对于老弱人士来说,温暖的天气显然更加健康,更加令人愉快。所有这些可能都是真的,但它无情地忽略了炎热地区数十亿人的命运。科学记者马特·里德利认为,地球最近的绿化——多个生态系统观测到的植被增长——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于经济和环境的一个重大好处。他指出,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重要原材料:农民会定期提高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刺激植物生长。里德利认为,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会使农场和雨林受益。不过,在考虑这个乐观预期的同时,我们需要权衡混乱的天气模式为农业区带来干旱、风暴和洪水,破坏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能性。2017年9月,飓风“玛利亚”抹去了波多黎各的大部分雨林,毁掉了岛上多达80%的庄稼。如此强烈的飓风可能就是气候变化促成的。所有这些预测基于许多当前变量,它们与其他变量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且并不总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如果小幅调整某个变量或某种关系,预测结果就会发生剧烈变化。我们可以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有声望的科学家很少愿意谈论将要发生的事情。(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之所以大量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人们观测到了全球变暖的情况,并且预测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有害影响。B.水蒸气可以形成不同类型云层,不同云层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但最终能否造成温室效应是由高空和低空云层的相对状态决定的。C.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同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且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反映了人们关于良性未来和灾难性未来的不同预测。D.气候变化的预测应当以许多当前变量为基础,气候变化预测的结果会随着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故而预测总是不准确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预测,二氧化碳本身并不会造成气候剧烈变化,但它会直接提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进而反作用于二氧化碳的升温效应。B.人们关于气候剧烈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升温效应,二是大气中水蒸气增加导致的升温效应。C.2017年美国《气候科学特别报告》中“相对有力的证据”表明一些风暴与气候变化有关,且人为因素促成了部分地区的高温炎热天气。D.迈伦·埃贝尔认为,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会对经济和环境有一定的好处,这正是一种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的体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关于全球变暖的预测观点的一项是()A.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7亿年前,自那时起的100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直到现在,宇宙都遵循着力学定律,维持着运转。B.人类排放要对下列问题负责:全球气温变化、永久冻土融化、干旱等,很多植物和动物物种将在2047年遭遇存亡危机。C.斯瓦尔巴群岛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当地人说,北极海冰不断融化,影响食物供应,未来北极熊恐怕将会瘦得没有熊样了。D.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阿尔卑斯地区的温度上升了近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如何保住阿尔卑斯山?这个问题引人深思。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世界1000年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₂含量和地球温度变化图)A.图显示,1880年前的近1000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变,但地球温度变化较大。B.目前,地球温度的升高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影响息息相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认识。C.20世纪前40年间,地球温度大体处在上升状态,后几十年间地球温度大体先升后降。D.积极寻求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趋势才有可能被改变。5.关于全球变暖的辩论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和启示?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答案】1.D2.B3.A4.C5.①关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原因,还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应加强研究,提高气温变化模拟的可信度和气候预测的质量。

②对于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不可过分悲观或过分乐观地预测未来,要依据事实,尊重规律,权衡利弊。

③人为因素是造成气温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采取有效行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D.“故而预测总是不准确的”错误。文章认为预测很难准确,但不代表预测总是不准确,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但它会直接提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错误。原文是“二氧化碳导致的一点点升温会明显提升大气湿度”,二氧化碳并不能直接提升大气湿度。C.“‘相对有力的证据’表明一些风暴与气候变化有关”错误。由原文“2017年美国《气候科学特别报告》称,‘相对有力的证据’表明,人为因素促成了2003年的欧洲酷热期和2013年的澳大利亚酷热期。报告还发现,一些风暴类型‘表现出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变化’”可知,“一些风暴与气候变化有关”不是“相对有力的证据”表明的内容,是“报告发现”的内容。D.“迈伦·埃贝尔认为”错误。由原文“科学记者马特·里德利认为,地球最近的绿化——多个生态系统观测到的植被增长——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于经济和环境的一个重大好处。他指出,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重要原材料:农民会定期提高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刺激植物生长。里德利认为,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会使农场和雨林受益”可知,应该是“科学记者马特·里德利认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项谈的是宇宙的运行规律,不符合关于全球变暖的预测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C.“后几十年间地球温度大体先升后降”错误。应该是“先降后升”。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要高出0.3℃到4.8℃,范围很宽,接着便进行分析,考虑的因素有二氧化碳,但这个不是主要的,重点应该关注大气中的水蒸气,它是强效温室气体,在未来它本身导致的升温效应提高两倍以上。而水蒸气还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云层影响温度的变化,由此可知气温变化宽度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不确定就很大,所以我们要提高加强研究,提高气温变化模拟的可信度和气候预测的质量。②原文“它也没有提示我们不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我们较为悲观的预测可能是正确的。不过,这的确证明了许多竞争性真相可能存在于辩论的两极。”文中科学记者马特·里德利的观点,可知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于经济和环境的一个重大好处,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会使农场和雨林受益等可知,对于气候变暖我们存在或积极或悲观的预测,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对待,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③“我们需要权衡混乱的天气模式为农业区带来干旱、风暴和洪水,破坏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可知人为因素是造成气温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保护环境,低于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弱者的强项秦德龙一辈子争强好胜的他,不得不低头了。是啊,人已经老了,胳膊腿儿都硬了,心劲儿也蹿不上去了,不比年轻的时候了。不知不觉地,他已经被划入老年人的行列了,居委会开始向他赠送《老年春秋》了。过去,他是个得理不饶人的角色。什么事,都不敢让他抓住理。他若是抓住了谁的小辫子,非弄个水落石出,非弄个里外高低。因此,人们都说他是个强者,走路都躲着他,说话也背着他。其实,他也不是无理取闹,他只是认死理。但人们都怕他,怕被他缠上,怕他喋喋不休,怕他决一雌雄。岁月不饶人,他真的老了。人一老,身上的毛病都出来了。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感到了一阵耳鸣。然后,就是听力下降。过了许久,他才勉强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这以后,他无论对谁说话,都要费力叫喊了。因为,他根本就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可他越是高叫,对方越是不理睬他。为了与对方交流,他只好收敛急切、过高的声调,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时候,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变得与周围和谐了。人们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帮助他,朝他微笑。他心里明白怎么回事,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上邮局、银行等窗口办事,先报以歉意的微笑,示意自己耳朵不好,请人家多多关照。看见他这副谦虚的样子,那些原本冰冷的面孔,立刻变得友善起来,对他连说带比画,充满了柔情。他在心里悄悄地笑了,世界真的充满爱呀!被人爱过的人,也一定会爱别人。他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为社会做点什么。他见商场里有人排队,立刻就站到了队伍的后面。很快,他的身后就站上了一些人。他回头望望,看到年迈体衰者,就招呼人家过来,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人家。然后,他再走到后面去,重新排队。他并不知道人们排队要买什么,却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望着他那副傻样,人们都乐呵呵地说:“这老头,真可爱!”他还挤上公共汽车,试图为那些腿脚不便的人占座。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刚上车,就有一个少年儿童给他让座,还尊敬地喊他:“爷爷好!”他执意不坐,当爷爷的,怎么能坐到儿童让出来的座位上呢?有个乘客对他说:“让您坐您就坐嘛,您也得给孩子一个做好人好事的机会呀!”车上的人都笑了,给他让座的少年也红了脸。他心里很生气。搁过去,他会很认真地批评这个说怪话的人。可现在,他没有这么做。最好的办法是息事宁人。于是,他坐了过去。他礼貌地对少年儿童说:“谢谢!”他决定不下车了,占住这个座位,以便让给那些最需要的人。反正自己有老人卡,坐公共汽车免费。无非是从这头坐到那头,再坐回来,坐上几个来回。很快,就有一位孕妇上了车。他起身让座。过了几站,孕妇下车了,他又占住了这个座位。不久,又有一位跛者上了车。他起身让座。又过了几站,跛者下车了,他又占住了这个座位。接着,又有一位更老的人上了车……他坐在公共汽车上,津津乐道地做着这件事。车长看不下去了。车长扭过头来说:“老同志,您究竟要去哪儿呢?是不是要去医院啊?这条线路上,没有医院。如果您要去医院的话,请换乘9路车,在医学院下车。”他得意地笑了。但他还是做出耳聋的样子,迫使车长又大声说了一遍。然后,他在换乘9路车的站牌处下了车。他心里有了主意,何不到医学院走一趟,看看住院的老周?老周正在病房里烦躁不安地喘气。这位老周,原本身体是很好的,怎么会住进医院呢?老周家庭富裕,子女无忧,也没什么挂心的事呀。与老周闲聊了一会儿,他才知道,老周住院,是让老伴气的。说白了,住院是为了躲避家庭战乱。老周在家里,总是和老伴发生口角,龃龉频频。住到医院里来,是图个心里清静。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老伴的一种惩罚。得知这些,他哈哈笑了。老周问:“你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他以哲人般的口吻说:“你要学会示弱。一个人要善于示弱。示弱是一种修养。有了这种修养,你就不会剑拔弩张了。但你一定会获胜。”(有删改)文本二:“平民艺术论”,是小小说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小小说活的灵魂。作为小说家族的一员,小小说的艺术形式又当如何表达呢?愚以为,小小说作家首先要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写作,以平民的心态表达,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宣称“为老百姓写作”。小小说作家是平民中的一分子,是以平民身份来写作的。这应该说是“平民艺术”的重要支撑点。小小说以亲近平民而将艺术的种子播入读者的心田,最终成长为茂盛的文学风景。亲近平民,就是要让读者喜欢阅读我们的作品。作家应以交朋友的心态,同读者对话,交流。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关口。作品的语言亲切迷人,与读者有亲和力,读者才会一路看下去。当然,还有平民智慧。“让普通人长智慧”,是“平民艺术论”的阳光工程。没有这个光源,小小说很难让人眼睛发亮。好读,除了语言要素,接下来的就是细节、情节了。细节真实而独特,一定能打动人心。情节引人入胜,一定能抓牢眼球。细节是真实的,情节是虚构的。虚虚实实,弄真成假(绝不是弄假成真),作品就会长翅膀飞起来,飞进自由王国。(选自秦德龙《小小说的艺术表达》,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身体的变化,还是居委会对待他的态度,都表明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已经老了,他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B.“可他越是高叫,对方越是不理睬他”,为了交流他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这让他意外发现了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方法。C.车长对他在公交车上占座行为不理解,两次提醒他下车,从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当下面临的现实窘境。D.与老伴生气的老周通过住院来“躲避家庭战乱”,这是一种不甘示弱又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他对老伴的一种惩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中的“弱”与“强”这对反义词在表达上形成极大的张力,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他”的故事,既便于讲述故事,又便于进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心理。C.在公交车上他从“执意不坐”到决定“占住这个座位”,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又与前文相照应。D.文本二中秦德龙的“平民艺术论”着眼于平民,从创作的视角、心态、风格、环境等方面做了阐释。8.文本一中的主人公“他”在与人相处方面前后变化很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其变化的过程。9.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的“平民艺术论”这一创作主张的。【答案】6.C7.D8.①他一辈子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人们都说他是强者,都怕他,躲着他。②他上了年纪后,听力下降,他越是费力叫喊,别人越不理睬他。为了与人交流,他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③他意外地找到了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变得谦虚、友善。④得到了帮助和友爱的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⑤他劝慰烦躁不安的老周要学会示弱,善于示弱,达到示弱的修养水平。9.①文本一作者聚焦老年群体,将老人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心理的不适以及应对方式等常见的现象作为写作的题材,体现了小小说作家“要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写作”的创作主张。②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多处运用口语化表达,贴合百姓的语言习惯,有亲和力,体现了小小说作家“应以交朋友的心态,同读者对话,交流”的创作主张。③文本一针对衰老问题提出了“学会示弱”“善于示弱”这种顺势而为的应对之道,饱含着我国传统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了小小说要“让普通人长智慧”的创作主张。④文本一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如“给他让座的少年也红了脸”“车长扭过头来”等细节,其描写的情景好像发生在读者眼前似的,体现了小小说“细节真实而独特”的创作主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可以看出老年人当下面临的现实窘境”错,过度解读,车长的提醒只是对“他”这个老年人的好心提醒,是出于自己的职责,并没有其它的针对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从创作的视角、心态、风格、环境等方面做了阐释”错,“平民艺术论”没有涉及创作的风格、环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指出文本一中的主人公“他”前后变化很大,那么先要找出“他”前后有什么变化,一开始“他”“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最后“他”劝老周“要学会示弱”,前后处世态度截然相反。再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变化的过程,最后分点陈述。①由“过去,他是个得理不饶人的角色。……但人们都怕他,怕被他缠上,怕他喋喋不休,怕他决一雌雄”可知,在他退休以前,他一辈子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人们都说他是强者,都怕他,躲着他。②由“人一老,身上的毛病都出来了。……从这以后,他无论对谁说话,都要费力叫喊了。因为,他根本就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可他越是高叫,对方越是不理睬他”“为了与对方交流,他只好收敛急切、过高的声调,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可知,在他上了年纪后,听力下降,他越是费力叫喊,别人越不理睬他。为了与人交流,他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③由“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变得与周围和谐了。人们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帮助他,朝他微笑”可知,在他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以后,他意外地找到了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变得谦虚、友善。④由“被人爱过的人,也一定会爱别人。他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为社会做点什么”可知,在他自己得到了帮助和友爱之后,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⑤由他劝慰老周的话——“你要学会示弱。一个人要善于示弱。示弱是一种修养。有了这种修养,你就不会剑拔弩张了。但你一定会获胜”可知,他劝慰烦躁不安的老周要学会示弱,善于示弱,达到示弱的修养水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首先阅读文本二,理解“平民艺术论”这一创作主张的含义,再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这一创作主张,然后分点陈述。①文本一以其独特的视角聚焦老年群体,深入剖析了老年群体在身体和心理上所经历的种种不适,以及他们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作者以平民的视角,将老人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心理的不适以及应对方式等常见的现象作为写作的题材,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其“要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写作”的平民意识的创作主张。②在语言的运用上,文本一更是平实质朴,自然流畅,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亲切的交谈。作者多处运用口语化表达,贴近百姓的生活,贴合百姓的语言习惯,有亲和力,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这种以交朋友的心态与读者对话、交流的方式,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小小说作家“应以交朋友的心态,同读者对话,交流”的创作主张。③文本一以“他”老后的事件,对于衰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会示弱”“善于示弱”的应对之道,饱含着我国传统智慧和哲学思想。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不仅是对老年人的生活智慧的一种提炼,更是我国传统智慧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材料二提出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普通人长智慧”,而文本一正是很好地实现了这一创作主张。④在细节描写方面,文本一更是展现出了其真实而独特的魅力。如“给他让座的少年也红了脸”“车长扭过头来”等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更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细腻。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呈现,正是小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了小小说“细节真实而独特”的创作主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寄欧阳舍人①书[宋]曾巩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②。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③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④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欧阳舍人:欧阳修。②严:尊敬。③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④兼胜:都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祖之言A行卓卓B幸遇C而得铭D其公E与是F其传世行G后无H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人,泛指朝廷近侍属官,宋代舍人主管中书六房,文中指欧阳修。B.“或纳于庙”与“或命巾车”(《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C.本,指依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D.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物的美德懿行,以显扬自己,流传后世。B.曾巩认为后世碑铭有的不可信,因为有的死者子孙过分美化先祖,而作铭者不好拒绝死者子孙的请托之情。C.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碑铭作者是难得一遇的,这样的人常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D.曾巩为了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先祖撰写了碑铭而作了这篇文章,并认为先祖的碑铭一定会流传下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14.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F11.D12.A13.(1)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2)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14.①作铭者要有高尚的道德,能明辨是非、不徇私情,创作内容要公正、正确。②作铭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善于写文章,文辞要精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先祖之言行”作主语,“卓卓”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B处断开;“铭”是“得”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公与是”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或:有的(人)/有时;句意:有的人置于家庙里。/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C.正确。本:依据/推究;句意:一味地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依据事理。/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D.错误。“‘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错,“里”与“巷”的理解反了。“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巷”泛指狭长的小街道。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错,根据“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可知,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并不相同。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何有”,宾语前置句,有何;“所以”,……的原因。(2)“畜”,通“蓄”,积聚、积蓄;“能”,工于;“岂……哉”,难道……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可知,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要有高尚的道德,能明辨是非、不徇私情,创作内容要公正、正确。②根据“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可知,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善于写文章,文辞要精美。参考译文:之所以铭志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大概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人置于家庙里,有的人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使生者能借此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而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的,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依据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词。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平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然而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是几百年间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寿楼春①史达祖裁赤衫寻芳。记金刀②素手,同在暗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③。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萍藻香④。[注]①这首词为史达祖悼念其亡妻所作。②金刀:剪刀的美称。③《云溪友议》载:韦皋游江夏,与青衣玉箫有情,约七年再会,留玉指环。八年,韦皋不至,玉箫绝食而殁。韦皋后得一歌妓,真如玉箫,中指肉隐如玉环。④萍藻香:古时贵族少女出嫁前,要到宗庙受教为妇之道,教成之日就在宗庙里主持祭祖之礼,祭时陈设之物中有采来的萍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回忆当年和妻子在窗下一同剪裁衣裳的场景,描绘了一幅和谐美满的生活图画。B.词中“残絮”“斜阳”两词透露出萧瑟凄凉之感,风吹残絮,暗示了妻子的亡故。C.“飞花”照应“残絮”,“良宵长”中的“长”字体现词人希望能长久留在梦中与妻子为伴。D.萍藻香代指新婚的温馨日子,词人在结尾用此典故,回想过去,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16.在悼亡词中,“梦”常常出现。如本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二者都是通过“梦”来抒情的。请结合这两首词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这两首词都写到梦见妻子。苏词中,亡妻梳妆,容颜宛在,而词人却“尘满面,鬓如霜”,足见十年生死两茫茫。史词中,词人梦见妻子睡时的妆貌。细节生动,令人感伤。②这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史达祖写下“多梦睡时妆”,苏轼写下“夜来幽梦忽还乡”,两首词都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表现了词人对妻子哀婉诚挚的悼亡之情。③两位词人都借梦境来实现与妻子的见面,这样的场景对词人来说,既美好又凄凉。因为作为知己形象的妻子已经离世,梦中与妻子相见,表达了词人孤独凄凉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现词人希望能长久留在梦中与妻子为伴”错,“良宵长”意思是夜晚漫长,“长”字体现了词人因为思念妻子而无法入睡,而不是体现词人希望能长久留在梦中与妻子为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都写到梦见妻子,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梦见亡妻“小轩窗,正梳妆”,容颜宛在,而词人却“尘满面,鬓如霜”,更加突显“十年生死两茫茫”;史词则是“多梦睡时妆”,梦见妻子睡时的妆貌。②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两首词都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表现词人对亡故的妻子诚挚的悼亡之情,如史词“多梦睡时妆”,表达词人内心的“相思未忘萍藻香”;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抒发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③都借梦境来实现与妻子的见面,如苏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史词“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这种见面,是凄美的,只能在梦中与亡故的妻子相见,更增添了词人孤独凄凉的情感,如苏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词人自己已经容颜苍老,形体衰颓,史词“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词人更加孤独、无人关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写“百越之君”愿意投降秦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虽然竭尽诚意地款待客人,但仍对酒菜不够丰盛感到抱歉。(3)“鸡”是常见的家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鸡”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俯首系颈②.委命下吏③.盘飧市远无兼味④.樽酒家贫只旧醅⑤.狗吠深巷中⑥.鸡鸣桑树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颈”“飧”“醅”“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汇泉的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东亚第一。每到夏季,游客①,一个个的,躯体横陈,在阳光下干晒,晒得两面焦,然后扑通一声下水,冲凉了再晒。其中有佳丽,也有老少。玩得最尽兴的莫过于夫妻俩携带着小儿女阖第光临。小孩子携带着小铲子、小把子、小水桶,在沙滩上玩沙土,好像没个够。在这②的沙滩上玩腻了,缓步踱到水族馆,水族固有可观,更妙的是下面岩石缝里有潮水冲积的小水坑,其中有很多小动物。如寄生蟹,顶着螺蛳壳乱窜,煞是好玩。又如小型水母,像一把伞似的一张一合,全身透明。小河蚌,藏在淤泥里,时不时又会被太阳逮住,照得闪闪发光。孩子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小工具罗掘一小桶小动物,将它们带回家去,倒在玻璃缸里玩,那兴致比大人玩热带鱼的兴致还高。如果还有余勇可贾,不妨到栈桥上走一遭。桥尽头处有一个八角亭,额曰“回澜阁”。在那里观壮阔之波澜,当大王之雄风,也是一大快事。汇泉在冬天是被遗弃的,却也③。在一个隆冬里,我有一回偕友在汇泉闲步,在沙滩上走着走着累了,便倒在沙滩上晒太阳,和风吹着我们的脸。整个沙滩属于我们,没有旁人,最后来了一个老人,他向我们兜售他的冰糖葫芦。我们在近处一家餐厅用膳,还喝了两杯。尽一日欢,永不能忘。18.下列句子中的“当”与文中加点的“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并序》)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①蜂拥而至(纷至沓来)②人头攒动(万头攒动)③别有风味(别具一格)20.①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把小型水母比喻成一张一合的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母的形态,使之具体可感。②“藏”和“逮住”运用拟人手法,分别赋予“河蚌”和“太阳”以人的动作,将河蚌在阳光照耀下的情形写得妙趣横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当”字意思为“面对着”。A.“当”的意思是“会、将会”。B.“当”的意思是“在(某处、某时)”。C.“当”的意思是“把持、掌管”。D.“当”的意思是“面对着”,与原文中“当”的意思相同。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每到夏季”和后文游客都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描述,语境是很多游客聚集在这里,故这里可以填“蜂拥而至”,或“纷至沓来”。蜂拥而至:意思是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②处,根据前文对沙滩上人很多的描述,语境是在这里的人非常多,故这里可以填“人头攒动”,或“万头攒动”。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万头攒动:意思是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③处,根据前后句的转折关系,再加上后文“倒在沙滩上晒太阳”“喝了两杯”“尽一日欢”的描述,语境是这个地方有一种特殊的趣味,这里可以填“别有风味”,或“别具一格”。别有风味:意思是原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别具一格:意为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像一把伞似的一张一合”,这是比喻句,本体是小型水母,喻体是伞,两者都有着相似的外表形态;巧妙地将小型水母比作一张一合的伞,这一比喻手法极具画面感,令人仿佛亲眼目睹了水母在海洋中悠然自得的姿态。这种描绘不仅使水母的形态变得栩栩如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水母的生命力和活力。②在描述河蚌与太阳之间的互动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藏”和“逮住”这两个人的动作分别赋予了河蚌和太阳,使“河蚌”和“太阳”具有了人的情态,给人带来亲切感。这样的拟人描写,不仅使河蚌和太阳的形象更加鲜活有趣,也成功地描绘了河蚌和太阳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整个场景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增添了语句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是在文明早期就已提出的古老话题。中国的老庄和西方的犬儒派、斯多葛派都认为文明是对自然的有害干扰,因此他们①。按照现代的看法,地球上迄今为止的生态破坏也的确是人类社会对生物圈影响的结果。然而,文明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方式,人类绝不可能停留在或者回到纯粹的自然状态,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问题就只能归结为选择一种尽可能与自然相和谐的文明。常常听到有人为古代文明,尤其是为东方古代文明唱赞歌,仿佛那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堂,而生态危机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②。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之所以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和灌溉造成的,这些行为导致土地沙漠化与贫瘠化,从而使早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彻底破坏,而生态环境所支撑的文明也随之遭到了彻底破坏。作为古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和作为古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也曾因生态恶化而成了世界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古代人因为科学上的无知而③,其严重程度绝不亚于现代人运用技术所造成的破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都对文明持排斥立场②事实却并非如此③对环境造成的破坏22.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之所以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和灌溉,这些行为导致土地沙漠化与贫瘠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语意连贯的能力。①根据“中国的老庄和西方的犬儒派、斯多葛派都认为文明是对自然的有害干扰,因此他们”可知,横线处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此空处应是表达这些人对文明所持的反对的立场与态度,故此处可以填写“都对文明持排斥立场”。②根据“仿佛那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堂,而生态危机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与“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可知,横线处是一个过渡句,既承接前面有些人的观点,又引出后面作者的分析:古代文明灭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和灌溉”,该内容与前文“生态危机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相对立,形成转折关系,故此处可以填写“事实却并非如此”。③前文主要描述的是古代文明“使早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彻底破坏”,“由此可见”作为总结性词语引出后空内容,所以横线处应填写一个总结句;再结合后文“不亚于现代人运用技术所造成的破坏”,可知该空内容应该与之作比较,所以该空应该概括古代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