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沭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宿迁沭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宿迁沭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宿迁沭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宿迁沭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宿迁沐阳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农谚枯躁虔诚吹毛求疵

B.颠簸沟壑驰骋接踵而至

C.舔舐绚丽打嗝相辅相承

D.驿道矗立缄默不修边副

2.(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拿到语文试卷,小明忍不住笑了,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

B.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苜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C.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秀褰断,毫不迟疑。

D.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下纸至义。

4.(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连云港桃花坞桃花盛开的时节,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B.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名殿基买,所以不曾遭受非议。

C.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耐止的时候,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安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D.在那个安静至极的地方呆了这么长时间以后,马达的声音真有点震耳欲拿。

5.(2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苗族中,有关蜡染起源的传说就有两种。

②这说明至少在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技术。

③做法是将布蒙在钢鼓上,用蜡在布上来回摩擦,再经过染,钢鼓上的纹样就转移到布上了。

④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纹绣”的记载。

⑤二是苗族的蜡染最早是对钢鼓上的纹样的摹取。

⑥一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战斗,蚩尤被俘并被处以极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枫液作防染剂的染法。

A.④②①⑥⑤③B.④②⑥①③⑤C.②①④⑤⑥③D.②⑥⑤③④①

6.(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颦绊(ji)斡旋(wo)缅怀(mi^n)强词夺理(qiWng)

B.虔诚(qian)翠日(yi)木缚(shii)接踵而至(zh6ng)

C.楚绕(ying)赋予(yu)蛮横(heng)挑拨离回(jian)

D.哽咽(ye)寒噤(jin)庸纶(jlng)怒不可遏建)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0分)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

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

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

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

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国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嶙其文()

2.翻译“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写出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

8、(3分)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0-9]{1,}.(9分)[0-9]{1,}.(9分)09]{1,}.(9分)

9、(7分)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o(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3),悠悠我心。(《诗经》)

(4)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5)知不足,o(《虽有嘉肴》)

(6)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陶渊明《桃花源记》)

(10)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

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琐忆

①我读书不多,也没有什么大收获,但是故事还是不少的。

②开始读书时就闹了笑话。我们那时的孩子,尤其是我,混沌得让人不知如何评说,连一些生活常识都不懂得。

一次读林觉民的《与妻书》,首句是“意映卿卿如晤”,其中的“卿卿”我就犯了难,不知是何方神圣。问别人,无解,

(许是那些伙伴们诚心出我的洋相,不告诉我。)只好去问老师。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上班的姑娘,很腼腆,但很认真,

对孩子也很热心。

③“老师,那卿是什么意思?”

④老师瞪大了眼,看着我。“注释上不是有吗,夫妻间的呢称?”

⑤“对,这个呢称是怎么回事?”

⑥老师红了脸,看着我,无奈地笑了。她顺势问了句“你那个妻字怎么写的?"我一低头,发现自己把妻字的下

边的女字边写成了走字的下半边。但我不知道异常,因为我一向这样写。老师让我把题目和自己写的仔细对照一下,

还说了一句“让你一辈子讨不到媳妇”。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也笑起来,连她那嘴边的酒窝也笑红了。我就成“讨

不到媳妇的卿卿”了。

⑦笑话是闹了,我却因祸得福,从老师那里讨来了《唐宋词浅析》一书,足足地,美了一段日子。

⑧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至今记得书中写表先生在排演《姚期》期间一看到街头骑自行车倒地的情形就立即联想

到姚期听到儿子姚刚打死郭大师时的动作处理。其投入情景让人折服,这已足以和卓别林拿着扳手在路上拧人家风衣

纽扣的细节相媲美了。只是卓氏那是在剧中的表演,而表先生是在生活中的实景罢了。我很喜欢这本书,买到后就忘

情地读了起来。

⑨我当时在教室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径自看着我的书。有同学喊去吃饭。放下书。发现教室里狼藉一片,

地上还有不少血迹,就大瞪着两眼问同学。同学冲着我笑,说班里打架了,打了群架!我吃惊地点点头,知道天色已

经很晚,就和同学吃饭去了。

⑩国老师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很严厉。在他的课上从不允许学生看闲书。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处罚方法:只要从

他的课上被发现看闲书,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他就用这本书在你头打,直到把这本书打飞为止。有一次他就当众把我

们班一个叫李胜男或者叫李亚男的女生给打了,而且真把书给打飞了。这位女同学红肿着眼哭了一天,据说她现在已

经做了编剧或者导演了。“打飞了”就成了那时对我们最严厉的惩罚。我也不幸有了这样的经历。

⑪一次上晚自习,我在看我的书,忘记了时间。第一节课是国老师的课,他进来了。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看书的

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支笔在手边的本子上画来画去。国老师走到我跟前,看我一边看一边写,高兴地说:“看书呢。”

我吓了一跳,赶忙回答。国老师说:“看吧,看吧,边看边写好,写写记得牢!”我长出了口气,趴那里不吱声。国

老师转身要走,我的后桌同学(他不在人世也已经好多年了。)发话了,“国老师,还好?也不看看看的什么书?还记

得牢?”我回头瞪了他一下眼。国老师转过身,戴上眼镜,推开我,拿起了我的书。”《世界著名悲剧选》”他一字

一顿地自言自语道,看看我,又看看书,犹豫了一会。书放下了。

⑫“打飞了,打飞了。”后桌又多嘴了了。

⑬“不说能死!”

⑭国老师犯了难,阴沉着脸,掂量着书,看着那多嘴的同学,他的手一会抬起,一会放下,始终犹豫不决。教室

里一片死寂,我的心几乎要蹦出来。许久,许久。

⑮“我把它扔楼下去吧。”声音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您把它扔了我也得捡回来。”那声音小到只有我自己才

能听得到,而且还带了灵腔。

⑯“打飞了,打飞了!”我回身蹦了那同学一脚,他不做声了。

⑰“把书收起来吧,这时候看不好。"

⑱国老师慢慢地回转身,弯着腰,疲惫地走出了教室。那一晚,老师再也没有来我们教室,以后也再没听说有同

学因为看课外书而挨打的事。

⑲我爱看书,因此就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有一年我到了一个新的班级,老师把我安排到一个经常空着的位

子上。同桌是一位女生,挺文静的。他们说她很漂亮,也很有风味。我到了新的班级,新的位置上,人生地不熟,又

少言语,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看闲书,不想还结了书缘。我后桌的男生突然给我弄来了我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我很感激他,感谢之后就沉没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里去了。有一次上政治课,我竟然喊了一声好,引得

老师和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老师以为我是为他的讲课叫好,也没太在意。我逃过了一劫,继续读我的书。这可

引起了我同桌的警惕,她开始注意我这个土小子了,老替我担着心,也劝过我几次。我也试着隐忍,但当我再次为罗

曼罗兰正合我意的匠心安排而大呼“该出现了”的赞许时,她竟然用胳膊肘使劲捅了我一下,小声严厉地说“上课

呢”。我猛地一惊,刚想发火,见她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忍着痛冲她等[筹。

㉔危机解除了。

㉑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阴着天,我正在屋里看书,有人喊我,就出去了。

㉒在走廊里一个极不像学生的人问我,你叫张卿卿吗?我说是。他又说你知道你做什么了吗,以后小心着点。还

没等我明白怎么回事,一记重拳就砸在了我的左脸上。我当即大怒,挥拳要打,那人却逃跑了。回到教室,如坠云里

雾里。后来终于晓得,是我的那个给我书读的后桌起了歹意,他怕我夺了他的至爱而出的下策。他给我书读也并非善

意,那个经常空着位子也不是班里缺人用不着,而是都被他打跑了。我也没太在意,倒是朋友们觉得丢了面子,纠集

了人众,要和他较量。他胆怯了,央人求情向我道了歉。

㉓“哥,我不是有意对你,我是真的怕失去了她。”

㉔“你怎么知道你的灵芝就不是我的杂草!”

㉕我没有好声气,当即把书交还了他,也搬离了那个位置。那套书的后两本,是两年后我央人从外地借到寄给我

读的。

㉖许多年了陈年往事,芝麻绿豆。

1.文章共写了哪些读书的故事?

2.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㉔段中的划线句。

4.第⑭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猛地一惊,刚想发火,见她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忍着痛冲她哭了笑。

6.选文的题目原为“书趣”后来又改为“琐忆”,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一些,请简述理由。

11、(15分)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

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

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

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

剁去。

(材料二)

壶口瀑布周围岩性主要是由软的泥岩和硬的长石英砂岩两种软硬结合的特征组成黄河特有的地质条件。先秦以来,

经唐、宋、元、明以及民国,相关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壶口瀑布的具体位置,在查阅黄河壶口位置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

对黄河壶口沿线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黄河壶口存在逆源侵蚀现象。公元22世纪至今,黄河壶口逆源侵蚀共计6361m。

(材料三)

取黄河泥沙1g、5g、10g、15g、20g分别加入五个均盛有1L水的烧杯中,搅拌机搅拌15min,静沉Oh、8h、12h、

24h,测定各个时段所得的水体浊度,数据如下:

0

H

N

)

*

泥沙含量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注:g为“克”缩写,L为“升”缩写,h为“小时”缩写,min为“分钟”缩写)

(材料四)

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流域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0%,它的表面主要是十米至数

百米的黄土层,且特点是土质疏松,植被少。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

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长期治理黄河的实践中,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和实践过多种设想和对策。大约在4000多年前,

大禹采用的治河方法是疏导为主;西汉时期,贾让主张的治河策略是分流治理;东汉时期,王景提出的治河方略是宽

河筑堤;明朝时期,潘季驯采用的治河思想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其后明清两代治河工作者,大多遵循潘季驯

的治河思想。“溯本清源”,这是当下治理黄河的主要方法。因为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

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解释壶口“逆源侵蚀”现象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分析图表中各数据的关系并从黄河浊度与黄河泥沙两个角度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3.阅读(材料四),关于黄河泥沙的治理方法理解不检当的一项是

A.“分流治理”的策略就是将黄河下游宽浅散乱的河道改造成为稳定、窄深的排洪输沙通道,使下游河道不再淤积,

这也是大禹“疏导”方法的应用。

B.“宽河筑堤”、“筑堤束水”的方法在历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我们今天治理黄河的一个重要方法应是不断

提高黄河中下游的河堤高度,防止河水泛滥。

C.“以水攻沙”的方法就是在非汛期时以蓄水为主,到了汛期,尤其是洪水期,降低水位,将非汛期淤积在水库的

泥沙泄排出库。

D.“溯本清源”的方法就是减少黄土高原地区的泥沙流入黄河。因为黄河在黄土高原的流域面积很大,大量泥沙的

流入致使黄河泛滥,所以加大黄土高原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这是黄河的治本之策。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2、(5分)走近名著。

(1)______在《新工具》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

(2)高衙内一心霸占林冲的妻子,助子为孽,用陆谦奸计,引诱林冲携宝刀进入—,然后以擅闯军机重

地、图谋行刺为由,将林冲发配______O

13、(5分)(题文)(材料一)

菲尔普斯肩膀处的黑紫色印记——拔火罐之后留下的痕迹,伴随着“飞鱼”的奥运纪录一起走红。一夜之间,火

罐真的“火”了。国外各大媒体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伴随着菲尔普斯的中国元素上。

其实,拔罐,并非中国独有。拔罐疗法在欧洲医学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欧洲最早的拔罐疗法记载出自希腊。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在大约公元前400年时,放血和拔罐已被埃

及人广泛使用,医生们在划破患者身体后,利用罐的吸拔来放血,或者单独采用拔罐的方式治病。那时,拔罐被用来

缓解头痛,恢复食欲并促进消化。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们十分①(推崇推举)拔罐疗法,后来又传播到了意大

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疗法最终传遍了整个欧洲。19世纪初,各种各样制作精巧的改良玻璃罐应运而生,更多

人有机会接触拔罐并亲身体验它的功效。

拔罐疗法在现代西方医学中属于补充替代疗法的一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医学专家和主流医学界的医师们

发表文章关注罐疗。随着学科的交叉渗透,更有一些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从自己专业的视角来探讨和研究拔罐,这

是十分可喜的,也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材料二)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在我国历史悠久。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激痈疽后,以角吸出脓血,这便

是最早的拔罐疗法。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我国现在最古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史料记载,汉代已应用火罐治

病。公元281至361年间,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的记载。至唐代,又有

用“竹罐”治疗疾病的记载。至宋代,《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明代《济急仙方》《外科正宗》

等书均有角法的记载。到了清代,拔罐疗法已相当普及,治疗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且疗效显著。

今天,拔罐疗法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光拔罐疗法的罐具种类就②(眼花缭乱,多种多样),磁疗罐、红外线罐、

激光罐等现代装置应运而生;操作方式由单纯的拔罐,发展为走罐、闪罐、按摩拔罐;罐型、排气方法也从单一拔罐

法发展到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更由单纯的吸脓排血,发展为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的上百种疾病,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1.(小题1)(材料一)的①处和(材料二)的②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和o

2.(小题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的内容有哪些?

3.(小题3)请依据下面的链接材料,为(材料二)中的“拔罐疗法”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链接材料)今江右及闽中皆有火罐,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

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

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

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

(选自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4.(小题4)王阿姨最近感到胃胀难受,想用家里常备的火罐给足三里穴拔拔罐。根据《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中

记载:“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泄,腿肿足膝酸。”王阿姨在拔罐时应该把

火罐放在()图中所示的位置。

五、书写与作文(53分)

14、书写(3分)

15、作文(50分)

题目:我和的故事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故事真实、新颖,书写工整,卷

面擎造。.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B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B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项“雄辨”应为“雄辩”;C项“相辅相承”应为“相辅相成”;D

项“缄墨”应为“缄默”。

2、B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A.搭配不当,去掉”和浓浓的师生情谊”;B.正确;C.语意重复,“超过”与“以上”

去掉一个;D.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故选B。

3,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

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D项运用恰当。其他各

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属不合语境,是错误的。B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

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不符。C项优柔寡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属褒贬不当,是错误的。故选D

4、B

【解题分析】

B.“名副其实”意思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用在此处不合适。可用“名正言顺”。故选B。

5、A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语段是一

段说明性文字,介绍的主要对象是苗族蜡染,第④句是总起句,应排首位;第②句紧承④句的“《后汉书》上有西南

夷'知染彩纹绣'的记载”,故接着排第②句;苗族蜡染的历史讲了后,就讲苗族蜡染的起源,故接着排第①句;第

⑤⑥句是对第①句的分说,根据“一”“二”可知先排⑥句再排⑤句;第③句是对第⑤句的解读,排最后。故选A。

6、C

【解题分析】

C.有误。赋予(y立)---yu,蛮横(heng)hengo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担心等到才吟咏

2.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可以终身不忘

3.C

4.韦编三绝或凿壁偷光等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

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患”:担心。所以千

万不要以今释古。“乃”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吟咏”的意思,

所以说也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点睛:文言词语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

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

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

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

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收功”“精诵”“乃”等字词的翻译。

3.试题分析:考查对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的提取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

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可提取“书不可不成诵”作为答案。

4.试题分析:考查写出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

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平时要多积累多记忆有关读书勤奋方面的成语。

翻译: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

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

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

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8、1.(1)微风轻拂,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自然风

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阴浓”二字,表现树的繁茂,又暗示此时烈日炎炎;“入”字表明晴空骄阳,池水清澈,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清

晰可见。

【解题分析】

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

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同时结合诗文的整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题作答时要抓住“帘动”“微风”“蔷薇”等几个意象来描绘春风拂动,满院飘香的美好景致。诗句表达了作者欣

赏夏日美景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

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

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阴浓”既写出了树木繁

茂、浓阴蔽日的景色,又反衬出夏天里的烈日炎炎的特点,“入”字写出清空烈日下,楼台倒影在池塘中,反衬出池

水的清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夏日里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1)天涯若比邻(2)停杯投箸不能食(3)青青子衿(4)萧萧班马鸣(5)然后能自反也(6)

但余钟磬音(7)零落成泥碾作尘(8)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0)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题分析】

诗词默写要求:[0-9]{1,}.(9分)[0-9]{1,).(9分)[0-9]{1,}.(9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①因卿卿,闹出笑话。②读书人迷,不知班内打架。③偷看闲书,为难老师。④酷爱读书,惹出风波。

2.开篇点出回忆主题,拎起读书线索,统领下文,定下回忆往事的感情基调。

3.这句话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同一个人比作灵芝和杂草,通过对比把自己无辜受害后对对方

行径的无奈和鄙夷鲜明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自己爱书的特点。

4.这句话使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国老师被学生将在那里后的尴尬和无助,表现出他在爱学生还是顾

自己上的内心矛盾。

5.“笑了笑”是尴尬的笑歉意的笑、感激的笑,写出了“我”因为沉迷读书被同桌特殊提醒时的心理:由发火到醒悟

再到歉意和感激的心理变化。

6.示例:原题好。因为它直接扣住了文章的中心,又提领了全文的材料,还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我”爱读书的趣事、

趣味,

【解题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结合“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也笑起来,

连她那嘴边的酒窝也笑红了。我就成‘讨不到媳妇的卿卿’了"得出:因卿卿,闹出笑话;结合“有同学喊去吃饭。

放下书。发现教室里狼藉一片,地上还有不少血迹,就大瞪着两眼问同学。同学冲着我笑,说班里打架了,打了群架!”

得出:读书人迷,不知班内打架;结合''国老师犯了难,阴沉着脸,掂量着书,看着那多嘴的同学,他的手一会抬起,

一会放下,始终犹豫不决。教室里一片死寂,我的心几乎要蹦出来。许久,许久。”得出:偷看闲书,为难老师;结

合“他给我书读也并非善意,那个经常空着位子也不是班里缺人用不着,而是都被他打跑了。我也没太在意,倒是朋

友们觉得丢了面子,纠集了人众,要和他较量。他胆怯了,央人求情向我道了歉。”得出:酷爱读书,惹出风波。

2.要求学生识记记叙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结构上:总括全文,开篇点题。内容上:点明题旨,统领

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表达出作者对……的情感。结合“我读书不多,也没有什么大收获,但是故事还是不少的。”

分析,结构上,点明题目“锁忆”,内容上:统领下文中的“锁忆”内容,表达了“我”对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

分析。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同一个人”比喻成“灵芝和杂草”。把“你的灵芝”和“我的杂草”作对比。运

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结合“我惊、怒视、哭了笺”分析:动作描写。

结合“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忍着痛冲她笑了笑。”是神态描写。然后根据描写方法的作用(动作描写:

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

展;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写出表达效果和情感即可。

5.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笑了笑”的含义。结合“我猛地一惊,刚想发火,见她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

忍着痛”分析出此时我的心理变化。由“发火”到“醒悟”再到“歉意和感激”。故“笑了笑”是“歉意和感激”的

笑。

6.两种观点皆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即可。如:“锁忆”好。因为全文不仅仅写了“我”

爱书的趣事,还有对往事回忆中的歉意和不安。例如,对国老师我们很难用一个“趣”字了得。对同桌的态度现在想

来还是有些不妥。因此,用“锁忆”较好一些。

11、1.壶口逆源侵蚀的原因是水的力量和软硬结合的石的特征。黄河水在冲入壶口之后,利用水之力将较软的泥岩磨

蚀冲走,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硬的砂岩也会垮落,这样黄河壶口就发生逆源侵蚀了。(表述全面,意近即可)

2.(1)分析:泥沙含量越高水体浊度越大;结论:水土流失是黄河浊度的直接来源。(2)分析:随着静沉时间的增加

水体浊度减小,且不同泥沙含量浊度差异变小;结论:黄河泥沙的沉降性能非常显著。(表述全面,意近即可)

3.B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型的题目只需从文中的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即可。从材料一“原

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

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可知,壶口逆源侵

蚀的原因是水的力量;从材料二“壶口瀑布周围岩性主要是由软的泥岩和硬的长石英砂岩两种软硬结合的特征组成黄

河特有的地质条件”可知,壶口逆源侵蚀的原因是软硬结合的石的特征,因此黄河水在冲入壶口之后,利用水之力将

较软的泥岩磨蚀冲走,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硬的砂岩也会垮落,这样黄河壶口就发生逆源侵蚀了。(表述全面,意近

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作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读图表,横向纵向提取信息,并找到它们的特点和共性,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切题的答案。本题是“泥沙含量对水体浊度的影响”图表,取黄河泥沙lg、5g、10g.15g、20g

分别加入五个均盛有IL水的烧杯中,搅拌机搅拌15min,静沉Oh、8h、12h、24h,测定各个时段所得的水体浊度,

由图表中折线图走势可以分析出,泥沙含量越高水体浊度越大,随着静沉时间的增加水体浊度减小,且不同泥沙含量

浊度差异变小,从而得出结论:水土流失是黄河浊度的直接来源,黄河泥沙的沉降性能非常显著。(表述全面,意近即

可)。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由材料四“'溯本清源',这是当下治理黄河的主要方法”可知,“我们今天治理黄

河的一个重要方法应是不断提高黄河中下游的河堤高度,防止河水泛滥”是错误的,故选B。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2、(1)培根(2)高俅白虎堂沧州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识记关键情节,经典片段才能轻松应对

试题。(D”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作家培根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在《新工具》中提出来的。(2)熟读名著《水浒传》,

根据其故事情节来解答即可。高俅设计让林冲携宝刀误入白虎堂,然后以擅闯军机重地、图谋行刺为由,将林冲发配

到沧州。据此填写即可。

13、1.2.推崇多种多样

3.4.示例:拔罐疗法历史悠久,功效显著,不断得到发展创新。

【小题3】【小题3】示例:清代江西和福建地区家家都有火罐,而且有专门的窑来烧制火罐,有商家销售火罐,说明

清代拔罐疗法已相当普及;一切风寒及头痛、眩晕、风痹、腹痛等,均可用拔罐治愈,说明当时拔罐治疗的范围得到

拓宽;拔罐之后,风寒尽出,不用服药,说明拔罐疗效显著。

【小题41【小题4】甲图

【解题分析】

1.2.试题分析: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为什

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

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例“推崇”

搭配“疗法”。

3.4.试题分析:考查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的内容。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分清层次,

把握要点,找到关键句,用自己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