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类型: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思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执着追求造福人类——评《新药的故事》钟南山①我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一书,对于目前非常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这是一本科普好书。②作者梁贵柏博士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科学家,他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和长期向业界前辈们学习的体会,以生动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抗生素到抗癌生物药等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药物,以及它们跌宕起伏的研发过程。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③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青霉素的产业化,以及有关艾滋病、河盲症药物的研发。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④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偶然发现一只黑天鹅不放过,更深入观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得出“天鹅不等于白天鹅”的结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⑤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在本书提到的创新药物中,有哪个不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创制成功的?我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15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25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但看了这本书,我们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看到曙光,坚持下去就可能胜利!⑥最后,精益求精。20世纪80年代,卡托普利已经是非常好的降血压药物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常有白细胞降低及皮疹的副作用,科学家继续努力,更有效而且副作用小的依那普利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问世。⑦对于从事药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温故知新的书。现代医药研发从磺胺、青霉素到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经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集中体现了生物工程技术最前沿的突破性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突破如何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健康领域,为人类造福。⑧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作者用非常通顺的语言,清晰地讲述了新药研发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作者的文字素养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⑨21世纪的新药研发仍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投入,也需要更多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使医药创新得到全社会更广泛关心和支持。(节选自《新药的故事》序言,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贵柏在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介绍了许多创新药物及它们的研发过程。B.本文的语言朴实严谨,“常常”“可能”等词语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增强了说服力。C.钟南山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新药长达40年,却因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也曾想过放弃。D.文章最后认为,对21世纪的新药研发来说,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越多越好。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创新的真谛”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文章第⑦⑧两段的顺序能不能对换,为什么?【答案】1.C2.对未知的好奇心;善于抓住“机遇”;坚持与执着;精益求精。3.不能。本文是《新药的故事》一书的序言,这样的写作顺序更能体现科普书籍从抽象的前沿科技到通俗普及的写作思路以及面对的读者群体从小到大的文体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C项,“钟南山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新药长达40年……也曾想过放弃”说法错误,原文为“我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15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25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可见想放弃的不是钟南山,而是那位合作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创新的真谛”指什么。阅读文章可知,第②段作者简单介绍了梁贵柏博士的创作历程,由此引出下文作者对创新的真谛的体会。从文章第③段“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可知,对未知的好奇心是创新的不竭动力;由第④段“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可知,要创新就要善于抓住“机遇”;由第⑤段“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可知,坚持与执着是创新的重要因素;由第⑥段列举卡托普利的例子可知,创新还需要精益求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题目要求回答文章第⑦⑧两段的顺序能不能对换,为什么。阅读文章,由第①段中“这是一本科普好书”可知,文中所介绍的《新药的故事》是一本科普书籍,因此我们首先要讲求书籍的科学性,这是需要专业的人士去研究,所以第⑦段中“对于从事药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温故知新的书。”是从科学的角度去阅读的,但是书籍的受众范围并非只有单纯的专业群体,还有非专业的阅读群体,因此第⑧段中“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是从公众的角度来阅读的,这正体现了科普书籍由抽象的前沿科技到通俗普及的写作思路以及面对的读者群体从小到大的文体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蕴藏着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从时间维度而言,不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我在《追逐生命的火焰———梅尔诗的一种文本解读》中写道:以“诗”为“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生命的萌动开篇,是人类历史总结的大智慧。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延续,诗歌之花就一定灿烂。诗人从宇宙洪荒与自然景观的混沌中窥见了生命的秘密,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融合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诗的目的何在?众说纷纭,而其中“诗言志”“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有广泛的基础。进一步,则如孔子教导子贡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一“往”一“来”,倒也是诗的精神之精妙内涵所在。诚圣人言也。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要解决思想、精神、价值等问题。这个标准和坐标在哪里呢?庄子宣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空间、时间、周边的一切,都是可取可用的。而从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看来,理解“文史、文哲、文政”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深入“做人”与“做文”的深刻思辨,通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体悟,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儒家侧重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侧重于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而佛家则侧重于解决人与内心的问题。“三家”皆博大精深,自有其说,浩浩荡荡,数千年不绝。对于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动观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静观之,翠竹黄花,清池皓月,诗性盎然。溯源至极,恐怕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疑问总是存在,争辩也不可能停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始终牵扯着人们的思绪。喧嚣之后终将走向何处?诗人杜甫断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山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融入其中,即使沧海桑田,其支撑内核也将明亮不坠,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李发模说,与山水交友不累,与草木谈心最真。这是“诗意的微笑”。“那山水与我们有缘”,这是一种归宿。诗在山水间,让我们行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选自李裴《诗在山水间》,《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6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基,通过楚辞、汉赋一直到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寄寓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中。B.中华文化生长的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C.诗歌之花植根于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抒写生命的萌动是人类历史总结的智慧,诗人眼光更是犀利。D.通过体悟时空及周边一切来理解文化底蕴,思辨“做人”与“做文”之理,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端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对诗的精神内涵问题的剖析阐释。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大量援引经典诗文来佐证论点,论据有力,极富有说服力。C.对于诗的精神内质,文章首先交代中华文化的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亮明观点。D.作者认为与山水草木交友谈心,这是一种“诗意的微笑”,也是诗人同山水的缘分和一种归宿。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认知虽然有所不同,但它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观点大致得到人们的认同。B.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内涵是“思想纯正”,它的根本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等问题。C.儒道释三家以人为本,虽阐释角度不同,但都博大精深、相互融合摄取,各成体系,各具特点。D.对于诗歌创作和作品,虽然每个时代作诗论诗的学问截然不同,但以山水入诗的内核是不变的。【答案】4.B5.D6.D【分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一个重要根源”。故选B。5.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D项,“作者认为”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诗人李发模说”。故选D。6.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每个时代作诗论诗的学问截然不同”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可见,每个时代的诗学有各自的特点,再根据“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看出,后代的诗是对前代诗的延展,并不是截然不同。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字号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品牌。因根植于传统中国社会,老字号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难被模仿和复制,因此,文化是老字号的立身之本。正是通过一个个老字号,珍贵的产品和精湛的技艺得以流传,传统的店铺形象得以展现。但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老字号也遭遇了生存危机,很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被保护的对象。但与传统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体育、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老字号有自己的生产,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技艺,有的还有自己的老店铺及博物馆,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主要指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一个重要的遗产项目,反映了古老的人类文明在这里产生发展,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文明,或者这样的一个文化,今天已经变了,但是一座古城或一个建筑群,是他们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见证。老字号建筑就是中国重要工商业文化遗产的载体,透过一个个店铺、一块块匾额,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尽显眼前。对许多老字号而言,其历史文化价值还通过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老字号的品牌、传说、工艺流程、商道文化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遺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老字号所具有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都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许多老字号企业的技艺与文化,如同仁堂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等。老字号企业是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老字号,此类遗产便可能失传。一些重要的技艺、产品和民俗只有在老字号企业的生产和实践中才能活化起来,从而得以传承和传播。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这些老字号企业的核心财富,与其主要的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失去了这些遗产的内涵,老字号便名不副实。老字号已经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老字号的发展与否,不仅是关乎企业命运的问题,还关乎传统社会遗产能否传承和延续的问题。(摘编自朱以青《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字号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精湛的技艺以及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因此在现代不会被模仿复制。B.作为有形的文化遗产,老字号有保存完好的旧店铺、博物馆藏品和古老的品牌,这使其具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C.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其最大的特点。D.老字号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则是老字号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道,两者相融为一。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第一段运用类比手法,指出老字号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方面,论述老字号的历史文化价值。C.为了论证老字号的技艺和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引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D.文章以老字号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生存危机为立论的背景,呼吁人们保护与发展老字号。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字号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已经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作老字号。B.作为历史的见证,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C.老字号是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一旦老字号企业倒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逐渐消失。D.只有重视和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促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才能使老字号遗产资源得到传承和延续。【答案】7.C8.A9.C【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A.“因此不会被现代假冒仿造”错误,原文信息是“很难被模仿和复制”,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不合文意。B.“作为有形的文化遗产,老字号有……古老的品牌”错误,根据原文“对许多老字号而言,其历史文化价值还通过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老字号的品牌”可知“古老的品牌”是无形的。D.“而文化遗产则是老字号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道”错误,原文“文化是老字号的立身之本”,选项偷换概念,把文中的“文化”偷换成“文化遗产”。故选C。8.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在第一段运用类比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法。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C.“一旦老字号企业倒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逐渐消失”表述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离开了这些老字号,此类遗产便可能失传”,原文使用的是“可能”一词。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永远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我们都是碎片化时间的俘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近代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疲劳的时候你读一读,确实非常有趣。这都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可是,因为我们过度地沉湎于这样一些空间性的行为中,我们忘掉了文学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义,它要阐述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个巨大的情感上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本来是文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把它排除了,文学变成一种简单的娱乐,今天有个口号叫“娱乐至死”,这很可怕。如果你真的能把时间忘掉固然挺好,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忘记不掉。我们还是时间的动物,我们只不过是假装忘记了时间,时间一直在那儿,它从来不停留。《红楼梦》里写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说得很清楚。我认为,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空间性的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一片绚丽的荒芜。如果作家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也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摘编自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对人物命运的抒写、道德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读者的劝告。B.较之于传统文学中的时间,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C.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一种反映,从总体上模仿这个社会,导致空间的碎片化,并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D.作者认为,我们无法忘掉时间,如果没有对时间和意义的思索,所有空间性的事务都将是虚无。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指出文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再分析其演变过程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B.文章第二段将传统文学和今天的文学的时空关系进行比较,得出我们都被碎片化时间所俘虏的结论。C.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若偶尔读读自己喜欢的空间化小说,也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诗句,证明我们无法也不能忘记时间。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传统文学里,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紧密相连,空间也永远附属于时间。B.在旅行中我们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间的变化。C.文学若想不变成简单的娱乐,就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D.作者用“时间的河流”“偶然性的风景”来提醒作家要重视时间的重要意义。【答案】10.D11.A12.C【分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错误,原文表述为“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B项,“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错误,原文表述为“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C项,曲解文意,造成文学时空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错误,应是过度空间化的危害。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C项,“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人物形象。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答案】13.B14.C15.B【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中“不能将”说法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说法属曲解文意,可视化传播方式有自己的优势,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D.“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故选B。1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三个并列角度”说法错误,第二至四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三者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B.“借此可以……的冲击”错,曲解文意。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是为了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抵御其他文化思想。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于1915年。《宋元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论将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若在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说,就完整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我们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这种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20世纪30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50年代徐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确实也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缓慢积累着周边的知识信息,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诞生的年代,正是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的话音刚落之时,而王国维就已经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之杂剧院本,今无一存”,而戏曲演出相关的全部活动,也限于传统历史记载的偏见,都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还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累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和充实,戏曲史的研究才终于不再仅仅是戏曲作品的文学史、音乐史,或者戏曲名伶的个人艺术成就史,而更成为一部广阔的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的研究,从这时才刚刚开了个头。(摘编自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读书》2019年1期新刊)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王国维看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化史应包含元代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B.戏曲是娱乐市场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它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体裁。C.在王国维以后的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领域都因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足长期受到局限。D.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应当涵盖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元素,而不是仅局限于研究戏曲作品的文学史。17.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指出《宋元戏曲史》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论述了其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B.文章通过列举周贻白与徐慕云的著作,论证了学界在研究中国戏曲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C.文章在辩证分析《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悖论,并强调历史与现实是互为参照的。D.文章最后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曲史应有的研究方向,使论证全面完整、观点得以深化。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作者对待《宋元戏曲史》的态度来看,我们在谈论戏曲史抑或文学史的时候也不必盲从甚至偏信名家之言。B.戏曲作品既不比戏曲的其他元素重要,也不能代表戏曲的本质特征,所以对它的研究不能替代戏曲史的研究。C.以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来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思路,滥觞于王国维,终止于世纪之交,影响了学界近百年。D.学术研究有时也会为时代物质条件所限,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市场化,可促使人们深人认识某些研究课题。【答案】16.D17.A18.C【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由第一段可知,王国维并未将明清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并称,这是本文作者所加的。故A错。B.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了“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并未指出这就是戏曲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故B错。C.戏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领域受到局限的原因:一是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一是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而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足”。故C错。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先引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指出其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然后具体论证问题所在;接着辩证分析,肯定其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并揭示其研究局限性的缘由;最后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史应有的研究方向。故A错。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C.“终止于世纪之交”错。文章最后一段说“戏曲史的研究才终于不再仅仅是戏曲作品的文学史……”,“不再仅仅”表明这一研究思路并未完全废止,而是有所突破,戏曲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戏曲作品的文学史,而变得更为广阔多元。故C错。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中石先生的新著《文化漫谭》(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包括两大部分、十六个篇章,概括了他对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书中说:“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大体反映出先生在文化方面的坚定主张,书中内容正是这个主张的具体阐释。中石先生博涉淹贯,在很多领城都有深厚造诣。他的书法蜚声海内外,国画曾得到齐白石夫子的指授,京剧表演则是奚派老生的嫡传。《文化漫谭》的一部分素材正是源于先生在书法、国画、戏曲等方面的经验和识见。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先生游心艺文,是为了澡身浴德,根本指归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文化理想。《文化漫谭》非常重视宏观文化领城的系统与层次问题。先生指出,教育“关系到文化的承传问题”。因此,书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学”与“创”问题。先生高度评价理工农医各方面科技成就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他和很多科学界的朋友有广泛交流。《文化漫谭》采撷了一些理工领城的素材来说明文化问题,深入透彻,令人折服。《文化漫谭》关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提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何才能协调,而又如何就会碰撞呢?”为此,书中用很大篇幅探讨人生的“穷”“通”等问题,揭示人和人的相处关系中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书中列举的某些事例、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而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真可谓“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石先生丰富的学养使《文化漫谭》能够取精用弘。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含英咀华,和合圆融,游刃有余地对人类文化进行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观照。而先生提醒我们不要拘牵于文化的枝节问题,他希望能够以简驭繁,对人类文化进行宏观把握。所以,他以严密的逻辑方法处理文化素材,由此获得高级的理性认识,抽取纷繁复杂的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归纳核心的价值观以及与之适应的方法论。在该书引言中,中石先生特别说明:《文化漫谭》是要阐述个人的一些思考,“不敢自是,希望引发一些课题,可以得到方家的救正,以便在认识上得到一些提高”。我们在阅读《文化漫谭》之后,都由衷赞叹这位八秩老人活泼的思维以及他对于文化研究的热忱。总之,《文化漫谭》折射出欧阳中石先生在文化问题上的坚定心志和砥砺德行的文化实践,这样一本有感而发的著述,必将在敦崇教化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摘编自何学森《固志敦修兴文崇化——欧阳中石〈文化漫谭〉导读》,有删改)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漫谭》中一些素材正是来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大量积累、实践,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他文化耕耘的作品。B.《文化漫谭》在探讨复杂的社会关系时,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体现了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C.《文化漫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学”与“创”问题,体现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承传问题的思考。D.《文化漫谭》一书取精用弘,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含英咀华,和合圆融,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的智慧,游刃有余地透视观照人类文化。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不仅介绍了《文化漫谭》的作者的学术背景,还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B.文章在评价《文化漫谭》时使用“一些”“大体”等说法,体现了作者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C.文章引用了《文化漫谭》作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原话,使得作者对书本的评价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D.文章开篇指出《文化漫谭》一书是基于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思考而成书,从而引出后文评述。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文化漫谭》,读者既可以感受到欧阳中石先生广博的文化积淀,又可以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人剖析的精神历程。B.《文化漫谭》的作者重视宏观把握人类文化问题,在探讨宏观的文化问题时,他又能以严密的逻辑方法从小处分析,以小见大。C.有人评价《文化漫谭》一书“有睿智而深邃的求索和凝练而透彻的论断”,作者有“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与本文的观点相互契合。D.《文化漫谭》一书用“漫谭”二字命名,体现出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此处的“谭”字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意思相同。【答案】19.C20.A21.A【分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作品”于文无据,原文是“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B项,“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中“大量”错误,原文只是说书中列举了某些事例、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选项中“体现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不准确,原文是“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D项,“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的智慧”错误,由第五段可知,原文为“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原文有轻重之分,以儒家为本根,而不是兼摄三家。故选C。20.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A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错误,文章从文化领域、文化建构和取精用弘三个方面介绍《文化漫谭》,无法断定这三个方面是否涵盖整本书写作内容。故选A。2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并分析信息的能力。A项,“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入剖析的精神历程”错误,“文化历史”与“精神历程”于文无据。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