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_第1页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_第2页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_第3页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_第4页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医学院自评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医学院审核评定自评汇报二〇一六年四月目录学院概况1一、定位和目标3(一)办学定位3(二)人才培养目标6(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8(四)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15二、老师队伍17(一)数量和结构17(二)教育教学水平21(三)老师教学投入24(四)老师发展和服务26(五)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28三、教学资源28(一)教学经费28(二)教学设施30(三)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31(四)课程资源31(五)社会资源34(六)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34四、培养过程35(一)教学改革35(二)课堂教学39(三)实践教学41(四)第二课堂43(五)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44五、学生发展46六、质量保障46(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6(二)质量监控47(三)质量信息及利用48(四)质量改善48(五)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49七、特色总结——研究性教学51(一)研究性教学关键步骤51(二)研究性教学作用53基础医学院审核评定自评汇报学院概况基础医学院前身——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1年,1992年改“部”为“院”,和临床医学院整合为“白求恩医学院”,恢复“基础医学院”建制。学院现有些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13个学系(教研室)。病理生物学获批教育部关键试验室。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于被教育部、财政部同意为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试验教学中心和我校生物学试验中心、化学试验中心等共同跻身国家级“十二五”高等学校试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下设机能科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病原免疫细胞遗传学、形态学等5个综合试验室。学院教职职员243人,其中老师165人,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指导老师40人,试验技术系列6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唐敖庆特聘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10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病理学国家级优异教学团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体1个,省级优异教学团体4个。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主编国家计划教材3部。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拥有基础医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覆盖学院全部二级学科。学院老师取得纵向科研项目131项,协议经费3524.1万元,到款经费3268.62万元,发表SCI索引论文210篇,取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现有博士、硕士硕士350人。近五年来6篇博士学位论文获省级优异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教育部“博士硕士学术新人奖”。学院是集医学教育和科研于一体关键医学教学基地。现在基础医学院负担着医学相关专业全部学院基础医学理论和试验课程教学工作,包含临床医学(七年制试验班)、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营养和食品卫生方向)、放射医学、预防医学(医事法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药学(药学、化学药品、中药和天然药品、生物药品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康复诊疗学等18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和硕士、博士硕士和留学生等多个层次轨道教学任务。现为本科生开设理论课程59门,试验课程45门,同时负担临床医学七年制及试验班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试验项目等,每十二个月约有1000余名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在我院学习,年均教学任务为57万人课时。学院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关键,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协调发展”教育理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关键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把基础医学院建成“基础厚、能力强、具创新精神”高级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关键基地。一、定位和目标(一)办学定位1.学院办学定位及确立依据依靠综合性大学优势,传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提升老师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创建中国一流、含有国际影响力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办学定位确立依据关键依据:(1)学院悠久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白求恩医科大学创建于1939年,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1年,1992年改“部”为“院”,和临床医学院整合为“白求恩医学院”,恢复“基础医学院”建制。学院虽几经变迁,但几代人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兴院理念,秉承“求实、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科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优异人才,教学水平及能力得到中国外同行认可。(2)学院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条件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生物学,并覆盖全部二级学科,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为国家二级关键学科,基础医学为吉林省一级关键学科,学院拥有病理生物学教育部关键试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体一个,现有博士、硕士硕士350人。学院老师取得纵向科研项目131项,协议经费3524.1万元,到款经费3268.62万元,发表SCI索引论文210篇,取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学院现有13个学系(教研室),一个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和生物学试验中心、化学试验中心等联合申报国家级“十二五”高等学校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教职职员243人,其中老师165人,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指导老师40人,试验技术系列6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唐敖庆特聘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10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病理学国家级优异教学团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体1个,省级优异教学团体4个。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主编国家计划教材3部。(3)学院教学覆盖面学院负担全部医学相关18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和硕士、博士硕士和留学生(MBBS)等多个层次轨道教学任务,基于学院教学面向不一样专业及层次区分,学院确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主动发展硕士教育,兼顾留学生教育,把学院建成中国领先、含有国际影响力医学人才培养基地。2.办学定位在发展计划中表现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是以白求恩精神为引领,全方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关键竞争力,为建设含有中国特色、国际著名、中国一流综合大学教学研究型医学院奠定基础。所以,学院“十二五”、“十三五”计划均把本科教学放在首位,学院教学“十三五”计划中具体表述为: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关键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把基础医学院建成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具创新精神”高级医学人才关键基地。学院“十二五”计划中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白求恩精神育人办学理念,培养含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办学以老师为中心,切实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坚持教授治学,依靠广大老师力量办好学院。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全方面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重视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院工作第一位,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关键,建立老师学生主动参与、管理部门主动作为质量保障机制;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以白求恩精神育人理念,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而“十三五”期间教学任务及目标为:(1)全方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配合“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索和梳理包含本科生、硕士在内关键教育体系,加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拓展本科生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学习机会,培养含有些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高素质医学人才。(2)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结合《国家中长久人才发展计划纲要(-)》,充足发挥优异老师引导作用,加大对中青年老师关心培养力度,完善老师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一支稳定、含有白求恩传统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团体、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努力争取十三五期间新建2-3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2-3部。(3)突出科研促进教学,构建特色基础医学教学平台以提升质量为关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基础办学条件建设,加强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建设,努力争取申报国家级虚拟试验教学中心。增强基础医学优势和特色,科研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研究结果努力争取申报省级教学结果奖1-2项。(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吉林大学“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遵照医学教育规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为目标,将白求恩精神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应医学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含有扎实基础医学知识、较强医学实践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深入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确立依据:(1)基础医学学科定位中国医学教育(医学院或医科大学),通常包含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等众多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其教学内容共同在大医学背景下实施,多种专业现有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特征及其教育规律。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是各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基础,基础医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临床思维和发觉、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为深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背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开启面向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以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历了20多年改革历程,在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教育部、卫生部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全部必需达成教育要求。尤其是11月2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相关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医学教育,所以,为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确立此人才培养目标。(3)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吉林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于通识教育阶段各学科优势,可培养学生宽厚基础及广泛适应能力,同时可在审美及人文道德方面有所提升。而基础医学教育又为各专业学生传授了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4)医学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伴随传染病死亡率降低,以心血管、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为代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最关键杀手,这也成为现代医学关键研究对象,医学模式从以前简单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了新要求。医学面临问题和社会对医生要求注定医生必需有较高素质,医学教育必需回归精英教育,培养学生坚实医学知识及技能,同时含有自我发展能力。(5)学生学习全过程针对全部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学院只负责基础医学阶段相关课程教学,尽管学院提供前沿讲座、专业英语能力培训及科研能力训练,但不负责学生国际交流、第二课堂等教学过程,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作为相关国际视野方面表述。(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政策和方法学院一直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并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老师加大教学投入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卫生服务模式重大变革,对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主动适应医学目标新内涵和医学科学战略转移,使工作关键和工作精力集中于本科教育教学,有效保障本科教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明确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学院建立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激励著名教授和优异老师给本科生上课,确立工作量评价体系,为促进老师加大教学投入,把本科教学业绩作为老师业务考评关键条件。(2)更新教学理念、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医学新目标突出预防、诊治和保健一体,表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临床理念,要求医学教育也对应调整。尤其是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相关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见》,关键叙述了医教协同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教育应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协调发展”教育理念。所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理念更新,成立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及“试验技术系列老师管理委员会”;依靠学校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学院内教学活动及外聘专业讲座,开展老师培养培训工作。学院激励老师参与多种教学会议,了解中国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及进展,全方面提升广大老师素质。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了“师德标兵”、“三育人”等系列评选活动,用楷模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体老师,引导老师树立正确教育观,把立德树人理念内化到老师灵魂深处。对新进老师实施导师制、听课及试讲制度,有效提升了老师教学和科研能力。(3)强化教学学术观,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学学术包含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反思、和同行交流和未起源于反思交流理论见解公开发表。研究型教学是老师利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问题进行探究,以处理教学中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学院高度重视老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老师创设良好教学学术环境,激励老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升老师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明性能力。学院老师主动申报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和多种教育教学奖项。同时,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广大老师教学研究提供咨询及指导工作,促进老师发展,并激励及支持老师主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完善管理体系建设,保障管理评价科学规范学院完善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教学试验室和教学经费管理、仪器设备采购项目评定及采购规范化工作。学院不停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教学督导组定时检验听课并反馈,学院领导及教务办公室定时检验巡视,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定时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有效规范了教学管理。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表现和效果(1)学院重视教学工作,教学中心地位不停强化为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学院建立较为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不停强化政策引导,确保教授立足本科课堂。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确保各项管理制度严厉性和实施力。学院开展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习、讨论活动,经过学习研讨、专题讲座、交流观摩等活动方法,强化了“育人为本、质量为重”观念,不停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确保考试公平、弘扬优良学风、维护考试诚信,学院要求在编在岗老师、试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必需负担监考工作,课程考试监考由学院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考场管理严格规范,监考老师认真负责。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加强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打造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慕课建设,推进教学质量不停提升。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病理学》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干细胞基础和临床》1门,国家级慕课在建1门,省级精品课程《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9门;网络课程13门,校级慕课在建2门。现有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计划教材3部,国家级教材主编及副主编8人,编者30余人。校级双语课程《医学免疫学E》、《高级免疫学理论》、《生理学E》、《医学微生物学E》、《组织学和胚胎学E》、《病理学E》、《分子生物学E》、《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及进展E》、《人体寄生虫学E》、《病理生理学E》《生物化学E》、《生物化学F》、《药理学F》等14门。为确保教学质量,基础医学教学主动选择精品教材。(2)老师教学投入显著增加,教学水平不停提升教育部财政部《相关“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教高[]6号)明确将老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关键内容之一,要求主动开展老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定、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升中青年老师教学能力,满足老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需要。学院成立“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全方面计划学院青年老师培训及发展问题,经过讲座、研讨、示范、教学研究项目咨询等活动,提升老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建立健全老师教学发展体系。借助于学校老师进修、培训活动,全方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各级职务评聘学术业绩细则中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和以科研为主三种类型,并要求为本科生讲课为评聘必需条件。为加强对试验技术系列老师专业指导,充足发挥试验指导老师在医学试验课程中关键作用,学院成立了“试验技术系列老师管理委员会”,意在促进试验技术系列老师成长和试验技术系列老师素质整体提升,现已在试验技术系列老师试验技术立项培育方面开展工作。学院副高职以上老师为本科生讲课百分比超出90%,全部教授、副教授均负担长学制学生基础科研训练,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开放性创新试验项目。近三年,学院老师负担基础科研训练近100人/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约60项/年,开放性创新试验项目20项/年,学院年教学工作量约为57万人课时。(3)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科研反哺人才培养依靠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确立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工作目标,以引领学院教学研究、孵育教学研究项目和结果为己任,大力支持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激励老师主动申报省级及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试验技术研究项目,从教学课题方向、研究内容、实施步骤及申报书撰写等方面给具体指导。学院重视推进教学及科研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教研相长,继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拓展一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和探究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整合课型,主动采取PBL、案例讨论、文件研讨、模拟咨询等教学方法;新科研结果逐步引入教学,产生了系列研究性试验项目,并形成三门有代表性试验课程。学院主动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个方法辅助教学,建立形态学图片库、视频资源及数字人解剖系统,并向全部学生预约开放,有利于学生实践爱好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试验主动性高。近三年,学院老师获省级教学结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育技术结果奖3项,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71项,其中关键项目7项,网络试验项目6项,形成了一批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有具体指导意义研究课题及教学结果,研究内容覆盖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4)教学管理制度日益完备,管理水平不停提升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课程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基础确保。教学管理工作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基础标准。在吉林大学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基础上,学院建立健全了适于基础医学教学运行及管理相关制度,重新修订了《基础医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基础医学院考试工作操作细则》、《基础医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人员职责(试行)》和试验室安全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针对学院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新建了《教学督导组工作管理措施》、《老师教学发展分中心章程(草案)》、《教务办公室人员职责》、《学系教学人员职责》等,意在对教学过程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深入完善了激励及监督管理机制,充足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老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指导作用,确立学院教学督导组为教学监督主体,开展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检验等方面工作;院长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系(教研室)主任、同行听课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成为教学过程有力监督机制,形成了包含学院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员等多层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党政联席会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会议关键讨论议题,本科教学重大问题,全部能够立即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并给以处理。学院领导、督学员及教学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跟踪检验。学院在考试前及考试期间对全院老师进行加强考风考纪及科学道德学风动员监督,确保了考试质量,在树立良好考风和学风上取得了实效。学院理论、试验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优良,医学部、学院教学督导组及学生满意率高。(四)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世界经济全球化造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医学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加紧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和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及巨大挑战。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相关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见》丰富了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内涵,中国医学教育进入竞争发展阶段,学院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学校在招生、财务等方面政策性和机制性调整,学院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有待深入优化和创新。尽管学院在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一直强调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领导对于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有着深刻认识,已经形成了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不过,和中国高校类似,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制订落实有待加强,关键是教学和科研平衡问题。突出表现在:老师教学成效在老师聘岗、晋职和薪酬中贡献度相对偏弱,基于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奖惩机制还不健全。所以造成老师即使认同本科教学关键性,不过受科研导向绩效评价体系等影响,出现了教学和科研失衡,甚至出现了部分老师忽略本科教学现象。其产生原因在于:学院作为基层教学及学术单位,过分依靠学校政策和导向,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关系,造成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所弱化。部分老师对教学工作缺乏正确定识,教书育人意识不够。处理方法: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方法迎接新挑战,强化政策机制落实,充足表现管理体制机制对教学中心地位保障,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院老师统一思想认识,深入强化学院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和自觉意识,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巩固教学中心地位长久有效机制。切实发挥政策导向和约束作用,根据优教优酬、奖优奖勤基础标准,提升教学贡献在老师考评、晋职、评优评先中影响,激发广大老师投入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主动性和主动性。为了处理教学和科研失衡、本科教学和其它学历教学失衡等问题,学院制订了对应方法,激励老师深入重视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量是老师考评指标体系中关键考评指标,现在已基础确定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合适百分比,并得到大多数老师认可。二、老师队伍学院和校内相关部门亲密协作,采取多个举措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老师队伍,很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一)数量和结构1.教学队伍数量及结构学院以“十二五”建设为契机,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坚持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为关键,依据学校相关要求,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老师职务聘用制度改革,不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在,学院师资队伍职务结构、年纪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学院现有职员243人,老师165人,其中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试验技术系列人员6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9人;含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老师百分比达成37%,含有硕士学位以上者占老师总数95.1%;含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总数82%,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老师队伍中46~60岁老师为63人,占老师总数37.9%;45岁以下老师为96人,占老师总数57.8%,其中35岁以下老师17人。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经过人才引进及老师培训机制,专任老师年纪、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基础满足本科教学需求。学院现有病理学国家级优异教学团体1个,病原生物学教学团体、病理学教学团体、药理学教学团体、病理生理学团体、基础医学试验教学团体5个省级教学团体;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唐敖庆特聘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6人。学院代码老师姓名老师编号性别职称进修国别进修单位起始时间71于慧美6073402012美国Karmanos肿瘤研究中心0371田勇6012971013美国杜兰大学1271崔雪玲6006152011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0871徐海艳3003822013美国奥尔巴尼医学院0771张明6045812012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0371李莉莎6075292012美国MayoClinic梅奥诊所1271郭丽荣60127020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0971王华3003282624美国奥古斯塔大学1171阚慕洁6011232013中国台湾国立阳明大学1071孙建峰6062651013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71王秋静3000152072中国中国医科大学0871夏映红3001242611中国中国医科大学0871杨巍6040642012美国佐治亚摄政大学0771李波3003791012美国肯塔基大学0171薛辉6005971013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0571史红艳6002562012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0571刘辉604959201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0371于永利3002151011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0171苏静6006222012美国埃默里大学0171刘玲604074201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0171于慧美6073402012中国浙江大学0971孙娇6063552013法国诺曼底卡昂大学0271张勇6042071013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0471杨光6048312013美国MayoClinic0971辛颖6011212012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0571吕文伟3000221072中国南方医科大学0871闫东梅6031772013美国斯坦福大学0771崔佳乐6024632013美国爱荷华大学0871姜文华3000032012加拿大麦吉尔大学0771刘畅6002262012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0771于蕾300380201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0771许志祥6087631011美国阿拉巴马大学1271张灵6026962011美国冷泉港试验室0171李华丽3003672013美国俄亥俄大学0171乔萍6013722012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0871于永利3002151011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0371阚慕洁6011232013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012.教学队伍建设计划(1)改善学缘结构,优化人才队伍适度调整优化老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支队伍百分比结构,大力改善学历、学缘结构,深入降低本缘率,新聘老师中非本缘率达成50%,完善职称和年纪结构,提升含有博士学位尤其是含有海外经历老师百分比,5年内新聘8-11名海外博士/博士后,保持专兼职老师队伍合理百分比,提升含有硕士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百分比,优化平衡三只队伍结构。(2)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优异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度,改善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对引进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给大力扶持,扬长避短,委以重担,除享受学校人才引进待遇外,学院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长久有效机制,尽可能为引进人才提供发展机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中高层次优异人才。健全合约管理机制和跟踪考评机制,充足有效发挥人才骨干作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充足调动各个学系引进人才主动性和主动性。努力争取5年内新增杰出青年基金取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唐敖庆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3)完善培养机制,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健全三只队伍人员准入制度和各类人员职业导航机制。加强老师在岗培养锻炼,制订师资队伍长、短期培养计划,深入加大对青年老师培养,尤其是要逐步分段落实学校对70后老师培养要求,含有十二个月及以上海外经历老师百分比达成60%。经过“青年老师中国研修计划”和“百名青年老师海外研修计划”等多渠道筹措经费,为青年老师培养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派遣50名左右优异中青年老师到中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交流、进修,努力争取“十二五”末期有海外经历青年老师达成90%。实施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在岗培训教育,关键实施优异青年管理骨干培育计划,促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整体提升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二)教育教学水平1.完善激励机制,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针对师资队伍建设面临问题,逐步完善师资管理及评价制度,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主动为优异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和气氛,以老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为支撑,以管理者队伍建设为保障,全方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学院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学院完善了《基础医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基础医学院教学人员职责》、《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人员职责(试行)》、《教学质量检验制度》、《教学督导组工作管理措施》等制度,并建立学院工作量核实措施,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评价激励老师,教学考评则从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建设和改革研究等方面全方面评价、考评老师。坚持教学学术理念,强化老师教学能力发展,激励科研融入教学。重视老师培养,主动为老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激励老师参与多种中国外教学会议及培训活动,使老师了解、学习医学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更新教学理念,促进老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经过举行教学比赛,激励老师分阶段、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近三年,经过“校际交流出国项目”和“青年骨干老师出国研修项目”,支持40余名老师外出访学、交流和培训,近20余名老师赴国(境)外研修。累计10余名老师参与全国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会议。专门派出由一线老师组成教学考察小组赴台湾阳明大学等进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及PBL教学方法学习和交流,提升了老师专业素养。借助学校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老师培训活动,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动开展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如尤其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吴立玲教授医学考试改革讲座;有针对性开展“现代医学理念下医学教育和教学改革”培训活动;规范、完善了长学制整合课程模块教学组教学活动,经过集体备课、讲座、定时举行PBL教学组培训活动等提升老师讲课水平。学院老师取得纵向科研项目131项,协议经费3524.1万元,到款经费3268.62万元;横向项目79项,到款经费895.59万元;发表SCI索引论文210篇;取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院老师获批省级教学课题8项、教学结果奖5项。李玉林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倪朝辉老师获第五届全国医学院校青年老师教学基础功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基础医学青年老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最好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各一项。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优异论文奖一项。孙连坤教授获吉林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吉林大学首届微课教学比赛获奖老师二等奖一项。5人分获第三届中青年老师双语教学大赛、第六届“青年老师教学水平大赛”奖项。学院主动参与吉林大学对口支援项目,充足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多人次赴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教学示范工作,并签署初步合作框架协议。近三年接收中国高校教学进修人员10人。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楷模力量带动全体学院根据学校师德建设工程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不停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老师队伍。学院依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重视发挥党支部关键教育功效,前后组织开展了“师德标兵”、“师德优异个人”等系列评选活动。李玉林教授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近三年,获评吉林大学“三育人”优异个人5名,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1名。9名老师被学部评为“医学教育贡献奖”优异个人。学院经过开展多层次、高端文化活动,提升老师凝聚力及老师师德素养。用楷模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体老师,引导老师树立正确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立德树人理念内化到老师灵魂深处。(三)老师教学投入1.制度引导教学投入学院不停强化政策引导,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确保教授立足本科生课堂,确保老师教学投入。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精神,依据《吉林大学老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围绕老师教学投入、教学效果等制订考评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评政策,对老师负担本科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依据负担教学科研任务不一样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为主三类;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需给本科生上课,不然不能参与对应职称申报及评聘。现在,全院109名副高级以上老师,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副教授百分比分别为94.5%和87%(13%为出国人员)。2.教学研究提升老师教学能力教学队伍素质、教学研究等直接关系到老师专业发展能力,最终表现为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及教育事业发展。依靠于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创新管理方法,坚持教学学术理念,发挥教学咨询职能,着力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孵育教学研究项目、开展老师培训、重视教学评价激励机制研究,以研究促发展,强化老师教学能力。在全院老师主动努力下,形成了一批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有具体指导意义研究课题。学院拥有病原生物学教学团体、病理学教学团体、药理学教学团体、病理生理学团体、基础医学试验教学团体五个省级教学团体。近三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项,教育科学“十二五”计划课题4项,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0余项,含吉林大学试验技术项目立项4项,吉林大学网络试验建设项目立项6项,吉林大学慕课建设项目2项。学院老师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一项,吉林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一项,第五届全国医学院校青年老师教学基础功比赛一等奖一项,首届全国基础医学青年老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最好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各一项。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优异论文奖1项。吉林大学首届微课教学比赛获奖老师二等奖一项。5人分获第三届中青年老师双语教学大赛、第六届青年老师教学水平大赛奖项。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结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结果奖3项。学院重视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激励老师将科研结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现在有三门课程已独立设课;激励老师指导本科生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开放创新性项目,激励老师面向本科生开设跟踪学术前沿讲座及新生研讨课等。学院年接收100余名临床医学七年制及试验班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技能训练,年负担6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年负担教务处开放性创新试验项目20项。(四)老师发展和服务1.机构及制度保障老师教学发展学院成立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为老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咨询、培训和服务。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参与组织老师培训、教学研究立项指导、咨询,同时针对老师教学发展提供咨询。依靠于学院老师教学发展中心,经过邀请中国医学教育教授及院内优异老师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对老师关注问题给指导和帮助。为愈加好开展试验室建设和管理,帮助试验教学系列老师提升,学院成立了“试验技术系列老师管理委员会”,针对试验室建设中长久计划和试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立项及管理等提出意见及提议,为试验技术系列老师成长和试验技术系列老师素质整体提升提供指导及咨询,同时对试验技术系列老师试验技术立项培育方面开展咨询工作。学院逐步完善教学制度,规范教学过程,调动教学主动性,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在学校及学院常规教学管理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基础医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基础医学院考试工作操作细则》、《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人员职责(试行)》等制度,经过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领导、督导组及全员听课制度,促进及保障教学质量提升。2.培训体系重视青年老师成长学院实施青年老师培养制度,采取学校、学院和学系“三位一体”多路径培养,关键经过教育理论培训、导师制及学院各类培训活动等方法,提升青年老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基础教学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学院青年老师在完成学校岗前培训基础上,经过高年资老师导师制、新老师听课和试讲制度等,帮助青年老师尤其是新到岗老师立即提升教学技能。同时,学院激励老师进修交流,借助于学校出台老师教学发展相关条例,保障老师职业生涯发展相关权利,充足挖掘老师队伍潜力,激励在职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中国外访学进修和学术交流,出国(境)深造,拓展学科视野,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中,要求中青年老师,必需要有十二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五)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即使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但因地域原因或名额限制,学院层面表现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仍然缺乏,老师学缘结构不合理,中青年老师队伍相对微弱,部分学科青年骨干老师数量偏少,青年老师尽管学历学位高,但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教育教学专业训练,而且缺乏职业实践积累。另外,学院专职试验技术人员年纪结构不合理,现在在岗人员年纪老化,平均年纪50岁,大部分老师面临退休,但近几年无新人员补充,难以形成梯队,更难以确保技术传承。处理方法: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深入优化引进人才工作环境和政策方法,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主动招聘和引进人才。优化在编人员整体结构。降低非老师岗位人员,逐步增加专任老师百分比,确保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连续提升。同时,加大对青年老师内部培养力度,强化青年老师发展支持激励机制,营造老师发展良好环境,使青年老师立即成长。三、教学资源(一)教学经费学院一直把本科教学投入放在首位,确保试验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教学,教学经费专款专用,教学经费使用严格遵守学校财务制度要求,经费支出严格推行审批程序。学院教学经费关键包含:教学办公经费、试验教学经费及专题经费。教学办公经费除日常办公(如试卷印刷、教材更新等)之外,关键用于师资水平提升,如老师参与多种教学会议、培训等。为加强试验教学经费使用及管理,学院制订了《试验教学中心经费管理措施》,并严格遵照实施。专题经费如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试验室建设费起源于教务处、试验室和设备管理处,试验室建设专题、大型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等经费预算,需有具体教学计划和相关论证汇报,分别经学院和学校教授组审核,分别由教务处或试验室和设备管理处按批复并监督实施。近三年学院教学经费以下:-学院教学经费(万元)办公经费试验教学经费28.6122.031.8221.834.9199.9经过学院及学校相关部门严格管理及监督,确保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教学,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确保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近三年,老师约80人次参与中国多种教学会议及培训,为每十二个月约850名学生实现了理论课程59门,试验课程45门,确保了试验耗材及试验动物,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教学设施1.教学试验室及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学院现有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学试验室40间,开放试验室4间,新增试验室现在正在开启装修,估计今年10月后能够投入使用。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313台件,总值达888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3台件,价值达3941万元。学院教学仪器设备3899台件,十万元以上46件,总价值3936万元。近三年,学院新增教学仪器设备666台(套),价值约668万元。学院全部试验室现在满负荷运行,现在负担医学部全部学院18个专业及方向本科生试验教学工作,同时负担长学制学生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创新试验等项目,年均试验教学工作量约为43万人课时。2.教学、科研设施开放情况学院全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面向本科生开放,经过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如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更多本科生受益。同时,为逐步提升试验室开放程度,最大程度发挥试验室教学资源优势,提升使用效率。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专门建立开放试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合理,能够满足各类试验要求,采取预约方法面向本科生开放,全部开放创新试验项目全部在开放试验室完成,逐步形成了试验室开放体系,在提升学生试验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院自开发形态学虚拟试验教学系统,现在在形态学试验室及开放试验室平衡运行。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学院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现在开设全部理论课均建有网络课程,内容包含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网上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运行、教学研究、教学互动栏目等,有利于教学运行及学生业余时间自学。学院现在在建国家级慕课一门,校级慕课两门。学院开放试验室设有数字人解剖教学系统及自行研发形态学虚拟试验教学系统,面向本科生开放,现在已经成为学生利用电子资源学习关键路径。(三)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基础医学院现在负担医学部相关五个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及护理学院)18个专业方向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全部理论及试验教学任务,年均教学工作量超出57万人课时,各个学院本科生超出两年时间由基础医学院完成教学,即使学院了解医学部全部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但因本身不招收本科生,所以,学院现在不包含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问题,下述文中包含“学生发展”等内容时亦同。(四)课程资源1.系统计划,深化改革,连续优化课程体系全部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等相互衔接部分,学院负担全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及方法应用等直接依据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不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依据各医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在充足调研中国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础上,逐步调整和完善了基础医学课程分专业设置方案,形成了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及试验班为主体6个教学轨道课程计划,凸显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为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奠定了基础。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从制约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要素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借鉴中国外优异医学教育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深入调整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将原完全“以器官系统为根本”课程体系,修正为“正常和异常双螺旋,凸显健康、疾病和诊疗三个层次”,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驱动,将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成健康、疾病及人体器官系统13个模块,使学生根据从结构到功效、从正常到异常器官系统根本学习。2.规范管理,关键培育,扩容优质课程资源学院重视强化课程质量管理,最近增加了《基础医学院课程建设标准》,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关键,有序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停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其中,《病理学》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干细胞基础和临床》为国家视频公开课。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9门。学院现有校级双语课程《医学免疫学E》、《高级免疫学理论》、《生理学E》、《医学微生物学E》、《组织学和胚胎学E》、《病理学E》、《分子生物学E》、《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及进展E》、《人体寄生虫学E》、《病理生理学E》《生物化学E》、《生物化学F》、《药理学F》等14门。学院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拓课程建设渠道,十三个学系或教研室负担课程均在学校课程中心设置网络课程,除提供对应教学资源外,网络课程还设置互动栏目,真正实现网上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导。学院现在在建国家级慕课《病理学》一门,校级慕课《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两门。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规范化管理,严格要求课程建设程序和内容。强化课程档案建设,学院制订了《基础医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范》,每门课程档案全部需提供教材、纲领、教学实施计划、关键章节课件和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等基础材料。3.推进优质特色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择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院关键支持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系列教材建设,主动支持学院老师参与国家级教材编写工作。其中,教材《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教程》入选吉林大学本科“十二五”计划教材立项。学院老师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计划教材3部,负担国家级教材主编及副主编8人,编者30余人。为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规范优异教材选择,激励优先选择教育部、卫生部、国家级和省部级计划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必需优先选择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或修订版教材;必需主动选择优异、能反应学科发展前沿教材和高质量电子教材。现在所用教材,国家级教材超出90%。(五)社会资源学院重视社会资源引入及利用,关键是经过中国外教学科研合作,提升师资水平。借助学校及医学部平台,多年派出老师出国进修及中国培训交流20余人次,专门派出一线老师赴台湾阳明大学等进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及PBL教学方法学习和交流。同时,开展临床医生上讲台活动,真正由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开展教学。另外,学院引入由企业开发“数字人解剖教学系统”,丰富了教学资源。(六)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老师在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教材等方面主动性和主动性不高,申报数量不够充足,优质课程资源数量较少,高等级教材、特色教材、试验类教材总体数量偏少。其产生原因:即使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一直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地位,但促教促学保障机制仍然不足,老师教学工作考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老师教学成效在老师职称晋升中贡献度偏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师在教学上投入不足,影响了老师对课程和教材建设投入。处理方法:借助于老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老师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培训,提升建设质量和内涵。建立有效老师教学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加大老师教学成效在老师晋职中贡献度并最少达成和科研相同水平。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相关教材建设计划,做好教材建设培育和遴选工作。加大教材编写激励力度,合适提升老师编写高质量教材绩效分值,提升老师编写教材主动性。四、培养过程(一)教学改革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了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深刻变革,作为支撑体系医学教育必将随之改革和创新。为顺应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依据及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和教育部、卫生部《相关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若干意见》精神,以满足社会对卫生人才岗位胜任能力需求为着眼点,加紧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主动探索含有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紧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学院不停深化和完善教学研究和改革,着重加强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试验创新等,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已推行教学改革计划和方法以下:1.完善整合课程方案,推进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实施长学制医学教育是吉林大学发展关键,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关键定位在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学院以《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为依据,从制约人才培养体系要素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借鉴国际优异医学教育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需要,针对医疗模式改变和技术进步带来各方面挑战,主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医学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思绪,打破学科界限,推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等多个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新型课程体系根据“正常和异常双螺旋,凸显健康、疾病和诊疗三个层次”,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驱动,将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成健康、疾病及人体器官系统13个模块,使学生根据从结构到功效、从正常到异常器官系统根本学习。依据新型整合课程体系,调整PBL教学内容,新型课程体系中,着重在疾病部分增加PBL案例。长学制课程体系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器官系统教学打破了多年以来以学科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人体系统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系统学习和掌握,从正常到异常教学可经过对比学习,增加对疾病发生发展认识;从形态到功效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现象了解;从疾病基础到诊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诊疗方法和药品作用机制等掌握。器官系统教学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以临床问题方法进行,利于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模式。PBL案例教学加强了器官系统之间横向联络,可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可促进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促进学生在不一样层面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所以,器官系统教学为深入根据器官系统模式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2.实施分专业课程方案学院依据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不一样专业学生不一样培养目标,在充足调研中国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础上,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分专业设置,形成了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及试验班为主体6个教学轨道课程计划,在教学内容、时数等方面打破了原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一统天下格局,凸显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为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奠定了基础。3.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方法学习,突出问题或项目标导向性。学院经过第一、第二课堂结合,有针对性开展研究性教学,开展引导课、前沿讲座、PBL、Seminar等教学形式,第二课堂经过开展多个形式导师制,指导学生个性发展,配合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试验项目及学生自主设计试验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学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4.改革结果学院重视内涵建设,全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结果。近几年学院负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近70项。《病理学》(李玉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干细胞基础和临床》(李玉林)为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李玉林教授主持“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获国家级教学结果二等奖;李凡教授主持《微生物学试验基础技术视听教材》获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制作立项资助。李凡教授主持《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实践》获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结果一等奖,李一教授主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免疫学教学模式探索和课程体系建立》获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结果三等奖。《开放式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卓越临床医生研究和实践》、《基于整合课程新型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体系建立》、《中美医学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医学细胞生物学试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等四项课题取得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计划课题立项;学院取得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结果奖6项,吉林大学试验技术结果奖6项。基础医学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作为特色教学项目参与“高等学校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年建设结果展示交流会”。近三年,学院老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二)课堂教学1.教学纲领制订和实施学校重视教学纲领制订工作,课程教学纲领制订须符合培养方案整体优化要求,强调在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念,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明能力;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地位及作用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知识点及各教学步骤,注意相关课程联络和分工,避免课程知识反复和遗漏。课程教学纲领在广泛征求意见及充足讨论基础上制订,并建立了执笔人、审核人,并经教学委员会审核。学院各项教学活动开展,如编写教学实施计划、教案设计、选择教材、课程考评等教学步骤中,均以教学纲领为依据,确保了教学过程科学性和有序性。每一门课程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关键抓好讲授、讨论、作业、试验、考评、教材等课程教学要素,要讨老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问题、精心组织每次师生研讨、精心选择每个教学案例。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广泛地吸收和整合中国外优异研究结果,表现学科领域前沿,形成含有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学院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标准,主动探索科研结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机制,以科研结果充实教学内容,学院专门设置教授系列讲座,教授结合个人科研结果讲授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将科学思维融入教学方法,做到以科研带动并促进教学。学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课程横向融合及纵向融通,现在已形成三门科研引入教学代表性课程,并有完善教学纲领。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院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作为教学改革关键内容之一,近几年教学研究项目中,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关键内容研究项目百分比较大。学院重视探索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动提倡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多个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尤其是PBL教学开展,加强了基础和临床教学内容联络,同时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另外,借助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广大老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水平。借助学校课程平台,主动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十三个学系或教研室负担课程均设有网络课程,学院自行开放形态学虚拟试验系统,并应用于试验教学。学院慕课资源正在建设中。3.考评方法改革学院重视考试严格管理,参考教务处及医学部相关要求,明确了考试步骤工作步骤、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命题规范、试卷档案管理等相关要求,要求每门课做好试卷质量和考试成绩分析,将考试管理和教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考试违纪上报教务处,严厉惩处,净化了考试环境,有效地改善了考风和学风。学院主动推进考评方法改革,以考察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改革目标,提倡考评形式多样化,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在逻辑,逐步增加案例讨论分析类试题百分比,将适适用于小班教学内容和方法移至试验课间开展,主动提倡和推行过程性和终止性相结合考评方法改革,将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试验汇报等过程性考评成绩表现在总成绩中,促进老师和学生重视对平时学习效果考评。尤其是生物化学考试采取模拟OSCE考试,充足反应学生试验操作能力。经过考评方法系列改革,增强了考评激励和导向作用。(三)实践教学1.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关键试验教学体系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逐步构建了以能力为中心试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试验操作和创新能力。试验教学经过课内和课外互为支撑,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学院有计划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试验百分比,形成了以设计创新性试验为导向、综合性试验为主体课程体系。学院搭建开放实践教学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经过中国外教授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经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科研爱好,接收科研气氛熏陶;经过课内综合性试验和自主设计性试验,培养创新思维;经过基础科研技能训练、学校设置开放性试验项目等加强学生试验技能和基础科研能力培养;借助创新性试验计划、创新试验设计大赛等,利用开放性试验平台和创新平台使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实践,直接参与老师科研活动,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2.试验教学中心建设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试验示范中心,设有机能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病原免疫细胞遗传学、形态学等试验教学平台,负担全部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试验课程教学。近几年,中心新增及补充大量仪器设备,保障试验项目开出率。学院自行开放形态学虚拟试验教学系统,总容量42G,并应用于试验教学,中心申请引进虚拟试验教学系统现在已获批,将为学生预习试验及预操作提供丰富网上资源。参考试验教学纲领,中心开出试验全部更新试验项目卡。学校及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了关键教学步骤基础规范和要求,如规范试验纲领、试验项目、试验运行、试验过程操作规范、试验汇报、试验教材等,保障了试验教学顺利进行。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完备,试验室教学建设标准上由相关专业老师和试验室技术人员共同负担;试验室日常管理由试验室技术人员负责,包含试验室设备管理和维护,试验室安全、设备资产账和环境安全卫生管理等。中心共有教学试验室40个,同时,建立了开放性试验教学平台,含有四个功效试验室,在开出教学计划内试验课程基础上,经过开放试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预约开放等形式,提升试验教学中心开放服务能力。(四)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关键育人平台,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关键步骤。学院重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融合,以弘扬大学精神为关键,重视文化育人体系引导作用,经过开展名师讲座,营造主动向上文化气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院重视第一、二课堂融合,结合国家级和校级多种赛事活动,开展创新试验设计大赛及创意大赛等活动,调动更多本科生参与试验竞赛,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热情,为培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和培养科研思维奠定了基础,逐步形成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项目采取导师制,学院三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9项,校级113项;学院年负担开放性创新试验项目20余项;年接收100余名本科生进行基础科研训练。主动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试验设计大赛”和“吉林大学生物试验技能大赛”。2.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试验设计大赛成绩优异,在全国医学院校名列前茅。近几年累积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因为坚实科研基础,这批学生成为国外交流学生主力。课外实践教育或是第二课堂充足表现对学生自主选择权尊重和个性化发展激励。(五)存在问题和处理方法1.课堂教学培养成效和产出有待提升老师教学理念不够优异,课堂教学改革动力和意愿不足。不少老师对课堂教学作用和功效仍然停留在传输知识、教会学生层面,学生多数时间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忽略了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沟通表示能力等方面培养作用,学习主动性低,主动思索、主动表示机会和时间较少,低层次知识了解和记忆居多,高层次知识应用、方法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偏少,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示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提升。处理方法:发挥老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开展老师教学发展研讨和培训,帮助老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老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全方面设计,并落实到教学纲领。另外,学院完善激励政策,推进老师尝试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来改善课堂教学。2.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现在学校第一第二课堂开展分由不一样部门实施,第一课堂由教学管理部门开展,而第二课堂则更多由学生管理部门或社团协调实施,因管理方法及目标性差异,一二课堂存在脱节,甚至存在第二课堂直接干扰第一课堂现象,不能充足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处理方法:深入更新育人理念,重视部门和学院、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协同育人,做好课外教育目标共建、共享、共育,实现课内外教育一体化;各学院深入规范和严格培养方案编制要求,将课外教育体系完备性作为培养方案关键组成部分,进行规范管理,纳入培养方案论证和审核范围。经过机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激励专业老师课外教育投入;优化课外教育网络信息化支持系统,培育示范和精品项目,健全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深入发挥学生主体性,充足释放学生主动性和发明性。五、学生发展基础医学院现在不招收本科生,所以不包含招生及生源情况、就业和发展等问题,其中,学生指导和服务请参见“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学风和学习效果请参见“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部分。六、质量保障学院依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制度建设为关键,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完善了学院层面相关制度建设。制订覆盖教学纲领编制标准、课程教材选择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试验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并在教学实际中不停补充和完善。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各级教学评价规范标准和多种教学工作条例等工作规范,涵盖了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逐步形成较为规范、全方面、科学质量标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标准有效实施。(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院建立了以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循环改善为特征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学院实施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及由一线老师代表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学院层面教学工作决议和咨询指导机构,研究制订中长久教学发展计划,研究审议教学建设和改革关键方针政策,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评定等方面提出指导和提议。学院从课程教学、学院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等常规教学质量监控角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教学检验、学系主任听课等方法定时开展教学实施计划、听课、教学档案等检验,全程监控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利用学校、学部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反馈数据、学生反馈信息等了解教学质量。同时,学院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各学系经过分析学生反馈信息,对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和微弱步骤采取有效预防和整改方法,推进教学质量连续提升。(二)质量监控学院建立了教学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四位一体课程教学评定体系,形成了监督和引导相结合、重在引导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院全部专任老师均需接收教学督导员不定时听课督导。教学督导员重视老师“教”和学生“学”督导,对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等学风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将获取信息立即反馈给教导员及学生管理部门。学系主任、同行老师常常开展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学生利用“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由学生在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