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课件6-专题二第二节小说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6-专题二第二节小说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6-专题二第二节小说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6-专题二第二节小说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件6-专题二第二节小说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节小说阅读感知高考因近年来高考北京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一直未涉及小说文本,故

“真题展台”板块选取了课标全国卷Ⅰ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予以呈现。一、(2017课标全国Ⅰ,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

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

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

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

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

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

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

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

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

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

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

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

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

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

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

的沙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

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

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

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

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

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

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

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

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

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答:

B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答:

一、1.答案

B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

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

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2.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

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

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

角度来思考。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使情节更紧凑。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

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

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3.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

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

的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从小说主

题、结构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去分析。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

好,结构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

象空间,意味隽永。二、(2016课标全国Ⅰ,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

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

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

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

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

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

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

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

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

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

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

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

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

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

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

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

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

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

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

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

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

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

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

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

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

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

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

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

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

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

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

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

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

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

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

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

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

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

笔。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

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

连接起来。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DB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

的环保主题。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

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

凉感。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

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

进。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

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

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答:

二、1.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

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说六安爷的性格“孤僻”,于文无据。C.“深化了作者关于生

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的后半部分错,“环保”并不是本文

着力表现的主题。E.“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曲

解文意,六安爷的“平静固执”恰恰表现了其对土地的眷恋与坚守。2.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

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解析标题的寓意,一般要结合小说的主题来进行分析。从主题看,

“锄”在文中有象征意味,象征了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没地

可锄,农民主动或被动与土地分离,这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一种时代的

悲哀。3.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

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

对比。解析小说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显然是为了突出百亩园的悠久历史及其对西湾村的贡献之大;与后

文西湾村人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祖业形成对比,反差强烈;突出表现了

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4.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

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

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

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

人深思。解析由“‘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

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可知,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考生分析这句话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篇

文章中,六安爷反复说这句话,表现了六安爷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隐

痛。在主题表现上,这句话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

象的反思。三、(2015课标全国Ⅰ,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

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

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

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

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

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

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

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

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

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

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

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

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

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

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

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

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

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

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

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

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

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

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

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

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

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

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CE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

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

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6分)答: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

析。(6分)答: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

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答:

三、1.答案

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

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对三孬的性格特征评价不当,三孬并没有

“搬弄是非”,而是陈述实情。B.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

性格特征在这些细节中并没有体现。D.说麻婶的女儿是一个精明的人,

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概括不当,麻婶的女儿主动还钱给马

兰花是因为心地善良、有责任。2.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

女的还款过程。(2分)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

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

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每答出一点给2分)解析文章的情节就是围绕借款展开的,借款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走向,

马兰花一家为此冲突迭起。因此,由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是小说的明线

索;还款过程集中在结尾麻婶女儿的来信中,是暗线索。这样处理的好

处,可从小说主题、情节、人物形象方面考虑作答。3.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

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

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每答出一点给2分)解析马兰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追寻她的行踪,找出她的言行,即

可概括、归纳她的性格特征。4.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

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

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

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

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每答出一点给2分)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2分)解析首先在小说中找出马兰花三次流泪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弄

清马兰花流泪的背景,进而归纳出流泪的原因。这样写的效果可从丰富

人物形象、凸显小说主题方面考虑作答。考点突破专题导引小说基本知识及整体阅读技巧一、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高考

中小说阅读的命题直指五个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手法、主题。1.小说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多为虚构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是从生

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

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

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阅读一篇小说,对其人物,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

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

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

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2.小说的情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

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

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采用单线结构或

双线结构,并呈现出如下特点: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

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

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

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

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4.小说的手法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

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

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表达方式。具体指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的顺序、描写的方法等。②表现手法。即小说常用的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③结构安排。即谋篇布局的技巧,如伏笔照应,过渡铺垫,设置的线索、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材料的主次、详略,等等。5.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

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

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

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

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二、掌握整体阅读技巧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

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

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所谓整体

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抓住故事,理清层次阅读小说,最直接的一步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

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

果”的完整过程;理清层次,也就是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

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这些描写能

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去考虑人

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3.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

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

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

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

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4.多元观照,分析主题要读懂小说,关键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

者自己的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告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握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

有:①从题材内容看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

来表达怎样的感情,来传达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

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体要“二抓”:

一是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

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二是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

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在了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

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了人物身

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主要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是某

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

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

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

人物的心理状况等,可以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④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

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活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

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

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⑤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小说主题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

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

来。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因此,阅读

时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

重要的段落和语句。考点一鉴赏小说形象的三个考查角度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

生活。因此,对小说的考查,命题人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

设置试题,具体来说,大致可能涉及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

法,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等等。角度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是课标全国卷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型。这类题目有两种命题角度:一种是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一种是

从小说的整体出发,概括小说的形象特点或人物的性格特征。命题有的

仅要求概括,有的要求先概括再分析。【设问方式例举】①小说在刻画某人物时,突出了他(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或

分析)。②从某段文字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③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概括。④概括文中某人物的形象特点。典例28

(2017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门外有人拍门。“瑞宣!开门去!”祁老人叫,“多半是你爸爸回来了。”瑞宣又请上弟弟瑞全,才把装满石头的破缸挪开。门外,立着的不是他

们的父亲,而是钱默吟先生。他们弟兄俩全愣住了。钱先生来访是件极

稀奇的事。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瑞全也看到危

险,可是只感到兴奋,而毫无不安与恐惧。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

蔼,很镇定,可是他自己知道今天破例到友人家来便是不镇定的表现。

含着笑,他低声地问:“老人们都在家吧?”“请吧!钱伯父!”瑞宣闪开了路。钱先生仿佛迟疑了一下,才往里走。瑞全先跑进去,告诉祖父:“钱先生来了。”祁老人听见了,全家也都听到了,大家全为之一惊。祁老人迎了出来。

又惊又喜,他几乎说不上话来。钱默吟很自然,微抱歉意地说着:“第一次来看你老人家,第一次!我太懒了,简直不愿出街门。”到北屋客厅坐下,钱先生先对瑞宣声明:“千万别张罗茶水!一客气,我下次就更不敢来了!”这也暗示出,他愿意开门见山地把来意说明,而且不

希望逐一地见祁家全家的老幼。祁老人先提出实际的问题:“这两天我很惦记着你!咱们是老邻居、老

朋友了,不准说客气话,你有粮食没有。没有,告诉我一声!粮食可不比别

的东西,一天,一顿,也缺不得!”默吟先生没说有粮,也没说没粮,而只含混地一笑,倒好像即使已经绝粮,

他也不屑于多去注意。“我——”默吟先生笑着,闭了闭眼,“我请教瑞宣世兄,”他的眼也看

了瑞全一下,“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

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

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

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

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

句:“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

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祁老人颇想说出他对北平的信仰,而劝告钱先生不必过于忧虑。可是,他不能完全了解钱先生的话;钱先生的话好像是当票子上的字,虽然也

是字,而另有个写法——你要是随便地乱猜,赎错了东西才麻烦呢!于是,

他的嘴唇动了动,而没说出话来。瑞宣这两天心中极不安,本想说些悲观的话,可是有老太爷在一旁,他不

便随便开口。瑞全没有什么顾忌。他早就想谈话,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地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

话来。二哥,呕,跟二哥二嫂只能谈谈电影与玩乐。和二哥夫妇谈话,还

不如和祖父或大嫂谈谈油盐酱醋呢——虽然无趣,可是至少也还和生活

有关。现在,他抓住了钱先生。他知道钱先生是个有些思想的人——尽

管他的思想不对他的路子。他立起来挺了挺腰,说:“我看哪,不是战,就是降!”“至于那么严重?”钱先生的笑纹僵在了脸上,右腮上有一小块肉直抽

动。“有田中奏折在那里,日本军阀不能不侵略中国;有九一八的便宜事在

那里,他们不能不马上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征服

了全世界,大概还要征服火星!”“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上。瑞全没有理会祖父的质问,理直气壮地说下去:“日本的宗教、教育、

气量、地势、军备、工业,与海盗文化的基础,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

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走私,闹事,骑着人家脖子拉屎,都是侵略者的必

有的手段!卢沟桥的炮火也是侵略的手段之一,这回能敷衍过去,过不了十天半月准保又在别处——也许就在西苑或护国寺——闹个更大的

事。日本现在是骑在虎背上,非乱撞不可!”瑞宣脸上笑着,眼中可已经微微地湿了。祁老人听到“护国寺”,心中颤了一下:护国寺离小羊圈太近了!“三爷,”钱先生低声地叫,“咱们自己怎么办呢?”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得不很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心中也

仿佛很乱,没法再说下去。在理智上,他知道中国的军备不是日本的敌

手,假若真打起来,我们必定吃很大的亏。但是,从感情上,他又愿意马上

抵抗,因为多耽误一天,日本人便多占一天的便宜;等到敌人完全布置好,

我们想还手也来不及了!他愿意抵抗。假若中日真的开了仗,他自己的

生命是可以献给国家的。可是,他怕被人问倒:“牺牲了性命,准能打得胜吗?”他决不怀疑自己的情愿牺牲,可是不喜欢被人问倒,他已经快在

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他身上出了

汗。抓了抓头,他坐下了,脸上起了好几个红斑点。“瑞宣?”钱先生的眼神与语气请求瑞宣发表意见。瑞宣先笑了一下,而后声音很低地说:“还是打好!”钱先生闭上了眼,详细咂摸瑞宣的话的滋味。

瑞全跳了起来,把双手放在瑞宣的双肩上:“大哥!大哥!”他的脸完全红了,又叫了两声大哥,而说不上话来。这时候,小顺儿跑了进来,“爸!门口,门口……”祁老人正找不着说话的机会与对象,急快地抓到重孙子:“你看!你看!刚开开门,你就往外跑,真

不听话!告诉你,外边闹日本鬼子哪!”小顺儿的鼻子皱起来,撇着小嘴:“什么小日本儿,我不怕!”他得意地伸起小拳头来。(取材于老舍《四世同堂》)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先生衣着简朴,潇洒自然,举手投足之间很讲礼仪,他和祁家走动不

多,但很受祁家祖孙的尊重和欢迎。B.祁老人按照以往的经验,应对战乱,主要就是用装满石头的大缸堵上

门、储备好多粮食以及大人孩子少出门。C.对钱先生,祁老人虽然十分友好关心,但他显然觉得钱先生关于北平

的一段话和当票一样不可信,也不愿去应答。D.当听到瑞全对时局“不是战,就是降”的判断时,钱先生“右腮上有C一小块肉直抽动”,表现出他对和平自由即将失去的痛苦。答案

C祁老人没有理解钱先生的意思,又觉得钱先生的话高深,所以

不知怎么回答。2.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像祁家这样的人家都会在院门两侧贴出对联,请根

据所给的上联,对出相应的下联。老少平安福气至

答案(示例)春秋如意好运来解析首先,“像祁家这样的人家”是一个渴望平安、富足、好运的人

家,对联内容要体现出祁家的特点;其次,要符合对联的对仗要求。★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瑞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

答案(示例)瑞宣是一个头脑清醒、爱国、对家庭有担当的知识分

子。他能用自己的缄默保护家人,减少他们的不安;他对时局敏感,内心

充满因国家危难而产生的痛苦。解析选文中描写瑞宣的笔墨并不多,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

角度分析瑞宣的形象特点。“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

安”说明他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心里装着国家安危;“瑞宣这两天心

中极不安,本想说些悲观的话,可是有老太爷在一旁,他不便随便开口”

表明他为家人着想,对家庭有担当;当听到“也许就在西苑或护国寺——闹个更大的事”的时候,“瑞宣脸上笑着,眼中可已经微微地湿了”,

说明他为国家担忧,十分爱国;“瑞宣先笑了一下,而后声音很低地说:

‘还是打好!’”,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也许是顾及家人的情绪,但他不懦

弱、勇敢,积极反抗。4.简要分析画线语段中瑞全的内心世界。答:

答案(示例)瑞全很激动,很高兴,很欣慰。他为一直缄默的大哥终于说

出心里的想法而兴奋;他很高兴大哥支持自己的看法;他很欣慰自己对大哥的了解没错:大哥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在国家危难面前大哥

并不糊涂!解析画线句子是对瑞全听到瑞宣说“还是打好!”之后的动作、语

言、神情的描写,答题时要结合上文的语境,理解瑞全为什么会有这么

激烈的反应。5.老舍先生善于用风趣的语言调侃笔下的人物,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加

以赏析。答:

答案(示例)第一处:“和二哥夫妇谈话,还不如和祖父或大嫂谈谈油盐

酱醋呢——虽然无趣,可是至少也还和生活有关。”调侃了二哥夫妇只

知玩乐,嘲讽了他们对国事的漠不关心。第二处:“‘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

上。”幽默地写出了没有知识、只关心柴米油盐的老祖父的糊涂。解析首先,找出能够体现“用风趣的语言调侃笔下的人物”的两处句

子;其次,对“风趣的语言”进行阐释说明,对此处的人物大概评价一

下。6.对自由北平的热爱给了钱先生大无畏的牺牲勇气。热爱、理想、信

仰,往往能给人以超乎寻常的力量,这在很多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或你读过的其他文学名著中选取恰当事例,结合具体内容,对其中一点进行简要分析。答:

答案(示例1)《红岩》中,敌人为了获得党的秘密而对江姐进行严刑

拷打,将竹签子钉进她的手指的时候,江姐却说“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

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是孤儿,出身贫苦,曾经做过童工,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正是坚定的信仰给了她超乎寻常的力

量,面对敌人的酷刑,用血肉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其他同志。(示例2)《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出身于“烂包”家庭的普通

农家孩子,儿时连饭都吃不饱,但他在读书时树立了理想,他说:“我也许

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我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为了这个理想,

他当教师,当矿工,奋力追求不一样的人生。正是他的人生理想,让他在

经历矿难毁容等不幸之后仍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量。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热爱、理想、信仰,往往能给人以超乎寻常

的力量”,要围绕着这一信息来作答;所选对象必须是文学名著中的人

物,要联系文学名著中的具体内容,不可泛泛而谈。技法总结概括人物形象三法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文段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指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评价

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

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要点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

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

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一是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二是从人

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答题步骤】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

+……(身份地位)的人。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①特点+分析;②特点+分析;③特点+分

析……。高考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百折不挠威武不屈坚强不屈坚贞不屈宁死不屈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成熟稳重善解人意风趣幽默积极进取正义正直处事洒脱淡泊名利循规蹈矩热心助人豪放不羁勇敢正义聪明好学实事求是精明强干足智多谋大智若愚疾恶如仇愤世嫉俗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心灵手巧谨小慎微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义无反顾正气凛然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忍辱负重谦虚谨慎廉洁奉公豁达大度鞠躬尽瘁舍己为人舍生忘死一丝不苟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安贫乐道大义凛然见义勇为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持之以恒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与世无争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安分守己随遇而安温柔敦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知书达礼智勇双全神机妙算神通广大文韬武略运筹帷幄明察秋毫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深思远虑独树一帜雷厉风行心胸宽广沉着冷静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角度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的常考点之一。次要人、物主要指烘托式人、物,线索式人、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①(从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看)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如《范进中

举》中的胡屠户;②(从与情节的关系看)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有时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

“我”,多起到叙述人和见证人的作用,像《孔乙己》《祝福》中的

“我”;③(从与主题的关系看)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

用,像《祝福》中的柳妈、四婶等人物共同营造了鲁镇这个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的害人的文化氛围,她们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设问方式例举】①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②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③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④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

作用?⑤小说多次写到某物,有什么艺术效果?⑥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某事物在文中的作用。典例29

(2016课标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

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

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

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

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

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

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

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

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

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

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

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

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

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

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

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

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

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

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

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

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

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

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

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

鲜明。解析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正是“我”约王有福见面,才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王有福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

做所感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的存在也凸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

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技法总结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三个角度1.情节上,牵线搭桥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

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

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2.形象上,侧面衬托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如果次要人物是群像型的,还有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3.主题上,揭示主题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

了小说的主题,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文中有关次要形象的描写,体会该人物(或事物)在小说

中的特点。第二步,从陪衬角度、映照角度、线索角度体会该人物(或事物)在关联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上的作用。第三步,用规范的作答方式回答。答题模板:文章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主题)或……

(情节)等方面起到了……的作用。角度三鉴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从描写方法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

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有对比、衬托等。【设问方式例举】①小说在某段落是如何描写某人的?请简要分析。②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③请就文中画线的文字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简要分析。④某人的某一动作(或心理、语言)具有怎样的意义?典例30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

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

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

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

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

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

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

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

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

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

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

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

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

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

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

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

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

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

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

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

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

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

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

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

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

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

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

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

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

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

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

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答:

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

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

特征。解析这是一道赏析题。解答此类题一般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结

构形式等方面考虑。画线部分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手法及

伏笔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与前文呼应的结构形式,点出了老头前后的心

情变化。典例31

心理描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

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

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

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

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

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

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

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

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

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

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

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

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

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

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

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

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

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

增强了悲剧意味。解析分析文中相关语句,然后概括安娜的心理活动。恐惧:“一想到

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迷惑:“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

什么?为了什么呀?”悔恨:“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意义要联系作

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来谈,既然有迷惑、悔恨,可见她的死

亡不是来自内心的坚定信念,死亡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典例32

细节描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

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

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

樊篱的勇气。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

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分析画线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答:

答案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

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

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解析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联系这句话中的动词等重点词语,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