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阵地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浙江新阵地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浙江新阵地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浙江新阵地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浙江新阵地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届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优秀的美术作品以线条诉说情感,用图式传递内涵,借色彩书写精神。中国近现

代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多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这些藏品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展

现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如

何进一步盘活丰厚的美术资源,让美术作品的影响力走出美术馆,是新时代美术馆的

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

迎。这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人民群众有十分迫切的审美需求,在将美术成果更

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方面,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因此,中国美术馆与中

央广播电视总台通力合作,精心策划展览及艺术纪录片,积极为《美术里的中国》等

节目提供学术支持。

如今,通过电视媒介,深藏美术殿堂的优秀作品,更直接地走进千家万户。《美

术里的中国》精选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维度中,生动讲述

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时代故事。

借助纪录片,美术经典在数字化时代获得新的生命。电视技术手段使静态的图像

动了起来,在声、光及解说词的互动中,再造一个别开生面的美的世界。随着画面的

移动,观众可以细细欣赏作品的气象与神韵。纪录片还破除了观众在美术馆欣赏画作

时的距离限制。《美术里的中国》以纤毫毕现的4K高清摄影技术,让作品的细节呈

现在观众眼前,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油画的笔触具有了山

峰般的立体感,凸立于画布之上,胸中丘壑被一笔笔真实地堆叠起来;中国画墨与水

的蔓延铺展,将宣纸上竖立的纸纤维润湿、压倒。这些超高清的视觉呈现,为观众带

来极大审美满足。《美术里的中国》还运用3D建模技术,拆分画作中的一个个细小

元素,然后通过对运动轨迹戏剧化、故事化的设计,引领观众的视点在画作中游弋。

3D建模技术配合第一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经典画作中,体验画作带来

的视觉冲击力。

新媒体时代,影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人、博物馆美术

馆从业者、美术工作者也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提升文艺作品传播力这一问题,不断寻求

新的传播方式。在《美术里的中国》播出同期,“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

品特展(第二期)”面向公众开放。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作为展览内容的重要组

成部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提供的多部再现老一辈艺术大师创作经历的珍贵

影像在展厅播放。观众和媒体对这批珍贵影像,给予了关注。在新媒体平台,这一系

列影像也收获了巨大的播放量。

我们乐见美术作品在电视媒介的传播中焕然一新。这种“新”,来自新技术条件、

新传播思维、新推广手段的不断赋能、持续升级。我们相信,美术之美与电视之美,

将继续凝聚合力、释放能量,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吴为山《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高品质生活》)

材料二: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人的现代化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同等重要,而美育

则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

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同步提升大众的文明程度,特别是如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美育从来都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推进美育是美学

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然而长期以来,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存在脱节问题。美学

理论虽然强调审美教育,但在大众生活实践中美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青少

年教育实践中,美育的受重视程度仍待提高。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把美育正式

纳入教育方针中,使之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一翼。但在一些地方

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常常是陪衬和附

庸,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轻可重的“软任务”。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开展好美育,还应纠正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误区是

把美育局限为艺术教育。许多学校开设了一些艺术课程,教授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

能,以为这就是美育。其实这是很不够的。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

层面,而应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艺术教育课程只

有以此为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和具体实施,才能成为美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一些学生家

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强迫孩子学习非其所喜欢的艺术

技能并要求考级。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审美素养培育,背离了美育的初

衷。所以,要把美育实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需要全社会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摘编自朱立元《美育让美学走进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多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中国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

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

B.《美术里的中国》精选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

切入,生动地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时代故事。

C.借助4K高清摄影技术,《美术里的中国》可以纤毫毕现地呈现出作品的细节,

从而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微观世界。

D.一定意义上,推进作为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是美学的根本目的和最

终落脚点。尤其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美育的受重视程度仍待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技术手段使静态的经典美术作品动了起来,在声、光及解说词的互动中,

营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美的世界。

B.材料一借《美术里的中国》这一成功案例,呼吁融合美术之美与电视之美,为

人们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C.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人的文明程度明显落后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

我们需要以美育促进人的现代化。

D.在部分地方教育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往往是次要的,可有可

无,可多可少,可轻可重。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中学开展“美术进校园”活动,对校容校貌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力争借助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成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B.某小学以“为纯美的童年而教育”为出发点,开设“以美育美”的美社团课,

将美学教育渗透入丰富多彩、具体可感的社团活动中。

C.家长们可以通过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去看美术馆等多种途径自然而然地培养孩

子对于艺术的热情,从而为以后的家庭美育打下基础。

D.为了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美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某中学开展“记录美丽暑

假”活动,鼓励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记录暑假生活。

4.材料二指出,要把美育实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需要全社会提高对美育的认识。请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美育实践的认识。(4分)

5.受《美术里的中国》启发,某电视台计划录制《画里宋朝》系列节目。请结合材料

一给节目编导一些建议。(4分)

(-)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毛毛虫

老舍

我们这条街上都管他叫毛毛虫。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老用白眼珠瞧人。尤其

特别的是那两步走法儿:曲里拐弯的用身子往前躬。

邻居们都不理他,因为他不理大家;惯了以后,大家反倒以为这是当然的——毛

毛虫本是不大会说话儿的。

我们不搭理他,可是我们差不多都知道他家里什么样儿。我们差不多都到他家里

去过。每月月底,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他在月底拿薪水。他一拿薪水,毛毛虫太太就

死过去至少半点多钟儿。

我们不理他,可是都过去救他的太太。毛毛虫太太好救:只要我们一到了,给她

点糖水儿喝,她就能缓醒过来,而后当着大家哭一阵。

过两天,毛毛虫太太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出来上街去打牌。我们知道毛毛虫自己

已把事儿办好,大家心里就很平安,而稍微的嫌时间走得太慢些,老不马上又是月底。

按说,我们不应当这样心狠,盼着她又死过去。可是这也有个理由:她被我们救

活了之后,并不向我们道谢,遇上我们也不大爱搭理。

不过,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况且,每月月底老是她死过去,而毛毛虫只翻翻白眼,

我们不由的就偏向着她点,虽然她不跟我们一块儿打牌。

我们不只是恼她不跟我们打牌,她还有没出息的地方呢。她不管她的两个孩子。

一男一女,挺好的两孩子。一天到晚跟着老妈子,头发披散得小鬼似的,脸永远没人

洗,早晨醒了就到街门口外吃落花生。

我们相信我们这条街是非常文明的,假若没有毛毛虫这一家子,我们简直可以把

街名改作“标准街”了。可是我们不能撵他搬家。况且,他也是大学毕业,在衙门里

作着事;她呢,也还打扮得挺像样,头发也烫得曲里拐弯的。

这么着,他们就一直住了一年多。一来二去的我们可也就明白了点毛毛虫的历史。

毛毛虫的老妈子常给他往外抖啰,我们也不便堵上耳朵。我们一知道了他的底细,

大家的意见可就不像先前那么一致了。因为意见不同,我们还吵过嘴。

据我们所得的报告是这样:毛毛虫是大学毕业,可是家中有个倒倒脚的老婆。所

以他一■心一■意的得再娶一■个。

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在大学毕过业的就说毛毛虫是可原谅的,而老

一辈的就用鼻子哼。

一来二去的,毛毛虫就娶上了这位新太太。听到这儿,我们多数人管他叫骗子手。

可是还有下文呢,有条件:他每月除吃穿之外,还得供给新太太四十块零花。这给毛

毛虫缓了口气,而毛毛虫太太的身分立刻大减了价。

不久,倒倒脚太太找上来了,闹了个天翻地覆。毛毛虫又承认了条件,每月给倒

倒脚十五块零花,先给两个月的。

拿着三十块钱,她回了乡下,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不定几时她就回来!

毛毛虫也怪可怜的,我们刚要这样说,可是故事又转了个弯。他打算把倒倒脚的

十五块由新太太的四十里扣下:他说他没能力供给她们俩五十五。

挣不来可就别有俩媳妇呀,我们就替新太太说了。为这个,每月月底就闹一场,

那时候她可还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那时候她也不常出去打牌。

直赶到毛毛虫问她:“你有二十五还不够,非拿四十干什么呀?!”她才想出道

儿来,打牌去。

毛毛虫没说什么,可是到月底还不按全数给。她也会,两三天的不起床,非等拿

到钱不可。

拿到了钱,她又打扮起来,花枝招展的出去,好像什么心事也没有似的。“你是

买的,我是卖的,钱货两清。”她好象是说。又过了几个月,她要生小孩了。

毛毛虫讨厌小孩,倒倒脚那儿已经有三个呢,也都是他的“吃累”。他没想到新

太太也会生小孩。毛毛虫来了个满不理会。爱生就生吧,眼不见心不炀,他假装没看

见她的肚子。到快生小孩那两天,倒倒脚来了。她服侍着新太太。毛毛虫觉得是了味,

新太太生孩子,旧太太来伺候,这倒不错。

赶到孩子生下来,旧太太的报仇的机会到了。

她安安顿顿的坐在产妇面前,指着脸子骂,把新太太骂昏过去多少次,外带着连

点糖水儿也不给她喝。

骂到第三天,她倒倒着脚走了,把新太太交给了老天爷,爱活爱死随便,她不担

气死新太太的名儿。

新太太也不想活着,没出满月她就胡吃海塞。

这时候,毛毛虫觉得不大上算了,假如新太太死了,再娶一个又得多少钱,他给

她请了大夫来。一来二去的,她好了。

好了以后,她跟毛毛虫交涉,她不管这个孩子。毛毛虫没说什么;于是俩人就谁

也不管孩子。太太照常出去打牌,照常每月要四十块钱。

毛毛虫要是不给呢,她有了新发明,会死半点钟。头生儿是这样,第二胎也是这

样。

我们听到了这儿,大家倒没了意见啦,因为怎么想怎么也不对了。

我们大家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了,提起来心里就发乱。可是我们对那俩孩子改变了

点态度,近来每逢我们看见俩孩子在街上玩,就过去拍拍他们的脑瓜儿,有时候也给

他们点吃食。

无论如何,我们在他俩身上找到一点以前所没看到的什么东西,一点像庄严的悲

剧中所含着的味道。似乎他俩的事不完全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一点什么时代的咒诅

在他们身上应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倒脚”是指毛毛虫旧太太是缠足的旧女性,和大学毕业的毛毛虫存在思想文化

方面的沟通障碍。

B.毛毛虫的新太太打扮得挺像样,也烫了卷发,但和毛毛虫更多是人身依附关系,不

是真正的新女性。

C.街上的邻居虽然心地善良,热心救毛毛虫太太,但喜欢探听评论他人的隐私,如同

鲁迅笔下的“看客”。

D.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说了每月月底毛毛虫家的风波以及孩子的状况,再由老妈

子讲述他家的底细。

7.下列对文中大家听到毛毛虫家底细后“怎么想怎么也不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说倒倒脚旧太太不对,不应该故意气刚生产的新太太,可是她自己守着活寡,还养

着三个孩子。

B.说新太太不对,责备她不管孩子,但她其实是每月40块零花“买”来的,照料孩

子又不给她添钱。

C.说毛毛虫不对,可他拼命挣钱,乐不抵苦一一旧太太拿着他的钱恨他,新太太也拿

着他的钱恨他。

D.大家能够分别从毛毛虫、旧太太、新太太的角度体谅各自的难处,说明他们将心比

心,宽容体谅。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

分析。(6分)

9.毛毛虫本是蛾类和蝶类昆虫的幼虫,色彩美丽,有的身上有毒刚毛,需经历蜕变才

能破茧成蝶。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男主人公身上具备的“毛毛虫”特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郑,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目:“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

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

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

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

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日:'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

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

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材料二: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

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

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目:“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

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邦、莒,然历数百

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

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

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

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

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历数百年回宗主日天下目虽以晋楚目齐秦之强且不敢回加者回何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词义相同。

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C.改玉改行,古代贵族佩玉而行,玉声与步拍相应,更换佩玉意味着改变身份。

D.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提出想在自己去世后使用天子丧礼“隧”,正反

映了材料二中“周道日衰,纲纪散坏”这一历史事实。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没有因为对方功劳大而不顾国家礼法,而是有

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婉转。

C.材料二举晋文公请隧于襄王的事例,证明周朝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能延续统

治,是因为周王作为天子的名分还在,各诸侯不敢违背礼制。

D.材料二文末司马光评价三家分晋事件,认为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反而升大夫

为诸侯,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都不能坚守而全都废弃了,是自乱纲纪之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4分)

(2)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4

分)

14.晋文公对周襄王有匡扶危难之功,但请隧却是僭越之举。在此情形下,周襄王是

如何一步一步拒绝晋文公,直到他不敢再请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姜夔平时最心仪于陆龟蒙,龟

蒙胸怀济世之志,但屡试不第,只好退隐江湖,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二句着眼于“无心”二字,写燕雁毫无心机地随着流云,沿着太湖西畔飞去,

暗喻词人纯任天然、自然洒脱的性情。

B.“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以拟人之笔写山,山雨欲来之景,原来是群山在

商榷着是否下雨,此句可称奇绝。

C.下阕“拟共”二字,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拓宽了古今

时间之鸿沟,寻求与古人在精神上的沟通。

D.柳本纤弱,风催枝折,故其舞也参差不齐,词人以此苍凉衰败之景暗指南宋朝

廷风雨飘摇、国力衰微。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

,O

(3)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现诗人的愁苦,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

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

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

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

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

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

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

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

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

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

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儒道无论存在多大差异,都能相互依存,形成互

补,两千多年来虽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

征O

18.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

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前

面。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

作用类似。

19.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

不成立。试分析第二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萱草存在于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忘忧草及母亲花等人文意象,承

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

古人相信①。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

即为萱草,''谖”有忘记之意;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

忘忧思,故日忘忧草。"唐代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目:“杜康能散闷,萱草

解忘忧。”大概意思就是萱草和酒一样能让人忘掉忧愁。因此,萱草又叫忘忧草。

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成语“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康,家庭欣欣向荣,“椿”

代表父亲,为中国父亲树,一般指楝科的椿类高大乔木;②、是一种种在房前屋

后的草本植物,古人以“萱堂”指代母亲居住的地方。关于母亲的诗歌,最广为流传

的大约是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母亲的爱意犹未尽,孟郊还写

过《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慈祥的母亲

倚着门盼望孩子归来,以萱草传达孝亲乡愁。

萱草的栽培历史起源于汉朝,而在唐朝后民间普遍种植萱草。人们对萱草的栽培

早有研究。《本草纲目》云:“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开有数月;

瘠土所生,则花海而色淡,开亦不久。”明代李时珍也注意到,③,花的质地、

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一观点也被现代植物学家所证实。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诗句中的“萱草”与文段中的萱草象征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

B.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

C.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D.言归采其兰,堂北种萱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年底,商务部联合5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的

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出炉了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引发了社会的

广泛关注和讨论。商务部表示,这次复核“有进有出"不是为了淘汰老字号,而是为

了推动老字号展现新面貌。

老字号的“老”与“新”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B“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切入”有误,原文是“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维度中”。

2.C“人的文明程度明显落后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不符合文意,“明显落后”程度

过重,文中是“如何同步提升大众的文明程度”,没有指出人的文明程度严重落后。

3.DD选项最能体现“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层面,而应以审美

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观点。

4.①材料一借《美术里的中国》呼吁融合美术之美与电视之美,启示我们可以借助新

媒介、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美育实践;

②美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但在大众生活实践中美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

③美育不应被局限为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层面,而应以

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

④推进美育实践,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合作,共同发力。(一点2分,言之

成理即可)

5.①选择能够表现宋朝历史和文化的优秀美术作品;

②寻求学术支持,避免节目出现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错误;

③借助电视技术手段,拉近观众与画的距离,营造“沉浸式”体验;

④借助新媒体平台,丰富推广手段,提升传播力。(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6.C(街上的邻居并非喜欢探听他人的隐私,毛毛虫的历史是老妈子抖啰的。他们也

不同于麻木冷漠的“看客”。)

7.D(大家对毛毛虫一家没有“将心比心,宽容体谅”。)

8.①运用形象的比喻,把男主人比作“毛毛虫”,风趣诙谐;

②善于抓住生动的心理细节进行描写,例如毛毛虫太太“被我们救活了之后,并不

向我们道谢,遇上我们也不大爱搭理”所以我们“稍微的嫌时间走得太慢些,老不马

上又是月底”可以看她“死过去至少半点多钟儿”,真实自然,让人忍俊不禁;

③寓讽刺的手法于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例如“他没想到新太太也

会生小孩”,“毛毛虫虫觉得是了味,新太太生孩子,旧太太来伺候”,荒诞滑稽。

④书面语与口语混搭,亦庄亦谐,如“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她可还

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等(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9.①他和毛毛虫外形相似,例如“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走路“曲里拐弯的用身

子往前躬”;

②毛毛虫色彩美丽,“他”学历和工作都不错;

③毛毛虫身上有毒刚毛,“他”不理大家,难以接近;

④毛毛虫需经历蜕变才能破茧成蝶,“他”接受过新文化的教育,但头脑中仍有不

少封建旧思想,他还没有变成时代的“新人”。(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10.BDH

11.D“徒留无所施”的“徒”解释为“白白地,徒然”。

12.BO应该是“尽管言辞非常婉转,但是不许之意却十分坚决”。

13.(1)叔父还是努力发扬美德,(您所需要的)礼仪自然会来的,我怎么敢因为个

人酬劳而改变之前的典章制度,来玷辱天下?

评分标准:①明德:美德;②私劳:个人酬劳;③章:规章,典章;④忝:玷辱,辱

没,羞辱

(2)然而最终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的力量不够且于心不忍吗?是(因为)

害怕侵犯名分而被天下人一起讨伐。

评分标准:①卒:最终②岂……哉:难道……吗?③奸名犯分:侵犯名分;④天下共

诛:含被动

14.①先追述先王政令,表明天子除“死生之服物采章”外与诸侯没有区别,实际上

是在强调隧礼是天子独享的;

②再说明不是自己不愿给,而是礼制不允许,晋文公若想用隧礼,只能改朝换代成

为天子;

③最后表示晋文公若私用隧礼,自己也无从得知,言外之意是在明面上自己是坚决

不允许的。(每点一分)

15.C„“拓宽了古今时间之鸿沟”错,应是“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

16.①虽漂泊不定,但自然洒脱。空中之孤雁,暗喻词人漂泊无定的人生,但“无心”

二字流露出词人纯任天然、自然洒脱之性情;

②万般愁苦之情。“数峰清苦”运用拟人手法,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

于写山,表达出词人的苦闷之情;

③向往隐逸生活。“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运用典故,表达出词人希望能和诗人

陆龟蒙一样过隐居生活。

④心忧国家,但暗含希望。词末以残缺不齐之柳暗喻南宋风雨飘摇,但残柳仍舞之

不停,苍凉中寓含悲壮。

(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C„丙处的引号属句中的不完全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后面。

19.①提出假设:假如老庄真的弃尘绝世成立;

②据此推理: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谈

著书立说、设帐授徒;

③说明矛盾: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己知事实矛盾;

④得出结论: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这个假设不成立。(每点1分)

20.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虽然……而且……”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

二是语序不当。“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1.①萱草可以忘忧

②“萱”代表母亲

③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

22.C。文段中的“萱草”象征“母亲”“忘忧”。C项“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萱草虽然是微花,但是能在其他花朵渐趋凋残之后一枝独秀,超拔挺立。这句诗并未

谈及萱草“忘忧”的特点,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