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

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

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

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

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

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

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

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

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

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

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

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

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

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

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

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

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

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它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

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上所知道的龙

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说

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

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

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

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

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

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明谿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

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

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

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簇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

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

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

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

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

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

“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

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

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

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

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

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

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

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

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

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

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

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

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

马和狗的特征。

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

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

术的如意算盘。

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

被称为龙的传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

此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

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

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

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

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崂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

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

一个穹又一个穹,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

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

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圆困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

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

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

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

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

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

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

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

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

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

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

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

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

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

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

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

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维,崖倾老树撑”。夕阳西

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

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

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折,这是国画老师刘孟

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

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

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

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

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

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

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

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

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

而比平地冷,高寒最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

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

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

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

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

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

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

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岭的东西宽度,用“子午线”

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当年的经验便复

活了,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

C.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然而泰山嵩山他还

没到过,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

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

如。

B.第五段运用了“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出山势险恶,正如当时的世情

险恶。

C.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

感。

D.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

情。

8.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请简要概括。

9.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

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

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

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

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

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

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

乎!”群臣或难周日:“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日:“方今东吴未

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

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

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日:“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

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

而不怀其德也。丕、我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

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

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

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蕊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

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

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

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

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

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

认为魏国必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14.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道路难”一语双关。

B.颔联可谓诗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

C.诗人寄语孙学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D.尾联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16.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君子之交?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山路

崎岖曲折,诗人沉醉其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2)“微”字有丰富的内涵,有时形容轻微、微小,如《石钟山记》中

“";有时形容语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传》中

“”;有时表示否定的意思,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

归”。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致辞中说“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

、豪情满怀”,古代诗歌中不乏借黄河或长江抒发豪情的句子,如“,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

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如何掌握好度?一起来看古人能控制酒量的

“智能杯”——公道杯。

公道杯整体釉色青翠,由杯和托两部分组成,杯与杯托的外腹部均刻有划花菊瓣

纹,鸡笼式杯座凸印缠枝莲纹,寓意“清廉”。

这只杯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杯中有一位老人(即“公道佬”),这也是公道杯

得名的原因。与其他杯子不同,①:当向杯中注酒时,如果只有八分满,即

可品尝到美酒;但若酒高过“公道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则迅速从杯内泄光,流到下

面承接的杯托之中。

原来,“公道佬”体内有一根倒U形管,②o低的一端是出水口,穿过

杯底与杯外的大气连通;高的一端是进水口,通过暗口与杯中的美酒相连。当公道杯

内液体高过倒U形管的顶端时,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倒U形管,从充满液体的高

的进水口一端向低的出水口流出。蕴含物理原理的公道杯也就因此被用来讲述

“()”的道理。

③,酒里彰显中庸。小小的杯子,集科学、哲理与情趣于一身,让我们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19.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若无,实若虚B.其进也锐,其退也速

C.满招损,谦受益D.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

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

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

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

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

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A)|直射入的眼睛可

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

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不少人想通过拍

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B)|与此同时,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不受侵害,会

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

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

21.“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

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文中画框的AB两句表述不当,请作修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

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解析:

5.答案: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

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

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

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错,原文是

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作者对杨万里的一

首诗过目成诵是因为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而不是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

经过秦岭山地时才想起这首诗。C.“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错,根据原文说的“泰

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分析,即使作者没到过泰山嵩山,作者

也没有遗憾之情。因为作者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D.“内心之苦得

以抚慰错,从作者对山“生了欢喜心……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以及作者对秦

岭姿态各异的山的描写中,看不到作者内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

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正如当时的

世情险恶”错,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秦岭群山

姿态各异,赞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故选B。

8.答案:雄伟阔大,姿态万千,文化底蕴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五段用了“老伴”“守门

犬”“谗臣”“领袖”“天才”等一组比喻,描写“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

“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

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

给你新的惊奇”,以及后面说“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这都写出了秦岭具有

姿态万千的特点;第一段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

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

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

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

就是这么长",通过八百里秦川写秦岭的宽,通过子午线“六百六十华里”写秦岭的

长,这么大的面积都叫秦岭,可见秦岭面积阔大。第三段写秦岭“高高低低的山,一

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

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第四段写“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

同废墟”,这两段通过人的感觉写出了秦岭占地面积辽阔,而且还具有雄伟的特点。

文中说“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

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可见,秦岭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9.答案: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引用《创世纪》;沉醉自然,耽

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

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第三段说“渡汉

水,向漫天嵯呀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因为

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

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第四段说“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

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

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

也是废墟”,作者向秦岭山地进发时,引用辛弃疾的诗句;作者登山时,引用杨万里

的诗;作者暮色中看见光后见山、月时,引用《创世纪》,可见作者具有谙熟诗书,

旁征博引的“士子习气”;“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

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

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

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

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作者看到云海飘浮在山腰,大山之露出山尖,就

想象到海上仙山;作者提及秦岭的太白山、首阳山、终南山,就想到山神的问话。作

者沉醉自然雄奇之景,沉溺于幻想之中,提及文化名人,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文章做后一段说“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

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

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作者对徐霞客、韩文公、寒山等人的评论,臧

否人物,指点江山,为秦岭抱不平,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10.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

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且

“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

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

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

“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

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占。能

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正确。均是

改换的意思。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换谯周的道理。/根部卷曲而土被改换。C.错误。

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

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

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

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日:“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日:

“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

13.答案:(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个更好?两次受辱与

一次受辱,哪一个更耻辱呢?

(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样;“小”

“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

“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

“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

14.答案: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

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

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

黑卖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

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

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

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

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15.答案:C

解析:C项,“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表述有误。“素心已向

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是诗人对孙学士成就的赞美,是孙学士的一腔心思都已留

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16.答案:孙学士为学博采众长,曾巩与他诗书往还,可见“以文会友”。孙学士风

格恬淡,品性坚贞,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

解析:“以文会友”指的是“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以友辅仁”指的是“凭借朋

友辅助仁爱”。具体到本诗来看,本诗首联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

并不在意;颔联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前两联

中,诗人盛赞孙学士风格恬淡,品性坚贞,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颈联转写

孙学士的成就,直言其为学博采众长,作者与他诗书往还,可见“以文会友”。尾联

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17.答案:(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微风鼓浪/微波入焉其辞微

(3)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解析:

18.答案:

历史的印记与人类的进化

甲骨文中的“立”字,象征着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代表了人类的原始

形态和基本能力。这一形象的出现,使我联想到了人类的历史,从最初的直立行走,

到现在的文明进步,我们始终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这使

我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变迁,我们不断寻找和确立自己的地位,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价

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斗争和妥协,最终形成了我们

今天所生活的社会秩序。

然而,在理解“立”字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深层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

身体上的动作,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在这个意义上,

“立”字象征着人类的进步和成长,是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由此看来,“立”字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从最初的直

立行走,到现在的文明社会,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下去,

因为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步,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再深

入一层,“立”字的演变和发展也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探索和思考。从身体上

的直立行走,到精神上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建立合作,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和

谐社会。

然而,“立”字也提醒我们,人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

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

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立”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它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和

未来的象征。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

展。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栗保持谦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建立合作,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立”字的演变和发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的历史、文化、精神和

未来。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保持

谦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建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因此,

“立”字不仅是一个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