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解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解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解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解析】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山东省郛城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

第一次月考试卷

山东省郛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

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

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

矩。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

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

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

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

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

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

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

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

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

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

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

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

“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

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

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

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

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

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

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

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

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

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

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

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一当时体会到了孔

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

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

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

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

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

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嘉兴11月4日电“39”“25”“11”一一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康

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

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

有11起。

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

广的“无讼”工作一一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

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

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

理“无讼”品牌》)

材料三: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

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

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

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

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

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

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

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

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

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

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

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

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赛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

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

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

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

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

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

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

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

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

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

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

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

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

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

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

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

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

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

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

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

5.你认为“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有无必要?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现代文阅读H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

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

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

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襄扶着雷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

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

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裕福挂在肩头。吸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

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

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

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

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

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

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

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

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

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根花饰、门簪颂语,

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

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

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

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

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

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

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

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

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

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

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

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

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

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

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

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

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

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

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

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

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

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

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

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

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

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

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

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

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

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

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

“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

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

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

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

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

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

“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

平凡经历的叙述。

B.本文多次描绘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他对三婶

的感激之情、李白诗句触动

了他思乡之情、对国家给他发放退休工资的感恩之情。

C.大先生嘴笨,不善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

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

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

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

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

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

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

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

说的阅读效果。

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

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

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

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

说情节的线索作用。

8.第②段划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本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

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

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

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

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

C.太史公,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文本二中指司

马迁。

D.合从连衡,即“合纵”与“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

并推行的两种政治主张。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

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

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

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

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

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

德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

民加多的办法?

(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画松

元稹

张珠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

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

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噪

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噪画

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

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

17.(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名篇名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

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

O

(2)诸子散文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些成

语还可从中追根溯源,比如“,

”等就出自庄子《庖丁解牛》。

(3)《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

的具体方法。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语言文字运用

邮票的内容可谓如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历史地理、人物

动物等,而生肖作为其主题是从1980年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

已经完整发行了三轮生肖邮票,今年春节期间发行的是第四轮的第八

套。一枚枚生肖邮票,讲述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底蕴,早已

成为民众记忆与年俗文化的一部分。

生肖邮票备受关注,与其投资价值与升值空间有关,更源于其蕴

含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比如“癸卯寄福”,依据兔伴嫦城、

遥踞月宫的传说,采用了卵免传书的新颖构想,以“传书”窝意“寄

福”。艺术欣赏与审美喜好往往百人百味,美好寓意与文化归属感或

许才是更多人成为其“铁粉”的心理动因。

方寸之间乾坤大。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看,既

有细节演变也有一脉相承,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一人一属相,

一岁一生肖。是生肖邮票是其它带有生肖元素的礼品,

这些增添新春仪式感的物件承载的,都是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浓浓

年味,是时间向前、生活向上的幸福光影。

18.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在①处填写一个成语:

在②处从“沉积”与“沉淀”中选一词填写:

在③④处填写一组关联词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从内容上看,既有一脉相承也

有细节演变,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B.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看,既有一脉相承也

有细节演变,能够反应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C.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从内容上看,既有细节演变也

有一脉相承,能够反应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D.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既有细节演变也有

一脉相承,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20.今年我国发行了癸卯年特种邮票两枚,一枚是材料中的“癸

卯寄福”,另一枚是下图的“同圆共生”。请写出下图的构图要素(汉

字、英文、数字除外)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个字。

21.(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

他三句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箧

C.王坐于堂上D.浴乎沂,风乎舞零

22.(2022高一下•山东月考)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

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

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府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

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

瓣,目若秋波。

A.探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

B.宝钗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

D.迎春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

23.(2020・北京模拟)《红楼梦》中第五回”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谁的判词?

请结合小说情节解说前两句判词的含义,再说一说后两句判词暗示的

人物结局。

四、写作(60分)

24.(2021高二上•长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

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

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L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

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

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

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B

4.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

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②举例论证,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

去主义的种种表现;③对比论证,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

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等等。

5.有。①“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②为

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③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

形成有效补充。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

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

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

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

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

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

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

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

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

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

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

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

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

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

分论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

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

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C项“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分析错误,原文“理想的礼

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不常有说明还是有,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

实。

故答案为:Co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

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说法错误,曲解

句意,孔子的意思是在听讼决断比较困难,所以解决诉讼的最好方式

是“无讼”;

B项“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说法错误,推断

没有依据。原文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

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并没

有说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C项”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说的是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

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

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没有说从根本

上解决社会纠纷。

故答案为:Do

3.首先注意理解“无讼”指不打官司,B项“卷入党派政治斗

争的苏轼,被迫承认……”是指苏轼被迫承认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行,

不符合“无讼”文化。

故答案为:Bo

4.本题要求分析文章论证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梳理:

①材料一第一段“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

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

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

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

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

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

是指导员的耻辱”;《拿来主义》“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

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材料一

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

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

②材料一第四段“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

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

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拿来主义》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

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材料一以

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都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材料一最后一段“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

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

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

③《拿来主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

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

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

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都运用了对

比论证的手法。

故答案为: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

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

产的态度;②举例论证,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

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③对比论证,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

代社会的诉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

等等。

5.本题虽为探究题,仍需结合文本材料相关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①材料一第三段“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

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

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

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

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可知“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

服膺规则;

②材料三第二段“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

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可知“无讼”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

提供借鉴;

③材料三第一段“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

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

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

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可知“无讼”

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

据以上分析,可知“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有必要。

故答案为:有。①“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

则;②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③节省司法资源,与

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

【答案】6.C

7.B

8.通过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其穷困潦

倒。通过写三婶的害怕,侧面突出其乞丐形象。

9.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足正

确的,从而也农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

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

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③在结构上,结尾补充《辞

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结构

完整。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杳有尽而意无穷的

效果。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

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

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

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

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

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

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

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

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6.C项“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赏

析错误,由原文说“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

在磨坊里过夜”及“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

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

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可知,两位作者对两人的情

感并不相同,本文作者对大先生充满赞美、同情;鲁迅对孔乙己见多

的是讽刺。

故答案为:Co

7.B项“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

说的阅读效果”赏析错误,通过仔细分析文章艺术特点,可知,这属

于小说的留白,这既使小说情节紧凑,又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故答案为:Bo

8.本题作答首先分析阅读划线部分,可以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的两种描写方式,来刻画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

结合小说进行以下具体分析:

①原文语句"破衣旧絮,裙祗挂在肩头。跋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

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外

貌描写;结合文中语句“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

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动作描写;结合

文中语句''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代

的来了,给口吃的吧。'“,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语言描写。

一—小说通过描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其穷困

潦倒。

②原文语句“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

撞到鬼”,可知,此处是作者通过三婶看到大先生时的害怕情形,来

烘托出大先生的穷困潦倒。一一通过描写三婶的害怕情形,从侧面烘

托出其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

故答案为:通过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

其穷困潦倒。通过写三婶的害怕,侧面突出其乞丐形象。

9.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最后一段具体语句展开分析:

由“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

井上围栏。可知,作者在大先生死的那天,特意查《辞海》并得

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表现出其对大先

生的肯定及想念的情愫,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先生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由“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可知,作者结尾补

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与上文大先生对“床”的解释,形成

照应;同时,作者在此处特意给读者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人有

回味无穷的效果,使文章更具韵味。

故答案为: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

说法足正确的,从而也农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②揭示主题。“我”

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

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③在结构上,结

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

释,使结构完整。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者有尽

而意无穷的效果。

【答案】10.A

11.B

12.D

13.①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

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②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14.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

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

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

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

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

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

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

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

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

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

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

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

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

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

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

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

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

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

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

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

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

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

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

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

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

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

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

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

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

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

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

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

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

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文本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

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

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

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

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

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

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

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

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

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

能攻善伐看作贤能,但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

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

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

共七篇。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宣王不能用/适梁/“,这里

的“用”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

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

断开,据此排除BC;再看"/梁惠王不果所言/",这里“所言”是

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

断开,据此排除D。

故答案为:Ao

11.B项“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

平”解说错误,“凶”应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

句意:河内遇到饥荒。

1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概述错误,

文段二“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

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

B项“孟子更强调后者”概述错误,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

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

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

C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概述错误,原文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

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

是、o

故答案为:Do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谨”,

慎重、认真地兴办;“申”,反复强调;“颁”通“斑”,须发花白;“负

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②“至于”,

到;''庶人",平民;“弊”,弊病;“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

何”。

故答案为:①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

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②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14.本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由“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可知,孟子是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角度提出的办法。

②由“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涔池”“斧斤以时人山林”“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可概括,孟子从保民的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③由“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概括出孟子从教民的角

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故答案为: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

述了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答案】15.D

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璟抓住了

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

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

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

观察)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

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

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

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

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

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

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

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

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

含的作者情感。

15.D项“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理解错误,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

下真物。

故答案为:Do

16.本题作答注意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归纳:

①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噪画的古松

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磐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

翠色的管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

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

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噪

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②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

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

张珠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

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

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

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③“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

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

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故答案为: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

璟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

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

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

应善于观察)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17.【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禁、批隙(郤)导

簌、官止神行、庖丁解牛、新硼初试、善刀而藏)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知识点】名句;名篇;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

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礼、

刃、踌躇、庠序、悌。

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游刃有余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切中肯繁、批隙(郤)导莪、官止神行、庖丁解牛、新

删初试、善刀而藏)(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

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

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

丢分。

【答案】18.包罗万象;沉淀;无论还

19.A

20.邮票由三只首尾相接的奔兔、内含“玉兔捣药”图案的圆月

和吉祥云纹组成。圆形奔兔和圆月寓意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玉兔

捣药”图案和吉祥云纹寓意平安健康、纳福致祥。

【知识点】图文转换;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及成语的正确

使用。辨析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

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

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

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

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

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

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

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

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

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之图文转换的能力。整体的解

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

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

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18.①处,根据前文''邮票的内容”和后文“如自然风光、文化

艺术、历史地理、人物动物等”可知,此处是说内容丰富,故可填“包

罗万象”。“包罗万象”的意思是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②处,“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携带的砂石、

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的现象。“沉淀”,溶

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比喻凝聚,积累。

结合前文”讲述时代的变迁”和后文”文化的底蕴、早已成为民

众记忆与年俗文化的一部分”可知,此处是说邮票凝聚的文化底蕴,

故选择“沉淀”。

③④处,结合“……是生肖邮票……是其它带有生肖元素的礼品”

“这些增添新春仪式感的物件承载的……生活向上的幸福光影”可知,

此处是表条件关系,故可填“无论……还……

故答案为:包罗万象沉淀无论……还

19.本题首先注意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①“既有细节

演变也有一脉相承“,语序不当,应改为“既有一脉相承也有细节演

变”,据此可排除CD;②“在内容上看"搭配不当,应是“从内容上

看”,可排除BD。

故答案为:Ao

20.本题作答首先分析构图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自上而

下由高到低从左至右由中间向四周等等,力求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如:

三只首尾相接的奔兔、内含“玉兔捣药”图案、圆月、吉祥云纹四部

分组成。然后分析寓意,即构图要素单独的意思,组合在一起有什么

含义等等。理解内涵时别忘了参考主题和邮票的名字,从中体会深层

含义或者指向。结合题干'‘同圆共生”可知,圆形奔兔和圆月寓意生

生不息、团圆美满,''玉兔捣药”图案和吉祥云纹寓意平安健康、纳

福致祥。

故答案为:邮票由三只首尾相接的奔兔、内含“玉兔捣药”图

案的圆月和吉祥云纹组成。圆形奔兔和圆月寓意生生不息、团圆美

满,“玉兔捣药”图案和吉祥云纹寓意平安健康、纳福致祥。

21.【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项“莫之能御也”为宾语前置,否定句中,

代词“之”作宾语置于“能御”前,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翻译

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