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模板一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教学设计及分析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____》是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第___册第___章第___课。本节内容是____。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___中,占据_____的地位。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________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2、能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________________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四、教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___________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_____________中,要特别重视_____________学法的指导。六、教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教学过程:1、由_____________引入: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新授_____________,采用--方法,突出--重难点。3.能力训练。__________________,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达到--目的。4、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5、板书。____________6、布置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初中历史说课模板二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说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是初中历史第单元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开篇点题(承上启下、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二、说学情: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三维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了解、理解、评价(2)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3、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四、教法: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视频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五、教学流程本课教学流程共分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当堂练习、点拨升华四大环节。其具体设计如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导入目的:1、图片导入: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2、问题导入,设置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对本课基本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说该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教什么——怎么教——达到的效果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2、史料分析法: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3、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领略不同史实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4、表格、图表、提纲法提纲:让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表格、图表: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不同史实间的对比更具针对性。5、编写历史小故事:当今高中生是新世纪的新新人类,传统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将拉蒙这个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概念。6、角色扮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实。但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切不可把深沉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7、小组合作探究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评价时,老师要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解答。8、启发式谈话法,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三)当堂演练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完成。(四)点拨升华此环节主要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说课的内容要求和评价说课是教师面对评委或同行,系统地说出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备课,上课的理性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说课的重点在于“说理”。其内容和要求,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说教材1、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蛇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宏观控制作用,也是教学后续评价的重要依据。说教学目标要:一说目标的完整性,一般生物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三个方面的目标;二说目标的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三说目标的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2、说教材关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教材关键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它是教材内容表现出来生物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或本质,是教材着力叙述的部分。其确定的依据主要是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本课题的知识结构等。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讲解或讲座的部分。其确定依据的解释要从教学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来说明。有时教材关键就是教学重点,有时教材关键不一定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怕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懂的原因来说明。学生难懂的原因,一种是教材内容较深或概念比较抽象;一种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或基础知识;一种未能实现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有时难点和教学重点重合,或难点发生在关键问题上,如难点属于教材内容的次要部分,则要说出教学时对难点的处理、时间的战胜比例等。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组合及其依据。教法的组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一般一节课以一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说教法组合的依据,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教学手段是指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具的选择一是忌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是忌教学手段过简,不能反映生物课直观性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作出解释。三、说学生学法说学法指导及其依据。学法就是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通过教学及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种能力?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生物课的学法,主要包括生物感性材料的观察方法、学习生物知识的常用方法、再现与保持的记忆方法、学习生物基本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法指导的依据,可以从该课的知识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包括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与年龄特征、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出说明。四、说教学程序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及其内部结构。如课堂怎么开头?新授内容分几个段落?各段落的教学分别是先讲后读再练,还是先练后读再讲?如何使用相关直观教具?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如何小结?最后怎样结束?等等。整个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逐点解释教学惫路设计的依据。依据的解释要联系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2、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并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教学方法等说出依据。3、说板收设计及其依据。说板书设计,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是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什么时候板书?板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的展现形式是什么?等。板书设计要注意生物知识科学性、系统性衫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要说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经常开展说课活动,可以在教师中形成钻研教学业务、学习教育理论的浓厚气氛,加速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讨论评价。甚至可以边说边讨论边评价,以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各地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与需要来确定。一般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与教育理论素养四上方面作出评价。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共有6个一级目标,本单元要实现的一级目标包括:目标1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目标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目标6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而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主要讲述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要完成的课程目标为:①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②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教材分析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突出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课本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指的就是文明诞生以前的远古历史,也称远古时代。这一时期经历了170多万年漫长岁月。那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以木棒和石器为工具,先是过着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生活,后来有了火,也有了皮毛和麻布衣服。远古居民在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艰难地推动历史前进。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距离今天十分久远,但它是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也是人类经历时间最长的历史阶段。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3、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5)、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让学生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讲,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学习带有很大的好恶性,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很快,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注意到:①学生的表现欲是否得到了满足;②学生对你的课是否有兴趣;③有没有随时转换学习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故疑求答、相互竞争、有奖征答、小组讨论等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前面几年的学习,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直观材料,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等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远古时代的历史太久远了,对这一课,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生活、展示影音资料和直观教具、图像感知、问题探究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如通过展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资料,创设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光要会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从信息的处理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迷信老师权威;要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活动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感知相关的具体材料,通过收集、筛选、整理信息,思考讨论,掌握有关知识,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形成初步的观念和意识;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方式,并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素养为目的。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本课中,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材料,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和网站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分析与理解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ppt1、ppt2:我从哪里来?人是从哪里来的?并插播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提出问题:你觉得你是上帝造出来的?还是女娲捏出来的?或者还有别的答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我再加以补充,并且引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示学生回答情况,分小组进行小辩论,各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反驳其它小组或说法。(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新课,并成为课堂主角。)2、“站立起来的祖先”:展示ppt3: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见附1),让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ppt4:《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向学生展示ppt5:相关人类化石图片。回到ppt4:《非洲地图》,播放flash:“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向学生提问: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并非所有的古猿都转化成人了,也不是所有向人发展的古猿都顺利进化为人了。人类的近邻:猴子、猩猩。)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学生前后左右讨论后回答: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出元谋人所在位置,并展示ppt6:《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展示ppt7:文汇报有关巫山人的报道(见附3)向学生补充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重庆巫山人。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提问: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要求学生尝试模仿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播放flash:“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联系实际,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劳动?)得出结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展示若干史前人类打制石器的图片,适当按用途分类,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根据这些石器的形状,你认为它们各自有何用途?史前人类是如何制作这些石器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信息: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200万—300万年,而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非洲的古人类和我国的元谋人、巫山人外,还有多处地区都出现了古人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提问: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教师归纳并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3、“北京人”的足迹:播放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分小组共同完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适当给予奖励。)归纳后,展示范表,见附2。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并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在对比结论的基础上思考:(1)“北京人”是早期人类,尤其是四肢骨演化已经接近现代人,但为什么脸部却还是像猿类?是什么造成这种进化的差异?(2)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重要作用?(该问题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3)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2)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原始人,但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阶段。猿人是最早的人类。(3)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基本上和现代人关系形成的氏族。※(课外巩固学习)1.进一步思考“火”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巨大推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撰写小论文。2.了解本地的古遗址。(见附4)※(异想天开)今天某种动物也学会了劳动,它们能变成人吗?神话故事中的异类修练成人有没有现实的根据?※本课知识结构:附1:《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毛泽东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附2: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群体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70万—20万年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氏族附3:我国二百万年前就已出现人类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的鉴定证实,“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表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去年11月,考古人员在重庆“巫山人”遗址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鉴定,这些石器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也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旧石器。“巫山人”化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属化石。专家指出,这一结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人类起源于中国、起源于长江流域提供了新的佐证。《文汇报》98.4.6附4:辉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舍墩村辉山塔下。曾有磨制石凿、石、石等生产工具和泥质陶罐、钵、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1986年发现两座土坑墓,出土木质葬具及琮、璧、珠、坠等玉器,其中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4100多年。现为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单位。审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审塘村委员会东南。有大量石斧、石凿和鼎足发现,并有小井数个,其中发掘出“鼎足”较大,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罕见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干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即良渚文化遗址。位于干山村街后茅家弄田小江北海高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家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位于下舍乡群益村百子堂西北,面积400平方米。曾有磨制石凿、石磷、石陈等生产工具和泥质灰陶罐、钵、豆,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遗址损毁严重,今尚存部分文化堆积。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董家墩同时代的尚有下舍乡新村南塘湾遗址、三合乡大赛村沙岭头遗址、二都乡水产村关帝岭山田横遗址、戈亭乡东舍墩村辉山庄遗址、钟管乡审塘村审塘遗址、洛舍乡砂村尖山南庄遗址和砂村上山头遗址等。梅林遗址

——属商周时代,位于梅林街北面积1.8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研、凿、砺等石制工具,釜、等夹沙红陶和鬲、罐、盂、盘、钵、网坠等泥质陶残件,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罐、等器物碎片。遗址于50年代发现,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城关乡有信谊村平阳岭遗址,官庄村嵇家山遗址、石臼山遗址,金鹅村金鹅山遗址;洛舍乡有仲家村红毛墩遗址,何家村墅元头遗址;武康镇有千秋村大寺贩遗存,联合村朱皇庙遗存;三桥乡有民进村梅花坞遗存,赤山村吴家岭遗存;龙山乡有漾口村后头山遗存等。大庙山遗址——属马家洪文化中晚期和良诸文化早中期。位于上柏镇西北,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出土遗物有凿、斧、研等石器,鱼鳍形鼎足、圆锥形双目式鼎足,鸡冠状沿、牛鼻式耳等陶器。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

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能力目标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知识目标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建议一:问题导入可先提出设问,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站立起来的祖先]1.直立行走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可启发学生想象古猿下地发生的变化。)可结合图1-2让学生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活动]: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2.劳动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与探讨:提问:○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劳动不是惟一的作用。[活动]图1-3,将猿“手”与人手进行了比较。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3.使用打制石器上课前,教师可准备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旧石器的图片、幻灯等影视资料,上课时结合图1-4的尖状器,让学生观察旧石器的形状,分析其用途。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还是磨制而成的。(打制石器)提示学生注意人类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了)4.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可让学生观察图1-5,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S: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的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给学生讲述有关元谋人的历史,指出,170万年前我国已有人类生活了。[“北京人”的足迹]1.北京人生活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区,阅读课文,说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等,归纳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分小组讨论回答:○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像猿脸?(劳动与活动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快,而脸部的活动要小得多,进化得慢。)(还可出示有关周口店的考古资料,如北京人住过的山洞、周围的环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迹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类转变的重要阶段。)2.山顶洞人生活的教学建议先让学生说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时期以及名称的由来。比较图1-6和图1-9,让学生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思考: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可先讲述课本图1-10骨针的来历,提问:你知道这根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然后出示课前准备的“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图片,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再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活动]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远古人类可从以下方式得到火: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钻木或击燧取火等。[自我测评]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和C。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3.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说课稿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说[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说课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上古时期被尊称为“人文初祖”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在他之后出现的尧、舜、禹等原始社会末期著名首领之间实行的民主禅让制,继而阐述了禹建立国家、中华民族的雏形出现这样一段历史。对前面学过的内容来说,这段历史承上启下,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的历史;对后面学习的内容来说,课题“华夏之祖”又充分体现了提头的作用。2、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全课围绕主题,向学习者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首先,介绍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为理解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进一步揭示其主题──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二、说学情初二年学生对于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则比较不感兴趣。三、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动画演示形象描绘历史情境,让学生印象深刻。(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和战争对社会、民族、国家的影响,分辨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区别,了解民主禅让制的过程和本质。(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说学法(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了解课文的整体情况,并且尝试制作黄帝时期的发明——指南车。(2)整体认知法(3)分析归纳法(4)资料研习法(5)联系实际法四、说教学过程1、提问式导入新课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炎”、“黄”分别指什么?什么是部落?什么是部落联盟?问题紧扣课文主题——“人文初祖”黄帝,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2、新知识的学习“炎黄战蚩尤”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清楚炎帝和皇帝之间原本也是两个不同的部落联盟,通过战争等形式两者结合在一起。其次让学生了解炎黄战蚩尤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展示flash动画来展示。再次,点明炎黄战蚩尤的历史意义:炎、黄战胜蚩尤以及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人文初祖——黄帝”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主题和重点。通过展示课本上的八张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与黄帝有关的事情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怎样看才更科学?并向学生指出: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有关他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尧、舜、禹的禅让”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尧、舜、禹是原始社会末期三位著名的首领,他们之间是通过禅让制实现权力交替的。禹在后期还成为了奴隶制度下的国王。禅让制的实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直接向学生说明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这些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再接着提问:什么样的人才具备被推选的资格?结合尧、舜、禹的功德讲解并与学生讨论得出: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包括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群众着想……,学生了解这些特征之后,,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关于社会制度的变化,展示如下的图表: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主早期奴隶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终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变最根本的是由于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私有财产的增加,继而贫富分化加剧,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建立,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3、课堂训练4、总结回顾本课学习了黄帝及其部属为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奠基做出了杰出贡献,继黄帝之后出现了几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以及当时选举首领的禅让制、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这些内容。五、说板书设计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教案一、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塤、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②通过陶塤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用塤吹奏的乐曲、陶塤、小口尖底瓶、水桶。二、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新课教学【提问】(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1.砍砸器和尖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制作与磨制石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2.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在功能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回答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磨制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3.这些磨制石器可以做成哪些工具?(石镰、石斧)石镰、石斧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石镰可以收割庄稼、除草,石斧可以砍柴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并掌握了除草、收割技术。)【叙述】可见这种磨制石器比以前的打制石器要进步得多,人们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由此,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便产生了。【提问】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2.有了原始农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畜牧业、原始村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3.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叙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提问】(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农业的主要分布和驯化动物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承转】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叙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提问】(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1.仔细观察图上村落,它有什么特点?人们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2.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承转】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引导学生回答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叙述】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示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和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提问】(出示半坡村落整体概貌图)半坡人的居住地有什么特点?【叙述】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提问】为什么要在居住地的周围挖一条很深很宽的壕沟?(引导学生回答出壕沟的防御作用,与前面的西亚村落相呼应。)【承转】由此可见,河姆渡与半坡居民也过上了定居生活。【提问】(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河姆渡居民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以及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1.怎样进入河姆渡人的房屋?2.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3.房屋的主人是谁?4.半坡人的房屋有什么特点?在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些什么?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叙述】(出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图)这些都是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我们刚才分析过石镰,它是用来收割庄稼和除草的。其他的物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们来逐一分析。【提问】1.(出示陶钵文物图)陶钵上刻的是什么动物?(猪)2.它与今天的猪有什么不同?3.人们为什么把猪刻在陶钵上?【提问】1.(出示骨耜文物图)骨耜能做些什么?2.能用它来于些什么?怎么使用它?【提问】1.(出示甑、釜、灶文物图)它们是做什么用的?2.甑、釜、灶分别是做什么的?(炊具)3.河姆渡人吃些什么?【提问】1.(出示鱼叉文物图)怎样使用它?2.(出示鱼钩文物图)半坡人的鱼钩有什么特点?这样做鱼钩有什么好处?这些鱼钩能够说明什么?3.半坡人吃些什么?(粟、鱼等)【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陶器底部的印纹、骨锥、纺轮。你能联想到什么?(原始纺织业。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叙述】除此之外,半坡人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器,可见半坡人的制陶工艺已相当高超。【提问】半坡的陶器与河姆渡的陶器有什么区别?(半坡──彩陶,河姆渡──黑陶)【归纳】进入定居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会种植水稻、粟,饲养猪、狗,烧制陶器,用麻捻线、织布。【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讨论完成)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驯养的动物制作的陶器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水稻牛黑陶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流少半地穴式小麦、粟猪彩陶【提问】(幻灯片28)从《中国多级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哪级阶梯上?为什么?【叙述】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其以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最为密集。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土而居之”的时候,便达到了昌盛的程度。【归纳】可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提问】(出示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弓箭手和鹿、中国马文物图)。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提问】(出示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青海出土的舞蹈陶器。)1.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审美意识)2.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3.青海出土的陶器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承转】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叙述】(出示龙虎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中有一墓埋4人,墓主为一壮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居墓正中,另3人年龄较小,居墓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米,高0.67米;虎位西,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蚌壳堆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提问】(出示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通过具体实验说明(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第三个问题。)4.这个文物反映了什么?(科学技术的萌芽)【小结】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有古代西亚的村落、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制造陶器、缝制衣服,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除此之外,先民们还学会了绘画、音乐、舞蹈、出现了原始审美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布置作业】请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原始村落参观记,并附上你想象中的情境画。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说课稿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讲述了史前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社会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故分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进行介绍。“石镰与陶器”主要讲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但在讲原始农业(包括畜牧业)时,无法回避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这个概念很重要,教材中配有一幅驯化源地的地图,它通常也是地理学中的重要问题。过去很少把村落作为一个主题来讲,村落是最基本的农业聚落,是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城市往往是在村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材采用了中外三个案例,讲述先民的生活。精神生活,包括艺术、宗教、技术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说教学流程:教者学校中学学科历史时间课题第9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年级八年级教学目的1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2推断史料的真伪,分析传说和史实的关系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重点炎帝和黄帝的贡献难点如何区分史实与传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早期人类是如何生活的,原始人为了抵御自然界的侵害往往过着群居生活

边思考边回答,畅所欲言,

激活情趣,动心入境

一、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形成

二黄帝和炎帝

三尧舜“禅让”

四传说

五大禹治水

组织引导学生回顾氏族聚落的概念当氏族遭受侵略时人们会怎么办部落的形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看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了解我们为什么自称是炎黄子孙

引导学生思考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可能采用的方法引出禅让制及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讲精卫填海、湘妃竹的传说,引导学生区别传说和史实,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因

学生边阅读教材,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先思考再阅读材料得出准确答案

听故事,讲出自己了解的传说

听故事,看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从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加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有效地区分传说和史实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总结作业通过本课学习,你都获得哪些新知识?

将本课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皇帝━━━尧、舜、禹━━━禹建夏(战争)

(禅让)

(父传子)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说课教案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2)了解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3)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和判断。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讲故事,通过讨论了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传说时代文明曙光呈现的景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难点:禅让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6分钟)老师在课前准备好小黑板,上面写着女娲、盘古、夸父、精卫等神话故事人物的名字,提问学生,你认识这些人物吗?学生回答师:这些名字都是神话或者传说中的人物,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那这些神话传说当中的人物是不是真实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迅速浏览一下第十二页和第十三页的课文内容。师板书: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炎帝与黄帝师: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较为可信又出名的是炎帝和黄帝的故事。炎帝和黄帝是谁呢?学生答: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老师画出黄河长江,指出黄河流域的具体区域。师:传说啊,炎帝和黄帝不但是非常出色的联盟首领,还是非常优秀的发明家,那我们来看一看炎帝和黄帝分别发明了什么东西。学生回答师板书:2、炎帝的发明:原始农业、医药学、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同学们来看一下十二页左下角的神农教嫁图,图上的内容是神农氏也就是炎帝的正在教授人民如何种植庄稼。大家发现没有,神农氏的身材跟他旁边的人有没有不一样?学生答;特别高大师:是的,特别高大,在传说中啊,神农氏要比一般人要高好多,他的头上还有两只角。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图的右边,是不是有一段文言文啊,老师来给同学们翻译一下,看看这段古文说的是什么内容。老师解释这一段文字的意义。看来,炎帝发明了很多东西啊,那黄帝又发明了什么呢?学生答师板书:3、黄帝的发明;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伶伦等——音乐和算术嫘祖——养蚕抽丝——蚕神炎帝和黄帝为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啊,但这是传说而已,究竟这些东西是不是由炎帝和黄帝发明的呢?请同学们前后桌讨论一下,老师呆会儿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意见。学生讨论(2分钟)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同学认为是真的有些同学认为是假的,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有真有假。那我们怎么样来判断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要用一样东西来证实这些传说的内容。这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和遗址。好,我们来看一下第十三页小字部分中间的三幅彩图。第一幅图是陕西半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这个陶壶能说明什么?学生答,能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船这种交通工具。师:那这个陶壶能不能说明船是黄帝发明的呢?学生答不能师:那能不能说明船不是黄帝发明的呢?学生答,不能。师:对,不能这幅图除了证明当时可能有了船这种交通工具外不能证明别的什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幅图,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了当时可能出现了简单的文字萌芽。师:对,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简单的文字萌芽,我们再来看第三幅图,第三幅图是什么啊?是七孔骨笛。这只笛可以证明什么?学生答,可以证明当时出现了原始音乐。师:好,我们用这三幅图对照一下黄帝的发明创造,试着来总结一下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这一课第十三页想一想的题目。这个问题简单一点来问就是真实的历史与传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答老师总结:古史传说没有遗址、文物加以印证,只是人们口而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错误。而史实则可以用遗址与文物,史书等加以证明。在有关炎帝与黄帝的传说中,还有两场影响重大的著名战争。师板书:3、炎黄战蚩尤师:炎黄为什么会与蚩尤打起来了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图老师画形势图蚩尤在东方,势力强大,炎帝和黄帝帽生活在黄河的中游。他们之间发生了战争,肯定是因为要争夺什么东西。他们在争夺什么东西呢?学生答:争夺已开发地区师;对,争夺已开发地区,因为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生存还很成问题,经常吃不饱,这些已开发的地区,有更丰富的资源,所以啊,他们就为了争夺这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打起仗来,这场战争的场面是怎么样的呢?老师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讲故事师: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炎黄打败了蚩尤,可是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啦,因为另外一场战争又爆发了,这一次就不是打蚩尤,而是炎帝和黄帝两兄弟打起架来了师板书:5、阪泉之战师:他们是在哪里打起来的啊?学生回答,阪泉之野师:这次战争又是为了争夺什么呢?学生答,争夺中原地区。师:争夺中原地区,因为这个地区是当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以两兄弟也打起来了。这次战争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炎帝战争——联合——形成华夏族——汉族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有这么重大的意义,所以后人就把炎帝和黄帝称为“人文始祖”,这就是中国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的由来了,现在每年在黄帝陵前都还举行重大的纪念仪式,海内外很多华人都会过去参加。中国人除了自称是炎黄子孙外还自称是什么?学生答;龙的传人师:那龙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学生描述龙的样子。师:龙是由这么多动物复合而成的,这种形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对,龙的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各个部落联合的现象。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之后呢,面临着一个很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部落经过联合越变越大,人越来越多,应该由谁来当首领呢?在炎帝和黄帝的时期,这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谁打赢了就谁来当首领,但是大家知道战争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慢慢的开始不再使用战争这种备用的方式来选拔首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尧开始,取得联盟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变得温和起来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来继承而产生的。这种制度就叫禅让制。师板书:二、尧舜禅让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禅让学生回答禅让的概念。师板书1、禅让:通过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师:禅让必须有两个特征,一是民主推举,由一个人或一些人指定的不算,二是被推举的人必须有才有德。在中国的历史上,通过禅让这种方式上,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承了联盟首领的位置的。师板书:尧——舜——禹师:那尧有什么样的才能和道德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受到推举成为首领呢?传说啊,尧过着很节俭的生活,住的是简陋的房子,穿的是粗麻布衣,吃的是粗米野菜汤,但他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看到有些人缺衣少食,他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舜呢,他严于律已,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在他生活过的地方,人们都受他的影响,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据说舜居住的地方,一件就成为一个小村庄,两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成为一个大都会。可见舜有多受人们的爱戴了。在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师板书:三、大禹治水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请各位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一下问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哪一个同学愿意为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师: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1、从禹的父亲用“堵”的方法来治水没有成功,禹吸取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取得成功。从中可以知道,解决处理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2、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以知道,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定要坚持不懈3、从禹治水的艰难可以知道当时的灾害非常严重,探索灾害的产生原因,可以知道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要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4、从大禹治水成功,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就应该为大家做好事。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正在缓慢的进步,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显现。六、课后活动:搜集一下传说时代的神话故事。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案课程标准: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教学要求: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传说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2)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2)炎帝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传说、远古时代)[讲授新课]一、英雄史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古代西亚、古代希腊的传说故事),[师问]:1、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有无联系?2、如果有联系,你如何理解这种联系?3、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传话”游戏。让五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师用小黑板写上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用运用和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请学生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强调]: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和发明,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过渡]:至于这些文明,并非一人短时之功,其实都是我们的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而我们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身上(如炎帝和黄帝)。二、华夏族的人文始初祖[师问]1、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2、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师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