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观沧海》--曹操译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
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奠基人。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
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
是(B)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
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
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
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
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
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王湾(生卒年不详),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
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
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
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
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
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
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
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
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
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
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
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
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
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
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天静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
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
远的地方。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今北京)
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与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
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
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
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
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
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
居士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
用。
答: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
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
种精神和气概?
答: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
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
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
用字极富神韵。
《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
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
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
关?答: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
和期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答: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游山西村》--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
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
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
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
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
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
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饮酒》--陶渊明魏晋译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
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
《陶渊明集》。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答: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
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
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
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
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
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垂钓碧溪——吕尚
B乘舟梦日边—伊尹
C长风破浪—宗悫
2、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
化。
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
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
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
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
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
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
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
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
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答: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
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
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
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
(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
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
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答: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答: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
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
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
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
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
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
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
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
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
台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
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
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
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
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
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
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
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
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
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
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
里也能共赏明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
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
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
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
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
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
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
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
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
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
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
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
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
之心光照青史吧!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
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
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答: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
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
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答: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
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
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
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
关怀古》等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
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
答: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
云“兴,百姓苦"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
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
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
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
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
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
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1、“落红"在这里比喻诗人以“落红”自比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渔家傲》--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
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
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
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
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
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
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
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
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
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
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
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长烟|落日|孤城闭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
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
寂荒凉的特点。
4、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
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
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
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
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
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
“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
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
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答: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
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
来犯之敌。
4、“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
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7、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
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8、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9、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
达到高潮。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
的强烈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A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
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
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
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
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
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
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
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
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
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
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
场面。
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
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
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关雎》---《诗经》(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
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
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
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
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
钟鼓来取悦她。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
《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
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
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
侧。
《蒹葭》--《诗经》(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
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
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
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
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
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总结之服装设计助理实习总结
- 工地上工程进展情况报告-建筑实操
- 2024年柔印CTP项目资金需求报告
- 银行合规管理制度修订
- 酒店餐饮服务规范及卫生要求制度
- 支教社会实践报告15篇
- 高中期中考试后总结(33篇)
- 黄山导游词1500字(31篇)
- 2024智能充电桩技术规范
- 《输煤除尘器培训》课件
- 引导孩子学会适应与调适
- 医院药品目录(很好的)
- 厦门大学2023年826物理化学考研真题(含答案)
-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试题
- 本量利分析和差量分析法的应用课件
- 国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
- 军事知识常识小学生
- 班级管理课件:班级管理评价
- 护理抢救质控汇报课件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导引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考试模拟题型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