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6000字(论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9/20/wKhkGGYj31KAfCP7AAMk_KHXyQo639.jpg)
![【浅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6000字(论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9/20/wKhkGGYj31KAfCP7AAMk_KHXyQo6392.jpg)
![【浅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6000字(论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9/20/wKhkGGYj31KAfCP7AAMk_KHXyQo6393.jpg)
![【浅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6000字(论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9/20/wKhkGGYj31KAfCP7AAMk_KHXyQo6394.jpg)
![【浅论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6000字(论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9/20/wKhkGGYj31KAfCP7AAMk_KHXyQo63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目录TOC\o"1-2"\h\u28159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与网络 110899一、何为“被遗忘权”? 117051二、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的冲突 230569(一)信息真实性与公众信任 228608(二)新闻还自由吗? 323078(三)公众人物的权利让渡 36567三、如何平衡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的冲突 413369(一)有限司法经验亟需制度支撑 46579(二)《民法典》突破与展望 518532四、结语 7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长久储存,人们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罩”中,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之间的冲突,立足于当前我国相关立法、司法现状,尝试探讨在化解两者冲突时我国现有法律的可行之处以及尚需完善之处。关键词:大数据;被遗忘权;信息传播;《民法典》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中留下数据印记,而这些印记往往是永久储存,难以彻底清除。随着公众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希望可以掌握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而不是被动地任由信息处理者控制,因此被遗忘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的控制,为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制度支撑。但是,行使被遗忘权会与信息流通、公众知情权等产生冲突,因此真正实现被遗忘权通常较为困难。为此,我国在立法和司法两方面都做出努力,试图在行使被遗忘权与保障信息自由流动之间寻找平衡。一、何为“被遗忘权”?在欧洲法律理论体系中,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直至“冈萨雷斯诉谷歌案”作者简介:张欣妍,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锦东,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010年,西班牙籍律师冈萨雷斯向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提交了一份针对西班牙先锋报、谷歌西班牙分部以及谷歌公司的投诉。冈萨雷斯称当用户在谷歌上搜索“科斯特加▪冈萨雷斯”的时候,会获得关于1998年《先锋报》出版的两页新闻的链接,内容是为了清偿冈萨雷斯欠下的社会保险债务而要强制拍卖他的财产的公告。冈萨雷斯认为这一强制拍卖措施多年以前就已经结束并且这些信息也已经失效,于是请求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命令《先锋报》移除或者修改这些页面从而确保他的这些个人数据不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此外,他还请求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命令谷歌西班牙分部和谷歌公司删除有关他个人数据的这些链接。才使被遗忘权成为欧洲统一的法律概念。2016年欧盟议会通过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以“删除权(被遗忘权)”的方式呈现,其含义是当数据主体依法撤回同意或者数据控制者不再有合法理由继续处理数据时,数据主体有权要求删除数据。具体规定为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控制者无不当延误地删除有关其的个人数据。参考文献CommissionProposalforaRegulation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atart.4(2),COM(2016)11final.2016.25“被遗忘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其核心要义是公众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控制的权利,而不是被动地任由信息处理者摆布。因此,作者简介:张欣妍,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锦东,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010年,西班牙籍律师冈萨雷斯向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提交了一份针对西班牙先锋报、谷歌西班牙分部以及谷歌公司的投诉。冈萨雷斯称当用户在谷歌上搜索“科斯特加▪冈萨雷斯”的时候,会获得关于1998年《先锋报》出版的两页新闻的链接,内容是为了清偿冈萨雷斯欠下的社会保险债务而要强制拍卖他的财产的公告。冈萨雷斯认为这一强制拍卖措施多年以前就已经结束并且这些信息也已经失效,于是请求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命令《先锋报》移除或者修改这些页面从而确保他的这些个人数据不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此外,他还请求西班牙数据保护监管局命令谷歌西班牙分部和谷歌公司删除有关他个人数据的这些链接。参考文献CommissionProposalforaRegulation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atart.4(2),COM(2016)11final.2016.25RobertKirkWalker.TheRighttoBeForgotten[J].HastingsLawJournal.2012.64(101):257-286.SannaKulevska,TheFutureofYourPast:ARighttobeForgottenOnline?June24,2013.在数字时代,互联网信息的无限复制传播和难以彻底清除使得个人隐私面临巨大威胁。被遗忘权正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而传统记忆与遗忘规律被打破时产生的,强调信息主体对信息具有自决权,允许数据主体删除有关自身的不恰当的、过时的信息。大数据时代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多样化使信息自由流动已成为必然趋势,那么行使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之间又存在哪些冲突?二、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的冲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打破了人类社会一贯的“遗忘是常态,记忆是例外”规律,人们在互联网中留下的信息可以被即时追踪、永久保存;而被遗忘权却强调的是“对信息的自决”,数据主体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删除个人数据。因此,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主要体现在信息真实性遭遇质疑、言论自由受阻以及公众人物权利是否受限三个方面。信息真实性与公众信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是确保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被遗忘权强调信息主体对信息具有自决权,允许数据主体删除网络中有关自身不恰当的、过时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现在来看或许已经过时,不再具备一定价值,但是当有新事件出现时,那些之前被认为过时、没有价值的信息很有可能成为关键数据,重新被启用。因此,“被遗忘权”的实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关键信息被删除,信息的不完整会使信息本身的真实性遭遇挑战,这对于信息采集者和信息接受者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不仅会造成信息价值严重缩水,甚至会导致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引发信任危机。例如,某上市公司删除多个源于论坛社区、帖吧及新闻爆料台的涉及企业过去的负面信息,这些被删除的信息的确已经成为过去,但却对现在的消费者判断企业是否值得投资至关重要,这些关键信息的删除不但会影响投资人的准确判断,更会使民众对企业之后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新闻还自由吗?被遗忘权在欧洲各国蓬勃发展,但在崇尚自由的互联网大国美国似乎遭遇冷遇,从以下案例可以窥见一二。2010年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橄榄球队一名运动员的父亲哈维·普尔茨(HarveyPurtz)将学生报纸《加州人日报》(DailyCalifornian)的总编辑拉杰什·斯里尼瓦桑(RajeshSrinivasan)告上法庭,普尔茨向法院的诉求是希望《加州人民日报》可以从在线档案中删除关于其儿子克里斯·普尔茨的负面信息报道,该报道详细讲述了在旧金山的脱衣舞俱乐部里,克里斯·普尔茨因醉酒与员工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克里斯·普尔茨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球队暂停比赛。最终由于个人原因于2007年离开球队,2010年去世。然而法官并未支持普尔茨的相关诉讼请求,法官认为哈维·普尔茨的主张与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是相互冲突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言论自由极高的地位,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只要某一信息是合法取得的,国家就不能通过法律限制媒体传播该信息,即使该信息的传播会造成所涉及对象尴尬的后果。SeeJeffreyRosen,SeeJeffreyRosen,“TheRighttoBeForgotten”,64Stan.L.Rev.Online88(2012),p.91.RobertG.LarsonIII,ForgettingtheFirstAmendment:HowObscurity-BasedPrivacyandARightToBeForgottenAreIncompatiblewithFreeSpeech,18COMM.L.&POL’Y91,119(2013).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然而被遗忘权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言论审查,新闻从业者为规避潜在的新闻侵权风险就会束手束脚,以模糊、浅显的话语报道事件,不敢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无形中限制了新闻自由流动以及公众知情权。公众人物的权利让渡公众人物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是由“公共官员”逐渐演变而来。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1960年3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一整版的政治广告,为被捕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声援。该广告所提到的内容中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和非实质性错误。包括原告沙利文在内的许多官员纷纷对《纽约时报》提起诽谤之诉。中首次提出了“公共官员”的概念,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布伦南大法官认为“公共官员的问题辩论应当是无拘束、热烈和完全公开的,可以对政府和公共官员进行猛烈、辛辣、令人不快的尖锐攻击;NewYorkTimesv.Sullivan,376U.S.254,1964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三年后,美国最高法院在“柯蒂斯出版公司诉巴茨”案中首次提出了“公众人物”的概念,首席大法官沃伦认为:“公众人物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与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于相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1960年3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一整版的政治广告,为被捕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声援。该广告所提到的内容中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和非实质性错误。包括原告沙利文在内的许多官员纷纷对《纽约时报》提起诽谤之诉。NewYorkTimesv.Sullivan,376U.S.254,1964CurtisPublishingCo.v.Butt3,388U.S.1967,p130.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如2009年《刑法》、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7年《网络安全法》等都对个人信息保护加以规定。但在探讨当自然人是公众人事物时,其所享有的被遗忘权与普通民众是否是无差别权利时产生了不小的争议。王利明教授认为,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满足公众兴趣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考虑,不应赋予公众人物以被遗忘权。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载《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应当依据身份来判断其是否享有被遗忘权,而应当从不同的价值位阶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来加以综合考虑,如涉及到公共利益之时且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担任政府职务的信息主体之被遗忘权应当受到限制。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载《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万方.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考[J].法学评论,2019,34(06):155-162.三、如何平衡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的冲突近几年,我国关于被遗忘权的探讨颇多,出于国外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的影响,虽然我国法律条文并没有对“被遗忘权”的明确规定表述,但在相关法律条文和具体司法审判中对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权加以规定,以调整公众知情权和个人信息或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平衡。(一)有限司法经验亟需制度支撑2015年“任甲玉诉百度案”任甲玉于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1月26日在无锡陶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从2015年2月初开始,原告陆续在百度网站上发现“陶氏教育任甲玉”、“无锡陶氏教育任甲玉”等字样的内容及链接,由于陶氏教育在外界颇受争议,原告曾多次发邮件给百度公司要求删除相关内容,但是百度公司没有删除或采取任何停止侵权的措施任甲玉于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1月26日在无锡陶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从2015年2月初开始,原告陆续在百度网站上发现“陶氏教育任甲玉”、“无锡陶氏教育任甲玉”等字样的内容及链接,由于陶氏教育在外界颇受争议,原告曾多次发邮件给百度公司要求删除相关内容,但是百度公司没有删除或采取任何停止侵权的措施。2015年,任甲玉向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网络服务公司删除与前任东家相关的搜索关键词和链接,并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任甲玉诉百度案”作为被遗忘权在我国司法审判中的首次体现,法院虽并未支持原告的被遗忘权请求,但却提出了“非类型化权利涵盖利益”、“利益正当性”、“保护必要性”三点主张,这表明我国司法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上给予重点关注,但也应该意识到确立被遗忘权逐渐成为现实需要,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对被遗忘权的权利属性和保护准则给予统一界定。(二)《民法典》突破与展望大数据时代,隐私的边界被不断扩大。传统隐私权将非公开的、私密的个人信息视为保护客体;而被遗忘权将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信息视为保护客体,隐私权与被遗忘权既有交集也有区分,此时法律制度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关键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法律法规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1986年《民法通则》的出台虽然对人身权给予规定,但对隐私权却尚未明确规定。1993年《解答》采取类推的方法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范围加以保护。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没有使用“隐私权”一词,但在事实上已经把隐私权视为一项独立权利,这是我国隐私权法的一个重要突破。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将隐私权置于行政保护法之下。2005年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次正式使用“隐私权”概念。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正式将隐私权列为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相应法律制度也在与时俱进。2012年出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第8条规定公众隐私发生网络泄漏时,个人有删除相关信息的权利。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3条规定当网络运营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时,信息主体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更正、删除个人信息。虽然以上的相关法律条文都对个人信息保护给予了关注,但对于发生侵权行为后的民事救济措施并未有明确规定。2020年通过的《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更进一步解释。如第1034条界定个人信息时,与《网络安全法》中的“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相比较,《民法典》中的“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更为全面。第1035条规定在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同时还附加了处理个人信息需征得同意、公开处理、明示、合法四个条件。《民法典》从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主体两方面出发,划分二者的权利义务。第1037条规定数据主体具有查阅复制、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第1038条规定信息处理者负有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通过列举两者的具体权利、义务,划分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双方的权益边界,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也适当保护信息处理者的利益。此外,第1033条还对侵权行为加以规定,该项条款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如今以电话推销、垃圾邮件、视频偷拍、买卖信息等方式的侵权行为给予关注。此外,《民法典》还对侵权行为发生之后的救济措施加以明确规定。如第995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民法典》不仅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更明确的解释并提供相应救济措施,也对平衡被遗忘权与信息传播冲突提供依据。如第999条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随着公众保护个人隐私意识的不断提升,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该项条款的出台赋予了信息传播者在维护公共利益前提下的信息报道、评论,尽可能保护信息的自由流动。《民法典》更为细致地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做出解释,但其中仍有存在争议的部分。比如,《民法典》在界定个人信息时并没有对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进行列举规定,那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合同
- 内外墙抹灰劳务合同书
- 购房合同定金协议书
- 三农村电商三农村创新创业支持方案
- 2025年宁波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
- 2025年阳泉货运车从业考试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题人教版
- 电瓶车抵押给个人合同(2篇)
- 电机员工合同(2篇)
- 市贯彻落实第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
- 2024年中国黄油行业供需态势及进出口状况分析
- 永磁直流(汽车)电机计算程序
- 中学学校2024-2025学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
- 小班期末家长会-双向奔赴 共育花开【课件】
- 2024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治疗
-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规划课题申报范例:俄罗斯教育改革研究(附可修改技术路线图)
- 运输企业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简单版5篇)
- 端午做香囊课件
- 墨香里的年味儿(2023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