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通过案例分析,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提高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向】1.特定的小区域背景下,形成与之相应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2.小区域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局部小气候、地貌、水文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知识体系】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岩石、

生物

⁠、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

⁠、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

渗透

⁠、相互

制约

⁠和相互

联系

⁠的整体。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光合作。大气

生物

水循环

渗透

制约

联系

光合作用|名师点睛|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光合

⁠作用,是自然环境的

整体

⁠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物质

⁠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

稳定

⁠的能力。合成有机物

光合

整体

物质

稳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水A气候水文(水系发达)地貌(流水侵蚀)植被(茂密)土壤(贫瘠)图中各要素有怎样的关系?2.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2.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水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题型运用】冬季,受黄河水位、含沙量及气温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河床上会形成多层冰与泥互层现象,其中冰层一般较薄(5~25cm)。下图为沉积型多层冰与泥互层现象形成过程示意图。A1、据图分析,形成沉积型多层冰与泥互层河床的条件为(

)①形成区水域较浅②水位波动上升③泥沙反复沉降④气温高,冰层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边滩或河道冰层被淹没于河水底部,融化为残余冰层,是因为(

)A.河水水温高,冰层被淹没时间长 B.河水水温低,冰层被淹没时间长C.河水水温高,冰层被淹没时间短 D.河水水温低,冰层被淹没时间短D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解

环节

能量交换

影响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太阳能→动能→重力势能(海陆、高低纬、海气之间)热量传递;塑造地表;联系海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太阳能→生物能(化学能)→热能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和平衡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塑造地表形态;形成矿产资源;实现地区间、圈层间物质的循环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自然环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生物循环的作用: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通过降水,土壤和湖泊及生物获得了水分补给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自然环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思考:图中树木是如何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的?【题型运用】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黑垆土是一种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壤,表层土质疏松,腐殖质层比较深厚;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约占一半以上,其余为砂粒和黏粒;土壤中矿物、养分含量高。下图生物循环示意图。A1、图中①、②、③、④环节中,表示“有机质转化成腐殖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据此推测古黑垆土形成时期的黄土高原(

)A.气候冷湿,植被茂密 B.气候干冷,植被稀疏C.气候湿热,植被茂密 D.气候干热,植被稀疏D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原理: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4、意义补充生物与土壤对整体性的体现⁠

苔藓是一种生长于永久冻土带的植物,苔藓覆盖的地貌称为苔原(又叫冻原,在冰岛语中意思是“无树的平原”)。苔原的足迹遍布了冰岛四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冰岛地貌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连绵的山坡,还是荒蛮的火山岩地,甚至在墙头、树干上,到处都生长着一层厚厚的苔藓,它比冰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如图为冰岛区域图,如图为苔原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苔原成为冰岛地貌一大特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纬度较高,风力强盛C.地壳运动活跃 D.火山熔岩,土壤肥沃2.苔藓对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有(

)①促进岩石分解,形成土壤②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③抑制风沙扩张,发展旅游④调节气候,增温增湿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B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的巴尔米拉环礁上来了随海军登陆的“偷渡者”——黑鼠。黑鼠繁殖迅速,温暖湿润的环礁上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鸟类减少,土壤变得贫瘠,海岸附近的蝠鲼(体重3

000千克,以浮游生物为食)大量减少。据此完成3~5题。3.环礁土壤变得贫瘠是由(

)A.老鼠粪便污染土壤所致

B.植物多样性减少所致C.鸟类粪便大量减少所致

D.椰子生长速度快所致4.蝠鲼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A.老鼠捕捉鱼类 B.鸟类大量减少C.浮游生物减少 D.土壤变得贫瘠5.恢复该环礁生态系统的合理措施是(

)A.人工养殖蝠鲼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鸟类的监测

D.大规模消灭黑鼠CBD主题探究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是滦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究1: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风蚀作用强,土地沙化严重,土壤贫瘠。二、整体性表现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化,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高原在流水的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山地逐步演化为逐步侵蚀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和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二、整体性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主题探究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是滦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究2:分析塞罕坝“沙进绿退”的自然原因。(6分)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过渡地区,降水少,且降水季节变率大;离冬季风源头近,风力大,且离西部沙地较近。整体性原理的考查,要掌握地理要素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推理时常可执果索因。(本题即为“一果多因”)主题探究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是滦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究3:指出塞罕坝“绿进沙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8分)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含量增多;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流量年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少;沙尘天气减少。(本题即为“一因多果”)“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二、整体性表现—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2)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例题】结合水循环的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①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②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③植被破坏,坡面径流流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④地表径流增加,上游侵蚀加剧,沟谷加宽加深,径流泥沙含量增大,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①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自然环境干扰演化差异性②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及影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二、整体性表现---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真题链接】(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9.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10.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AAC(2016·全国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C

【真题链接】D

(2020·全国3)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3~5题。3.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4.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5.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AAB【真题链接】主题探究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是滦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究4: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8分)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森林演变为荒漠,给风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导致强劲的冬季风长驱直入,风沙南侵加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北京离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较近。二、

整体性表现---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举例:厄尔尼诺现象

(1)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真题链接】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思考方向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内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小

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②人类应采取的措施: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小

结大气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地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形成相互渗透联系制约的整体本质:联系功能生产:合成有机物平衡:使自然环境性质稳定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A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B区域思维导图小结

(2020·全国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6~8题。6.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7.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8.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ACD【真题链接】【对点演练】(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9—11题。9.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