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学探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15000字(论文)】_第1页
【背影的教学探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15000字(论文)】_第2页
【背影的教学探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15000字(论文)】_第3页
【背影的教学探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15000字(论文)】_第4页
【背影的教学探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影》的教学研究—中学散文教学思考目录TOC\o"1-2"\h\u356一、绪论 22950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16427(二)文献综述 222430(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49615二、中学散文教学研究 44621(一)散文的定义 420501(二)散文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514370(三)从《义务课程标准(语文)》看散文教学 521372(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 66434(五)当下中学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72692三、《背影》的教学研究 74878(一)针对《背影》本体的探究 714414(二)《背影》的教学分析 919747(三)《背影》教学的发展和变化 1032088(四)名家《背影》教学实录研究 1127470四、《背影》的创新教学设计 141432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构思的精巧。 1410860一、导入新课 1416460四、整体感知: 154934五、文本精读 15142024.能够具体的解释是哪四次吗? 1588715.小组讨论对四次“背影”描写的作用 153123六、情感体悟 1630472一、情感体悟 1615491.如何理解作者的四次流泪? 16226852.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并不陌生,但为什么会多次流下眼泪? 1622401二、背景拓展【小组研讨】 16222191.仔细品读父亲的信,你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吗? 1615372.父亲为什么在信中运用如此矛盾的表达? 16200453.为什么说这是求和信号?并且还说是别扭的求和? 177180三、作业讲评。 171433四、拓展阅读 1715493五、结束语 1714651六、参考文献 18摘要:《背影》是中国现当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于父亲的思念和对自己少不经事的悔恨。本篇散文收录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作为典型的叙事散文,《背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本文以《背影》作为案例,对于中学散文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通过赏析一众名师的教学实录,针对《背影》一文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和教学设计。关键词:《背影》教学研究中学散文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朱自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众多作品都被收录进了中学课本之中,其数量仅次于鲁迅先生,因此朱自清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他的文章也常被当作经典篇目活跃在中学语文教学前沿,语文教学界对于其作品的各类研究也络绎不绝。他的代表作《背影》一问世便引起文学界的瞩目,在之后也被当中极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选入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即便随着时代发展,语文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背影》始终在中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成为中学散文教学的指向标。由于受到学生阅读水平、教学进度任务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教师对于《背影》一文的教学往往都停留在了引导学生感受浅层的父子之情,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研究不够全面,因此造成了中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教学价值,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存在已从的偏差,以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于朱自清作品的深入理解。研究意义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散文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散文教学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一线的中学教师寻找到更为适合的散文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散文阅读的重难点问题。《背影》作为中学散文的代表性课文,对其进行研究,也对于中学阶段的散文教学改革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研究《背影》的相关教学情况,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学教师转换教学设计思路,为他们提供新的创意和构思,让语文课堂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并存,同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课题需要出发,以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网等学术平台作为检索来源,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当前对于《背影》的教学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以《背影》作为材料,研究和探索中学散文以及阅读的教学方法。基于2011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对于教学目标、方法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背影》文本本身的教学进行创新研究。第一,以《背影》作为材料,研究和探索中学散文以及阅读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中,散文是课文文本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在中学,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除课本上的散文外,学生几乎很少能够接触到散文这类文本体裁。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为散文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比较晦涩,需要反复阅读品味才能够理解透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了解文章中曲折的深意,往往需要他人的、尤其是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才能对于文章的情感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散文,是中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考虑的问题。第二,基于2011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对于教学目标、方法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背影》文本本身的教学进行创新研究。对于《背影》这一篇文章究竟该怎么教,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尤其是在新课标(2011年版)出版后,针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成为语文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名师在教学重心和方法上都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例如,李华平老师从阅读思路出发,以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黄厚江老师则是通过对于写作背景的补充,带领学生去把握文章的深层次含义;于映潮老师巧妙地从细节入手,从细节的对比之中逐步深入,最终呈现文章的主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引发了教育界对于《背影》教学的热议,以“韩李之争”为代表,名师们对于文章究竟“怎么教”做出了激烈的探讨。国内研究简要评价《背影》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典型的散文教学课例,相关研究极为丰富,其研究方向已在上一小节中充分呈现。从学生本位的课堂理念出发,《背影》教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明确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去学。时代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只有把握好中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综合来看,当下的《背影》的教学研究都是针对单篇课文进行探究和设计,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强调要将当下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产生联系,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巩固加深对于旧知识的印象。但是,笔者查阅了该篇课文的相关研究,发现当下绝大多数文献都仅仅只针对了课文本身在进行设计,对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并不到位,这也是当前研究所缺失的重要部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整理分析,梳理分析《背影》文章本身的含义、情感主旨以及写作的特点,在中学阶段散文的教学方法,以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文章本身的教学思路。对于文章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形成直观清晰的认识。比较研究法:经过近十年来名师的教学实录进行浏览、分析,找出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的各自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形成对于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于李华平、黄厚江等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名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亮点,寻求对于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文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文本和教学方案进行深刻的分析,形成教学设计的新思路。研究思路论文以《背影》和散文教学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行文按照“散文教学研究——《背影》教学知识梳理——名师教学案例分析与启示——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思路进行阐述。以中学散文教学研究和名家教学实录分析为重点,理清总结《背影》教学当中的重难点问题,借鉴名家的教学方案,对于当下的散文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并进行教学设计,为中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思路。中学散文教学研究散文的定义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古代散文通常指的是一种与骈文相对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以灵活自由的方式来创作和抒发自己情感的文体,这就是广义的散文。到了近代,由于受到来自于西方的文学理论影响,散文这一概念逐渐变小,从广义到狭义,如今的散文是指以议论、叙事为主,紧贴现实,和生活同步,是客观、向外的文体张相端.散文辩说张相端.散文辩说──关于本体概念、特征的争议[J].济宁师专学报,1995(02):42-47.散文是一种通过碎片化的记事和描写来表达作者情感的文章,通常一篇散文所叙述的事件都不止一件,而这些事件都是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串联在一起,所以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这种特点,使得散文需要读者仔细品读和鉴赏才能够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这也让阅读散文变得较为困难。散文教学的含义及意义散文教学的含义“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以训练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在阅读散文时能够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思想内容,同时体悟优美的散文语言,让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散文的能力。”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散文教学的意义散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体之一。进行散文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文学类文本,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品鉴能力。散文本身就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进行散文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散文复杂的结构,更好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感情,学会作者所使用的各种文学写作手法,并且在情感态度上获得升华。从《义务课程标准(语文)》看散文教学课标中对于散文教学的实施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小学教学参考,2011(Z1).在阅读教学中,散文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应当遵从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是读者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读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也正是因为阅读本身具有个性化这一个特点,在阅读教学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对于文本要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的阅读教学只能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辅助,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的新变化及其启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因此,为了更加贴合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指导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过去十年,在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教师主体变为了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探究和综合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2021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做了新的调整和规范。其中有两个变化十分值得注意。首先,最新版的语文课标在旧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小学教学参考,2011(Z1).。同时,在新版语文课标的前言中也更加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这个词语,这种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思想也体现在了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这种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改革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与生活结合起来,让知识走进生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小学教学参考,2011(Z1).其次,最新版的语文课标在内容价值取向上也更加强调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两个重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总书记的带领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自信,所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成为重中之重。教育的存在的意义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时候,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让教学内容贴近“两个重点”以及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为学生解决阅读或者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和问题,更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学生时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中学课本中散文的大致情况散文是一种通过碎片化的记事和描写来表达作者情感的文章,通常一篇散文所叙述的事件都不止一件,而这些事件都是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串联在一起,所以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这种特点,使得散文需要读者仔细品读和鉴赏才能够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这也让阅读散文变得较为困难。由于散文体裁本身具有特殊性,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纵观中学阶段的教科书目录可见,绝大多数难度较大的散文课文都出现在高中阶段的课本当中,例如通过晦涩地表达自己情感的《荷塘月色》。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初中阶段散文约35篇,高中阶段散文40篇左右,这也足以说明散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散文文本。初中阶段散文的教学重点在初中阶段,散文教学主要以《背影》、《老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为重点教学篇目,这些都是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记叙两件或者多件事情来寄寓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能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我们可以看出,在选取文章设计教材时,有关专家也始终秉持着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安排散文阅读,既符合教学的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是要素教育理论的实际体现。当下中学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浏览众多教师的教案和公开课实录可以发现,当前在散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散文教学课堂内容不够充实。散文作为一种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体裁,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琢磨和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绝大多数教师迫于追赶教学进度的压力,通常都会选择压缩教学内容,提取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这就导致散文教学的流程固化,只着重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第二,学生理解不够到位。由于教学时间的压缩,教师的散文教学时间不足,最后也会导致学生对于文章情感一知半解。以《背影》为例,教师往往只重点讲解文章的细节描写片段和父亲对我的“爱”。但实际上,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于文章的深度探索,比如作者为什么创作这篇文章?作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作者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末尾父亲的信究竟有何深意?在散文中出现的众多教学问题,归根结底源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是否到位。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积累有限,而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充分且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所以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理解的深浅程度也与教师讲解的全面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背影》的教学研究针对《背影》本体的探究文章的相关背景介绍一篇文章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和故事背景两个部分。写作背景特指作家创作文章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对作家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故事背景主要是指文章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一篇文章的故事背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动作、行为以及语言等等。《背影》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故事背景:其一,文中“父亲送我去车站”事件发生的时间。《背影》一文中提到,故事发生在“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也交卸”之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时是1917年,作者时年20岁,正在北上求学。父亲因为一些事情卸任了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一职,而祖母也因为此事离世。作者认为祖母的逝去是父亲的错造成,经此变故,“我”与父亲间生嫌隙。这也为后文我在父亲送别时的一系列行为增加了合理性。其二,文末父亲的来信时间。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知,父亲之所以来信是因为“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始终惦记着“我”,对于儿子的生活和十分关心,所以在我北上居住后来信问候我的近况,也是他晦涩表达爱意和与我和好的一种方式,同时,这封信也成为了作者创作本文的原因之一。而探索文章的写作背景,就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来进行思考:本文的实际创作时间是1925年,距离文中故事发生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之所以作者会写下这篇文章,一是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二是因为自己也成为了父亲,经过岁月的锤炼,终于也懂得了父亲的无奈与不易,有感于世事,深刻体会到了父子之间复杂而又难以割舍的情感,最后有感而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着重注意这三个背景来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是作者情感转变的重要线索。此外还需要注意为学生补充父亲和“我”失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朱自清会在最后一段用到“以至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来表述自己和父亲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关系:从文章的第二段也可以看出,朱家经历了“祖母去世”、“父亲差事交卸”、“借钱办丧事”等一系列的变故。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一时间丢掉了工作,朱家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陷入“祸不单行”的多事之秋。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在学校任教,父亲凭借着自己和校长的私交,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吴应海.《吴应海.《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为何与父亲闹别扭?[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3(06):13-14.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情感《背影》一文表面上是借追忆往事表达作者对于父亲的思念,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实际上除了父爱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上一节讲到,在朱自清携家人离开老家后,父子之间便在无往来,直到1925年,写下《背影》一文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好。经过几年的时间,两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以一种别扭的方式进行和解。在阅读文本时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父亲在来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短短的一句话,之中有着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身体平安”却道“膀子疼的厉害”;“惟”膀子疼的厉害但却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从矛盾的话语之中,我们能够读到的是来自父亲“别扭”的求和信号。朱自清的父亲本身就是思想传统的一代,对于家庭地位的看重以至于在朱自清兄弟们面前表现得十分专制。朱父这样的性格,让他的专制和不讲理在朱自清看来更是一种“父权的压迫”,使得朱自清选择用背井离乡来宣誓对于这种专制的反抗。也正是因为朱父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晚年即使思念儿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是一种别扭和夸张的方式来与儿子和解。反观朱自清,当自己成为父亲过后也终于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和理解父亲的做法。经过岁月的变迁,他也认识到了父亲逐渐老去的事实。所以当父亲以“大去”的话题来信时,朱自清也意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不能借此机会与父亲和解,恐怕会成为终身的遗憾。但是父子本身的性格相似,朱自清也不愿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了写下这篇文章来向父亲传达自己和解的信号。李自国.《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J].名作欣赏,2018(26):129-131.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与父亲都是倔强不愿低头认错的人,而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复杂且别扭的方式来消除矛盾、重归于好。《背影》的教学分析学情分析《背影》一文现收录于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主要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大多都处于青春期,个性与叛逆成为标签词,常常因为渴望独立和自由,与父母、亲人之间产生隔阂。所以,如何让他们理解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情感就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次,该学段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接触较少,在理解和感受文章内涵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对于文章各类表达手法的分析也不够到位。除了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之外,教师在授课时还需要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的分析。教学价值梳理课文本质上仍然是文章,而文章被编入教材的考量有二:第一,文章本身的价值。文章之所以被选作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正是因为作品本身足够优秀,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才能够传达出作者的看法和观点,给人带来教育意义。第二,出于教材编写的考量。教育专家在编写教材是都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设计大致的教学框架,再将符合主题的文章选入来充实教材。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是教材的框架和编写思路,而课文则是附在骨架上的血肉,只有贴合知识体系的文章才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示知识点,为学生做好范例,真正做到兼具实践性和综合性。《背影》一文从文章本身出发,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去深刻理解“我”和父亲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我”与父亲和解的心路历程,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更好的与父母沟通与相处。从教材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与单元末尾的语言实践运用板块充分结合,利用课文作为范例更好地“以读促写”,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秀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实际的写作之中。文章教学整体框架梳理《背影》一文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三:学生能够熟练读写生字词;掌握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体会文章传达的父子深情以及“我”和父亲情感的变化历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板块中也需要分为大致的三块——基础提升、技能培养和情感体悟。与此同时,在对于文章情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文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梳理语文课程性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在前文中,已经多次说到了文章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学会在实际中学会运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决定了散文体裁本身具有特殊性,阅读和理解的难度相比记叙文更大,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揣摩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更加高效的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情感。《背影》教学的发展和变化近十年《背影》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如今的学生和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学生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化。网络的便利和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但互联网的世界不分成年与否,学生了解信息更加迅速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的成熟。与此同时,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课程标准,以此来指导和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其次,在第二部分探讨课程标准变化的时候,笔者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解释。相比于2011年的课程标准,如今最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文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查阅十年间的教学实录可知,如今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们也更加注重对于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培养,在下文进行论述的“韩李之争”也是教学设计发生变化的重要反映。《背影》的“韩李之争”2011年版的新课标发布,对于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要让教师们开始探索教学的改革。上文提到,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种新的定义为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背影》作为一篇名家经典之作,成为了教师们研究和创新的重点之一。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李华平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评例》,该文章一出,在语文界乃至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唇枪舌战”。事情起源于教授韩军在该杂志上发布的一篇连载文章《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在这篇文章中,韩军老师对于自己有关《背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特别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个部分——引导学生探讨生死价值观的问题。李教授给予了文章严肃的批评,并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观点。作为“正道语文”代表人物的李教授认为“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含网络上的名师),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韩军的《背影》教学是代表。”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29):7-12.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29):7-12.他认为韩老师过度解读文章,导致了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课该有的味道。韩军老师对于李教授的观点并不认同,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文章进行回应。众多的教育名师也加入了二人的论辩之中,因为观点的对立分成了不同的阵营,纷纷发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直至现在,韩老师对于本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在教育界仍然存有争议。但正是因为这一次激烈的讨论,人们也开始思考和经验如何对于文本进行适当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名家《背影》教学实录研究本节主要针对黄厚江老师、李华平老师以及丁卫军老师关于《背影》的教学实录进行研究和探索,探讨他们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汲取他们优秀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设计进行研究。黄厚江老师教《背影》黄厚江.《背影》教学实录(节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8):14-16.黄厚江老师是“本色语文”的代表人物,“本色语文”主要提倡“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个理念在黄老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体现。黄老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就将整堂课分为了循序渐进的三个板块,帮助学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进行学习和探究。第一部分,问题导入,交流初读感悟。黄老师用“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被感动”这个问题作为导入来开启课堂,之后请学生们分享自己阅读课文时认为感动的语句。在导入部分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分享感受。这样做能够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检查学生是否做好了课前的预习工作,为接下来的的文本解读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整体感知,重点学习。在听取了学生们的回答之后,黄老师概括了学生们答案的要点,发现了学生们回答中的相似之处。之后便引导学生对于“背影”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索,文章的第四段——“父亲买橘”的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通过问题和形象的动作来解读父亲攀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对于动作的传神描写。第三部分,深度拓展,总结反思。黄老师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补充并再次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四次流泪和四次背影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寻找写作背景和文章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了父子之间关系的变化,父子之间别扭的示好,最后针对分析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李华平老师教《背影》李华平.怎样用《背影》教语文——李华平《背影》教学实录两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02):8-15.李华平.怎样用《背影》教语文——李华平《背影》教学实录两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02):8-15.李华平教授是“正道语文”的代表人物,主张将对于文本的关照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地位。第一步,讨论商议,明确通道。李华平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采用民主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选择,最终决定以“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作为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第二步,整体感知,掌握文意。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提出了两个依次递进的问题:“这是一篇(体裁)”、“这是一篇(内容+体裁)”,为学生明确了阅读文章的第一步是了解文本主要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第三步,背景,筛选信息。李老师在开始之前指出阅读文本的第二步就是要学会了解背景并筛选其中的信息。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文本,学会在文章中寻找有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紧接着带领学生着重分析了文章种父亲的来信,明确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动机是来源于父亲的这一封来信。第四步,全面把握,提炼信息。李老师带领学生对于第五、六两段进行了细读,并要求学生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来尝试理解父亲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李老师以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来概括文段大意。第五步,精读文本,体会情感。李老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最能够代表作者情感的词语。通过听取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辨析词语间的差别,并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丁卫军老师教《背影》金军华,沈娇.返璞归真读《背影》——评析丁卫军老师的《背影》一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1):13-15.丁卫军老师是“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简约语文”提倡语文要返璞归真、删繁就简,倡导建立朴素的教学观念。丁老师的课堂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步,交代背景,整体感知。在课堂开始之前,丁老师就要求学生对于文章进行预习,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丁老师就通过出示文中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为了探究文章沉重的色彩,丁老师自然地为学生交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父亲的来信。丁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来信中的矛盾点,通过对于这些来信中的矛盾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第二步,整体把握,交流情感。丁老师通过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接下来讲解文章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的回忆做了铺垫。紧接着,丁老师要求学生对于父亲买橘的段落进行了齐读并交流读后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丁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和分析。第三步,再谈背景,体会深情。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爱”,丁老师带领学生对于文本进行了再一次的详细解读。同时,作为文章的补充,师生一起对于父亲的来信进行了重读,探讨父子之间是如何冰释前嫌。第四步,拓展阅读,自我感悟。在课堂的最后,丁老师为学生推荐了《目送》一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父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录研究的启示通过阅读三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能够发现他们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黄厚江老师的整堂课设计践行了本色语文的理念——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整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形象的动作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当中对于父亲买橘这一片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传神之处。其次,黄老师善于顺应学情进行提问,“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他写背影不写眼睛?”,通过三个问题串联起了各个部分,使得整堂课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李华平老师的整堂课构思十分严谨,将阅读思路作为线索串联起了课堂的各个部分,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对于文本进行解读时,李老师选择将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重点,以准确把握人物情感作为教学目标。李老师通过父亲的来信作为关键信息,以此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分析了“不”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这种解读方式也是一种创新。丁卫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设计十分的完整,教学内容与文本融合、和学生的学情相配合、跟新课标的要求也十分的贴合。整堂课的重点放在了梳理父子二人的矛盾上,通过化解矛盾后,学生也能够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整堂课便充满了一种一气呵成之感。此外丁老师对于文本北京的解读十分到位,不是在课前为学生补充背景,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恰当的时机,以信为切入点,映出了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横向对比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创新之处也正是日常教学中所忽略的地方——选择适当的时机介绍背景、不仅探讨父爱还要探讨父子之间的和解与深情……《背影》的创新教学设计本章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前文和对名师教学实录的研究之上,力求避免写作背景介绍过早,只单纯介绍父爱的教学缺点,同时尝试与单元后面的写作板块结合,完成以读促写的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后生字词的读写;让学生能够把握作者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构思的精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中洋溢的父子深情,引发学生对于和父母关系的思考。【教学重点】掌握作者对于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文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体会作者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常把“父亲”和沉默、不善言语这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我们也经常说父爱如山,山是沉默的、安静的,就像少言的父亲。但是,每当我们抬头是都会发现山依旧矗立在那里,而父亲也在身后默默的爱着你。中国自古有非常多对于父亲进行描写的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到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看朱自清眼中的父亲是怎么样的。作者简介——屏幕显示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基础巩固全班齐读,教师纠正字音。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回答:散文。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回答: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这篇叙事散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回答:主要讲述了我和父亲回家奔丧后,父亲到车站送别我的故事。从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什么?回答:读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父亲的关心和爱护是如何体现的呢?回答:可以从第五、六自然段父亲送别我,并为我买橘子这一系列的事件中体会到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们对于文章的非常到位,既体会到了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还准确的找出了表达父亲关心和爱护的具体段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深入的学习,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父亲的关心和爱护的。】文本精读第五和第六自然段是如何来写父亲的关心和爱护的呢?回答:通过父亲送我上车,为我买橘子体现的。既然是通过送我上车和买橘子这两件事情体现的,那作者标题中的背影有有何含义呢?回答:在写买橘子这件事时,重点是同归对于父亲的动作和背影进行描写来展现的。同学们找的很好,买橘子这件事情正是通过对于父亲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的。既然提到了背影,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全文一共写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呢,分小组谈论一下。回答:全文一共写了四处背影。能够具体的解释是哪四次吗?怀念父亲,不能忘记他的背影父亲为我买橘时的背影父亲送别我时,临走的背影两年不见,思念在我记忆中他的背影小组讨论对四次“背影”描写的作用第一次是开篇点题,为全文的叙事奠定了感情基础。第二次写背影是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蹒跚地越过铁路为“我”买橘子,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动。第三次写背影是父亲和作者告别后,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表达了作者的不舍。第四次写背影是读到了父亲的来信,不禁回忆起了往事,表达了对于父亲的思念,照应了文章开头情感体悟小组讨论【父对子】在车站为儿子送行时,父亲做了哪些事?体现了父亲的什么特点?答:父亲在送行时不仅亲自送“我”上车,还嘱咐茶房照顾我,最后还翻越了月台为我买橘子。体现了父亲的细致入微。父亲做的哪件事情最让你感动?答:父亲为我翻越月台买橘子。从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中你能够看出什么?父亲穿着的颜色:黑、深青——家道中落,家庭条件不好,映照了前文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走路:蹒跚——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翻月台的动作:探、攀、缩、倾——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