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1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2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3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4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针对胎黄病(黄疸)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包括以下内容。一、诊断1.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XXX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此外,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肝功能可正常,但应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2.西医诊断可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XXX、XXX主编,XXX,20xx年)。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有五个:一是黄疸出现过早,即出现在24小时以内;二是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需超过221μXXX(12.9mg/dl),早产儿需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需超过85μmol/L(5mg/dl);三是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需超过2周,早产儿需超过4周;四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需超过25.6-34μmol/L(1.5-2mg/dl);五是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就属于病理性黄疸。在证候诊断方面,湿热内蕴证的特点是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脾虚湿困证的特点是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气血瘀滞证的特点是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在治疗方案方面,对于湿热内蕴证,应该采用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方法,推荐方药包括茵陈蒿汤加减和经验方加减等。对于脾虚湿困证,应该采用祛湿健脾,利胆化瘀的方法,推荐方药包括茵陈理中汤加减和经验方加减等。对于气血瘀滞证,应该采用化瘀消积,疏肝退黄的方法,推荐方药包括活血散加减和经验方加减等。除了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还可以采用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和外治法进行治疗。对于湿热内蕴证,可以采用熏洗疗法和药浴。而对于其他证候,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3.敷贴疗法:根据不同的病症,将药物配制成糊状药饼,取一份放在患儿穴位处,用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20分钟,每天2次。常用的穴位包括巨阙和大横等。4.背部按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与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通过指压华佗夹脊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腹部按摩:在喂奶后1小时内,以26℃~28℃的室温进行。腹部按摩会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促进食欲。同时,通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加快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四)其他治疗方法蓝光箱内光照疗法: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儿。患儿裸体躺在光疗箱中,使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照射,每天持续12~24小时,连续或隔天进行。当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时,停止光疗。在光照时,婴儿的双眼要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了会阴和肛门部位使用尿布遮盖外,其余部位均应裸露。五)内科基础治疗1.对症治疗:当黄疸较重时,可以静脉补充适量的葡萄糖,或采用光照疗法。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保肝药物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2.病因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可以暂停母乳3~5天;对于病毒性肝炎,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等。3.其他治疗:要注意监测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对于严重感染者,要注意纠正缺氧和酸中毒。对于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六)护理调节1.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的时间。2.提倡新生儿早期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吸收。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及早发现变化。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三、疗效评估一)评估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进行疗效判断。治疗效果:经过治疗,患儿的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体征也消失了,肝功能检查也正常了。5/26治疗效果显著,患儿的黄疸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和肝功能下降了大于入院时的数值23.治疗有效,患儿的黄疸有所改善,血清胆红素和肝功能下降了大于入院时的数值13,但小于入院时的数值23.治疗无效,患儿的黄疸没有明显的变化,血清胆红素和肝功能下降的数值小于入院时的数值13,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评价方法:1.观察患儿的皮肤、粘膜和小便的黄染变化情况。2.记录患儿肝脾肿大的变化情况。3.对比患儿的肝功能和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4.治疗前后需要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受培训。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XXX《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痫病》(发布年份)。1)发作前可能会出现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不同的发作前兆。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为特点。3)发作时可能表现为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体无力,或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意识障碍,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4)发作后可能会有朦胧、嗜睡、Todds麻痹、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同表现。5)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认知、心理、社会功能障碍。6)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7)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8)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西医诊断中,首先需要确定是否为癫痫,并明确癫痫的发作类型或属于某一特殊的癫痫综合征。尽可能明确或推测癫痫发作的病因。中医证候诊断中,惊痫证的发作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表现为惊叫、吐舌、急啼、惊惕不安、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神昏等。痰痫证的发作时瞪目直视、喉中痰鸣、痰涎壅盛,四肢抽搐或局部抽动,意识丧失或神志恍惚、失神等。风痫证常由外感发热引起,以反复发作为特点,表现为突然扑倒、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颈项强直、全身强直或阵挛或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等。瘀血痫证常伴有既往产伤病史和(或)脑外伤病史和(或)颅脑感染史,发作时头部晕眩、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固定,或肢体麻木,或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年长女孩的发作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易发作等。脾虚痰盛证的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抽搐无力,平素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时作眩晕,食欲欠佳,胸脘痞闷,泛恶易呕,咯吐痰涎,大便稀薄等。脾肾两虚证的发病年久,屡发不止,发作时多以瘛疭抖动为主要表现,平素时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可伴有智力发育迟滞等。治疗方案中,惊痫证的治疗方法是镇惊安神,豁痰熄风,推荐方药为镇惊丸加减,中成药为小儿琥珀丸、琥珀抱龙丸等。痰痫证的治疗方法是顺气豁痰,通络开窍,推荐方药为涤痰汤加减,中成药为小儿抗痫胶囊、癫痫康胶囊等。风痫证的治疗方法是熄风止痉。本方案适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二)证候辨析1.肝肾不足证主要症状为抽动频繁,肢体颤动,舌下肌肉抽搐,面颊抽搐等。2.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为抽动不规律,肌肉疼痛,舌下肌肉抽搐,面颊抽搐等。3.脾虚湿困证主要症状为抽动频繁,肢体沉重,舌下肌肉抽搐,面颊抽搐等。二、治疗一)中药治疗1.肝肾不足证治法:益肝肾,平补平泻。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天麻、钩藤、石菖蒲、当归、肉桂、白芍、白蔻仁、苍术、木香、龙齿等。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大枣、红花、老葱、生姜、麝香、全蝎等。3.脾虚湿困证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止痉。推荐方药:香砂养胃汤加减。陈皮、白术、茯苓、半夏、干姜、砂仁、甘草、枳壳、苍术等。二)针刺疗法根据病情及患者所需,选择性应用。体针:实证取人中、合谷、十宣、涌泉,用泻法;虚证取大椎、神门、心俞、丰隆、内关,平补平泻法。均隔日一次。三)基础治疗就诊时已服用西药者,根据病情维持原有西药量,或酌情减量,或渐停用。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症状改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抽动频率减少75%以上;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抽动频率减少50~75%;效差:症状稍有改善,抽动频率减少25~5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抽动频率减少25%以下或增多。2.治疗时间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观察时间宜在1年以上,并不短于患儿治疗前两个发作间隔期。二)评价方法1.在着重进行症状改善评价的同时,宜结合症状持续时间、症状程度及脑电图改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2.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抽动障碍可分为四类: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和其他未分类的抽动障碍。短暂性抽动障碍(TTD)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和刻板的动作或发声,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18岁以前起病,不是由药物或内科疾病引起,不符合慢性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慢性抽动障碍(CMVTD)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和刻板的运动或发声,病程超过1年,无抽动间歇期超过3个月,18岁以前起病,不是由药物或内科疾病引起,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Tourette综合征(TD)表现为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持续至少1年但无抽动间歇期超过3个月,18岁以前起病,不是由药物或内科疾病引起。其他未分类的抽动障碍需要进行证候诊断,如风邪犯肺证表现为眨眼、搐鼻、清嗓、撅嘴、摇头、干咳等症状。2.肝亢风动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如摇头、耸肩、挤眉眨眼、撅嘴、踢腿等,可能伴随发声或秽语,抽动频繁有力,声音高亢,多动难静,烦躁易怒,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或滑数。3.痰热动风证表现为摇头、耸肩、眨眼、甩肩、踢腿等抽动,可能伴随喉中发吭、怪叫、秽语等,秽语频发,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4.脾虚肝亢证表现为眨眼、皱眉、耸鼻、撅嘴、腹部抽动,可能伴随喉中“吭吭”、秽语等,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夜卧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弱或弦细。5.阴虚阳亢证表现为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抽动、清嗓、头晕耳鸣、多动少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尿频或遗尿、盗汗,舌偏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偏干少津,脉细数。治疗方案:1.风邪犯肺证的治疗方法为宣肺解表,平肝熄风。推荐方药为熄风静宁汤加减,包括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桑叶、菊花、蝉衣、僵蚕、葛根、钩藤、白芍、甘草等。根据病情加减药物,如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常流涕、喷嚏者加白芷、荆芥,喉中有痰者加半夏、桔梗,肢体抽动明显者加全蝎、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情延续时间较长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等。2.肝亢风动证的治疗方法为平肝泻火,熄风止痉。推荐方药为天麻钩藤饮或千金龙胆汤加减,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菊花、桑叶、茯神、白芍、甘草等。除了以上两种证候,还有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包括不符合上述诊断指标的抽动障碍,发病持续不足4周或18岁以后起病者。总之,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1.肝火亢盛证治法:清肝泻火,疏肝解郁。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木香、川楝子、青皮、甘草等。加减:口干咽燥者,加生地、麦冬;失眠多梦者,加黄连、白芍、酸枣仁;头痛头晕者,加川芎、葛根;易怒烦躁者,加丹参、赤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逍遥丸、清肝明目丸等。2.抽动症状证治法:疏肝解郁,平肝抑风。推荐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龙骨、牡蛎等。加减:肝气郁滞者,加枳壳、柴胡;头部抽动者,加葛根、蔓荆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全蝎、蜈蚣等;口角抽动者,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明显者,加夏枯草、木贼、僵蚕。中成药:羚羊角胶囊、羚羊角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3.痰热动风证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黄芩、黄连、栀子、枳实、竹茹、石菖蒲、钩藤等。加减:痰火较重、便秘难解者,加大黄、芒硝;痰浊壅盛者,加白附子、青礞石;肝风明显、抽动较重者,加天麻、白芍、全蝎;喉部异常发声者,加桔梗、青果、蝉衣、白僵蚕;秽语频繁者,加郁金、胆南星、白僵蚕。4.脾虚肝亢证治法:扶土抑木,熄风定痉。推荐方药:归脾汤合四逆散加减。炒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太子参、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加减:抽动频数者,加葛根、天麻;肝气旺者加钩藤、生龙骨;食欲不振者,加焦麦芽、焦山楂、焦六、鸡内金;睡眠不安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兼心气虚者,合用甘麦大枣汤。该证病人常见抽动发作无常,喉中有痰,甚至发出秽语。形体虚胖,困倦恶动,舌质淡,舌苔腻滑,脉滑。治疗以健脾柔肝,行气化痰为主。可用十味温胆汤或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肝郁气滞者,加柴胡、薄荷;痰阻气滞,经气不通,项背强直不适者,加葛根、鸡血藤、伸筋草;痰阻气滞,血脉瘀阻加丹参、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黄芩、栀子、夏枯草等。5.阴虚阳亢证治法:养阴补肾,柔肝熄风。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甘草等。加减:夜眠不安者,加琥珀、珍珠母;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柴胡;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伸筋草、川芎、丹参;阳亢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治疗多发性抽动症,通常会根据抽动症状或部位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的药物。例如,对于头部抽动,可以使用葛根、天麻、蔓荆子等药物;对于肢体抽动明显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药物;对于口角抽动,可以使用黄连、白附子等药物;对于眨眼明显的患者,则可以使用菊花、谷精草、木贼、僵蚕、白附子等药物;对于吸鼻明显的患者,则可以使用辛荑、苍耳子、白芷等药物;对于喉部异常发声的患者,则可以使用射干、青果、锦灯笼、山豆根等药物;对于多动者,则可以使用石决明、煅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等药物;对于失眠明显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酸枣仁等药物;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研究困难明显的患者,则可以使用菖蒲、远志、益智仁等药物;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则可以加入丹参、红花等药物。中药汤剂或单味配方颗粒剂的用法为每日1付,水煎分2~3次服,或分2~3次水冲服。每个疗程为3个月。针刺疗法可以使用头针加传统针刺法。主穴包括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头部舞蹈震颤区、精神情感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内关、太冲、合谷、印堂。配穴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刺法为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在所选头穴上用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时间45分钟,在留针期间约每隔15分钟进行间歇行针。传统针刺采用穴位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同头针。每个疗程为3个月,隔日1次。耳穴贴压的主穴包括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脾、脑干、耳尖、肝阳。配穴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方法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日按压5~6次,每次按压2~3分钟。每个疗程为3个月,左右耳交替,3天1次。心理治疗方面,可以参照《儿童心理行为障碍》(XXX、静进主编,XXX,20xx年)中的认知支持疗法和心理转移疗法。要求疗效评价应在治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进行,一般为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和1年后等时点进行评价。2.评价方法采用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客观评定包括使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或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等进行评价。主观评定则是通过患者和家属的反馈,了解治疗后症状的变化和对治疗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3.评价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级别。治疗效果越好,评价级别越高。小幅度改写: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采用XXX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制定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时点应在治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进行,一般为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和1年后等时点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应采用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级别。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xx年版制定。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见附2.评价方法同上。二)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采用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客观评定包括使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或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等进行评价。主观评定则是通过患者和家属的反馈,了解治疗后症状的变化和对治疗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级别。治疗效果越好,评价级别越高。在治疗前,使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对患儿近一周内的抽动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后30天、60天和90天,对病人的抽动严重程度进行评估。2.疗效评价要求:1)疗效评价人员应为高年资专业医师,最好由专人进行评价。2)疗效评价人员应接受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应用的培训。3)治疗前后应由同一人进行疗效评价。附表1: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附表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2)肝亢风动证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____年)。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便秘的诊断标准包括年龄至少为4岁,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条件,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的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治疗方案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肠道实热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润肠通便,推荐方药包括大承气汤加减、麻子仁丸加减等。肠道气滞证的治疗方法是顺气导滞通便,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加减、枳实导滞丸加减等。脾胃虚弱证的治疗方法是益气润肠通便,推荐方药包括补中益气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等。虚证分为脾胃虚弱证、阴虚肠燥证和脾肾阳虚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方药。阴虚肠燥证的治疗法是滋阴养血并通便。推荐的方药包括润肠丸(火麻仁、XXX、桃仁、枳壳、肉苁蓉等)和四物汤(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还有中成药润肠丸等。脾肾阳虚证的治疗法是温阳通便。推荐的方药包括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仙灵脾、升麻、枳壳等)和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针灸治疗的主穴包括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随症加减可以加曲池、合谷、支沟、太冲、脾俞、胃俞、XXX、三阴交、石关、大钟和照海等。推拿治疗的主穴包括手部的补脾、清胃、清大肠和按揉搏阳池,以及腹部的天枢、中脘和顺时针摩腹。随证加减可以加上巨虚、大肠腧、气海、承山、三阴交、大横、阴陵泉和气海俞等。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经皮离子导入仪、耳穴、自制膏剂穴位敷贴疗法和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调摄和健康教育也很重要。评价标准可以参照20xx年XXX制定的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治愈标准是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1次;显效标准是大便质地明显改善,排便时间较前缩短2/3,1~2天1次;有效标准是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1/3,大便2天1次。4.无效:大便干结无改善。评价方法: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两个月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的混杂因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时要考虑中医药干预的饮食因素的影响。2.疗效评价不仅强调大便干结的缓解,还包括对大便质地的观察。3.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防治小儿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能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水肿。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XXX,XXX20xx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xx年4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