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_第1页
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_第2页
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_第3页
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_第4页
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入解读书论——韩方明《授笔要说》《授笔要说》是唐代书法家韩方明的一篇重要书论。该作品详细阐述了书法的技巧和方法,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首先,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强调了书法的根本在于笔法。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笔法,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精髓。为此,他将笔法归纳为“点、画、钩、折、竖、横、撇、捺”八种基本笔画,并详细介绍了每种笔画的用法。这种分类和解析方式有助于学习者更系统地掌握和理解笔法。其次,韩方明对执笔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双指苞管”、“五指共执”、“指实掌虚,钩、擫、讦、送”的要点,这些要点为学习者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执笔方法。同时,他也批判了“单指苞之”的执笔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力不足且无神气。韩方明的这些论述对于澄清杂说、批判错误的执笔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韩方明还对书法的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美学原理。总的来说,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不仅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书法理论篇章,也是一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法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唐韩方明的书法艺术魅力,激发我们对书法的热爱和兴趣。同时,它也为现代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书法技艺。原文: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姚思廉奉诏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时有罗晖、赵袭并善书,与张芝同著名,而张矜巧自许,众颇惑之。常与太仆朱宽书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钟、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管中,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此笑也。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承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徐公曰: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又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故每点画须依笔法,然始称书、乃同古人之迹,所为合于作者也。又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译文:过去我学习书法时,专注于追求笔法的精髓。在贞元十五年,我得到了东海徐公璹的指导,而到了十七年,我又受教于清河崔公邈。由此可见,我学习书法的渊源已久。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姚思廉奉诏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在王伯英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真书、行书和草书的书写方法。姚思廉在奉旨论述书法时曾引用王僧虔的话:“张芝、韦诞、钟会、索靖和二卫这些人在前代都很有名,但由于古今的书法风格差异,我们很难判断他们的优劣,只能看到他们惊人的笔力。”时有罗晖、赵袭并善书,与张芝同著名,而张矜巧自许,众颇惑之。常与太仆朱宽书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钟、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当时,罗晖和赵袭也都擅长书法,与张芝齐名。然而,张芝常常自夸其技巧,使众人感到困惑。他曾给太仆朱宽写信说:“我的书法与崔瑗、杜度相比仍有不足,但与罗晖、赵袭相比则绰绰有余。”现在,人们谈论自古以来的书法大家时,都会提到钟繇和张芝。然而,由于张芝自夸其技巧,他的笔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张芝自己都说他的书法与崔瑗、杜度相比还有不足,由此可见,笔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崔瑗。清河崔公虽然声称从张旭那里学到了笔法,但世人所知的张旭的书法技法,主要是“永”字八法,其次是五种执笔方法。除此之外,其他的技法之前并未听说过。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我(韩方明)从清河公那里学到了笔法,并了解到八法起源于隶书之初。从后汉的崔瑗开始,历经钟繇、王羲之等人,一直传承到永禅师。而到了张旭,他开始大力弘扬八法,进而演绎出五势,并完备了九用。这九用几乎涵盖了所有汉字的书写,是墨道之妙的根本所在。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握笔的方法有五种,一般来说,笔杆的长度不超过五六寸,以便于使用。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第一种是执管法。书法的妙处在于如何握笔。应该用双指和五指共同握住笔杆,关键在于实指虚掌,即手指要紧贴笔杆,而手掌要稍微留空。这样握笔时,要钩住笔杆,擫住笔杆,还要送笔,也叫做抵送。这是为了准备口头传授和手把手教学。世俗中人们常用单指握住笔杆,这样力量不足,写出来的字也没有神气。即使知道如何写某一笔,也无法很好地运用。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平腕双苞的方法,即虚掌实指,这是最佳的握笔方法。第二种是扌族管,也称为拙管。这种方法是五指共同扌族(紧握)笔管的末端,使笔杆吊起,书写时迅速而随意,通常用于起草或写草稿。现在世俗中很多人采用五指紧握笔管中部的方式,但这种握法使得笔毫无筋骨之力,应该谨慎避免效仿。第三种是撮管。这种方法是用五指撮住笔管的末端,主要用于写大字草书或书画横幅,与拙管有相似之处。第四种是握管。这是指将拳头捻起,将笔管握在掌心,悬起手腕,用肘部助力书写。据说这种方法起源于诸葛诞,他在倚柱书写时,即使雷电劈裂了柱子,他仍不停笔。这种方法需要壮气,通常是按照这种方式握笔书写,但并不是书法家的主流用法。后来王僧虔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不是出于本意。近来有张从申郎中拙劣地模仿这种方法,实在令人发笑。第五种是搦管。这是指从头指到小指,将笔管夹在第一、二指节之间,也是模仿握管的方式,只是略有不同。有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人,私下里用这种方法写书画横幅,或者因为笔法浅显,时常转动笔杆,显得非常怪异,这并不是书法家的正确做法。徐公说:“执笔应该在大指的中节前,处于可以灵活转动的地方,用头指和中指一起辅助用力,这样手指就会自然坚实,手掌也会自然虚空。虽然执笔要使手指整齐,但使用时必须自如。现在的人都把笔放在指节的当中,这妨碍了手指的转动,拳头和手指塞满了手掌,完全阻断了力量的发挥。况且,握笔越紧,越会阻碍流畅,即使按照规矩用笔,也无法发挥出书法的魅力。”又说:“执笔在于方便和稳定,用笔在于轻盈和有力。因此,轻要有沉劲,稳要有涩感,这就是所谓的藏锋。不涩就无法产生险峻有力的笔势,太流畅则容易变得浮滑,浮滑则显得俗气。所以每一笔每一画都要按照笔法来写,这样才能称为书法,才能与古人的字迹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