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 课件 张征 第9-16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_第1页
新闻采访教程 课件 张征 第9-16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_第2页
新闻采访教程 课件 张征 第9-16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_第3页
新闻采访教程 课件 张征 第9-16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_第4页
新闻采访教程 课件 张征 第9-16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

新闻采访教程

第九章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第一节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缺乏采访前的策划与准备第二节策划和准备是采访前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节采访策划和采访准备的内容第四节采访前的调查和准备工作

第一节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缺乏

采访前的策划与准备为什么说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呢?这是因为:

一、采访机会是难得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二、采访不是可以反复进行的表演活动三、采访的事实是复杂的,对象是广泛的四、记者在采访中的状态——“一身五任”第二节策划和准备是采访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四、记者在采访中的状态——“一身五任”(一)记者是一场谈话的主持者(二)记者的中心角色是一个提问者(三)记者是一个“全职”的倾听者(四)记者在采访中又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五)记者还是一个全程的忠实记录者一、报道思想的策划(一)第一种——着眼于救灾的报道(二)第二种——着眼于问责的报道(三)第三种——着眼于缅怀生命,思考命运的报道第三节采访策划和采访准备的内容

二、采访项目的策划有了采访目的之后,就要对自己采访的项目加以策划,例如:关键的采访对象的选择、重点事实的确定、采访现场的选择等,都要经过精心的筹划。三、新闻作品的文本策划在做采访策划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对报道思想、所报道的事实项目加以策划,更要注意新闻作品的文本策划。四、采访步骤的策划采访步骤是指对采访活动的安排与组织,例如采访一个人,是先从外围采访还是直接找到本人,在什么地方采访,何时去看现场,何时研究材料等,要有一个基本的安排。五、报道策划的误区采访的策划是对报道的设计和谋划,而不是对新闻事实的改变和创造。也就是说,是策划采访和报道活动,而不是策划事实。前者是新闻事实在前,采访策划在后;后者是策划在前,新闻事实在后,这个事实是“策划”出来的。一、访前调查访前调查有以下三个内容:(1)对事实的相关背景的了解。(2)对事实的相关政策的了解。(3)对采访对象的了解。第四节采访前的调查和准备工作二、提问准备(一)问题的准备(二)提问方式的准备三、观察性取材的准备现场观察也要做充分的准备,因为现场观察针对的往往是新闻事件,而新闻事件是不可能重演的。在现场观察的准备中,记者要考虑观察的时间、观察的位置、观察的程序,以及相关的背景材料的收集,才能在观察以后,迅速地写成稿件。四、物质准备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地区、采访要求做不同的准备,除带好足够资金外,记者的介绍信、记者证等身份证明要带好,笔记本要便携、够用。采访笔记的笔很重要。第十章采访对象的分析第一节访问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第二节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第三节研究人们接受采访的心理需要第四节接受采访的顾虑和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访问的前提首先要选择并找到权威的采访对象。所谓权威的采访对象:(1)是指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2)是指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第一节访问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一、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指的是事实的当事人、事实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二、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这类人一般有以下两种:(一)各类专家(二)相关方面负责机构一、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这类采访对象与记者报道的根本的利益和立场是一致的,而记者报道的结果是肯定这类采访对象的行为,一般来说,报道会给这些人带来好处。因此,这类采访对象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常常比较信任记者,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第二节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二、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这些人因为在社会上陷入了困境,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迫切希望通过媒体把他的问题反映出来,以便使自己脱离困境。这类采访对象一般态度积极主动,反映问题的目的非常明确,提供的材料比较翔实,而且迫切希望记者能够尽快地替他们呼吁和反映。三、中介型的采访对象这类采访对象,既不是记者要肯定表扬的,也不是记者要批评揭露的,而是向记者反映情况、介绍背景的中间型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领导的秘书,是先进模范人物的同事,也可能是某些事件的见证人,某种社会现象的亲历者。这种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四、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记者和这类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比较微妙了。因为记者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是持批评态度的,因此,此类采访有一定难度,采访对象很容易采取回避、搪塞或转移视线的态度。五、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记者和这类采访对象的利益和立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我们很多监督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采访难关。因为这些人接受记者采访的态度是受采访的选题决定的,而这类选题的目的就在于揭露丑恶、曝光黑幕,打击丑恶行为的当事人,因此,理所当然会遇到这些人的激烈反抗。一、为社会代言的心理需要二、代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诉求三、交往的需要四、满足内心要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第三节研究人们接受采访的心理需要一、权力阶层的采访对象二、向媒体的调查提供信息的人三、各类专家四、被媒体表彰的先进人物五、面对年轻记者六、对于小媒体的记者第四节接受采访的顾虑和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第十一章访问的原则

第一节访问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第二节访问的特征第三节访问不同于人际交往的特征

第四节访问的基本矛盾——“取”与“予”第五节解决“取”与“予”矛盾的办法第六节访问是记者创造奇迹的舞台一、什么是访问?访问是记者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探讨真相而与新闻事实的知情人进行的谈话。这种谈话是由记者组织并主导的。第一节访问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通过访问记者要索取的材料有以下六种:(1)事件的新闻要素。(2)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3)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和深层的原因。(4)对事实的评价、观点。(5)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6)具有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二、尴尬的访问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不同的记者可能遭遇不同的访问境况。由于不谙访问之道,新记者们总是碰到大大小小的尴尬的访问。三、访问是记者业务的一道难关初学者采访时常遇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点:(一)不知道问什么(二)不会用交谈的方法去提问,与对方交流不起来(三)不会主动采访(四)采访与写作脱节一、没有法律的约束力二、没有行政的约束力三、地位平等四、结合自由五、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程度高六、所获得的信息层次多样,意义丰富

第二节访问的特征

访问带有许多人际交往的特征,但是访问又不等同于平常的人际交往。两者之间的差别有三点:一、记者通过访问取材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二、各种不同的访问是记者发起和组织的,采访对象是记者挑选的三、记者在访问中起着营造气氛、主导谈话的作用第三节访问不同于人际交往的特征采访对象的“给予”包括:一、访问需要占用对方时间二、访问需要耗费对方的精力三、采访通常是不付费的四、风险成本第四节访问的基本矛盾——“取”与“予”一、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二、帕洛阿尔托学派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三、心理场的理论第五节解决“取”与“予”矛盾的办法一、访问创造了观察社会的广阔空间二、通过访问探索真相,记录历史

三、成功的访问创造了名记者第六节访问是记者创造奇迹的舞台第十二章访问气氛的建立第五节设法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第六节访问中的记者形象第七节访问中的敏感之处第八节深入访问的关节点

第一节访问气氛的不同类型第二节最佳访问气氛的要素第三节记者的第一印象第四节访问设计对气氛的影响一、“公事公办”式二、“挤牙膏”式三、强弱悬殊式四、激烈交锋式五、“酒逢知己”式第一节访问气氛的不同类型一、尊重有几种方法可以表达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一)采访前的准备(二)在采访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第二节最佳访问气氛的要素二、真诚真诚是一种优秀品质,人人都喜欢,被采访者也不例外。三、关怀关怀最具“亲和力”,是爱和被爱的体验。人人都需要爱与被爱,都需要关怀,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因为关怀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四、轻松轻松也是有利于自由交谈的气氛要素,它的前提是平等、无压力。在访问开始之前,所有的记者都懂得一道“工序”——“拆墙”,即把双方之间那堵“生疏”的“墙”拆掉。五、理解理解包括了“尊重”、“关怀”、“相似”和“自己人”的感觉,使人容易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是一种最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最佳的交流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大多数都是初次见面,而且大多是“一面之交”,因此,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就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三节记者的第一印象以下几点,决定着记者给采访对象的“第一印象”。一、遵守约定的时间二、出示介绍信或记者证,说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三、改善记者的形体语言(一)微笑(二)张开双臂(三)点头(四)眼神交流(五)身体前倾(六)手势(七)着装四、访问前的“拆墙”(一)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二)找到一个恰当的中介物

好的采访具有偶然性的特征。因为一个采访是十分脆弱的:可能采访对象不对路,或者当天记者的情绪不高,或者采访对象那天状态不佳,或者安排的地方有问题,或者一些其他意外的因素破坏了应有的气氛,一切都可能让一个好的采访夭折,毁掉一个采访是轻而易举的。第四节访问设计对气氛的影响一、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二、要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一、避免“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有两层含义:(1)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以外的另一个与采访对象熟悉的人。(2)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记者采访同一个采访对象。第五节设法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二、提倡记者单独采访采访对象单独接受采访最有利于深入的交谈,而记者单独一人去采访也有这种效果。因为各个记者所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采访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起去采访,所采访的针对性和中心点可能会出现矛盾,使采访对象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一、倾听的作用倾听是采访中建立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人人都有讲心里话的欲望,那么在采访对象讲心里话的时候,记者就要注意倾听,有些西方采访书称之为“入神地倾听”。第六节访问中的记者形象二、赞赏你喜欢的行为或物件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对方的某些行为,或者是和他相关的物品,可能是你比较喜欢的,这种时候,就要抓住这一点给予赞赏,因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所赞扬。三、帮他人解决问题在采访对象遇到困难或有求于记者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帮忙。如咨询一件事,打听某个人,要求帮助反映一个问题,转交某些信件等。一、适时打断,转移话题二、尽量不要冷场三、不要和采访对象争论四、如何提揭露型问题五、敏感提问之后穿插缓和气氛的提问六、说服那些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

第七节访问中的敏感之处

一般来说,对方想表达的这个“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不幸身世。(2)最惦念的亲人。(3)最大的愿望。(4)最大的遗憾。(5)最后悔的事。(6)最感兴趣的事。第八节深入访问的关节点第十三章提问的规律和方法第一节记者提问的特点第二节提问的内容和一般顺序第三节不同功能的提问第四节提问的规律第五节提问时的问题类型第六节特殊问题的提问第七节提问的策略第八节提问中的倾听

一、目标明确记者提问的时候虽然常常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交谈,但是,它和一般的聊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围绕着记者的目的来聊天,而并非轻松的、漫无边际的、意识流式的“侃大山”。第一节记者提问的特点二、提问系统访问的一般特点是:记者提问,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是按访问的目的系统设置的。三、记者主导提问过程在访问的过程中,记者的角色主要是提问者。而低水平的提问者常常是问不到点子上,问题苍白、逻辑混乱。高水平的提问者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询问,而是希望与采访对象探讨真相、交流看法,有时还帮助对方梳理思路、提升认识,启发对方的记忆,激发谈兴。一、六类提问的内容(一)新闻事实的各种要素(二)事实的各种背景(三)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和深层的原因(四)对新闻事实的感想和观点(五)事实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及心理事实(六)具有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第二节提问的内容和一般顺序

二、提问的一般顺序提问的一般顺序应当顺应记者弄清事实所要遵循的一般思维规律,即在提问中,记者要先弄清什么,后弄清什么,提问大致要遵循什么样的顺序。三、以肯定语结束提问在结束提问的时候,记者一般应当以肯定的方式结束采访,也等于是对对方配合采访的一种感谢。一、搜索式提问搜索式问题也叫普查式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功能是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方面的知情状态,从而决定记者是否值得在这一方面深入挖掘,特别是在采访开始的时候,或者是对一个新领域开始提问的时候,常常要搜索一下,看采访对象是不是对这类事实有所了解。第三节不同功能的提问二、基本要素的提问调查一个事实的基本要素的时候,五个W是调查的基本提纲,有人把它称作“下拉菜单式提问”。即: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时间发生的?在什么地点发生的?什么人干的?事件的最后结果是什么?WhatWhenWhereWhowhy三、引导式提问引导式提问是把回答者的思维引向记者要探求的方向,这种引导式提问一般都在提问中以背景作铺垫,从而了解采访对象在某种情境之下的动机、态度。四、挖掘式提问这类提问一般用来了解事实的具体细节、发生的原因、背后的动机和相关背景。五、探讨式提问这类提问主要用于与采访对象就事实真相、人物动机、事实原因和对事实的看法进行探讨,一般都在采访深入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六、展示性提问

此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使采访对象展示自己的动机、观点。例如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报道的感人之处,恰恰在于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七、创造性提问(一)假设性提问(二)“最”字型提问一、第一个问题提问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特别重要,它是在记者和采访对象初次见面,并经过“拆墙”之后,第一个正式的问题。一般来说,提问中的第一个问题一定不要给对方出难题。第四节提问的规律

二、提问要清晰、简洁(一)提问要清晰(二)提问要简洁三、提问要具体提问一定要具体,这个是新记者特别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他们所提的问题往往过大,过于空泛。四、提问要讲究逻辑和层次提问的逻辑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最忌讳的就是对问题设计的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大小不分。

从对回答的限定程度或自由度来划分所有的提问可分为两类——开放式问题和闭合性式问题。第五节提问时的问题类型一、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指的是给对方以充分的回答空间,让对方自由地选择回答的范围、层次和取向。而提开放式问题比较适合于那些文化程度比较高,善于思考的采访对象,因为他们比较善于对一个大题目进行梳理和层次分类。二、闭合式问题闭合式问题是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使用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就是把回答的范围限定得非常具体,只让对方回答“是”或“否”。一、敏感型问题敏感型问题是指以下几类问题:(一)牵涉到隐私的问题(二)牵涉到丑行和丑闻问题第六节特殊问题的提问二、对故事和引语的提问故事和引语是最能吸引受众的新闻素材,但是采访的时候对方很难主动提供。

一、正面提问二、侧面提问三、反问四、激发式错问五、追问第七节提问的策略倾听是交谈的前提条件。只有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才有更大的兴趣接受采访。倾听的作用除了给采访对象必要的反馈,以营造气氛、激励兴趣之外,更是记者吸收材料、整理材料、设计新问题的最佳时机和方法。第八节提问中的倾听第十四章现场观察的作用和方法

第一节现场观察的重要性第二节现场观察的内容第三节怎样进行现场观察第四节如何培养记者的观察力

一、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第一手材料,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来的材料。也就是说,在新闻事实与报道者之间,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第二、三手材料,则是记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材料,中间经过一道甚至几道环节。第一节现场观察的重要性二、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记者到了现场,就进入了事实发生的特定情境,不仅可以观察到事实的现状,而且可以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和气氛,这使记者加深了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有助于记者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三、典型细节可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新闻报道中的典型细节,常常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类细节多指的是典型的情节,典型的场景,典型的人物表情、人物动作、人物语言。这些是最容易激起人们注意的材料,并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难以抹去。四、现场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是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使用的武器和方法,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一、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相貌、动作和语言往往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在采访中,特别是人物采访中,记者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相貌特征、有特色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第二节现场观察的内容二、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现场和事件发生的经过,往往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尽管电视新闻在抓拍这些突发事件时有传播的优势(图像、声音、色彩),但电视记者的拍摄目标大,在危急状况中的拍摄也是相当艰难的。三、现场捕捉精彩引语所谓精彩引语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代表性的、有个性色彩的原话,这些原话往往是最精彩的新闻素材,常常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事实发生的特定环境,表达出人物的特定性格,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所以,精彩引语是记者要下大力气捕捉的报道元素。四、捕捉现场细节经典细节是最能表达现场感的素材,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的重要搜寻目标。一般来说,图片报道、电视新闻节目和广播新闻节目是最容易收集和表达细节的,图片、影像和声音往往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合成的,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尽量贴近现场记者到现场观察的时候,要尽量下到基层,尽量贴近事发现场,尽量找到当事人,这在现场访问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第三节怎样进行现场观察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一)你的受众是谁?(二)写什么题材?什么主题?(三)准备写什么体裁?三、选好观察点(1)选择现场的制高点,以便可以看到全景。(2)选择贴近事实发生的地方,(3)选择一个合理的观察视角,注意校正观察误差。(4)选择靠近关键知情人的地点。四、粗细结合,追踪典型细节观察一个场面,既要有一目了然的、大致轮廓方面的材料,又要有一个个细致的镜头。所以,又有人把观察分为鸟瞰法、细察法和步移法。五、观察与询问相结合新闻作品往往是观察、访问得来的材料和收集的背景材料的结合体。一种武器再好也有局限性,多种武器的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全面的效果。一、高度的注意力注意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指向某事物,并集中精力思考它。要在新闻发生的瞬间,像摄像机一样准确无误地用眼睛“摄”下画面,用耳朵“录”下音响,没有高度的注意力是不可能做到的。第四节如何培养记者的观察力二、过硬的观察基本功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察既然是一门技巧,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即敏锐的观察能力。三、观察力的训练精细的观察需要训练和积累经验。否则,即使是“亲眼所见”也是靠不住的。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掌握观察的规律(二)进行观察训练(三)记观察笔记四、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一)目测(二)速写(三)录音(四)拍照第十五章采访的记录与核实第一节采访的记录第二节材料的核实一、采访记录的必要性新闻的真实性决定了采访时准确记录的必要性。第一节采访的记录二、采访应当记录的内容采访时应当记录的内容是:(1)访问中采访对象叙述出来的事实信息。(2)记者在现场观察中捕捉到的事实信息。(3)记者在访问和观察中产生的感想和写作灵感。(4)收集到的资料性信息。

(一)访问中采访对象叙述出来的事实信息(1)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事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