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9月)A卷(全解全析)南京专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9月)A卷(全解全析)南京专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9月)A卷(全解全析)南京专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9月)A卷(全解全析)南京专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9月)A卷(全解全析)南京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九年级阶段性检测卷A卷化学·全解全析123456789101112131415BADADCDBBDCCCDC1.【答案】B【解析】A、铜丝折弯,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瓷碗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酒精挥发,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2.【答案】A【解析】A、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错误。B、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C、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故选项说法正确。D、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3.【答案】D【解析】A、矿泉水含水、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B、空气含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C、雪碧汽水含水、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D、冰水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正确;故选D。4.【答案】A【解析】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5.【答案】D【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C、木炭在空气中烧至红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符合题意。故选D。6.【答案】C【解析】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正确;B、酒精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正确;C、氧气据有助燃性,但是不能燃烧,不能做燃料,错误;D、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21%,正确;故选C。7.【答案】D【解析】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气体氧气,水不会反应,可鉴别。选项A正确;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反应,可鉴别。选项B正确;C、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在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鉴别。选项C正确;D、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均为黑色粉末状固体,并且都不溶于水,不能用加水是否溶解来进行鉴别。选项D错误。故选:D。8.【答案】B【解析】A、图1中可以观察小木棍的燃烧情况,判断外焰、内焰和焰心温度高低,选项A正确;B、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可看到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选项B错误;C、蜡烛熔化为液体时属于物理变化,液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正确;D、此时白烟是未燃烧形成的固体石蜡小颗粒,用燃着的火柴可以将石蜡引燃,选项D正确。故选B。9.【答案】B【解析】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们嗅到,故此项说法正确;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分子本身大小不变,解释错误;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空隙中去了,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解释正确;故选B10.【答案】D【解析】【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A、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M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电子,故A不正确;B、当M为原子时,x为7,当M为离子时,x为8,故B不正确;C、M的质子数为17,属于氯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C不正确;D、x为8时,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则M为阴离子,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C【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与异味,可用于水的净化,故选项正确;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故选项正确;C、氧气被用作火箭发射,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故选项错误;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霓虹灯,故选项正确。故选C。12.【答案】C【解析】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使压强几乎不变,由于两瓶通过导管连接,冷却过程中,两瓶压强趋于一致,所以打开弹簧夹后,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故选C。13.【答案】C【解析】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避免氨气散失到大气中;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浓盐酸有挥发性,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可达到实验目的,因为盐酸不能使得酚酞变色;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还会变红。因为分子始终会不停的运动的。故选C.14.【答案】D【解析】A、若药品不足,不能将氧气充分反应所得结果会偏小,说法错误;B、红磷反应开始时,物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受热膨胀,所以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均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木炭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均是由燃烧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引起的,故错误;C.因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又生成了气体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不大,会导致p′=p0,故错误;D.由于相同条件下集气瓶中气体压强与气体所占体积成正比,由图2中p=0.79p0可推出集气瓶内剩余气体占空气的体积的79%,故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1%,正确。故选D。15.【答案】C【解析】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故选C。16.【答案】(1).B(2).①②④(3).①氧气(或O2)②水(或H2O,或水蒸气)③二氧化碳(或CO2)④氮气(或N2)(4).C【解析】(1)空气的成分中按体积计算,其由多到少分别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及其他气体和杂质,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B。(2)①氮气②二氧化碳④稀有气体是空气的成份,不属于空气污染物;(3)①人和动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②酥脆的饼干露置于空气中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③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其表面生成一层白膜,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④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因此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4)A、增加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B、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能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C、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会造成空气污染,符合题意;D、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故选C。17.【答案】(1)④⑤⑥(2)①<②<③<④>(3)①物理变化水分子种类不变,水分子间隔变小②H2+Cl2eq\o\ac(\s\up5(点燃),\s\do0(→))HCl(2分)③原子【解析】(1)①氯酸钾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②铜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③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残留的固体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⑤河水是由水、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⑥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⑦氦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属于混合物的是:④⑤⑥;(2)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氮气的体积分数;②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③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故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200mL;④仰视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故液体的实际体积>AmL;(3)①图1表示的变化,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其原因是:水分子种类不变,水分子间隔变小;②图2表示的变化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可写为:H2+Cl2eq\o\ac(\s\up5(点燃),\s\do0(→))HCl;③图2表示的变化是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故在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18.【答案】【实验】烧杯A中无明显变化,烧杯B中液体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胶头滴管浓氨水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从右向左依次变红【反思】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eq\f(4.482×10-26kg,4.482×10-26kg×eq\f(1,12))≈27【解析】[实验]蒸馏水是中性的,浓氨水显碱性,酚酞溶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碱性溶液变红色,故现象为烧杯A中无明显变化,烧杯B中液体变红,得出结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进行第二步时,用胶头滴管故在滤纸上每间隔一段距离滴加一滴酚酞试液,棉花上滴加浓氨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从右向左依次变红,由此,说明了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填:烧杯A中无明显变化,烧杯B中液体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胶头滴管;浓氨水;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从右向左依次变红。[反思]相对原子质量=eq\f(原子实际质量,12C质量×eq\f(1,12))=eq\f(4.482×10-26kg,4.482×10-26kg×eq\f(1,12))≈27,故填:27。19.【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2)ADKMnO4eq\o\ac(\s\up5(△),\s\do0(→))K2MnO4+MnO2+O2(2分)(3)方法1C(4)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5)D【解析】【分析】(1)熟记仪器名称;(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书写符号表达式;(3)根据获取平稳气流的方法,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4)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性质与验满方法来分析;(5)根据一氧化氮的性质来分析其收集方法。(1)仪器b是长颈漏斗,c是水槽;故填:长颈漏斗;水槽(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KMnO4eq\o\ac(\s\up5(△),\s\do0(→))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装置A来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采用排水法来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故填:AD;KMnO4eq\o\ac(\s\up5(△),\s\do0(→))K2MnO4+MnO2+O2(3)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择方法1,这是因为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时,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缓缓加入,产生平稳的氧气流,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C来制取,利用分液漏斗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故填:方法1;C(4)若用装置D(排水法)收集,要等到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可以收集氧气,因为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已经集满的操作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5)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排水法;故填:D。20.【答案】(1)H2O2eq\o\ac(\s\up5(MnO2),\s\do0(→),\s\do5())H2O+O2催化作用分解(2)S+O2eq\o\ac(\s\up5(点燃),\s\do0(→))SO2【解析】【分析】C是一种约占空气总体积21%的气体,C是氧气,A、D为液体,A在黑色固体B的作用下分解生成C(氧气)和D,则A是过氧化氢,D是水,B是二氧化锰,E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E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1)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H2O2eq\o\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