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_第1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_第2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_第3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_第4页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理论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一页,共八十九页。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揭示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经济联系。揭示联系的重要模型:结构变动模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和农业发展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理论。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页,共八十九页。第一节结构变动模型模型并不神秘。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作为科技用语的模型:用以分析问题的概念、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算法序列的表示体系。强调定量。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页,共八十九页。结构变动模型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欠发达的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经济由仅能维持生存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服务经济的现代化经济转变。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页,共八十九页。结构变动模型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描述这一过程的转变情况。代表性模型主要有二:阿瑟·刘易斯(A.W.Lewis)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经验分析模型。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页,共八十九页。本节内容一、刘易斯的理论模型二、发展模式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页,共八十九页。一、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也称为二元经济模型、“两部门模型”(DualSector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页,共八十九页。模型内容发展中国家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农村中的传统部门,是一个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八页,共八十九页。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维持生计”的产业,自给自足。

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九页,共八十九页。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这个部门由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接受从仅能维持生存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1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页,共八十九页。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1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一页,共八十九页。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1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二页,共八十九页。刘易斯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另一个是现代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增长过程。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部门的就业增长都是由现代部门产出的增加而带来的。1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三页,共八十九页。它们的转移或扩张速度取决于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投资的多少和工资的高低。假定资本家将所得到的利润都重新投资,则投资的多少就取决于现代部门利润超过工资的部分。1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四页,共八十九页。PPT内容概述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它表示价格变动1%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R.)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移民入境可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企业受益-企业效益提高。社会受益-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农业生产单位的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88第十五页,共八十九页。最后,刘易斯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并且这一工资是由传统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水平再乘以一个百分比得到。例如,刘易斯认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比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30%,才能吸引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进人工业部门。1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六页,共八十九页。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被认为具有完全弹性,即劳动供给无限。1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七页,共八十九页。

模型结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为现代部门创造利润,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状态。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部门是积极能动的。1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八页,共八十九页。在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Supply)有时候也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价格变动1%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1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九页,共八十九页。二、发展模式(钱纳里多国模型)结构变动模型的另一个代表模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霍利斯·钱纳里等人(M·赛尔昆)的发展模式,也称为钱纳里多国模型、钱纳里标准结构、钱纳里(一般)模式。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主要是揭示人均GD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随时间发生一系列进步,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农业。2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页,共八十九页。钱纳里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个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2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九页。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对“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见表1):

2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九页。1.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2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九页。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2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九页。5.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后工业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6.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2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九页。其中,第2-4个时期为工业化阶段。以1964年美元水平来衡量,人均GDP介于200-400美元的第2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GDP介于400-800美元的第3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人均GDP介于800-1500美元的第4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2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九页。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着的、深刻的变化。2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九页。这种变动包括: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变化;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2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九页。发展模式认为,增加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发展模式认为,除增加储蓄以外,一个国家也要求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相应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些变动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所有函数关系。3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页,共八十九页。本节完!(请点击)3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3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世纪50年代,围绕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下面详细介绍这两派观点。3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九页。本节内容一、平衡增长理论二、不平衡增长理论3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九页。一、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3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九页。在主张平衡增长的理论中,尤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他们共同的主张是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但是其观点却有所不同。3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九页。(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3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九页。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由于资本,特别是社会分摊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局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滞的经济,必须实行“大推进”。3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九页。具体来说,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消除储蓄缺口,克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化的大发展。3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九页。以鞋厂为例。我们不仅要投资于制鞋厂,以扩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钢铁厂等工业部门,使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得到增长。如果社会只对一家鞋厂投资,而没有增加对其他部门的投资,鞋将会因市场狭小而没有销路,鞋厂的投资没有效益也将不能持久。4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页,共八十九页。(2)在全面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要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协调发展。(3)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一切投资均应全部投入工业,因而农业相对不重要。4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九页。综上所述

罗森斯坦—罗丹从工业化入手,重点考察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供给和投资的不可分性,指出大推进式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规定“同比率”投资和“同比率”投资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制定一条严格的路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森斯坦—罗丹的理论被认为是“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4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九页。(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R.)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这种“贫困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4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九页。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水平低;而低储蓄能力又会导致资本稀缺,从而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率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4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九页。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意味着购买力低下,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影响生产规模扩大的问题,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这样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4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九页。所谓贫困循环,其实质就是说,穷国所以穷,是因为它过去的穷,过去穷造成了今天的穷,今天的穷,又将造成未来的穷。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4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九页。纳克斯主张,增加投资应全线出击,使各个行业发展齐头并进,只有这样市场容量才能全面扩大,反过来又可保证投资成功,并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平衡增长”理论,是纳克斯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概而言之,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九页。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并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理论内容包括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关联效应(1inkageeffects)”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战略。4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九页。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倡导把不平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赫希曼认为,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战略,归纳为两种不平衡增长途径:4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九页。(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这一过程。赫希曼认为,根据“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精心选择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5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页,共八十九页。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平衡增长而言,不平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主要原因在于以下3点:第一,“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克服资本和资源的约束,培育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从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最终才可能找到发展经济的突破口。5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九页。第二,不平衡增长既强调了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平衡增长理论以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为由,过分依赖国家干预和计划,具有片面性,在实践中可能会产生某种危害性,比如说因计划失误所造成的后果。不平衡增长虽然也要求实行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但相比平衡增长理论基础而言,它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5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九页。例如,它提出应根据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关联效应大小来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强调“引致投资”的作用,提倡利用丰厚的利润(如进口替代工业)来吸引企业家投资等。这些主张对于逐步培育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不平衡增长理论”所说的计划,实质上是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之上的计划,它的实施对于发展中国家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结合来调节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九页。第三,不平衡增长理论提出的“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关联效应”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到一国经济现状与特点,为私人投资者和管理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工具。不平衡增长理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经济发展的道路、战略决策不只有一种,而且有多种。各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5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九页。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不平衡增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3点:第一,它低估了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某些资源的进一步稀缺、产业间不平衡差距过大可能形成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结构严重失衡。第二,当资源稀缺时,可能产生垄断,阻碍经济的发展。第三,它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其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反应不够灵敏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不平衡增长可能是通货膨胀的源头。5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九页。本节完!(请点击)5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九页。第三节“人力资本”和农业发展理论5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九页。本节内容一、人力资本理论二、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5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九页。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思想渊源很早。早在1676年,英国威廉·配第就使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建立,至今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舒尔茨认为,资本应该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前者体现在物质产品上,后者则依附劳动者身上,具体表现为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等。基于上述认识,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5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九页。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力资源身上的、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一种非物质资本。从数量看,人力资本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的劳动力人数;从质量看,它以劳动者的素质或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来衡量。舒尔茨进一步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6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页,共八十九页。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一定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使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所改善,并最终使劳动产出增加的一种投资行为。贝克尔曾指出,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的投资。6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九页。但是,如何来鉴别和衡量对人力进行投资的结果,却不如物质资本形成那样简单。部分原因是由于很难区分对人力的投资中哪些属于消费性投资(如维持基本生存),哪些属于生产性投资(形成人力资本),部分原因在于,对人的种种投资所形成的素质提高及科学技术、工作能力的增长总是潜在的,很难直观和及时表现出来,更不用说用数据准确测度。因此,舒尔茨极力主张在计量人力资本时,应“是用它的产量而不是用它的成本来进行计算”。6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九页。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1.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

教育投资又称为智力投资,是用于提高人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投资。具体来说,包括用在儿童早期教育、正规学校教育(中小学和大学)、职业培训(就业前培训、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的职业教育)和专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教育投资一般分为两类:6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九页。第一,宏观教育投资,是指国家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第二,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劳动者个人或家庭用于本人在业培训和子女学校教育方面的费用支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6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

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花费在照料婴幼儿童、营养卫生、穿衣、住房、医疗服务、自我调养等有关身体保健方面的支出。它能减少生病时间,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从广义上而言,凡是用于影响人力资源的寿命、力量、耐久力和精力等的费用,都可被认为是对医疗的投资。6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九页。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

在一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国家或地区,存在人力资本浪费或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换言之,这属于人力资本的损失。既然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各种费用支出,有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它是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位置的变化带来收入的增加。

6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九页。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移民入境是指国外的人力迁移到本国。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又称迁移资本。移民入境可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因此,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是一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另一条途径。需要指出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例外。6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九页。第一,如果入境的是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则这类移民入境费用不能看作是对人的投资,因为这不能增加吸入国的人力资本;第二,如果入境的劳动者替代了国内的劳动者,从而使后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但经济收益并没有增加(假定二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相同,从而创造的国民收入一样多),则用于移民入境的费用也不能看作对人力的投资,因为吸入国得以利用的人力资本绝对量并未增加。6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九页。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具有以下三方面主要特征: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生命历程的各阶段上都需要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个人在完成一定的正规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其间要接受各种在职培训,而退出劳动过程后,还要参与多种继续教育。不能因为处于生命历程中的某个阶段而中断人力资本投资,中断就是人力资本的贬值。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人力资本投资要贯穿于人一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6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九页。第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与投资者的不完全一致性。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收益。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它存在于人体中,投资者无法将其单独拿出来投资,而只能通过其载体即人力资源的活动才能获得。因而,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先获益的往往是人力资源个体,即被投资者,而投资者则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各种活动才能获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由社会、企业或个人任何一方或几方承担,但三方却都可受益。人力资本投资获益的顺序一般是:员工受益-各种技能的提高;企业受益-企业效益提高;社会受益-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7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页,共八十九页。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不同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它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其具体内容繁多。除了经济收益(原装和组装)外,人力资本投资还可给社会带来效益。比如,用于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不仅可通过提高人的教育水平、素质修养来提高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可减少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7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九页。二、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7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九页。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思想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7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九页。

舒尔茨通过研究帕拉加撒尔和塞纳普尔两个典型案例,指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非平常大家所认为的懒惰、愚昧和缺乏理性。在传统农业里,他们已经对可获得的资源进行了有效配置,因而,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是非常高的,并已经达到“均衡”的水平。在该水平上,“生产因素的使用,很少有不合理的低效率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人”的农民,并不逊色于工业企业家。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释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7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九页。舒尔茨提出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收入流价格即: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它由每单位时间既定数量的收入流所组成,收入流数量的增加就等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增长,就必须使收入流增长。收入是由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收入流的来源就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有价格的,收入流也是有价格的。要研究经济增长,就应该研究决定收入流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进而要从决定价格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收入流来源价格的决定。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农业生产周期内,农民投资于农业的生产资料加之投入的劳动力所能带来的收入的数量。由于农业收入流来源的价格较高,所以传统农业无法实现快速的剩余价值积累,从而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7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九页。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舒尔茨估计帕那加撒尔的土地收益率在8.7%——9.9%之间,扣除有关费用,土地的纯收益率不足4%。塞纳普尔的土地收益率不到1%。所以,外国资本很少投入到传统农业部门,贫穷社会里的再生产性农业要素很少,甚至政府也很少投资到传统农业部门。7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九页。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式的改造,不是简单增加耕牛、水井等传统生产要素(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已经对传统要素实现了有效配置,如果再增加这些要素,其边际收益很低),而是提供给农民一些现代“生产要素”,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和农业科研的投入。具体三点:7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九页。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采取命令方式,政府不仅要重组农业生产,还要指挥农业活动,这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中心人物,要采用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农业生产单位的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而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

7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九页。

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

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包括盈利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