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_第1页
2024届北京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_第2页
2024届北京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_第3页
2024届北京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_第4页
2024届北京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

(北京专用)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花儿”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由汉

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使用汉语方

言共同创作和传唱。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

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花儿”历史久远,有学者甚至指出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五人一组且动

作整齐划一的舞蹈彩陶盆,展示的就是先民们在劳动休息之余手拉手唱着花儿跳舞的场景。

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员高洪在其诗篇《古都行吟》中写道:“清柳垂丝夹野塘,

农人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首诗作中所提到的“花儿”一词

即如今的花儿曲调;又如河涅花儿曲调中唱到“阿哥们游过十三省,人伙里挑下个你了”,

其中所提到“十三省”即明代朱元璋定都后所划分的区域行政建制。因此可推断,“花儿”

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

“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

言)演唱的民歌。花儿类似于其他地区的赶庙会或踏青,演唱者以歌会友,或独唱,或一问

一答,或互相对唱,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而“散漫”,所以又叫“漫花儿”。

如果按照歌词格式、旋律特征和传唱习俗,“花儿”可以分为“河涅花儿”和“跳岷花

儿”。“跳山民花儿”仅流传于甘肃康乐和岷县等部分地区,流传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影响

力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河涅花儿”流传地域最广且涉及民族最多,加上它的曲令丰富、

歌词格律独特,所以影响力最大。而如果按照歌词表现内容,“花儿”大致又可以分为情歌

类花儿、生活类花儿和本子类花儿。其中,情歌类花儿是用来展现男女爱恋之情的歌曲,曲

调最丰富动人,常借助于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抒情性和叙事性,占到全部花

儿的90%,因此,情歌既是“花儿”的主体,也最具代表性;生活类花儿是反映西北劳动人

民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类的歌曲,为满足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歌唱的,实用性较强,

在演唱中常采用起兴手法;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

型题材的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人又将其称为“大传花

儿”。

在“花儿”盛行的地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花儿会”,一般在农历四至六月份,为期

一周左右。花儿会期间,各族的青年男女会穿着盛装出行,有的还会背着干粮,他们以歌会

友,场面比国际巨星到场还“攒劲”(西北方言,表示厉害)。

“花儿”虽然是口头艺术,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章之乐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花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

B.使用汉语临夏方言进行传唱。

C.形成的确切时间存在着争议。

D.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族聚居的西藏地区是花儿的传唱区域。

B.舞蹈彩陶盆佐证了花儿成型于明代初年。

C.漫花儿源于其演唱形式灵活而自由散漫。

D.花儿会是男女青年传唱情歌的交友舞台。

材料二

世代生活在西北高原的各族人民,都喜欢通过“花儿”的歌唱来尽情抒发情怀,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渴望之情和传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因此,“花儿”在传唱中也具有了多种功能

意义。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从歌唱内容到情感抒发,其抒情功能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类

“花儿”感情真挚浓烈、率直粗犷,既有表现男女青年对心仪之人相思爱恋的,也有表达对

爱情誓死不渝的,还有感情遇阻时宣泄出的撕心裂肺的等等。例如土族花儿《土族令》,歌

词中唱到“房檐上盘下鸽子窝,咕咕咕叫公鸽子偎母鸽。一晚上想你睡不着,门坎上坐,满

天的星星数过。"作品以低沉委婉的旋律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在没有爱人陪伴的寂静夜晚,

寂寞无聊的男青年倚坐在门槛上,一遍一遍地数着漫天的星辰,以这样的方式向自己的心上

人传达着他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把平日里铁骨铮铮、耿直豪爽的西北汉子面对情人时

那柔情似水、缠绵俳恻的动人一面展现出来。

“花儿”的传唱分两种场合,一种是在平日劳作或在山野间赶路时,另外一种是在每年

农历四、五、六月间举行盛大的“花儿会”中,而将“花儿”作为交友或传情的媒介这一传

统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至今不衰。据统计,现如今流传于西北各地的“花儿会”多达上百

处,“花儿会”规模不等,少则数千人,多达数万人。每逢这时,远近的花儿爱好者纷纷赶

来,一起登山对歌。花儿会有众多地点,多选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古刹所在地,其中以每年六

月初六甘肃莲花山和青海五峰山的花儿规模最大。对歌时,大家手持不同的道具,有的撑着

伞、有的摇着扇,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或拦路对歌、或席地赛曲。

在河州花儿中,有一类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的本子歌,也被称为“整花”或“本事花”,

这类作品内容丰富、故事连贯、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按照讲述内容的不同,又分为纯本子类

花儿和以本子起兴类花儿。纯本子花儿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多用古典文学名著作为编唱的

剧本,代表作品如《三国演义》,这类花儿很像小说和戏剧的内容简介,只取其中某一章节

的具体情节来作高度提炼,使听众一目了然。以本子起兴类花儿前半部分用历史故事或民间

传说起兴,引出作品主题,而后半部分则让歌手即兴随意地抒情叙事,用以表达多方面的情

感。作为纯本子类花儿的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歌者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最能考

验演唱者的歌唱技艺,代表作品如《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这类花儿的传唱使人们得以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

(取材于佟鑫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歌彰显“花儿”感情真挚热烈的特点。

B.《土族令》表现了西北汉子的丰富情感。

C.登山对歌道具不同则表演形式也不同。

D.纯本子类花儿既内容丰富又叙事性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本子花儿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B.《水浒传》C.《西游记》D.《杨家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花儿”的价值。(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1】传》。翰

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

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

外无蛾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

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

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

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

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

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篙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嵩时年六十余矣。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及城

陷,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取材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1】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为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睢阳太守许

远向张巡告急,张巡杀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B∙从而尤之尤:尤其

C.沮遏其势沮遏:阻止,遏制D.颜色不乱颜色:脸色,神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翰以文章自名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B.不为许远立传虽至愚者不忍为

C.城陷而虏外无待而犹死守

D.小人之好议论天下之不亡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通知二父志

不能告诉别人他们二人父亲的志向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D.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本文的初衷在于弥补李翰未为许远立传的遗憾。

B.许远困守城池时没有任何援兵,因为当时国家已灭亡。

C.文中以人死、绳断为喻,论证了城池陷落责不在许远。

D.作者赞扬张巡、许远,斥责了怯战自保和诬蔑功臣者。

10.作者认为,许远以身殉国,值得后人纪念。简要概括本文中许远的形象特点。(6

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种竹(并序)【1】

唐元稹

昔乐天赠予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予秋来种竹厅下,因而有怀,聊书十

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2】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讦[3]。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4】。

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时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2】丹丘:传说中神

仙所居之地。【3】青琅耳:指竹子,比喻绿竹美如玉石。【4】阑:结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韵,点题,呼应诗序,逢秋思友,借竹明志,交代了种竹缘由。

B.第三至六韵,写竹失地伤根,又遭蝉聒蛙集等,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

C.第七、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书信难达,又惊瘴江地偏岁寒。

D.第九、十韵,收束全诗,“可怜”“坐伤”两句抒发了诗人种竹的感慨。

12.下列与竹的诗句所体现的竹的品格,与“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最接近的一项

是(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B.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刘长卿《斑竹》)

C.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明•唐寅《孤竹图》)

D.种竹满山阿,萧萧风雨多。会当成翠实,鸣凤一来过。(元•于立《题墨竹》)

13.《种竹》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战国时

期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欧阳修所说的“,"为我们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古人诗文中常借“扁舟”来表情达意。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何处相思明月楼”,寄托了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前赤壁赋》中的“,

凌万顷之茫然”,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之乐。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把处境悲凉的琵琶女,与仕途失意的文人相提而论,发出

了千古咏叹“,"0

(4)当同学因懊悔过往而沮丧时,你可以用《归去来兮辞》中的",”

鼓励他向前看。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中,核心人物贾宝玉有很多特殊称谓,比如怡红公子、混世魔王、绛洞花主、

富贵闲人、无事忙、痴儿等。请任选其中三个,结合原著相关内容,对其内涵加以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共18分)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

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

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

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

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

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

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

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

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一一霜让它们变

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

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

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

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

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菜园里的雪里藤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

霜之后的雪里薮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藏,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

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

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

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著,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著放进地窖里,等

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

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

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一一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

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

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

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填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

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

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

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

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展,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

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

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

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

起瘦金体一一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

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

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注]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

大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

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

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

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

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

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欲

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

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

起一轮朝阳。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布衣终身。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志气:富有生机

B.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森严:难以通过的

C.婆娑相扶携扶携:掩映,映衬

D.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欲说还休:模糊不清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霜与雪作对比,是在表达霜虽然不如雪曼妙高贵,却更加值得敬重。

B.相比于瘦金体,作者更钟情枯荷图,是因为后者能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

C.结尾段描写了独自出门远行的场景,虽空旷而寂寥,却传递出豪迈的胆气。

D.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或映衬烘托,或阐释深化,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8.请对文中画线的两处语句进行赏析。(6分)

(1)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

(2)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19.文章标题“霜气”包含了哪些涵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除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的总

体特点外,①一个比较突出的情况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叫婴儿

性别比,在正常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下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②尽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日前

还没有到达正常比例,但是出生性别比在逐渐回归正常,③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了基本遏制。

究其原因,一方面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实施起了较大作用,如禁止鉴定胎儿性别的事情不再发

生;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也起到了保护女婴的作用,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出对于有

意愿生育孩子的家庭来说起到了平衡婴儿性别的作用,④这也符合中国“儿女双全”的生育

文化和社会习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划线处的逗号,可以改成冒号。

B.②句中的“尽管”,可以替换成“虽然”。

C.③句中的“遏制”,可以替换成“遏止”。

D.④句的“这”指代“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出”。

(2)文中划线句是一个病句,请将修改正确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五四青年节,校团委计划组织同学们沿“北大红楼一一新青年编辑部一一东交民

巷一一赵家楼遗址”路线行走、探访。请你为这一活动设计一句宣传口号,并写出设计理由。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史湘云在雪天里割腥啖膻,烧烤鹿肉,自诩“真名士自风流”;苏轼泛游赤壁,

留下诗句“千古风流人物”,荡气回肠;毛泽东纵横万里,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传

达着革命的豪情与必胜的信心……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以“真名士自风流”为题,写

一篇短文。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超过150字.

(3)请以“生命就该这样怒放”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

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理性,相对于感性而言,它意味着人有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拥有理性,便能以更

加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决策。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

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时候也令人惧

怕,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2023年,是我们历经新冠疫情的洗礼踏上人生新征程不平凡的一年,是我国全面

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同时.,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

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请以“路上我有最生动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

(北京专用)01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花儿”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由汉

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使用汉语方

言共同创作和传唱。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

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花儿”历史久远,有学者甚至指出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五人一组且动

作整齐划一的舞蹈彩陶盆,展示的就是先民们在劳动休息之余手拉手唱着花儿跳舞的场景。

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员高洪在其诗篇《古都行吟》中写道:“清柳垂丝夹野塘,

农人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首诗作中所提到的“花儿”一词

即如今的花儿曲调;又如河花儿曲调中唱到“阿哥们游过十三省,人伙里挑下个你了”,

其中所提到“十三省”即明代朱元璋定都后所划分的区域行政建制。因此可推断,“花儿”

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

“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

言)演唱的民歌。花儿类似于其他地区的赶庙会或踏青,演唱者以歌会友,或独唱,或一问

一答,或互相对唱,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而“散漫”,所以又叫“漫花儿”。

如果按照歌词格式、旋律特征和传唱习俗,“花儿”可以分为“河涅花儿”和“跳岷花

儿”。“跳山民花儿”仅流传于甘肃康乐和岷县等部分地区,流传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影响

力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河涅花儿”流传地域最广且涉及民族最多,加上它的曲令丰富、

歌词格律独特,所以影响力最大。而如果按照歌词表现内容,“花儿”大致又可以分为情歌

类花儿、生活类花儿和本子类花儿。其中,情歌类花儿是用来展现男女爱恋之情的歌曲,曲

调最丰富动人,常借助于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抒情性和叙事性,占到全部花

儿的90%,因此,情歌既是“花儿”的主体,也最具代表性;生活类花儿是反映西北劳动人

民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类的歌曲,为满足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歌唱的,实用性较强,

在演唱中常采用起兴手法;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

型题材的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人又将其称为“大传花

儿”。

在“花儿”盛行的地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花儿会”,一般在农历四至六月份,为期

一周左右。花儿会期间,各族的青年男女会穿着盛装出行,有的还会背着干粮,他们以歌会

友,场面比国际巨星到场还“攒劲”(西北方言,表示厉害)。

“花儿”虽然是口头艺术,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章之乐相关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花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

B.使用汉语临夏方言进行传唱。

C.形成的确切时间存在着争议。

D.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族聚居的西藏地区是花儿的传唱区域。

B.舞蹈彩陶盆佐证了花儿成型于明代初年。

C.漫花儿源于其演唱形式灵活而自由散漫。

D.花儿会是男女青年传唱情歌的交友舞台.

材料二

世代生活在西北高原的各族人民,都喜欢通过“花儿”的歌唱来尽情抒发情怀,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渴望之情和传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因此,“花儿”在传唱中也具有了多种功能

意义。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从歌唱内容到情感抒发,其抒情功能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类

“花儿”感情真挚浓烈、率直粗犷,既有表现男女青年对心仪之人相思爱恋的,也有表达对

爱情誓死不渝的,还有感情遇阻时宣泄出的撕心裂肺的等等。例如土族花儿《土族令》,歌

词中唱到“房檐上盘下鸽子窝,咕咕咕叫公鸽子偎母鸽。一晚上想你睡不着,门坎上坐,满

天的星星数过。”作品以低沉委婉的旋律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在没有爱人陪伴的寂静夜晚,

寂寞无聊的男青年倚坐在门槛上,一遍一遍地数着漫天的星辰,以这样的方式向自己的心上

人传达着他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把平日里铁骨铮铮、耿直豪爽的西北汉子面对情人时

那柔情似水、缠绵俳恻的动人一面展现出来。

“花儿”的传唱分两种场合,一种是在平日劳作或在山野间赶路时,另外一种是在每年

农历四、五、六月间举行盛大的“花儿会”中,而将“花儿”作为交友或传情的媒介这一传

统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至今不衰。据统计,现如今流传于西北各地的“花儿会”多达上百

处,“花儿会”规模不等,少则数千人,多达数万人。每逢这时,远近的花儿爱好者纷纷赶

来,一起登山对歌。花儿会有众多地点,多选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古刹所在地,其中以每年六

月初六甘肃莲花山和青海五峰山的花儿规模最大。对歌时,大家手持不同的道具,有的撑着

伞、有的摇着扇,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或拦路对歌、或席地赛曲。

在河州花儿中,有一类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的本子歌,也被称为“整花”或“本事花”,

这类作品内容丰富、故事连贯、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按照讲述内容的不同,又分为纯本子类

花儿和以本子起兴类花儿。纯本子花儿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多用古典文学名著作为编唱的

剧本,代表作品如《三国演义》,这类花儿很像小说和戏剧的内容简介,只取其中某一章节

的具体情节来作高度提炼,使听众一目了然。以本子起兴类花儿前半部分用历史故事或民间

传说起兴,引出作品主题,而后半部分则让歌手即兴随意地抒情叙事,用以表达多方面的情

感。作为纯本子类花儿的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歌者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最能考

验演唱者的歌唱技艺,代表作品如《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这类花儿的传唱使人们得以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

(取材于佟鑫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歌彰显“花儿”感情真挚热烈的特点。

B.《土族令》表现了西北汉子的丰富情感。

C.登山对歌道具不同则表演形式也不同。

D.纯本子类花儿既内容丰富又叙事性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本子花儿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B.《水浒传》C.《西游记》D.《杨家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花儿”的价值。(6分)

【答案】1.B2.C3.C4.A

5.①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和纽带;②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③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④

具有历史文化内涵,能使人们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使用汉语临夏方言进行传唱”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

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可知,文中说

的是“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材料内容的能力。

A.“藏族聚居的西藏地区是花儿的传唱区域”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是千百

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可知,传唱区域不包括西

藏地区。

B.“佐证了花儿成型于明代初年”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因此可推断,‘花儿’的形

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可知,其成型的确切时间还没有定论。

D.“是男女青年传唱情歌的交友舞台”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会期间,各族的青

年男女会穿着盛装出行,有的还会背着干粮,他们以歌会友,……”可知,文中并没有交代

歌曲的内容,男女青年传唱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情歌。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登山对歌道具不同则表演形式也不同”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歌时,大家手持

不同的道具,有的撑着伞、有的摇着扇,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或拦路对歌、或席地赛曲”

可知,文中只是说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所以选项结论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材料中关于“本子花儿”的论述内容是“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

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作品”“纯本子花儿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多用古典文学名著作

为编唱的剧本”“以本子起兴类花儿前半部分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起兴,引出作品主题”,

所以其内容是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名著等。《水浒传》《西游记》

《杨家将》都在这类题材范围之内,而《道德经》记载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不属于“本子

花儿”的内容范畴。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

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可概括为,“花儿”有极强的艺术生命

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依据材料一“‘花儿’虽然是口头艺术,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

魂’的称号。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可概括为,“花儿”文学艺术价值很高,有“大西北之魂”的称号;

依据材料二“因此,'花儿’在传唱中也具有了多种功能意义”“从歌唱内容到情感抒

发,其抒情功能均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概括为,“花儿”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

依据材料一“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

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材料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这类花儿的传唱使人们得以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可概括为,“花儿”具有历史文

化内涵,能使人们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1】传》。翰

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

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

外无妣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

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

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

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

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

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高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嵩时年六十余矣。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及城

陷,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取材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1】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为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睢阳太守许

远向张巡告急,张巡杀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B∙从而尤之尤:尤其

C.沮遏其势沮遏:阻止,遏制D.颜色不乱颜色:脸色,神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翰以文章自名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B.不为许远立传虽至愚者不忍为

C.城陷而虏外无待而犹死守

D∙小人之好议论天下之不亡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通知二父志

不能告诉别人他们二人父亲的志向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D.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本文的初衷在于弥补李翰未为许远立传的遗憾。

B.许远困守城池时没有任何援兵,因为当时国家已灭亡。

C.文中以人死、绳断为喻,论证了城池陷落责不在许远。

D.作者赞扬张巡、许远,斥责了怯战自保和诬蔑功臣者。

10.作者认为,许远以身殉国,值得后人纪念。简要概括本文中许远的形象特点。(6

分)

【答案】6.B7.D8.A9.B

10.①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②英勇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③性

格宽厚,德高望重。(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尤:尤其”错误。“尤”,责怪;句意:就来责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李翰因文章而自许。

第二个“以”,动词,认为;句意: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

B.第一个“为”,介词,替;句意:没有替许远立传。

第二个“为”,动词,做;句意: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

C.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城破后被俘。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外面毫无(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

D.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小人喜欢非议他人。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天下能够不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告诉别人”错误。“通知”,完全明白,完全了解;句意:不能完全明白二位父亲

的志向。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当时国家已灭亡”错误。从“当其围守时,外无妣蜉蚊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

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来看,是贼人说国家已经灭亡,并非事实。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

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可知,许远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

大度。

由“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可知,英勇

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

由“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可知,性格宽厚,德高望重。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许,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尽严谨。但实际上还遗憾有所缺失:没有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他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权

交给张巡(自甘)在他手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功名。城破后被

俘,不过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后代才智低下,不能完全明白二位

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投降了叛贼。(如果)许远真的怕死,

何苦守住尺寸大小的地盘,来与叛军对峙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

如蚂蚁般力量微弱的援助,他想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叛军拿国家灭亡和皇上已死的

假消息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把他们的话当作真的;外面毫无

(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期知道自己要死在哪里了。许远不怕

死也是很明显的了!哪有城破、自己的部下都战死,他却独自蒙受愧疚耻辱乞求苟活的?

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城门守卫,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城门开始的,拿这个

理由来指责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受到侵

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拉断它,绳的断口必定有先裂开的地方。旁观者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

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这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他人,不愿成人之美,

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达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不能避免小人的诽谤,其

他人又怎么被非议呢!

当二公刚开始守城的时候,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也不来救援,从而预先决定弃城逃走呢?

如果此城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没有救兵,并且走投无路的

时候,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成功。二公这样

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一座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来个濒临灭亡的士兵,

迎战百万天天壮大的敌军,保护江淮地区,阻遏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

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

个接着一个。议论的人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二公,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等

同于逆乱者,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一直在围

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那时已六十多岁了。我那时还幼小,粗略

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一口胡须活像神灵。等到

城破后,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

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子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种竹(并序)【1】

唐元稹

昔乐天赠予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予秋来种竹厅下,因而有怀,聊书十

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2】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讦[31。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4】。

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时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2】丹丘:传说中神

仙所居之地。【3】青琅讦:指竹子,比喻绿竹美如玉石。【4】阑:结束

口.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韵,点题,呼应诗序,逢秋思友,借竹明志,交代了种竹缘由。

B.第三至六韵,写竹失地伤根,又遭蝉聒蛙集等,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

C.第七、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书信难达,又惊瘴江地偏岁寒。

D.第九、十韵,收束全诗,“可怜”“坐伤”两句抒发了诗人种竹的感慨。

12.下列与竹的诗句所体现的竹的品格,与“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最接近的一项

是(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B.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刘长卿《斑竹》)

C.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明•唐寅《孤竹图》)

D.种竹满山阿,萧萧风雨多。会当成翠实,鸣凤一来过。(元•于立《题墨竹》)

13.《种竹》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答案】11.C12.C

13.①逢秋忆老友赠竹诗而种竹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昔公怜我直,比

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②以秋竹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

清高的品格与志向:“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梢云良独

难”;③表达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而被贬的感伤与愤懑:“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

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④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

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⑤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可怜亭亭干,一一

青琅讦。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书信难达”错误。“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是说竹子的孤高刚直。

A.“幽篁”写竹子的青翠幽深;

B.“斑竹”写竹子的忠贞;

C.“孤竹”写竹子的孤高刚直;

D.写竹子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是有感白居易几年前《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而作。诗中以比兴

象征的手法描述所种秋竹的生长情况,用以自喻。全诗言竹即是言己,稳当贴切,吻合无痕。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往昔您怜惜我的刚直,就像

秋天的竹子,秋天里非常思念你,就种上竹子寄托思情。时逢秋天,忆起老友赠竹诗而种竹

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这里以竹子自喻,以秋竹

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清高的品格与志向;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被贬,远离故土,行踪飘忽,充满感伤与愤懑;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求仙不能,归隐不成,又是

一年冬来岁暮。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讦。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虽有玉质材,却无人赏识,

空等年华流逝。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战国时

期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欧阳修所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